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圣人的處世之道

1.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宋代的趙善璙在其《自警篇·誠實》中說道:“力行七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應,遇事坦然,常有余裕。”郭沫若也曾說:“我,表里如一,事實具在,我雖死不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一項基本的做人美德,對別人也應該做到“聽其言,還要觀其行”,這樣對一個人的認識才是全面而公正的。

【圣人做人之道】

哀公問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

孔子對曰:“夫弓矢和調,而后求其中焉;馬慤愿順,然后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重厚,然后求其知能焉。今有人不忠信重厚,而多知能,如此人者,譬猶豺狼與,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仁信之誠者,然后親之;于是有知能者,然后任之。故曰:親仁而使能。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胸而發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雖有奸軌之人,無以逃其情矣。”

哀公曰:“善。”

魯哀公問孔子:“應該選取什么樣的人才呢?”

孔子回答道:“弓與箭協調,然后才能要求它射中;馬老實能夠馴服,然后才能要求它是駿馬;人一定要忠實、誠懇、穩重、樸實,然后才能進一步要求他的智慧和才能。現在有的人不夠忠實、誠懇、穩重、樸實,卻富有智慧、才能,這樣的人就猶如豺狼一般,是不能夠靠近的。所以,只有看到對方確實是仁厚、誠懇的人,才能親近他,如果這個人同時又兼具智慧才能,然后再任用他。所以說,要親近仁厚的人并任用他的才能。選取人才的一個方法就是,不僅要聽他說,更要觀察他的行動。言語是用來抒發他胸中的志向和感情的,能做事的人,一定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因為這個緣故,先要看他說的,然后考察他的行為。用言語來考察他的言行,即使有為非作歹的人,也無法掩飾他的真情。”

魯哀公說:“說得好。”

【向圣人學做人】

“觀其言而察其行”,孔子的這種主張不是憑空而生的,而是來源于自己的切身體驗。

一天,孔子給弟子們上課,發現宰予沒有來聽課,于是便讓一名弟子去尋找,卻發現宰予正在睡大覺。

孔子得知后,既生氣,又失望,他借題發揮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涂滿糞土的墻面不能粉刷!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起初對于這個人,聽了他說的話我也就相信他的行為。但現在我考察一個人,除了聽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這件事而改變的。”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也是魯國人,字子羽。這個子羽的相貌非常丑陋,體態也不優美,但他卻十分尊重孔子,并且非常希望侍奉他。剛開始,孔子覺得他的潛質一般,難成大事,因而對他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是讓孔子感覺意外的是,子羽學成歸去后,就致力于修身養性,并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他處事光明磊落,如果不是出于公事的需要,他從不去拜見公卿大夫。后來,子羽游歷到長江一帶,跟隨他的弟子多達三百多人,他的名字在各諸侯國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后來,孔子聽說了子羽的事,不無感慨地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的好壞、能力的高低,結果導致對宰予判斷錯誤;這次我又憑借相貌判斷人品質的好壞以及能力的高低,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出現了偏差。”

其實,孔子也并不是由于宰予和子羽的事,才意識到應該“聽其言而觀其行”,而是如儒學大師朱熹在《論語集注》里面引用胡氏的話所說的那樣:“圣人怎么會現在才知道聽其言而觀其行呢?也不是真的因為宰予就對所有人都抱不信任態度了。不過是以宰予的事情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們多做少說,言行一致罷了。”圣人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但做起事來卻又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

劉邦入關滅秦后,財貨無所取,子女無所近,并且約法三章,但還是引起了項羽的猜忌。為了試探劉邦并伺機除掉他,項羽在灞上鴻門設宴,以洽談天下大事為名,準備當面“聽其言”,看劉邦有沒有稱霸天下的雄心,結果有婦人之仁的項羽被劉邦的花言巧語蒙蔽了眼睛,只是憑幾句話就輕信了他,讓劉邦逃掉,給自己留下了心腹大患。后來的史實說明,與鴻門宴上的說辭相比,劉邦完全是“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說的和做的完全不一致。

毛主席后來曾賦詩:“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去謹遵圣人和偉人的教誨,對自己,應該做到言行一致;對別人,則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要擦亮眼睛觀察他們如何去做,這是考察一個人的關鍵。

【做人金言】

《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不僅是一種個人品德,更是一種社會責任;不僅是一種公民道義,更是一種國家準則。

2.善變通,不唯我獨尊

佛學中有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中所言的“相”也就是形象或現象。人與人之間相處,之所以會感到困苦煩擾,往往是被一些“相”給困住了,太苛求,太自我了。既然如此,那就不妨做一下自我變通,即使不能完全做到“無我”,也不要太“自我”。

【圣人做人之道】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主觀臆斷,不絕對苛求,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尊。

【向孔子學做人】

孔子所說的“四毋”,是一種高超的做人境界。

所謂“毋意”、“毋固”,也就是不主觀臆斷,不固執己見,能夠聽得進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如果別人的想法更好,能夠坦然放下自己的觀點,而去接受別人的,這就是一種開放的做人心態。

能夠做到“毋意”的人,才能稱得上是胸懷博大,他們善于用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博采眾家之長,讓自己變得更成熟、更優秀。這樣就能夠在行事前規避一些常見的錯誤,繞過一些陷阱,從而更順利地走向成功,走向未來。

所謂“毋必”,是指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達到一種怎樣的結果,也就是不去絕對苛求,在盡力的情況下,一切順其自然。這一觀念是一種基本的做人修養,因為天下事沒有一件是“必然”的,無不充滿了變數,我們希望達成一種什么結果,最后往往卻不一定能夠如愿。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因此,對事不要太苛求結果。

兩個水手因為船只失事而流落到一個荒島上。

甲水手一上岸就愁眉苦臉,擔心荒島上沒有充饑之物、落腳之處。而乙水手一上岸就為自己將要開始一段新的生活而歡呼。

兩個人在荒島上找到一個洞口,乙水手為今晚可以睡一個好覺而慶幸,甲水手卻擔心洞里有野獸。乙水手安然入睡,甲水手輾轉難眠,不知道明天怎么度過。

上天可憐兩個水手,竟然讓他們在荒島上意外地發現一袋糧食。乙水手高興得手舞足蹈,而甲水手擔心怎么把生米煮成熟飯,煮出來的飯是否咽得下。

島上沒有淡水喝,他們不得不用海水潤濕嘴唇。乙水手說:“喝淡水喝慣了,嘗嘗海水換換口味。”而甲水手極不情愿地用海水沾唇,怨聲載道。

每吃完一頓飯,乙水手總是很滿足地說:“又多活了一天。”而甲水手總是嘆氣:“唉,假如糧食吃完了該怎么辦呢?”

糧食一天一天地減少,終于還是被他們吃完了。荒島上還有些野果,他們把它采摘回來。乙水手說:“運氣真好,竟然還有水果吃。”甲水手哭喪著臉說:“從來沒有這么倒霉過。上帝不要我活了,竟然要吃這樣的野果。”

最后野果也吃完了,他們再也找不到其他可以吃的東西了,只好挨餓。為了保持體力,他們只好躺在洞里休息。乙水手說:“想不到我竟然什么也不要做還可以睡覺。”甲水手絕望地說:“死亡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最后一刻,他們都堅持不住了。乙水手說:“終于可以拋開一切煩惱,上天堂了。”甲水手說:“我還不想下地獄。”

乙水手死了,臉上掛著微笑。

甲水手死了,臉上充滿悲傷。

同樣的結局,不一樣的人生,并不是乙水手不尊重生命,乙水手充分享受到了人生最后過程的樂趣,雖然仍免不了死亡,但結果對他來說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他死的時候是快樂的,沒有留下什么遺憾。而甲水手與乙水手截然相反,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還是去幻想,明知道得不到的東西仍然想得到,自己為難自己,自己勉強自己,時時刻刻處于憂慮惶恐之中,最終還不是一樣沒有擺脫死亡?這就是凡事太苛求、不能順其自然的結果。

對于“毋我”,就是要求我們不要太唯我獨尊,不要太自我,也能夠設身處地地去替別人考慮一下,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好感與支持。因為“你敬我一尺”,才能換來對方的“我敬你一丈”。然而,古往今來,卻有數不勝數的人不能領會此中含義。他們做人往往太自我,過于看重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以自己的情緒為情緒,以自己的意志為意志,隨心所欲,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欲望,卻置別人的需求于度外。他們自以為自己尊貴,不把別人放在眼里,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態與人交往,其結果只能使雙方的關系更僵化。

春秋時期,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便讓人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一看,明白了楚王的用意,便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現在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于是便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又想羞辱他一番,說:“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么派你來呢。”晏子義正辭嚴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后跟,怎么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有不同的標準,那些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里去,不夠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賢能的國王那里去。我晏嬰是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當然出使到楚國來了。”

楚王宴請晏子,仍然居心不良。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只見兩個小吏綁著一個人來到楚王面前。楚王問:“綁著的是什么人?”小吏回答說:“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于是開始借題發揮,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竊嗎?”晏子站了起來,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是枳子,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果實的味道卻不同。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的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到了楚國就偷竊,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竊嗎?”楚王笑著說:“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唯我獨尊、居心叵測的楚王在機智善辯的晏子面前,沒有占到任何便宜,碰了一鼻子灰,而且也疏遠了兩國之間的關系。國與國之間交往是這樣,做人也是如此,一方如果太過自我,不懂得照顧對方的面子,不懂得尊重對方的話,就只會把人際關系搞砸。

圣人的“四毋”做人法則是歷久彌新的,若能夠按其要求去做,多一分余地,少一分絕對,多一分隨性,少一分苛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自我,這樣你才能夠體會到一種輕松暢快的人生。

【做人金言】

唯我獨尊是一種愚蠢的做人處世方式,對不同的見解、行為要學會予以理解和尊重,即便自己有理,也不要咄咄逼人、得理不饒人,要尊重他人。如此去做,才會給自己帶來更廣闊的天空。

3.道不同,不相為謀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司馬遷對此引用孔子的話感嘆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真是各人追隨各人的志向啊!”著名詩人但丁也有一句傳世名言:“走自己的路,讓人們說去吧!”其意思都是相通的,人各有志,志向不同的人難以共事,古今皆適用。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向孔子學做人】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的原意是說如果兩人的觀點主張各異,彼此之間就不要商議討論什么了。孔子所處的年代正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期,每個學術流派都有自己的“道”,各個流派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最正確的。這種觀念在“爭鳴”中又具體表現為排斥、擠對其他學派,獨尊自己為正統,甚至將別家的學說視為異端。

“道不同,不相為謀”,用現在的觀點來闡釋,就是價值觀不同的人,彼此之間不認同對方的看法、不商討、不共事。

東漢時期,管寧與華歆二人是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地里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視而不見,繼續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欣喜地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有一次,兩人同席讀書,外面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繼續讀自己的書,而華歆卻好奇地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經過這兩件小事,管寧發現華歆與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盡管管寧的做法有些太認真了,但他卻很好地詮釋了“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的內涵。當然,時代在變,“道不同,不相為謀”也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相對以前,在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更崇尚合作,僅靠個人單打獨斗越來越難以取得大的成就。而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一古訓就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基本的鑒別標準。

“你能走多遠,取決于你與誰同行”,如果你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就能夠如虎添翼,一切行動都會非常順利;但如果你尋找的是“道不同”的合作伙伴,那雙方就很難做到“勁往一處用,力往一處使”,這樣的伙伴反而會成為你前進的一種羈絆。

攜程和如家這兩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如果說這兩家上市公司都是由同一個創業團隊所創立的,可能就有很多人表示驚訝了,并且不禁會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神奇團隊?”對于這一團隊,《第一團隊:攜程和如家》一書中是這樣概括的:

“在美國接受教育并且工作多年的沈南鵬、梁建章,與接觸過國外文化的民營企業家季琦、國營企業管理者范敏,構成了中國企業史上的一個奇妙組合。”

“在這個組合里,沒有‘皇帝’,也沒有‘大哥’;他們雖有同學之誼、朋友之情,但性格、愛好迥然不同,經歷各異;他們創立的攜程和如家雖然經歷了多次高層人事變更,卻從來沒有發生過震蕩,都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并且一直保持著優異的業績;他們為中國企業樹立了一個高效團隊的榜樣,最終獲得了共贏的結局。”

“從1999年攜程創立開始,四個創業者如同接力賽一般,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分別領跑,各自發揮所長,完成屬于自己的使命過程。這既是一段精彩的創業故事,也是一場絕妙的共贏游戲。”

這個傳奇性的第一團隊的成員無疑都是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他們的戰斗力則反映在創業合作伙伴之間的團結、信任與各司其職上,他們之間沒有目光短淺的勾心斗角,只有關注長遠利益的相互配合,這樣的合作伙伴是最難能可貴的,而由他們所構筑的創業團隊也是無往而不勝的!

無獨有偶,著名的B2C購物網站“紅孩子”的幾名創始人也是這樣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他們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團結一心,共同熬過了艱難的創業起步階段。

2004年年初的一個晚上,徐沛欣、楊濤、李陽和郭濤幾個朋友下班之后在北京京瑞飯店的咖啡廳聚會,聊起國內的B2C行業。他們這次聊天的結果,就是決定創辦一家“采取‘網+刊’模式的網上目錄直銷公司”,也就是后來的“紅孩子”。

“這是一種服務類的模式,主要靠運營,因此公司的團隊和管理非常重要。”北極光創投基金合伙人鄧鋒解釋說:“我對‘紅孩子’創業團隊的第一印象是,這些人挺有激情的,頭腦很清楚,做事情又很投入,團隊之間比較互補,也比較團結,而且非常玩命,有犧牲精神。”后來鄧鋒去“紅孩子”公司實地考察,發現四個創始人窩在一間辦公室里辦公,共用一張桌子、一套沙發,每個人每月只拿兩千塊的工資,他為此頗為感動。

其實,不僅是創業,現實中任何形式的合作都是同樣的道理——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在共同的“道”的指引下,人們相互間才能夠始終為了共同的愿景和目標而進行同甘共苦的奮斗,基于共同的“道”的合作模式才是健康的、有效的。因為,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員的簡單疊加,關鍵在于合作者之間的互補與團結,要“道相同”,要齊心合力為共同目標奮斗,這樣才能使“1+1>2”。這或許是圣人的思想給我們的最大現實啟迪。

【做人金言】

志同道合的人并不需要永遠待在一起。有些人,即使經常在一起,保持著親密的關系,但也可能從來不會推心置腹說心里話;而有些人,剛剛相識,就一見如故,彼此將所有的秘密都互相分享。

4.和為貴:善用“和”字來處理各種關系

我國古代兵家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說,“和”是左右戰事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做人上,“和”的重要性更無須多言了,它能為人開拓一種和諧暢通的人脈關系,進而達到那種人人所渴望的“人心齊,泰山移”的境界。

【圣人做人之道】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弟子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圣君治理國家時,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但如果不論大事小事都去按和諧的辦法去做,就有行不通的時候。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那就行不通了。”

【向孔子學做人】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孔子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制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說,應該在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的基礎上,來講究“和”。

孔子的弟子之所以為“和”加上這么一個前提條件,是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密不可分的。我們知道當時正處于奴隸社會,等級森嚴,各階層人群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嚴格的。上層社會的人,往往通過自己的禮節來彰顯自己的優越性,而底層的人群則懷著敬畏的心理唯命是從。但是到了春秋時期,這種社會關系開始被亂世所打破。此時,有子提出“和為貴”,同時又指出不能單純為“和”而“和”,應該以禮來節制之,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階層之間的對立,以實現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和為貴”的思想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古代,就有家喻戶曉的“將相和”的故事。現在是和平時期,儒家“和為貴”的思想更是被推崇備至,“以和為貴”是治國者的方略,因為它蘊涵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國者都希望國內太平,永無紛爭;國家之間“和平發展”,沒有戰爭。林語堂認為“和平”是人類的一種卓越認識,中國人尤其酷愛和平,不愛挑起戰爭,因為這是一個理性的民族。受“和為貴”理念的浸潤和熏陶,人們從小就養成一種以和為貴的人生理念,他們不嗜戰爭。在當前階段,“和為貴”在我國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構建和諧社會。

2008年8月8日,在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現場表演中出現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當時的表演既像古代的活字字盤,又像現代的電腦鍵盤。而在“活字印刷”表演中,給人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個片段是:“活字印刷”版中間出現一個古代的“和”字,又出現一個另一種字體的古代“和”字,最后是一個現代的“和”字。

開幕式上前后出現的三個“和”字,不僅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漢字的演化過程,傳達了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更重要的是通過“和”字向全世界傳達了兩千多年前孔子的一個重要人文理念——和為貴。

“和”不僅是國家看重的一個要素,也是人生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和”都是仁人志士所追求的境界。在我們周圍可以找到許多以和為貴的凡人,在歷史上,謀“和”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這一切無不在昭示人們“以和為貴”,不要以鄰為壑,它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對頭之間不再冤冤相報,化干戈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在國外,也有很多人很重視“和”,有的企業家甚至把它當作自己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國內有很多生意人也有一個信條——和氣生財。

在美國一個傳統市場里,有個華人的攤位生意特別好,這引起了其他攤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無意地把垃圾掃到他的店門口。

這個華商本著和氣生財的道理,不予計較,反而把垃圾都清到自己的角落。同在旁邊賣菜的一個墨西哥人觀察了他好幾天,對他的行為表示不解,禁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里來,你為什么不生氣呢?”華人笑著回答:“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里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更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的攤位上,我怎么舍得拒絕呢?你看我生意不是越來越好嗎?”

從那以后,那些垃圾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這個華商顯然深諳“和氣生財”之道,和為貴,這是一條放之四海都適用的做人處世法則。

在今天,“和”也是一條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復雜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了種種不和,不和就會產生分歧,有了分歧就會導致摩擦,摩擦進而會導致矛盾,矛盾激化就會出現直接爭斗。特別是當人們之間有利益沖突時,斗爭就難免了,而且斗的方法也數不勝數。有明爭也有暗斗,然而,不管是哪種相斗方式,都會傷了彼此間的和氣,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只有尚“和”,才能帶來真正的和諧局面。

因此,做人應講究“和為貴”,這并不是要求人們都抱成一團,只講求一團和氣,無原則立場地妥協和謙讓,而是為了追求一種團結進取的和諧人際關系,追求互幫互助的氛圍和對人對己寬容大度的氣量。

“和”的目的是共同創造成就大業的良好環境,這是每個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標。一個和睦的家庭,會令人感到溫暖;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會使人感到舒暢;一個和平的環境,能夠讓人安居樂業;一個祥和的氣氛,會讓人世充滿溫暖。

【做人金言】

人若出于私心,處處爭名爭位,必然導致不和,貽害大局;如出于公心,先公后私,處處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得失,才是致和的最佳保證。

5.執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態度

魯迅先生認為:“中庸是國人最為推崇的,但中國人卻又是最不懂何謂中庸的,如果中國人那怕明白一點中庸的道理,中國的問題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復雜。”事實確是如此,很多人并未領悟到中庸的精髓所在,中庸不是圓滑,不是明哲保身,它是一種永不過時的至高的做人德行與智慧。

【圣人做人法則】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尚的了!只可惜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向圣人學做人】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思想精髓所在,是一種道德行為的評價標準,在孔子眼里它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其至矣乎!后世儒學對它的釋讀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而且平常的意思。另外,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總之,中庸是一種折中調和的思想。

中庸作為被孔子極為重視的一種思想,經常出現在他的言行中。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足。”

子貢又問:“那么是子張更好一些?”

孔子繼續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在孔子的眼里,做得過分與做得不足,都是不好的,所以孔子認為二人都是“過猶不及”,其中包含的是一種典型的中庸思想。其實,中庸作為一種做人法則,很早就存在了,孔子的功績在于將其總結概括,著書立說,惠及后人。

伊尹是商朝的開國重臣,但伊尹本來的身份卻相當卑微,他原來只是商湯妻子陪嫁的奴隸。開始他是湯的廚師,但卻極具做人智慧。他看到湯終日為打天下而廢寢忘食,忙碌不已,心里很擔心。后來,他想出一個辦法來吸引湯的注意。在做飯時,他故意把飯菜做得特別咸,或直接不放鹽,以讓湯來責備自己。隨后他又將飯菜做得咸淡適中,美味可口,讓湯吃得十分滿意,有一次飯后湯禁不住對伊尹說:“看來你做菜的本事確實不凡。”伊尹看時機到了,于是勸諫說:“大王,這并不值得夸獎,菜太咸、太淡都不好,只要把佐料調配得當,吃起來自然適口有味。這和你治理國家是一個道理,既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急于求成,關鍵是掌握好分寸及重點環節,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湯聽了很驚訝,但也深以為然。

后來,孟子對伊尹評價說:“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意思是說伊尹不僅能夠在天下太平時做好官,在天下動亂時也能做好官。而伊尹之所以能夠將官做得游刃有余,顯然在于他善于把握分寸,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懂得何時該做什么,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庸式為人處世之道。

在現代,再提倡“中庸之道”,在某些人看來似乎有些不合時宜,這種思想曾一度被當作一種處世圓滑、態度曖昧、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所以飽受人們的非議甚至批判。其實,從“中庸”思想的本意看,它并不是“圓滑”、置仁義于不顧、不思進取、明哲保身,而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智慧。

在孔子眼里,“中庸”即為“中和”。孔子說,“中”是有喜怒哀樂之情而未表現出來;“和”是感情表達時合乎節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則。如果人們能達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間的一切就會各得其所,萬物也就順其自然而生了。

因此,凡事取乎中,稱得上是協調人與事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傾也不右斜。非中則不能正,非正則不能穩,非穩則不能久。做人處世的要點,就在于“執中致和”。用一句簡單的話說就是,做人既不要太低調,也不要太高調;既不要默默無聞,也不要鋒芒畢露。

在如今市場經濟大潮下,“中庸”思想更有其存在的現實土壤。因為,當下的人更容易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的、外在的東西,進而會偏激地看待問題。他們對滿足、成功、富貴、權力等,總是渴望之極,而對空虛、失敗、貧窮、低下等,則唯恐降臨自己身上。殊不知,這些都是人生中可能出現的常態,上天不會永遠眷顧一個人,讓他永遠得意;同樣也不會一直疏忽一個人,讓他永遠失意。這種中庸式的做人心態是必要的,有了它的保護,人才不會“處高位仍不覺得滿足,陷于低位卻一蹶不振”,進而才能走出思想認識上的極端,以更中和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人生,提高心靈的免疫力,讓其不再輕易受傷害。

【做人金言】

中庸之道講究不偏不倚,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人要做好自我調控,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欲望情感處在適度、恰當的刻度上,才能做到恰到好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常宁市| 阳江市| 昭通市| 土默特左旗| 文山县| 文水县| 高邮市| 泰宁县| 平远县| 太湖县| 宜阳县| 凤冈县| 泰和县| 洛阳市| 淮北市| 长春市| 灌云县| 山西省| 乌拉特后旗| 蒙阴县| 兰考县| 绵竹市| 来宾市| 托克逊县| 吉木乃县| 甘南县| 乐平市| 台州市| 中西区| 东平县| 布尔津县| 沐川县| 乌拉特前旗| 囊谦县| 徐州市| 汝南县| 兴义市| 武功县| 大名县|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