最新章節
- 第24章 文理清楚,結構完整(6)
- 第23章 文理清楚,結構完整(5)
- 第22章 文理清楚,結構完整(4)
- 第21章 文理清楚,結構完整(3)
- 第20章 文理清楚,結構完整(2)
- 第19章 文理清楚,結構完整(1)
第1章 深入觀察,厚積薄發(1)
1.思想是寫作的主導
思想是觀念、意識、心理思維的總稱。
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即人們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了人生觀和價值觀。方法論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觀和方法論支配著人們內在的精神心態和外在的行為方式。就是說,人的觀點、意志、信仰、情操、道德、品格、理想、情感等,受著作為思想核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決定和制約;人的言論、風范、儀態、習慣、作風、行為等,也同樣受其決定和制約。
思想素養就主體品格的總體表現而言的。它不指某種具體的思想或具體的作風,而是指精神心態和行為風范的整體素質和整體修養。我們知道,就素質、修養而言,人的精神心態和行為風范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行為低俗粗野的人,不可能有高雅文明的精神境界。
良好的思想素養是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心理基礎和精神源泉,更是人們從事一切文化創造活動的先決條件和主導力量。寫作,是一種思想的表達和交流,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創造活動,自始至終受著作者思想素養的支配和制約。正如周恩來所指出的那樣:“思想很重要,是指導……思想水平不提高,作品不可能寫好。”那么,思想素養對寫作的支配和制約作用,表現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思想素養決定文章的選材和立意。
文章的內容要素可以分為材料和主題兩部分。選材和立意決定了文章的內容。而選材和立意都受著作者思想素質的調控支配。
寫作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標準選取材料。即使同一材料,不同思想的人也會從不同角度選擇。同樣,寫作的人必然按照自己的思想標準安排文章的中心內容和中心思想。主題是一篇文章的“綱”,它既有客觀的成份,又有主觀的成份。但客觀成份和主觀成份是相統一的,就是統一于作者的思想。主題的深刻程度,新穎程度,究其本源,無不來自作者思想認識的深刻程度和新穎程度。
第二,思想素養決定文章的格調和價值。
文章的格調是來自思想境界的一種基調。格調中包含了某種風格傾向,但不單指風格。一般講,風格沒有高低優劣的區分,而格調則有高低優劣之別。比如說,《紅樓夢》和《金瓶梅》相比,前者的格調要比后者高得多。《蕩寇志》和《水滸傳》相比,后者的格調比前者高得多。古代詩論家論詩時認為,詩境出自胸境,有第一流胸境才有第一流高格詩。葉燮說:“詩之基,是人之胸襟是也。有胸境,然后能載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境發生,隨生即盛。”古人講的所謂“胸境”或“胸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思想素養。李白能寫出氣壯山河的篇章,就是有“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開闊胸境。杜甫能寫出關心民間疾苦的一代“史詩”,就在于他有著胸懷天下的思想情懷。要提高作品的格調,首先要從思想素養上下功夫。正如作家孫犁所言,“提高作品的格調,也就是說提高作品的思想性。”
第三,思想素養影響著文章的形式和技巧。
文章的結構和表達,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形式和技巧問題,但當我們進一步深究其根源的時候,就會發現,結構和表達常受到思想素養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和制約。
從一定的意義上講,形式的創造就是思想創造的結果。這一點,在精神文化領域表現得尤其突出。“任何新的文體形式的出現,都是新的思想表達、新的思想內容推動的產物。舊的思想總是和舊的形體、舊的語體相聯系。新的思想又總是尋求新的形體和新的語體。”“五四”運動時期,把文言當作舊思想的象征,把提倡白話看做是思想更新的標志。其原因也就在此。
無數寫作實踐生動地證明,沒有新穎的思想,創不出新穎的形式;沒有明晰的思想,就沒有明晰的表達;沒有質樸的思想,就沒有質樸的語言。文章的層次性、條理性、邏輯性等,既通過內容表現出來,也通過形式表現出來。有的人寫文章,層次混亂,結構殘缺;有的拖沓重復,空話連篇;有的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等等。究其原由,都是缺乏思想素養的產物,或是思想含糊,思維混亂,或是思想不純,文風不正。恩格斯曾經批評那些號稱“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無聊作家說:“他們所有的人,無論是散文家或者是詩人,都缺乏一種講故事的人所必需的才能,這是由于他們的整個世界觀模糊不定的緣故。”
作文先要做人,即首先應提高思想品格。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風格出自人格”,“作文先要做人”。這說明作者主體的思想品格,是文章的基礎,決定和制約著文章的質量。試想,如果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極低,那又怎能指望他寫出有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優秀文章呢?因此,要寫好文章,首先的任務在于強根固體,加強為文者自身的道德水準和思想品格。
提高思想品格,包括確立健康、進步的思想,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提高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完善人格和操行等個人方面。人的思想品格,屬于非智力因素,是社會范疇、人文范疇的問題。它主要依靠后天的熏陶、教育、學習、修養而得到提高。
古今中外的大量寫作實踐都證明:偉大的文章來自偉大的思想和人格,思想的頹廢和人格的墮落會影響到文章的頹廢和墮落。魯迅說:“美術家固然須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張畫或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現。”屈原有高尚的人格,《離騷》中才有那種忠貞的思想:陸游有愛國的情懷,詩篇中才滲透了發自肺腑的救國熱情;愛因斯坦嚴謹的作風,成為他攻克科學難關的銳利武器;居里夫人將堅強的意志,化為研究、著述的強大動力。
我們常把“真”、“善”、“美”相提并論,是因為三者形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真體現著品格的實在性。善體現著品格的社會性,美體現著品格的人文性。人思想的進步,道德的確立,人格的完善,靈魂的凈化,就是真善美的開發、育化與升華,就是對假惡丑的厭棄。寫作的真正價值,既在于張揚真、善、美,也在于鞭撻假、惡、丑。要寫出具有真、善、美內容的文章,必須首先培養出一顆真、善、美的心靈。
2.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寫作的源泉來自生活,任何文章都是現實生活、客觀事物在寫作者頭腦中主觀、能動的反映。沒有社會生活作基礎,寫作就失去了源頭。毛澤東早就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產物。”巴金說:“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師是生活,中國的社會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為作家。”學習寫作,一定要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學會觀察、感受和體驗生活,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獲得寫作的源泉。
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復雜的。社會生活總在不斷演變,不斷向前發展。學習寫作,要時時、處處留心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只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跟蹤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脈搏的跳動,捕捉生活的熱點,才能保持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
同時,寫作者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深入特有的生活領地,培養一種“穿透”生活、“鉆探”生活的本領,發現生活的真諦,生活的美。正如老舍所指出的:“深入生活好比挖井,雖然直徑不大,可是能穿透許多土壤。”別林斯基也說:“在活生生的現實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確切地說,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現實里。”
所以,寫作者只有熟悉生活、跟蹤生活、深入生活,才能獲得寫作的源泉,為提高寫作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如果一個作者不擅于從生活中發現真善美,只是一味地虛構臆造,那么他的創造也就缺少了生機,缺少了現實意義。
3.處處觀察皆學問
(1)觀察的含義
觀察是以客觀事物為對象,以感知為手段,以獲取事物外部形態和特征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活動。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它首先表現為一種感覺活動。即以人的個別感官去接觸客觀事物,達到對客觀事物相應的個別屬性的反映。觀察更多的是一種視覺活動。據科學家研究,人類活動的百分之七十都和視覺有關,人腦儲存的信息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是通過視覺獲得的。感覺活動雖然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卻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第一步,是我們關于世界的一切知識的最初源泉。但觀察最終最主要的是表現為一種知覺活動。即通過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作整體的反映。因為人通過感覺只能獲取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了解。而我們觀察事物的目的,不光要了解事物的個別屬性、個別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事物的全面、整體和特征。只有通過知覺對事物的各種不同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作綜合的反映,才能完整地認識客觀事物,進而了解和掌握整個世界。總之,觀察是一項以感覺,尤其是感覺中的視覺為基礎,以知覺為高級形式,對客觀事物進行感知的活動。
(2)觀察的特點
①整體性
感覺和知覺是密不可分的,往往作為統一的感知活動而存在。感覺是感官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觀察是一種比較有系統的、主動的、有意識的知覺活動,知覺是感官對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這就規定了觀察活動必然是對外界事物和現象以及所處環境聯結起來的整體反映。
②選擇性
寫作主體的感知活動,不同于一般的認識和了解。作者觀察生活,總是從一定目的出發,為寫作獲取材料。這樣,感知什么,表現什么,就不能不對感知對象、感知內容進行嚴格的選擇。所以,觀察只能是自覺的、有選擇的感知活動,而不能是自發的、盲目的活動。
③理解性
寫作主體在觀察活動中,對反映對象不能滿足于感官的淺層感知和一般屬性的認識,還須伴之以思考,動之以情感,調動生活的積累,以求得對感知事物的整體把握和理解。這樣觀察得來的東西,才對寫作活動具有價值。伊里亞·愛倫堡便曾說過:“不是簡單的觀察,而是引起共鳴而又經過作家理解的那些觀察,才能使作家創造出非常真實的,能夠表現社會面貌的、典型的人物。”
(3)觀察的作用
觀察是人們發現、認識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礎。只有“籠天地于形內”,方能“挫萬物于筆端”。它在寫作活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魯迅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孫犁認為:“對生活看得準,寫得真,這是不容易的事。但是有補救之方,那就是多看,多聽,多想,力戒隨心所欲,力戒想當然。”具體來說,觀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觀察是引發寫作欲望的動因
人們在觀察進程中,往往受到觀察對象的某些特點和情景的刺激、觸動,萌生寫作的靈感和欲望。這種欲望有時是很強烈的,常常促使觀察者去進一步觀察,調動生活積累,迅速進入寫作的構思。例如,楊朔從國外訪問歸來,經過廣東的從化,看到荔枝林中群群蜜蜂采花的忙碌景象,受到觸動。回到北京就對家人說,我要寫一篇文章。便關起門來,幾天后寫出了散文《荔枝蜜》。葉文玲回到故鄉浙江玉環縣楚門鎮,一次,她來到河邊,看到清清的河水,鄰里的姑娘大嫂一面洗衣,一面說笑,氣氛活潑而熱烈。她感情激動,立即產生出必須寫寫這群可愛的故友鄉親的強烈欲望。她的中篇小說《小溪九道彎》就是這樣產生的。
②觀察是獲取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現實生活,都要“言之有物”,“物”就是材料。獲取寫作材料有兩大途徑:一是直接材料的獲取,即社會中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態特征、色彩性狀等細節直接材料,這些材料的獲取無疑要依賴于細心的觀察,從豐富的生活中,獲取第一手資料第二個途徑就是間接材料的獲取,即通過閱讀、接受理解前人作品中的資料,在這一過程中,觀察也同樣起了巨大作用。
③觀察是認識和發現客觀事物的基礎
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是從觀察開始的。寫作中說明、描述客觀事物,表現事物的形態、性狀、特征都需要以觀察作基礎。寫一篇關于山茶花的說明文,要對多個品種的山茶花進行觀察,如“花色”、“花型”、“花瓣的多少和變化”等,只有在認識和了解之后才可以行文。對人、景、物的描寫,也要在對客觀對象進行了具體、細致的觀察之后,才可能把握住特征,作準確、形象的描摹。魯迅、茅盾、巴金等人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都來自于生活中他們最熟悉的人物,是在反復、仔細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提煉而創造出來的形象。
(4)觀察的內容
觀察什么?概括地說,就是觀察生活。具體地說,就是觀察社會、自然中的人與物。這種觀察,不是孤立的、表面的,而是要聯結情與境,捕捉觀察對象的真實的性格特征。羅丹指出:“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所謂‘性格’,就是‘不管是美的或是丑的某種自然景象的高度真實。’”“因為‘性格’就是外部真實所表現于內在的真實,就是人的面目、姿勢和動作,天空的色調和地平線所表現的靈魂、感情和思想。因此對偉大的藝術家來說,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這是因為他的堅決而直率的觀察,能看透事物所蘊藏的意義。”羅丹這段話,實際上為我們解說了觀察的總的指導思想、內涵和努力目標。下面從觀察內容的兩個方面具體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