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詭辯有術,機敏制勝(4)
- 語言口才藝術文庫:辯鋒犀利(下)
- 邢春如主編
- 2809字
- 2016-12-02 14:07:29
犬養毅興致勃勃,他以為發現了孫中山的一個秘密。不料孫中山稍作停頓,接著說道:
“不是這樣!我想,千百年來,女人總是男人的附屬品或玩物,充其量作個賢內助。然而我認為,她應該和母親是同義語。當媽媽把她身上最有營養的乳汁喂給孩子的時候,當妻子把她真誠的愛獻給丈夫的時候,她們的犧牲是那樣無私和高尚,這難道不值得愛嗎?可惜,我們好多人卻不珍惜這種愛,踐踏這種愛。”
孫中山的一席話,說得犬養毅連連點頭。因為從這里,更顯出了孫中山作為一個革命者的情操和胸懷,激起了他對孫中山的敬佩。孫中山這樣說明自己的“愛女人”,無論如何,要比局限于男女私情的“愛女人”高尚和偉大得多。
11.郭沫若妙語救姑娘
1962年10月,郭沫若在游覽普陀山梵音洞時,拾到一本日記,只見扉頁上寫著這么一副對聯:
“年年望年年失望,處處尋處處難尋。”
橫批是:“春在哪里?”
翻過第二頁,卻是一首絕命詩,落款處署的是當天的日期。郭沫若看后很焦急,急忙派人四處去尋失主。終于在海崖上找到了日記本的主人——一個神色憂郁、行動失常、準備自尋短見的姑娘。經過了解,姑娘叫李真真,參加高考三次落榜,愛情上又遭挫折,于是決心“魂歸普陀”。郭老用巧妙的言詞,對姑娘進行了開導。
郭老用輕松而風趣的口吻說:“我看了你寫的對聯,覺得這對聯反映出你有一定的文學水平。不過論調有點消沉,我給你改改好不好?”姑娘點點頭,郭老說道: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為:春在心中。如何?”
姑娘贊成了,郭老又道:“我再送你一副對聯,是《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科考落第后的自勉聯。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郭老說完,又講了對聯中的兩個典故,以及蒲松齡寫作此聯的用意。姑娘聽了,很受啟發,心胸開朗多了。她請求郭老寫出這副對聯。郭老欣然命筆,寫完又署上自己的名字:“郭沫若,六二年秋。”姑娘看到這位長者竟是心中久仰的文壇巨擘郭沫若時,驚喜萬分,表示要永記教誨,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最后姑娘大膽地作詩一首,敬謝郭老。姑娘的詩是:
“梵音洞前幾彷徨,
此身也欲付汪洋。
妙筆竟藏回春力,
感謝恩師救迷航。”
12.連長、士兵與將軍
美國軍方規定:軍人一律不得蓄長發。可是黑格上將在擔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司令時,一直蓄著長長的頭發,他并沒有遵守規定。
有一名美國上等兵,因為蓄了長發,遭到上尉連長的處罰,并且強令他理掉了長發。有一天,上等兵從一期畫報上看到了黑格的照片,他自覺抓住了證據,可以讓連長向自己認錯,于是氣沖沖的找到連長,把畫報往桌子上一摔,大聲嚷道:“請看他的頭發!”
想不到,連長朝畫報上瞄了一眼,一把抓起畫報摔到上等兵腳下,用更大的嗓門喊道:
“請看他的軍階!”
實際上,兩個人的論據都不正確。士兵不能以別人不執行規定為自己不執行規定的行為辯解,而連長也不能以軍階的高低來斷定不執行規定是否有理。但是,一名上尉去指責上將也是不能說服士兵的。在這種情勢下,他以偏頗對偏頗,使士兵來不及揭露自己出語的漏洞,把士兵搪塞過去,也是一種巧妙的說法。
13.巧改墓碑,寡婦再嫁
有個年輕的俄國寡婦,給她新喪的丈夫立了一塊墓碑。為了表達對亡夫深深的愛和永不再嫁的決心,她擬了這樣一段碑文刻在上面:
“你丟下我多么悲哀,叫我怎能忍受。”
日子一久,年輕的寡婦生活艱難,再也熬不住了,在別人的勸說下,她終于同意再找一位丈夫。可是原先的碑文刻在那里,攪得她心神不安,她冥思苦想,有了主意,叫人在原先的碑文上加了兩個字,便心安理得的嫁人了。就是再挑剔的人也不能以碑文為借口,對她進行非難。
原來她加上的兩個字是“孤獨”,這樣碑文就成了:
“你丟下我多么悲哀,叫我怎能忍受孤獨。”
忍受不了孤獨,當然只能再嫁了。
14.賈半仙的一根手指
從前,有個人替人算命,據說百靈百驗,號稱“賈半仙”。
一次,三個舉人進京會試,想測測自己的前程,他們找到賈半仙,說了半天,半仙就是不開口,只好每人拿出一塊銀子送上。賈半仙這才伸出一個指頭,三人不解其意,要求說明,半仙卻稱:“天機不可泄露。”三人各懷心事,悻悻然上了路。
舉人們走后,半仙的徒弟擔心地問道:“三個舉人在當地都很有勢力,假若算得不準,他們回來必定要來尋鬧,那時怎么辦?”賈半仙嘿嘿一笑,說:“我伸出這一個指頭,把他們考試的一切結局都包括了,再沒有錯的道理。你看,假如三人都考中了,我就說這一個指頭表示‘一齊都中’;假如一人考中了,就是表示‘考中一人’;假如兩人考中了,就表示‘一人不中’,假如三人都沒考上,就表示‘一齊落榜’。這就是天機,考試結果不出來,千萬不能明說啊!”
賈半仙的徒弟聽了,恍然大悟,這天機果然周密,用這種辦法騙人,絕對不會出錯。只可惜世上許多人不明白他們的“天機”,上當受騙卻還執迷不悟。
15.王秘書妙語化險
水利局老局長退居二線,新上任的局長擺了一桌酒席,表達對老局長的敬意。當一盤油炸田雞擺上桌時,老局長用筷子點著菜盤說:“喂,老弟,政策規定,青蛙不準吃,是益蟲。”新局長想用玩笑的形式為自己的行為開脫,信口說道:“嘿,不要緊,這都是一些老田雞,已退到二線了,不必把它當回事了。”老局長一聽,臉色陡變,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連聲追問:“什么,你說什么?”新任局長這才發覺自己說走了嘴,這話豈不戳到了老局長的心病上,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機靈的王秘書一看陣勢不好,急忙出來打圓場,他說:“老局長啊,嘿嘿,我們新局長是說,您老已經退居二線,吃點田雞不當怎么回事兒了。這次您就不必認真,以后我們不吃就是了。”新局長一聽,趕緊附和:“對對對,以后我們注意就是了。”老局長一想,這倒有理。于是,彼此哈哈一笑,杯來盞去,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消散,大家親熱如初。
16.譚鑫培隨機應變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先生,不僅有精湛的演技,而且有臨場不亂、善于巧妙應付舞臺變故的才能。
有一次,他飾演《黃金臺》中的田單,因為趕戲匆忙,出場后才發覺忘了戴紗帽。臺下觀眾看見,甚感詫異,不料他靈機一動,在唱詞前加了兩句念白:“國事亂如麻,忘卻戴烏紗。”作引子,不但擺脫了窘境,還針砭了時弊。
道具有時也會出現混亂。有一次唱堂會,譚鑫培在《文昭關》中飾演伍子胥,管道具的人誤將寶劍換成腰刀掛在譚的腰上,直到上場后手按刀柄才發覺,又不能下場再去換劍,可唱詞中偏偏有這劍的內容。由于是堂會,看的人離得近,還不好蒙混過關,怎么辦?譚鑫培略一沉思,將原來的唱詞“過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滾油煎,腰中枉懸三尺劍,不能報卻父母冤。”臨場改成了“過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滾油澆,父母冤仇不能報,腰間空掛雁翎刀。”觀眾聽出了他的改動,頓時叫好不迭。
還有一次,譚鑫培在《轅門斬子》中飾演楊六郎,他上場后,飾演焦贊的演員匆忙中忘了掛胡須出來。譚鑫培一見,假裝生氣地指著這個演員唱道:“你父哪里去了,快快與我喚來。”那個演員也很警覺,趕忙下去掛了胡須再重新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