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5章 成竹在胸,永不言敗
- 第14章 權謀之術,領導是門大學問
- 第13章 揣摩大勢,精于算計
- 第12章 借力使力,讓別人為自己做嫁衣
- 第11章 苦練內功,方能厚積薄發
- 第10章 膽大心細,敢想敢干才能成就事業
第1章 圣人的做人法則
1.誠信:言而必有信
法國作家莫里哀說:“一個人嚴守諾言,比守衛他的財產更重要。”人行走在世上,誠實守信作為一種無形財富,勝似有形財富,不可或缺。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作為人,如果不講信譽,是不行的。那就像大車沒有輗(ní,古代車轅和橫木銜接的活銷),小車沒有軏(yuè,含義同‘輗’)一樣,是難以行走的。”
【向圣人學做人】
言而有信,是一項重要的做人法則,誠實守信堪稱人身上最重要的一種品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圣人的這一做人法則數千年來一直都對后人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誠信,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崇尚重諾守信。清代顧炎武曾賦詩言志:“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無限傷感地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見面……”說到這里,不禁黯然神傷。范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道:“不要傷悲,兩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到時再相聚。”
兩年后,到了二人約定的這一天,張劭告訴母親自己的同學范式要遠道而來,請求母親準備一些酒飯。張劭的母親聽說范式遠在千里之外,就不相信他能來,更不相信他能按時來,要知道當時可是一個交通極不發達的時代。張劭解釋說:“范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果然,不出張劭所料,范式真的在那一天到來。舊友重逢,親切異常。而張劭的母親也是大受感動,感嘆道:“天下竟真有這么講信用的朋友!”
后來,張劭患重病不幸去世,下葬的那一天,鄉親們突然看到遠處有一輛車疾馳而來,白馬素帷,并能遠遠聽到痛哭聲,張劭的母親看到后說:“一定是范式來了。”不出所料,正是范式。在出葬的路上,范式手執麻繩,牽著靈車親自為張劭下葬,并痛哭道:“去吧!元伯,生死異路,無法逆轉,我們就此永別!”周圍的人聽后無不為之動容,聲稱從來都沒見過像范式這樣誠心誠意、信守諾言的真朋友。
范式重信守諾的故事至今仍被傳為佳話,而范式和張劭之間的朋友關系也因為誠信而被籠罩上了一層耀眼的光環,照亮古今。他們的關系早已突破了時空的界限,而永遠留存。
在現代,最重要的做人原則恐怕也是“誠信”了。要獲得誠信的美名,就要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送玫瑰花給別人的人,自己手中常留有余香,多計較一點,你便多失去一點,那就不如誠以待人,誠以待己,這才是人生旅程中最妥帖的一種做人方式。
事實上,在當今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人的品質無論好壞都能夠“一日傳千里”,誠實守信更是成了人的一種最寶貴的無形資產,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
林先生是一個奇特的生意人。說他奇特,在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遍及五湖四海;在于他的身價不菲,據說他住在北京東長安街緊鄰長安大戲院的“貢院六號”。眾所周知,“貢院六號”是京城成名已久的超級豪宅,關于“貢院六號”,坊間還有這么一個傳聞,說曾經的中國首富劉永好想進入參觀,但由于沒進行提前預約而被拒之門外,“貢院六號”的牛氣由此可見一斑。
但就是身價如此高的一個人,他卻沒有自己的公司,而只是一個人單打獨斗。原來他是憑借個人信譽,在全球范圍內組織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據了解,他的合作伙伴甚至連合同都不和他簽,而且并不擔心會出現任何問題。因為,在合作伙伴和朋友的眼里,林先生是“一個極度守信用的人”,和他合作完全不必擔心上當受騙,“林先生的名字就是最好的名片,是最好的通行證”。林先生的朋友對他的誠實守信可謂推崇備至,他們說:“這樣守信用的人理應住在貢院六號。”
林先生的誠信為自己換取了無數寶貴的生意場上的人脈資源,從而為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因為在生意人眼里,誠信就是資本,有一個銀行家甚至說:“我寧愿借錢給誠實的窮人,也不愿借給不守信的富人,盡管他們的償還能力更強。”著名華人首富李嘉誠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也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現在就算有多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別人找我的,這些都是為人守信的結果。”
【做人金言】
一個誠信的人,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一個心胸寬闊的人,一個心底坦蕩的人,一個能夠成就事業的人。
2.孝道:百善孝為先
魯迅先生說:“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而在《孝經》里,有言“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孝更是被當做天經地義之事,是做人的根本。孝,可以說是一種最基本的教養,缺了它,做人的根基也就不復存在。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重兄長,謹慎少言,誠實可信,博愛眾人,接近有仁德的人。有了多余的精力,就去學習。”
【向圣人學做人】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人,順天下之心的美好德行;后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古人說:“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其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該做到的。
孝是人的一種天性,是與生俱來的,早在遠古時期,就有“孝感動天”的故事。
舜,即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是一個極其孝順的人。據傳,他的父親瞽叟、繼母及異母弟弟象,曾不止一次想害死他。他們在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面放火,試圖燒死舜,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才得以逃脫;在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挖掘地道逃脫。讓人感動的是,事后舜不僅毫不嫉恨,而且仍然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甚至感動了天帝。后來,舜在厲山耕種,有大象替他耕地,有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就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又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帝堯決定讓舜做自己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時,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舜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慈愛,已經遠遠超脫了人性的狹隘與睚眥必報,這是一種感天動地的人間大愛。
春秋時期,孔子廣收弟子,孔子學說中關于孝的理念也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授,被弟子們發揚光大,廣為傳播。
曾參,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他以孝著稱。曾參少年時家里非常貧困,因此常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曾參的母親不知該如何去招待,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中砍柴的曾參忽然覺得心很疼,他冥冥之中感覺是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急忙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前去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仲由,字子路,也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同樣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極其孝順。早年家中貧窮,他自己常常采野菜來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父母。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仍然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知道后,贊揚他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嚙指痛心”、“百里負米”的孝順故事同樣令人動容。到了現代,孝順雖然仍舊是一種最基本的做人原則。然而,有很多人已經將這一傳統美德徹底拋在了腦后,不僅如此,甚至還做出一些讓常人難以理喻、喪失天性的暴行。
2009年12月25日,沉迷于網絡的無錫青年小陸,在上網時,其父親對他勸說無效,想通過斷電的方式阻止其繼續上網。沒想到,小陸居然喪心病狂地用斧頭將父親砸死,并將聞聲前來的母親砸成重傷,還殘忍地將母親的雙眼挖去。
此等天人共憤的發指行徑,已經超出了孝與不孝的簡單范疇,這是一種道德上的徹底淪喪。如今,面對各種誘惑以及形形色色的價值觀,人心早已不古,一些包括孝行在內的傳統美德被人遺忘殆盡,這是值得人們去深刻反思的社會現象。
另外,有些人片面地理解“孝”的含義,奉行錯誤的“孝道”觀,直至做出了有違孝道的事情。
某市商務局原局長王某因違法犯罪,在懺悔書上寫道:“貪欲之門一旦打開,便無法關閉,我真是有愧于我的恩師,有愧于我的父親。”在獄中,王某想到了自己的恩師與父親,可以說他是一個孝順的人,只是孝心卻沒有阻止他的犯罪行為。還有,某市的肖市長也堪稱一個大孝子,每當提起80多歲的老母親他就眼圈發紅。他常說,當年母親為了養活他們姐弟,拉過板車,給人洗衣服、做鞋子……他在生活中對母親百般孝敬,卻因為自身不廉潔,變成了腐敗分子,最終結出的仍然是不孝的“惡果”。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對于天下的所有父母來說,最盼望的事莫過于家庭幸福,健康和睦,兒女能夠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這便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是最根本的“孝”。
“入則孝,出則悌”,在今天,每個人都應該去仔細對照古圣人的教導,反思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做人金言】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即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告知父母明確的去處。”
3.悔過:知錯要悔改
周恩來說:“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復錯誤。”人不怕犯錯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可怕的是一直犯同樣的錯誤,那就無可救藥了。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孔子說:“犯了過錯而不知道加以改正,那才是真正的過錯。”
【向孔子學做人】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人是可以犯錯誤的,只要知錯就改,那么就算不上太大的過錯。在知錯就要悔改這一問題上,孔子是以身作則的。
孔子有一次前往齊國后,只拜見了齊景公,而沒有去拜訪晏嬰。
子貢不解,問:“老師,我們來齊國,您為何只見齊君而不見齊相呢?”
孔子回答說:“晏嬰先后曾被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重用,掌有重權,事奉三代國君都非常順利,我懷疑他是個八面玲瓏、處世圓滑的人。所以,我不想見他。”
晏嬰聽到孔子議論自己的話,不無感慨地說:“因為我以一心事三君,一心一意地忠實履行三世齊君的旨意,為齊國的安定富強竭盡全力,所以我做相國一直很順利。而以三心事一君的人,當然是不會順利的。現在,孔子不看我晏嬰的行為,而認定我從政順利的原因是八面玲瓏、處事圓滑,這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開始的時候,我認為他的言論是珍貴的,現在我對他的言論的正確性感到疑惑……”
孔子聽到晏嬰對自己言論的評價后,方認識到自己說錯了話,便自我悔過說:“我私下議論晏子卻并不確知他有什么過失,這是我的過錯。我聽說,君子能把有過失的人作為朋友,把不如自己的人作為老師。如今,我失言于晏子,晏子譏諷我是對的。對晏子,我應視之為師!”
隨后,孔子先讓宰予前往齊國相府,代自己向晏嬰謝罪。隨后,又親自登門拜訪,向晏嬰道歉。
事后,晏嬰評論此事說:“圣賢之人也會錯,但貴在有錯認錯,有錯必改。孔子就是這樣的圣賢之人啊!”
知錯就改,說是一回事,能做到才是最重要的,孔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了自己的理論,正如晏嬰所說,他不愧是真正的圣賢之人。
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自己今后的人生走向,對錯誤視而不見,只會不斷重復錯誤,而難有長進和大突破。能夠意識到甚至主動去發現自己的錯誤,并且積極改正,那么就能夠“吃一塹,長一智”,不斷突破固有的自我。
美國有一位年輕的香皂推銷員,他甚至主動要求別人給他批評,指出他的錯誤。當他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訂單接得很少。他擔心會因此而失業,同時又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于是意識到問題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此后,每當推銷失敗,他就會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么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得不夠有說服力?還是熱忱不足?有時他會返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向您推銷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意見與指正。請您告訴我,我剛才什么地方做錯了?您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成功。請給我一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這樣我才能改正錯誤,更好地為您服務。”
年輕推銷員的這種對待錯誤的態度,讓他贏得了很多訂單,甚至為他帶來了很多珍貴的忠告及友誼。這個年輕的推銷員后來升任為高露潔公司全球總裁,他就是立特先生。
人不可能避免犯錯,但切不可一錯再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保證自己永遠不犯錯。但是,為什么有的人成就卓著,而有的人卻難有大成?其實,答案很簡單:有的人一錯再錯,沒有及時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延緩甚至停止了前進的步伐。
孔子曾夸獎他的弟子顏回,說他:“不遷怒,不貳過。”“不貳過”是孔子非常重視的一項做人品質。犯錯不可怕,只要能夠從中吸取教訓,及時加以改正,就能使壞事變好事。
【做人金言】
生活是人得以成長的養料,應注意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再重蹈覆轍。要知道,“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4.志向:匹夫不可奪志
巴斯德說:“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顯然是首位的,沒有遠大的志向,工作也就失去了方向,期待的成功也就永遠不會降臨。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說:“大軍可以失去主帥,但是一個人卻不能丟掉志向。”
【向孔子學做人】
孔子所言的“志”,在當今社會,也可被引申為“志向”、“理想”、“目標”。你是否擁有志向、目標?它們是否明確,有多么遠大?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是否能夠取得成功,以及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功。
如果人生失去了志向,沒有了目標,就好比在黑暗中遠征。人生要有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個年度的目標、一個月份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越直接,他成長得也就越快,對社會也就會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標,只要矢志不渝地進行努力,久而久之,就會成為壯舉。
有這樣一個男人:
他,身高不足一米六,卻被美國《商業周刊》雜志稱為“電子時代大帝”,推崇至上。
他,名氣比不上比爾·蓋茨,也比不過雅虎的楊致遠,但他自稱,在互聯網經濟中拿下的份額,自己卻超過了上述二人。
他,擁有億萬身價,財富可以位居世界前列,卻依然雄心勃勃,想拿下整個世界。
他,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創立了一個無人媲美的網絡產業帝國。他的這個帝國并非是受其統治的帝國,而是一個由他支持扶助的高科技產業帝國。他不是在獨自享受,而是為使更多的人掌握高科技信息而貢獻出他的智慧與才能。
他,投資過以下公司:盛大網絡、阿里巴巴、雅虎、新浪、網易、8848、當當網上書店、UT斯達康、攜程旅游網、263集團、方正控股、淘寶網、分眾傳媒、順馳中國不動產網絡、博客中國、深圳銘萬、美商網、深圳力合數字電視有限公司、太合傳媒投資有限公司、歡樂傳媒、碰碰網、深圳唯上科技、青牛軟件、摩比天線、亞洲網通、銀聯商務、中國網公司、好孩子育兒網、聯創科技、思科公司、美國網絡公司、金士頓、美國晨星、納斯達克日本……
他究竟是誰?他就是互聯網產業獨一無二的造夢人、軟銀集團的創始人——孫正義,一個成就了無數人互聯網夢想的人。
那么,究竟又是什么讓他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及早樹立遠大的志向與具體的目標,然后不折不扣地去執行。
原來,早在19歲那一年,一無所有、一文不名的孫正義就制訂了自己的50年人生規劃:
30歲以前,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光宗耀祖!
40歲以前,要擁有至少1000億日元的資產!
50歲之前,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
60歲之前,事業成功(營業規模至少10000億日元)!
70歲之前,把事業交給下一任接班人。
這可謂是一個空前絕后的宏偉志向與遠大人生計劃,讓人不得不佩服孫正義的豪言壯語與宏偉計劃。而更讓人拍案叫絕、徹底折服的是,截止到目前他的人生計劃正在按照他所設定的時間表逐一兌現,言行合一正是孫正義的作風。試想,如果當初孫正義的志向不是如此遠大、如此具體,他或許根本難以取得如今的成就。
偉大的志向產生偉大的目標,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靈,偉大的心靈激發偉大的動力,偉大的動力造就偉大的人物。
20世紀初,美國有個叫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年輕人,他確立的人生目標是當選美國總統。隨后,他就一直為自己的志向而努力。1910年,他當選為紐約的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部助理部長;1920年,他出任了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然而,1921年在39歲時,羅斯福突染重病,成了一個雙腿不能活動的殘疾人。但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遠大志向。相反,他的志向給予了他更大的前進力量。
他制訂了一個旁人看來十分笨拙的身體復原計劃——從練習爬行開始。為了激勵自己的意志,每次練爬的時候他都把家人、傭人叫到大廳來監督。他說:“我不需要掩蓋自己的丑態。”他雖然用盡全力爬得汗如雨下,卻還趕不上剛會走的小兒子。他的妻子后來回憶說:“見他這樣就像有千把尖刀刺在我的心上,可是他從來不聽勸阻,堅持到底。”近七年的堅持苦練終于使他從爬行到能夠站立起來,雖然僅僅能夠站立一個小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1928年,羅斯福競選紐約州州長成功;1933年3月4日他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年輕時的遠大志向終于變成了現實。
“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句話在羅斯福身上被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即使人生遭遇重大磨難,遠大的志向仍支撐他頑強地拼搏下去。
是的,要想成功就必須懷有遠大的志向,你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是什么樣的人。應該相信,只要有遠大的志向與目標,有積極的心態,就有可能創造奇跡,也就有可能改變世界。
【做人金言】
我們要用志向在心中為自己點燃一盞希望之燈,當我們感到失望和困惑時,便用它去照亮前方的道路,從而看到遠方的光明,鼓舞自己堅定地走下去。
5.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馮夢龍的一句“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準確地傳達出了朋友的難得與可貴。孟子說:“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因此,交友不是一件隨意的事,也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夠成為朋友,需要慎而又慎,要把握好交友的度。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第一種是友直,也就是正直、剛正不阿的人;第二種是友諒,即寬容講誠信的人;第三種是見識淵博的人,同這三種人交往就是有益的。與之相對的三種損友則是:性格暴躁的人、優柔寡斷的人、心理陰暗的人,同這三類人交往是有害的。”
【向孔子學做人】
關于交友之道,孔子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給了我們一個良好的借鑒標準。符合“益友”標準的人,就值得去結交,那才是真正的朋友。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突得急信,他一位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得了重病。朋友遭遇不幸,荀巨伯十分痛心,當即前往探望。他馬不停蹄地趕了幾天的路程,可是到了朋友所住的郡地時,卻發現那里已經被胡人包圍了,他只得潛入城中去看望朋友。
朋友看到荀巨伯時非常欣慰,感動異常,但又不無憂慮地說:“謝謝你在這個時候還來看望我。現在城已被胡人包圍了,看樣子是守不住了。我是一個快死的人,城破不破,對我來說都無所謂了,可你沒有必要留在這里,趁現在能想辦法,你趕快逃走吧!”
荀巨伯聽后很不高興,責備朋友說:“你這是說的什么話!朋友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大難臨頭,你卻要我扔下你不管,自己去逃命,我怎么能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情呢?”他無論如何也不肯走。很快,胡人攻破城后,闖進朋友的院落,看到安坐的荀巨伯,居高臨下地說:“我們大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望風而逃,難道想阻擋大軍不成?”
荀巨伯說:“你們誤會了,我并不是這城里之人,到這里只是來看望一位住在這里的朋友。現在我的朋友病得很嚴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為你們來,就丟下朋友不管。你們如果要殺的話,就殺我吧!不要殺死我這位已經痛苦不堪、無法自救的朋友。”
胡人聽了這樣的話非常驚奇,半晌無語。過了好大一會兒,有一位頭領看了看手中的大刀,說道:“看來,我們是一群根本不懂得道義的人了。我們怎么能在這個崇尚道義的國家里燒殺搶掠,為所欲為呢?走吧!”胡人竟因此而收兵,一城得以保全。
“真正的朋友,不是只在你幸運時對你表示好感,而是在你落難時也能夠解救你于危難。”荀巨伯就是這樣的朋友,且不說他對待朋友的義氣感化了胡人,保全了朋友所在地的安危,單就他對待落魄朋友的真心本身而言,就足以令人感動了。像這樣為了朋友連生命都置之度外的人,誰不愿意與其結交呢?這樣的友情又何愁不會長久呢?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像荀巨伯這樣的“標桿”實在太少,而且,什么樣的朋友該交?什么樣的朋友不該交?對于這些問題,很多人心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而大都是在憑自己的意氣行事。有人交友太隨意,各個階層、三教九流的人全都來者不拒,樂于結交;而有的人在交友時卻又有著太多的原則,看不順眼的不交、話不投機的不交、興趣不同的不交、有過不愉快經歷的更不交,顯得不夠靈活,彈性不足,最終使得自己成了一個孤家寡人。
其實,在交友時講原則也好,太隨意也罷,可能都無所謂對錯,這是由個人的性格所決定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以一種更理性的方式來交友,我們的人際關系就會更健康。
著名職業經理人唐駿,在交友上始終恪守這樣一條標準:不和任何同事交朋友。
此前,在盛大擔任總裁期間,唐駿把這一標準運用到與同事及老板關系的處理上。在擔任盛大總裁的四年里,唐駿把職業中的激情與理性把握得恰到好處,在和老板打交道的過程中,將雙方的關系做到了涇渭分明。“我從來不跟陳天橋交朋友。開始的時候,他還會約我周末打球或是喝茶,我全部拒絕。后來他也就不再約我了。”唐駿認為這是國內很多職業人士的一個誤區。他們認為一進入民營企業就要先跟老板搞好關系,就要和老板溝通好,變成朋友關系。但是要知道,一旦成為某種朋友之后,相互之間就會變得隨意,尊重也就隨之消失,而且很多問題處理起來將不再那么方便,因此,唐駿堅決拒絕和老板成為朋友。“這四年間,我跟陳天橋不做任何私人間的交流,不交朋友。我們之間一直保持著距離,同時也一直保持著相互的尊重。”而在唐駿正式提出辭職之后,他卻握著老板的手說:“我以后可以跟你交朋友了。”
在事業與友誼面前,唐駿顯然是一個理智的人,他的選擇也是理智的,這種理性很多人是無法做到的,因為往往受各種世俗習慣與人情世故的制約,而無法將同事與朋友的界限處理得涇渭分明,所以當遇到相應的麻煩時,由于人情在中間牽絆,也就無法做到快刀斬亂麻,而唐駿顯然不會遇到這種麻煩。這是一種將工作與生活、與友情分得一清二楚的理性,可以說也正是這種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唐駿。
當然,我們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原則,而且每個人的交往態度和原則也是無可非議的,沒必要都按唐駿的標準去交友。但還是那句話,一個人在社會上行走,離不開朋友的支持,因此在交友上還是應該靈活一些,有彈性一些,要把握好交友的度。
【人脈金言】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嘴上,他們并不會為了友誼而互相要求什么,而是會彼此為對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6.寬容:是一種境界
古人常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可撐船。”佛界也有一句至理名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這些諺語、名句無一不是在告誡人們:為人處世要豁達大度,要有一顆寬容之心,得饒人處且饒人。
【圣人做人之道】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向孔子學做人】
“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寬容之心源自于人的器量。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氣質;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人有一分人緣,便多一分事業。雖說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后天學習、培養。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寬容待人,不要過于苛求,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寬容不僅是給別人機會,更是為自己創造機會。
放眼古今中外,凡胸懷大志、目光高遠的仁人志士,無一不是如孔圣人一般以大度為懷。而那些小肚雞腸、吹毛求疵、不能容忍、對別人的過錯總是耿耿于懷的人,是難成大事的。
春秋時期,有一天,楚王宴請臣子。席間歌舞曼妙,美酒佳肴,燭光搖曳。同時,楚王為了給大家助興,還讓兩位他最寵愛的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在座的臣子們敬酒。忽然一陣狂風刮來,吹滅了所有的蠟燭,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員乘此機會,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掉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到座位上在楚王耳邊悄聲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你趕快叫人點起蠟燭來,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
楚王聽了,反而連忙命令手下先不要點燃蠟燭,并大聲對各位臣子說:“我今天晚上,一定要與各位一醉方休。來,大家都把帽子摘了,痛飲一場。”
眾人都脫帽了,從而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后來楚王攻打鄭國,有一將領獨自率領幾百人,為三軍開路,過關斬將,直通鄭國的首都。此人就是當年調戲許姬的那一位。他因楚王的寬容,而發誓畢生效忠于楚王。
上述故事雖小,但卻表現出了楚王作為一代霸主的大度與寬容。在今天看來,這種事小得不能再小,男女同事之間還可以握握手嘛。但在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的社會風氣下,并且當事人還是國王的寵姬,性質就很嚴重了。然而,楚王非但不予治罪,還想辦法替人遮羞,這種胸襟,即便是別有用心,也能光耀千古了。
在人的一生中,誰都會犯錯誤辦錯事。當人們做了錯事,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時,總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諒解,總是希望別人把這段不愉快的經歷忘掉。對于別人偶爾犯下的不傷原則的錯誤甚至沖撞,表現出你的寬容,往往能深深地打動他們,使他們從內心對你產生敬意。
是的,這就是寬容——它甜美、溫馨、親切、明亮,它是陽光,誰又能拒絕陽光呢!
丘吉爾在二戰結束后不久的一次大選中落選了。他是個名揚四海的政治家,對于他來說,落選當然是件相當狼狽的事,但他卻坦然大度。當時,他正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是秘書氣喘吁吁地跑來告訴他:“不好!丘吉爾先生,您落選了!”不料丘吉爾卻爽然一笑說:“好極了!這說明我們勝利了!我們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勝利了,難道不值得慶賀?朋友勞駕,把毛巾遞給我,我該上來了!”
還有一次,在一個酒會上,一個女政敵高舉酒杯走向丘吉爾,并指了指丘吉爾的酒杯,說:“我恨你,如果我是您的夫人,我一定會在您的酒里投毒!”顯然,這是一句滿懷仇恨的挑釁。但丘吉爾卻笑了笑,語氣平和地說:“您放心,如果我是您的先生,我一定把它一飲而盡!”
丘吉爾的從容、理智和寬容,讓人嘆服,這才是一種極其豁達大度而又寬厚的大政治家的風范!
有一位老人寫過這樣的一首詩:
“寬容是蔚藍的大海,納百川而清澈明凈;
寬容是高闊的天空,懷天下而不記仇恨怨憤;
寬容是燦爛的陽光,送你甘霖送你和風;
寬容是延續生命,生命的輝煌也只有閃爍的一瞬;
寬容大度才能超越局限的自身,一語寬容,雨露繽紛,一生寬容,心系乾坤。”
我們生活在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里,每時每刻都和別人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出現些摩擦與磕磕碰碰也是在所難免的。在這些情況下,如果仇恨滿天,得理不饒人,后果只能是兩敗俱傷,魚死網破;而如果采取忍讓之道,則會“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哪個更劃算,不言自明。
有人說寬容是軟弱的象征,其實不然,有軟弱之嫌的寬容根本稱不上真正的寬容。寬容是人生難得的佳境——是一種需要操練、需要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
【做人金言】
寬容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容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躍上大方磊落的臺階。只有寬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創傷;只有寬容,才能消除人為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