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深入觀察,厚積薄發(3)

④動態跟蹤法

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發生發展和不斷變化的過程,都是運動的。相對于事物運動變化的全過程,人的觀察,每一時刻只能反映事物的一個方面、一個片斷。因此,要認識事物運動變化的全過程,就要根據事物運動的軌跡和發展變化的規律,作動態的跟蹤觀察。尤其是對于人的行動,正在進行中的事情,尚未解決的問題,更要作動態的跟蹤觀察。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得全面、透徹,達到深化認識的目的。

對事物作動態的跟蹤觀察,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它不僅要求觀察者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堅忍不拔的毅力,而且還要有敢于冒險的精神。

(2)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是獲取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敏銳的觀察能力,可以幫助寫作主體獲得更深刻、更富個性特色的寫作材料,推動整個寫作活動的進程。人的稟賦雖有差異,但觀察能力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在生活中,通過觀察實踐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

①盡量擴大生活領域

擴大生活領域,可以為觀察打開門戶,增加感知器官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開闊視野,提高觀察的興趣,為培養觀察能力創造良好的主客觀條件。古人早就強調“行萬里路”,夏衍在《關心的,熟悉的》一文中也說:“一個‘世界人’應該多關心世界上的動態,一個‘社會人’應該多留意社會上的現象,把視野放寬,以一種與世界社會共休戚,同憂喜,共歌泣的心情,多看,多想……”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蝸居高樓、久處幽室的人,一個情趣索然、與世無涉的人,能夠寫出生活氣息濃厚的文章和作品來。《紅樓夢》里有副對聯叫“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它說明從事寫作的人,不只要經歷世事,還要做到洞明世事;不只要接觸人生,還要做到練達人情。如果生活領域得不到擴大,聞而不廣,見而不豐,知而不深,就很難拿得動筆。

對于領導者來說,更應擴大自己的活動領域、愛好范圍以及知識視野。在平時生活中,可以多看書,多讀報,獲取多方信息,并且為己所用。一個局限于一個小圈子的行政長官,是不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的,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更需要領導者們長于觀察、善于觀察、最大化的捕捉信息,惟其如此,才是一名成功的領導者,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②積極開放感知器官

凡長于寫作的人,大都有廣闊的生活領域。但是,是否有著廣闊生活領域的人,都長于寫作呢?古往今來,有著司馬遷、李白、魯迅他們那類生活經歷的人,何止千萬,但成為他們那樣的文章高手的,卻屈指可數。這中間有個觀察能力的問題,有個在廣闊生活領域中是否積極開放感知器官培養觀察能力的問題。有的人雖然走的地方不少,看到可喜可悲的人和事不少,但常常是熟視無睹,無動于衷。這樣對待生活,對培養觀察能力,對寫作,當然不會有多少裨益。我們提倡在廣闊生活領域中,積極開放各種感知器官,積極以眼觀之,以耳聞之,以鼻嗅之,以舌品之,以體觸之,以心思之。開放感官的過程中,要求做到八個字:專注、細致、持久、多思。

專注,就是觀察時要全神貫注,不可心猿意馬。尤其對諸如運動變化中的物態、色彩,表現人的情感心緒的神態、語言、動作,更須專注地觀察。否則,就可能稍縱即逝,失之交臂。

細致,就是觀察要細心,要明察,馬虎不得,浮躁不得。因為人際關系,情感世界,景況變遷,時代變幻,都有許多奧秘、復雜、微妙之處,遠非走馬觀花、粗枝大葉所能夠捕捉得住、領悟得了的。需要我們由表象到本質、由局部到全部、由此物到彼物,準確、深入的把握住觀察對象的個性特征和內在規律。

持久,就是觀察要經常,要持久,要有耐心,不可一曝十寒。因為,觀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有個積累和提高的過程。更何況有些事物的觀察,本身就不是一目了然,不是一次二次三次就能取得成功的。事物的變化發展,從量變到質變,都有個過程,沒有堅持精神,就很難獲得預期的材料和成果。

多思,就是觀察中要多動腦子,勤于思考。觀察這種感知活動,是自覺的,是有目的性的,而且具有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的特點。這就決定觀察必然要積極能動地運用思維。觀察者的感官與外界接觸,接受外界信息,通過傳遞給大腦來實現,并且激發大腦記憶、聯想、想像、分析、綜合等功能,同步地加工所獲得的信息印象,從而得到自己的獨特的感受、認識和理解。

觀察中,不積極地展開思維活動,不往心里去,見到的表象便永遠是表象,得到的印象便永遠是印象,不能達到觀察的預期目的。

③努力養成觀察習慣

觀察習慣是在長期不斷的觀察練習中養成的。養成觀察習慣,正確而深刻的理性認識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克服“惰性”而堅持付諸行動。因此還必須采取一定的具體措施和實際做法,以保證觀察習慣的養成。許多中外著名的作家的經驗是記觀察筆記(或稱觀察日記)。

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我以觀察為主,白天所見、所聞、所注意的一切,晚上一一記錄下來,什么都引起我的興趣,什么都使我驚訝。”

茅盾也說:“我們在開始寫作(還沒有發表你的處女作,你還沒有發生材料恐慌以前)的時候或以前,就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枝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那里,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

再諸如英國的史蒂文森,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法國的伏爾泰、孟德斯鳩等等,都有一堆這樣的記錄觀察成果的小冊子。

5.留心周圍的事物

法國著名畫家莫奈,曾到倫敦去畫威斯敏斯特教堂。在這幅極其精美的畫上,教堂的哥特式的輪廓在紫紅色的霧中隱約可見。誰知當這幅畫展出的時候,許多倫敦人對莫奈把霧畫成紫紅色而驚愕不已。“霧”不是灰色的嗎?可是,當人們走出展廳,來到大街上的時候,抬頭一望都驚呆了,他們第一次發現倫敦的霧的確是紫紅色的。大家深深敬佩莫奈的觀察力,贊譽他為“倫敦霧的創造者”。

原來,當時倫敦周圍煙囪林立,不斷噴出的帶有火星的煤煙與霧混合在一起,交輝掩映,便呈現出紫紅色的效果了,莫奈是一位對光與色有著特殊敏感的畫家,他準確地抓住倫敦霧與眾不同的特點,精確地繪出了它的特征。而許多的倫敦市民,盡管比莫奈看到的倫敦霧更多,但平時并沒留意,所以在他們的習慣思維里,霧總是灰蒙蒙的,乍一看到莫奈筆下的霧,反而感到驚異。對周圍的事物留心不留心,觀察得細不細,情況是大不一樣啊!

這是說繪畫。其實,寫文章也是一樣,只有觀察的細致入微,才能描述得生動具體。這里讓我們欣賞劉蓉同學的作文《迎接太陽》里的一個片斷。

劉蓉同學是在天津水上公園的東湖邊觀察日出的——

漸漸地,天空開始亮起來,霧也慢慢淡了,可以看到淺綠色的湖水靜靜地緩緩地流淌著,像兒時聽到的搖籃曲一般輕柔。遠處的樹林也顯示出了層層疊疊的綠色,天空忽然間變藍了,一朵云也沒有,隱隱有一絲霧跡薄如蟬翅,天邊,樹影后面,微微露出一點兒紅光,十分顯眼。啊,太陽要出來了!我激動地直盯著那道紅光。慢慢地,紅光擴展到了半空中,樹梢上冒出了一段紅艷艷的圓邊兒,它向四周漫延著,逐漸變成了鐮刀形,接著又一縱一縱地向上爬著,不一會兒,露出了半個通紅通紅的圓腦袋。就像被什么東西縋著一樣。它喘了口氣,費力地一點點向上掙扎著,升騰著,終于掙脫了束縛,“騰”地跳了出來,射出耀眼的光芒,霎時我眼前出現了一個圓溜溜的大皮球,不十分亮但紅得可愛,紅得均勻。

劉蓉筆下的日出,寫得非常形象,非常具體。作者抓住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眼前景色也在變換的特點,有順序、有層次地描繪出日出前后的全過程。這些,都是因為作者做了認真觀察的結果。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魯迅先生還說:“靜觀默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結想,一揮而就。”這都是說觀察對于作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于我們寫文章來說,應該怎樣觀察生活呢?

第一,觀察生活一定要仔細。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態,只有細致的觀察,才能找出它們細小的差異。比如說笑,就有微笑、狂笑、苦笑、冷笑、干笑、傻笑、嬉笑等多種多樣。單是說微笑,也還有眼里含笑、掩口欲笑、抿著嘴笑、點頷一笑等多種。所以說,觀察生活,貴在細心。不能走馬觀花,只是看個大概的輪廓,而是要調動你的一切感覺器官,仔細地看,專心地聽,深入地想。如果你自己還能夠投入進去,親身參加實踐活動,你的感受和體驗就會更為真切,更為豐富。

第二,觀察要抓住特征。無論是觀察人還是觀察物,一定要抓住它最有代表性、最有特點的地方,這樣才能充分地反映出人或物的個性,決不能無所取舍,有聞必錄,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三,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寫文章練習觀察,可以按順序分層次進行。如方向的順序,上下左右的順序,前后內外的順序,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對人的觀察,要把性別、年齡、職業、外貌及性格、語言、動作、神態把握住;對物的觀察,要抓住物的形狀、色彩、大小、功能等特點。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握觀察對象的外形和實質,使記述具有條理性、邏輯性。

第四,一定要寫觀察筆記。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寫觀察筆記,既積累了素材,又鍛煉了寫作,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所記內容,可以是一個人物的肖像,也可以是一個場景,一段人物的對話,或是自己對某事的一點感受。總之是,凡自己感興趣的都可以記下來,這樣日積月累,就會建立起自己的作文材料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安市| 洞头县| 汝州市| 海伦市| 合山市| 陇西县| 万州区| 元谋县| 马公市| 河曲县| 东莞市| 古丈县| 华安县| 林西县| 山阳县| 芜湖县| 湖州市| 满城县| 喀什市| 舞钢市| 三都| 千阳县| 栖霞市| 翁牛特旗| 松潘县| 南康市| 青海省| 奉节县| 珲春市| 香港 | 阿合奇县| 昂仁县| 临沂市| 新巴尔虎左旗| 巫溪县| 湟中县| 吉木萨尔县| 淮南市| 平湖市| 杨浦区|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