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圣人的言行之道

1.流言止于智者

人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凡事要以看到的事實為準(zhǔn),實事求是。毛澤東也說過:“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對于流言,我們也要持這樣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應(yīng)仔細辨別,探明究竟,在未經(jīng)證實之前,不要妄加評判,更不可將之再四處流傳。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說:“在路上聽來的話,未經(jīng)證實就去傳播,這是有道德的人應(yīng)該擯棄的行為。”

【向圣人學(xué)做人】

有這樣一個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叫毛空的人,他喜歡聽那些沒有根據(jù)的傳說,然后再把自己聽到的事情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

有一次,毛空聽到了一只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很稀奇,便告訴了艾子。他說:“有一個人,養(yǎng)了一只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他見艾子不信,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

艾子又問:“你說的那只鴨是誰家養(yǎng)的?那塊肉又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后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道聽途說”一詞正是由這個典故而來的,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由“道聽途說”而得來的信息是極不可靠的,也讓人無從加以證實。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孔子是想借此告誡人們:那些有道德的人,不論做什么事,都會嚴謹認真,在流言蜚語面前,他們能夠保持頭腦清醒,明辨是非,在沒有確鑿證據(jù)的前提下,決不聽人所傳,也會讓流言止步。事實上,有時就連親眼所見都未必可靠,更遑論那些道聽途說而來的流言蜚語了。

一天,孔子的一位弟子在煮粥時,發(fā)現(xiàn)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于是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了起來,想將之倒掉。他忽然又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于是便將它喝了下去。碰巧孔子這時走過來,看到了這一幕,以為他在偷食,便上前教訓(xùn)了那位負責(zé)煮食的弟子。經(jīng)過解釋,孔子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是感慨地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說呢?”

眼見的都不一定為實,所以說,在人生旅途中,對事對人千萬不可太天真,一定要時刻擦亮眼睛,不輕信,不謠傳,這樣才不至于被假象蒙蔽了雙眼。

而且流言還會導(dǎo)致人心惶惶,甚至讓人信以為真,而誤事害人。印度有這樣一句俚語:“舌頭雖然沒有骨頭,但是能折斷千萬條骨頭。”其寓意是指,謠言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別是當(dāng)一些道聽途說的謠言在傳播過程中經(jīng)過人們的不斷添油加醋而變了形,再一傳十,十傳百,那么它的危害將會變得極大。

曾參是孔子的學(xué)生,在他的家鄉(xiāng)費邑,有一個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有一天,那個同名的曾參在外鄉(xiāng)殺了人,不久后,一則“曾參殺了人”的傳言便席卷了曾參的家鄉(xiāng)。

很快,曾參的母親也得到了類似的傳聞。第一個向曾參的母親通報這一情況的是曾家的一個鄰居,那人并沒有親眼所見。他是在案發(fā)以后,從一個目擊者那里得知兇手名叫曾參。然而,曾母聽到后,并不相信,在她眼里,自己的兒子一直都是圣人麾下的好學(xué)生,怎么可能做出這等傷天害理的事情呢?因此,在聽了鄰居的話后,曾母依然不驚不憂,她一邊安之若素,繼續(xù)織布,一邊斬釘截鐵地對那個鄰居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參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母仍然沒有去理會,而是繼續(xù)自己的活計。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前來報信的人對曾母說:“現(xiàn)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聽到這里,看到眾口一詞地說曾參殺了人,心里“咯噔”一下,驟然緊張起來,也開始相信了。經(jīng)過思前想后,她擔(dān)心這種人命關(guān)天的事情會株連親眷,因此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就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關(guān)緊院門,連夜越墻逃走了。

以曾子的德行和慈母對兒子的了解、信任而論,剛開始,“曾參殺了人”的說法在曾母面前顯然是站不住腳的,然而,當(dāng)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她傳達這一信息時,最終居然能動搖一個慈母對兒子的信任。后來,詩人李白還曾對此賦詩一句:“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由此可見流言害人確實不淺。

2007年,一條題為《各位求職的女性朋友,特別是年輕漂亮的要注意了!騙!騙!騙!》的帖子出現(xiàn)在了網(wǎng)上,該帖稱,位于惠州市的××電子精密有限公司是一家黑工廠。該公司某部長屢屢對女下屬進行性騷擾,有不少員工不堪騷擾,負辱離去,文中還點出了這位部長的資料及名字。為了讓人相信,帖子還稱,“這家黑廠在招女工的時候都要求對方是18~25歲的未婚女性,而且要求長相端正,聲音甜美,最重要的是要在廠里住,隨叫隨到,隨時為他服務(wù)”。

后來,該帖所指的公司憤而報案,經(jīng)當(dāng)?shù)嘏沙鏊恼{(diào)查,該帖子的內(nèi)容與“××電子精密有限公司”的實際情況完全不符,純屬子虛烏有。公安部門也查出了傳播流言的鄧某,而他也只是轉(zhuǎn)發(fā)。盡管如此,對鄧某這種在網(wǎng)上傳播誣陷性流言的做法,公安部門還是給予了治安拘留5天和罰款500元的處罰。

在當(dāng)今這個信息傳播一日千里的社會,各種信息魚龍混雜,虛假信息更多,流言的危害也更廣更深,故意制造惡性流言者甚至?xí)艿椒傻膽吞帲拖裆鲜霭咐械泥嚹常裕覀儗Υ艘欢ㄒ詾榻洹?

總之,不要輕信道聽途說的信息,更不要隨意傳播流言,這不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一種明智的做人態(tài)度。流言止于智者,在實際生活中,也當(dāng)以此態(tài)度來做人處世,不輕信,不盲動。

【做人金言】

法國劇作家尚福爾說:“流言蜚語是一只纏擾不休的黃蜂,我們對它決不能輕舉妄動,除非我們確信能打死它,否則它反擊我們時會比從前更加兇猛。”因此,對待流言蜚語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予理睬。

2.盡量不說大話,說了就要做到

在德國有這樣一句諺語:“說大話者,決不會是大實行家。”確實,那些愛說大話的人,對承諾的事往往難以真正做到,而失信于人。一種謹慎的做人態(tài)度應(yīng)該是,盡量不說大話,小心去承諾,一旦說了,就要說到做到。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其言之不怍(音zuò,慚愧),則為之也難。”

孔子說:“如果說話大言不慚,那么要實現(xiàn)這些話就很困難了。”

【向圣人學(xué)做人】

孔子弟子眾多,他不僅懂得根據(jù)弟子各自的天賦去因材施教,而且授教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極為開明自由的,師生之間經(jīng)常探討各種問題,孔子的很多理論、主張也都是由討論而生發(fā)出來的。

一次,孔子為弟子們講解“言行”一詞及“言與行的關(guān)系”。

孔子說:“言行謂之言語與行動。關(guān)于言與行的關(guān)系,最基本的在于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說,先做后說,說到做到,不說大話、空話、過頭話。對此,你們還有什么看法?”

子路說:“在這個問題上,確實是有些人言行不一。比如,在我的家鄉(xiāng)卞地有這樣兩個兄弟,老大叫卞敬,家里很富,他為了騙仆人多出力,便對他們說:‘只要你們肯為我拼命干活,年終每人賞錢50貫!’結(jié)果,仆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最終每人只得到了5貫錢。老二叫卞武,是個愛吹牛皮的人。一天,他向泉地的劉老漢求親:‘老伯,在卞地,我家的院落最大,站在房門口,都看不清楚院墻。如果你女兒嫁給我,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劉老漢沒有當(dāng)即答復(fù),而是暗自去卞地打探,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卞武是個敗家子,父母雙亡,分家時得到的家產(chǎn)已被他揮霍光了。如今只剩下三間空房,連個院子都沒有。最后,卞武吹牛謀親的圖謀落空了。”

子貢說:“有些人好說大話,說了不兌現(xiàn)、不負責(zé)。對此,老師是怎樣看待的?”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孔子解釋道,“那種說大話不慚愧的人,做起來就更困難了。”

圣人的這番言論是教導(dǎo)我們在說話時要注意,不可隨便開口說大話,出言之前一定要謹慎,要考慮清楚;而一旦做出承諾,就要言行合一,說到做到,否則將會失信于人,得不償失。

魏文侯與掌管山澤園圃和田獵的官員虞人約定,將于某一天一同去附近的一座山上打獵,不見不散。

約定的時日到了,那天,魏文侯正在宮里和幾位大臣一同飲酒,欣賞歌舞,興致正高時,天突降大雨。文侯突然想起約定的時日到了,于是命令下人趕快為他準(zhǔn)備馬和弓箭,準(zhǔn)備去打獵。

左右的官員們都非常不解,文侯見狀解釋說:“剛才我忽然想起來,今天是我和虞人約好去打獵的日子,而且說定不見不散,那么我就一定要去。”大臣們都勸說:“主公,如今突下大雨,您即使不去,虞人也說不出什么來。況且您是國君,他是臣下,不去也沒什么關(guān)系。您還是不要去了。”

魏文侯不聽,執(zhí)意要去。那邊,虞人正在約定的地點等候,看到突然下起雨來,他想文侯肯定不會來了,于是也準(zhǔn)備回去,可是就在他準(zhǔn)備動身之時,突然聽到遠處傳來馬蹄聲,接著就看到文侯騎著馬飛奔而來。虞人感動得熱淚盈眶,趕忙上前給文侯行禮,對他說:“主公,下雨了,您不必來赴約啊。”文侯卻說:“我和你約好的,即使下再大的雨我也要來啊,否則不就失信于人了嗎?”

與別人做個簡單的約定,只不過是張張口的事情,十分簡單,但是真正做到守信就不那么簡單了,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夠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做到言行一致。守信踐約是誠信的具體要求和表現(xiàn),魏文侯作為一國之君,什么事情全憑他一個人說了算,可是他并不倚仗自己的權(quán)力而隨便失信于臣子,即使大雨如注也堅決赴約,這就是真正的“說到做到”。

說出去的話等同于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俗話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對于說出的話,無論如何都要創(chuàng)造條件去做,去實現(xiàn)。

然而,很多人卻不懂得這一道理,只會說大話,卻不懂得如何去收場。不少人之所以給人留下不守信用的惡名,就在于他們總是習(xí)慣說大話空話,胡亂承諾,到頭來卻無法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所說的大話也就成了空頭支票。既然如此,那還不如不說空話,實事求是,保證說到做到。

1999年的10月,是百度創(chuàng)業(yè)的關(guān)鍵時期,當(dāng)時李彥宏正在美國和風(fēng)險投資商洽談投資的事宜,為百度落實創(chuàng)業(yè)啟動資金。

經(jīng)過反復(fù)對比與多輪談判,李彥宏最終與半島基金、Integrity Partners兩家投資商達成了協(xié)議。據(jù)說,投資協(xié)議的達成完全是因為李彥宏的一句話。

原來,曾有一位投資人問李彥宏:“你多長時間能夠把這個搜索引擎做出來?”

李彥宏想了想,說:“需要6個月。”

“多給你錢,你能不能做得更快些?”對一般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只要能拿到錢,對于投資人的要求,往往是想都不想就拍胸脯同意,何況是增加投資。但李彥宏卻當(dāng)即拒絕了對方的提議,表示自己必須要進行認真的思考。

殊不知,看到李彥宏這種不說大話的舉動,風(fēng)險投資商反倒感覺像是吃了一粒定心丸,也更加相信自己面前的這個中國年輕人,因為他不會說大話。

事實上,李彥宏承諾6個月的工作量,后來4個月就做出來了。“Robin從來不說大話”,后來百度上市后,員工談到老板李彥宏時,對他評價最多的就是他對承諾的極為認真。

李彥宏不愧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在回答投資人的提問時,不僅沒有夸大其實,反而為自己留下了余地。這樣,不僅給人留下了一種做事穩(wěn)重可靠的印象,在實際操作中也更加游刃有余,不讓人失望。因此,也就不會出現(xiàn)圣人所說的“則為之也難”的尷尬。

說大話,不如做實事,無法兌現(xiàn)的承諾還不如不去承諾。

【做人金言】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說:“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為恥辱。”

3.欲速則不達,不要貪圖小利

伊索說:“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達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結(jié)果總是要失敗的。”查·金斯萊也說:“振興世界的唯一辦法是人人都做好眼前工作。切不可好高騖遠,只求大功。”對于個人來說,“欲速”帶來的不是捷徑,而“見小利”者終究會吃大虧。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說:“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向孔子學(xué)做人】

“無欲速,無見小利”,孔子這句話原本是說從政之道,是用來指導(dǎo)做地方官的學(xué)生子夏的。對于從政者來說,如果只是盲目追求小利,一味求速成,那么就什么事也做不成。然而孔子的這句話在現(xiàn)實中,不僅對于從政,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廣泛的適用性,對于個人而言,也是如此。

先說“欲速則不達”,有這樣一則廣為人知的寓言故事:

宋國有個人,看見別人家的莊稼長得很好,總覺得自己家的莊稼長得太慢,很是著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將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進行了拔高。看著自己家的莊稼一下子比別人家的莊稼長高了許多,感到非常高興。回到家里就得意地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個人讓地里所有的莊稼都長高了一大截!”家人一聽,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們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長的故事,充分地說明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宋國農(nóng)夫為了“求速度”而“拔苗助長”,結(jié)果,不僅沒有達到使莊稼快速生長的目的,反而使禾苗都枯死了。

對于“見小利則事不成”這一圣人的教誨,同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在每一個人潛意識里其實都有貪圖眼前小利、占小便宜的心理,但是那些充滿生活智慧的人,他們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懂得適時放棄,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這種負面心理。盡管如此,還有一些人,每天精于算計,小人心思,以自我為中心,目光短淺,把每一天有限的注意力都用在了貪小便宜上,處心積慮,費盡心機,結(jié)果得到的不過是些雞毛蒜皮的小利小惠。當(dāng)他們?yōu)槎鄵菩±凑醋韵矔r,卻不知道為此而付出的代價已遠遠超過得來的小便宜。

春秋時期,獨攬晉國大權(quán)的權(quán)臣智伯妄圖吞滅衛(wèi)國。為了麻痹對方,他以結(jié)好衛(wèi)國的名義,派使者送給衛(wèi)侯四匹良馬和一塊白璧。衛(wèi)侯看著良馬和白璧,高興得愛不釋手,群臣也都來祝賀。上大夫南文子也來了,卻沒有向衛(wèi)侯致賀,臉上反倒蒙上了一層憂慮之色。衛(wèi)侯看到后奇怪地問:“智伯派人送給寡人良馬寶璧,群臣無不歡喜慶賀,而愛卿卻面帶憂慮,這是為何啊?”

南文子說:“沒有功勞受到賞賜,沒有力量收到重禮,就不得不謹慎。良馬寶璧,這通常是小國貢奉大國的禮物,而現(xiàn)在大國卻把禮物送給我們?nèi)跣〉男l(wèi)國,國君您不覺得奇怪嗎?智伯眼下獨攬晉國大權(quán),早有吞并趙、魏、韓三家的野心,怎么會向衛(wèi)國結(jié)好呢?”

“上大夫的意思是……”衛(wèi)侯還是不明白。

“臣以為,智伯定有吞并衛(wèi)國、擴大自己勢力的企圖,國君不可不嚴防啊!”于是,衛(wèi)侯命令大將屯兵邊境,嚴加戒備。

不久后,智伯果然發(fā)兵前來偷襲,他帶著大隊人馬剛至?xí)x衛(wèi)邊境,就發(fā)現(xiàn)衛(wèi)國邊防戒備森嚴,只好嘆了口氣說:“衛(wèi)國有賢人,已料到我的計謀了。”智伯遂打消了偷襲的念頭。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小利面前,若不是上大夫南文子眼光犀利,衛(wèi)侯險些因此而誤國。“貪小便宜”的個性實在是要不得,它不僅會因小失大,還很可能被某些居心不良之徒所利用,就像衛(wèi)侯。

在現(xiàn)實中,貪小利者有時也表現(xiàn)為在與人合作時的“獅子大開口”,其結(jié)果反而會失去寶貴的合作機會。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故事:1991年,陳凱歌籌劃拍攝《霸王別姬》,希望以此進軍國際影壇。在男主角的選擇上,他首先想到的是“請外國大牌明星”,當(dāng)時美國籍影星尊龍是其中的一個主要人選。然而,當(dāng)劇組與尊龍的經(jīng)紀公司進行聯(lián)系時,對方開出的苛刻條件卻讓劇組聞所未聞:

第一,由于不知道開機時尊龍會在哪個國家拍戲,所以劇組必須為他同時預(yù)訂幾個國家的機票。

第二,尊龍的兩只狗要與他同進同出,所以一般的酒店沒法入住。

第三,必須為尊龍配備兩個保鏢、兩個傭人、一個臺詞老師、一個普通話老師、一個形體老師。

第四,尊龍每天洗臉?biāo)⒀辣仨氂猛鈬蛳愀劭者\來的礦泉水,更不用說食品飲料了。

第五,要配備宿營車,還得有專用的網(wǎng)球場和游泳池。

面對這些苛刻的要求,最后劇組的五人小組投票表決,有四人反對,陳凱歌不得不放棄了選用尊龍的想法。

如果現(xiàn)在的明星開出這樣的條件,人們或許會見怪不怪,但那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讓人看來就有些不可思議了。在中方看來,尊龍經(jīng)紀公司是在漫天要價,是獅子大開口,最終導(dǎo)致談判破裂,雙方合作不成。尊龍和他的經(jīng)紀公司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什么也沒得到,而且還錯失了出演《霸王別姬》的良機。這也是一種因小失大的行為,經(jīng)紀公司所開出的那些條件,與可能的合作達成后的名利雙收相比,顯然只是些“小利”。

過于追求速度,往往得不到想要的速度,結(jié)果甚至?xí)m得其反。過于看重眼前小利,只會“貪小便宜吃大虧”。所以,對于這些毛病,應(yīng)當(dāng)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做人金言】

北齊文學(xué)家劉晝曰:“小利,大利之賊;小禍,大禍之津。敬貪小利則大利必亡,不遺小禍則大禍必至。”

4.行之以忠

古羅馬劇作家塞內(nèi)加說:“忠誠是人們心目中最神圣的美德。”在彌爾頓的眼里,“你若想證實你的堅貞,首先要證實你的忠誠”。忠誠,堪稱古今中外都很推崇的一條做人準(zhǔn)則。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學(xué)說有一個核心思想貫穿其中,始終不變。”

曾子說:“我明白。”

孔子就出去了。曾子的師兄弟來問:“這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說:“老師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忠恕’(忠誠寬恕)之道而已。”

【向孔子學(xué)做人】

忠恕是儒家思想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孔子學(xué)說的“核心思想”。儒家是一種關(guān)于“仁”的學(xué)說,而“忠恕”堪稱“為仁之方”。對于“恕”,前文也有涉及,此處重點說“忠”,這同樣是一條古今皆適用的做人美德與準(zhǔn)繩。

三國時期,一次戰(zhàn)役后,劉備被曹操擊敗,劉備、關(guān)羽、張飛失散。其中,關(guān)羽被曹操的軍隊包圍。曹操非常欣賞關(guān)羽的才華和英武,希望能夠招降關(guān)羽,遂派張遼前去游說關(guān)羽。眾所周知,關(guān)羽與劉備曾經(jīng)結(jié)拜立誓。但此時,關(guān)羽為了保護兄嫂不被侵犯,同意暫時歸降曹操,但提出了幾個條件:一是降漢不降曹;二是要確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劉備消息要立即離去,曹操不能阻攔。

曹操愛才心切,于是同意了,并希望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再逐步讓關(guān)羽真心歸降。后來,曹操也確實守諾,在“歸降”曹操的日子里,關(guān)羽受到了極高的禮遇,被封為漢壽亭侯,上馬金,下馬銀,還被賜予“赤兔馬”。關(guān)羽也做出了相應(yīng)的報答,斬顏良誅文丑,立下了大功。

然而,就在曹操認為“大事將成”之際,關(guān)羽獲知了劉備的消息,于是立即向曹操請辭,但曹操卻避而不見,最后,關(guān)羽只能不辭而別。由于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他一路上遭到了層層阻攔,但關(guān)羽憑借一己之力,過了五個曹操所轄關(guān)隘,力斬曹操六員大將。這就是著名的“過五關(guān)、斬六將”典故的來歷。

關(guān)羽可以說是中國“忠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在后世更是被塑造為“忠”的典型而被人膜拜。盡管現(xiàn)在對關(guān)羽究竟是“忠誠”還是“愚忠”,人們尚存在不少爭議,但是“忠誠”作為一項做人的美德卻是沒有爭議的。

忠誠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它不談條件,更不講回報,而且忠誠能夠賦予人們責(zé)任感與激情。

一群小孩子在公園里玩打仗的游戲。一個小孩被派做哨兵站崗,扮演司令的小孩命令他不準(zhǔn)擅自離開,他便一直在那兒站著。后來,玩累了的孩子們都回家去了,把他一個忘在那兒站崗。天已晚了,站崗的小孩哭了起來。公園管理員循著哭聲跑過來,要他趕快回家。

“我是士兵,我要服從司令的命令,軍長要我不得擅自離開,我不能走!”孩子說。

公園管理員想了想,站直身子,正色道:“士兵同志,我是司令員,現(xiàn)在我命令你回家去。”

小孩聽了,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故事里的孩子乍看起來不夠機靈,但仔細品讀就會發(fā)現(xiàn)他對“司令”的忠誠、對“士兵”職責(zé)的忠誠,以及對“部隊”的忠誠,這些正是現(xiàn)在很多人所缺少的。

而在當(dāng)今職場,忠誠更是一種被推崇的美德,也被當(dāng)作一種能力。忠誠的人感覺工作是享受,相反,不忠誠的人感覺工作是苦役。忠誠的員工就像那些“孺子牛”一樣,總是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不會擅離職守,即使工作辛苦,他們也不會投機取巧,放棄工作,更不會為了一己私利而犧牲公司的利益,當(dāng)公司出現(xiàn)危難、老板出現(xiàn)錯誤時,他們會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或去努力挽救,或去衷心指正。這樣忠誠的員工,放在哪里都會發(fā)光,任何一個老板都會喜歡。

著名管理大師艾柯卡受命于福特汽車公司面臨重重危機之時,他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使福特汽車公司走出危機。但是福特汽車公司董事長小福特卻對艾柯卡進行排擠,這使艾柯卡處于兩難境地。但是,艾柯卡卻說:“只要我在這里一天,我就有義務(wù)忠誠于我的企業(yè),我就應(yīng)該為我的企業(yè)盡心竭力地工作。”盡管后來艾柯卡離開了福特汽車公司,但他仍對自己為福特公司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無論我為哪一家公司服務(wù),忠誠都是我的一大準(zhǔn)則。我有義務(wù)忠誠于我的公司和員工,到任何時候都是如此。”艾柯卡說。

艾柯卡不僅以他的管理能力折服了其他人,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別人。這種忠誠不同于一味的阿諛奉承,不是用嘴巴說出來的,它不僅要經(jīng)受考驗,而且還表現(xiàn)在自己的行動和行為上。

忠誠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能力。忠誠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得到人們的信賴;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會有成功的機會,因為忠誠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更讓人折服。

【做人金言】

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孔子說:“深居官位不懈怠,施行政事要盡忠。”

5.正人先正己

范曄在《后漢書》中說:“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其意思是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別人,大家就會心悅誠服,如果只用語言來空泛說教,大家就會發(fā)生爭吵而無所適從。所以說,與其發(fā)號施令,不如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一句話,正人要先正己。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向孔子學(xué)做人】

俗話說:“正人先正己。”孔子將“正身”看作從政為官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一思想不論是對當(dāng)世,還是于后代,影響都可謂極其深遠。

齊國相國晏嬰先后侍奉三朝國君,德高望重,但他對自己的要求卻非常嚴格,處處以身作則,倡行廉潔,吃糙米飯,穿粗布衣,坐簡易車,住低矮的民房。后來,齊景公實在過意不去,就要送他新車新衣,但他堅決不接受。齊景公要給他蓋新房,他還是堅持拒絕。

同樣是在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于聽從了下屬的一面之詞,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離準(zhǔn)備以死贖罪,晉文公勸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

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與下面的人說過讓我們一起來當(dāng)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現(xiàn)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zé)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么能做得出來。”

他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晏嬰和李離的為人做官之道可以說與圣人的主張不謀而合,他們嚴格要求自我,處處以身作則,讓人肅然起敬。

到了現(xiàn)在,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更是有著廣泛的用武之地,尤其是對于領(lǐng)導(dǎo)者和一些管理人員。

法國管理學(xué)家亨利·法約爾提出:“凡權(quán)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責(zé)任。”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屬就必須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處處負起責(zé)任。而一旦通過表率樹立起在下屬中的威望,將會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團隊的整體戰(zhàn)斗力。

前日本經(jīng)聯(lián)會會長、東芝公司前社長土光敏夫,是一位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企業(yè)家。他在管理的實踐中,非常注重“正人先正己”,時刻不忘以身作則。他曾說:“身為一名主管,要比員工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以身示范,激勵士氣。”

1956年,土光敏夫出任東芝公司社長。他上任時的東芝公司盡管人才濟濟,但由于組織太龐大,層次過多,管理不善,員工松散,公司業(yè)績很一般。

土光敏夫上任之后,首先提出了“一般員工要比以前多用三倍的腦力,董事則要十倍,我本人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口號,希望通過發(fā)揮管理人員的帶頭作用來重建東芝。

土光敏夫還有一個口頭禪:“以身作則最具說服力。”讓人佩服的是,他不僅說到了,而且也確實去身體力行了。他每天都會提早半小時上班,并騰出上午七點半至八點半間的一個小時,用來和員工一起探討公司現(xiàn)存的各種問題,并商討對策。

另外,土光敏夫為了杜絕東芝公司存在已久的浪費問題,還借一次參觀的機會,給東芝的董事們上了一課。

有一天,東芝的一位董事想去參觀一艘名叫“出光丸”的巨型油輪。由于土光敏夫曾經(jīng)去參觀過,所以事先說好由他帶路。

那一天是休息日,他們約好在“櫻木町”車站的門口會合。土光敏夫準(zhǔn)時到達,董事乘公司的車隨后趕到。

董事說:“社長先生,抱歉讓您久等了。我看我們就搭您的車前往參觀吧!”董事以為土光敏夫也是乘公司的專車來的。

土光敏夫聽后面無表情地說:“我并沒乘公司的轎車,我們?nèi)ゴ铍娷嚢桑 ?

董事頓時愣住了,羞愧得無地自容。

原來這是土光敏夫刻意安排的,他為了杜絕浪費,不私自使用公司資源,于是以身示范搭電車,給那位公私不分的董事上了很好的一課。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公司,公司上下立刻心生警惕,不敢再隨意浪費公司的物品。

正是由于土光敏夫處處以身作則,充分發(fā)揮了帶頭作用,才逐漸扭轉(zhuǎn)了東芝公司的局面。

所以,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屬就首先必須以身作則,因為帶頭示范作用的力量是驚人的。我們不但要像先人李離那樣勇于承擔(dān)責(zé)任,而且要事事為先、嚴格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做到以身作則。

對于個人,同樣應(yīng)恪守“正人先正己”這一先賢教誨,首先做好自我修煉,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水準(zhǔn),然后再去要求別人,否則就難以服人。

【做人金言】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說:“領(lǐng)導(dǎo)者自身行為端正,即使不發(fā)出命令,事情也能進展得很順利;如果領(lǐng)導(dǎo)者自身不端正,即使發(fā)出命令,人們也不會服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禾县| 裕民县| 扎鲁特旗| 嵊州市| 东乌| 增城市| 延庆县| 西林县| 大田县| 西平县| 扎兰屯市| 肇庆市| 弥勒县| 左云县| 上栗县| 林周县| 棋牌| 枣强县| 正镶白旗| 佛教| 河曲县| 淅川县| 娄底市| 墨竹工卡县| 宜阳县| 勐海县| 松桃| 兰坪| 东兰县| 湟中县| 北京市| 金川县| 汕头市| 荔浦县| 太湖县| 石阡县| 龙南县| 镇平县| 疏附县| 孟津县|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