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太宗諭大臣直諫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太宗下詔,希望群臣應以煬帝朝政為戒,若事有得失,盡可直諫。

(1)太宗求諫

“貞觀之治”的開明性最為人們稱贊,這種開明性集中表現在太宗一朝大臣能夠直言進諫,而皇帝也能認真聽取。在唐太宗的倡導和鼓勵下,二十余年間諫臣盈庭、進諫成風。進諫不僅僅局限于朝廷眾多大臣,還有皇后、妃嬪、太子,乃至平民百姓;而太宗從諫如流,在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唐太宗即位后不久,就在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要求群臣直諫。他說:“人欲自照,須有明鏡;君欲知過,必靠忠臣。如果君王自恃英明神勇,臣子也不加以諫諍,國家必然會迅速走上敗亡之路。而君失其國,大臣也無法自保。隋煬帝殘暴,臣下鉗口;他始終不知道自己的罪惡,以至亡國;虞世基等專門奉迎吹噓的奸佞臣子隨后也被殺死。有這樣的前車之鑒,望諸公每見朕行事不利于百姓處,千萬極言規諫。”太宗還察覺由于自己表情嚴肅,使百官朝見時無法直言,有礙進諫,于是主動改正。每見人奏事,必和顏悅色,使對方暢所欲言,自己則從諫諍中得知政策的失誤、成功所在。

這一年,太宗還一再向侍臣求諫說:“明君用佞臣,國家就無法治理好;良臣侍奉昏君,結果同前邊也一樣。只有君明臣賢,如魚得水,四海才能安定。雖然我不是什么明君,但有幸得到諸公的輔佐,懇望能直言極諫,這樣天下才能安定。”這時諫議大夫王珪道:“臣聞木從繩則直,君從諫則圣,因此古代圣主必有諍人七人,如果皇帝不聽從,則以死諫諍。您擁有大海一樣寬廣的胸襟,向臣下主動求諫,臣等處不諱之朝,怎敢不竭心盡智。”太宗非常高興,下令宰相入宮商討國家大事時,一定要叫諫官隨入,參與政事的決策。如果諫官指出朝政得失,太宗總是虛心聽取。

九月,太宗讓大臣推薦人才,宰相杜淹推薦刑部員外邸懷道。太宗問此人擅長什么,有什么優點?杜淹答道:“煬帝去江都的決心已定,故意召百官問留居洛陽和到江都哪個為好?大臣懼怕煬帝,當時只有身任吏部主事小官的邸懷道敢說不可去江都。這是臣親眼目睹的事。”太宗問:“既然你認為他的做法是正確的,自己為何不諍諫?”杜淹答道:“臣當時不居重任,自知煬帝不會納諫。”太宗又問道:“卿知煬帝不可諫,為什么還要做他的下臣呢?既在其朝為官,又為何不諫?在隋朝為官之時,還可說位卑,后出仕王世充,官高位尊,為何也不諫諍?”杜淹說:“我并不是沒有勸諫王世充,但他不聽從啊!”太宗道:“世充若賢而納諫,國家就不會滅亡了;若暴而拒諫,卿怎會免禍?”杜淹沉默不答。太宗這時才轉入正題道:“卿今日身為宰相,官高位尊,這樣可以直言進諫了吧!”杜淹立即答道:“愿盡死力進諫。”太宗開懷大笑。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向周圍的臣下問道:“明君思短而益善,昏君護短而益愚,隋煬帝好自矜夸,掩飾自己的短處而拒絕納諫,也實在難以進諫。虞世基不敢進言,或許不應深責。古時商紂暴虐,為了保全自己,箕子佯裝瘋傻,孔子仍稱其仁。但煬帝被殺,是否也應當將虞世基處死呢?”杜如晦答道:“天子有諫臣,雖無道不失天下。春秋時代,衛國史魚因自己不能向當政者直諫排擠奸佞之臣,死后還以尸諫,孔子贊其是直臣。世基怎能因荒淫無道的煬帝不納諫諍就保持沉默,緘口不諫,與箕子裝瘋離去事理不同。晉朝時惠帝和賈后要廢愍懷太子,司空張華竟不能苦爭,只會保全自身性命。及趙王倫舉兵廢賈后,張華被抓獲。張華辯解道:‘將廢太子日,不是不諫,只是沒被采納。’使者反駁說:‘你居王公高位,太子無罪被廢,既然勸諫不去聽從,為何不辭官引退。’張華無言以對。遂被斬首。古人道:‘君子臨大節而不可奪。’虞世基居于輔國宰相之位,處應言之位,竟無一言諫諍,誠也該死。”

太宗聽罷說道:“您的看法很正確,人君須有忠良輔弼,才能身安國寧。正是因為下無忠臣,身不聞過,惡積禍盈,煬帝才招致死亡。若君主所行不當,臣下又無諫諍,而一味服從,事事贊頌,那么君是昏君,臣為諛臣,君昏臣諛,離國家的滅亡也就為時不遠了。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大公無私,相互切磋,以成治道。諸公都應盡力諫諍,大膽指明朕的錯誤所在,朕決不因直言忤旨,予以斥責。”

(2)大臣觸龍鱗

太宗虛心求諫,自然引至大臣敢觸龍顏。

一次,由于太宗痛恨官吏多受賄賂,把身邊親信秘密地派去行賄試探。有個衙門小吏接受了一匹絹,太宗一怒之下就要將這人殺掉。民部尚書裴矩諫道:“官吏收受賄賂,罪誠當死,但要是陛下派人故意賄賂才接收的,這是陷人于不法呀,恐不符合‘以德禮教化’的原則。”太宗聽取了他的意見,召集了五品以上的文武百官,說道:“裴矩能當面諫諍,不奉承阿諛,倘若每件事都這樣,天下就可以達到大治了。”

十二月,太宗和宰相王珪閑談。當時太宗身邊有一美女侍奉,據說是李瑗的美姬,李謀反被誅后,被籍沒入宮中。太宗手指美女對王珪說:“這是個原有家室的女子,李瑗荒淫無道,為了得到她竟將她的丈夫殺死,暴虐若此,怎么不滅亡呢!”王珪聽后問道:“陛下認為李瑗這樣做是正確的嗎?”太宗覺得莫名其妙,反問:“像殺夫奪妻這樣的事,卿怎么還問朕對不對呢?”王珪緊接著說:“臣見《管子》書中寫道,郭國被齊國滅亡之后,齊桓公到當地問當地父老:‘什么原因導致了郭國的滅亡?’父老皆回答道:‘郭君喜歡善事而痛恨惡事。’桓公說:‘若如你所說,這不正是一個賢明君主的德行,怎會亡國?’父老解釋道:‘郭君喜歡善事而不去做,痛恨惡事而又不能放棄,這樣舉棋猶豫才導致了亡國啊!’陛下一定認為這是對的,才將美人留在自己身邊,如果陛下認為不對,就是知惡而不放棄。”太宗聽后徹底省悟,連連稱贊王珪,隨后,便將美人歸還給她的親屬。

為使太宗心情歡暢,長孫皇后想替他尋找美女為妃嬪。后訪問到鄭仁基有女十六七,國色天香,遂向太宗提出,太宗應允。正當送詔使者準備帶著寫好的詔書出發之際,魏征聽說此女已許嫁陸爽,連忙進諫道:“陛下為民父母,應愛撫百姓,為其分憂,樂其所樂。從古至今的各個賢明君主,以百姓之心為心;故君居宮室,則使百姓有房舍;食美味,則使百姓衣食豐足;視妃嬪,則使百姓有妻子之歡。今鄭氏女早已成家,陛下娶之,這合乎為民父母之道嗎?臣雖聽傳聞,恐污損圣德,不敢不諫。”

太宗聽后非常吃驚,親寫詔書,自我檢討,并令將此女仍嫁原夫。王珪、房玄齡、韋挺等都認為:“鄭氏女只許配陸氏,沒有明顯證據,陛下不用過多地擔心。”

此時陸爽也上書道:“我父陸康在世時與鄭家,雖常互相來往,并無婚姻之約。外人不知,這真是無稽之談。”這時太宗頗是疑惑,問魏征:“群臣也許是順從朕意,陸氏為何也這樣說?”魏答道:“在我自己看來,陸爽認為陛下與太上皇一樣。太上皇建唐之初,寵幸辛處儉的妻子,當時,辛處儉是東宮太子舍人,太上皇竟然下令把他從東宮外調萬年縣。因此辛處儉整日心驚膽戰,恐怕難保自身。陸爽以為陛下今天只是表面寬容,害怕以后您會降罪于他,所以上書自陳,這也毫不奇怪。”太宗道:“朕言必有信。”

于是下詔道:“我現在知道鄭氏之女早有聘禮在身,以前朕要聘娶,源于情況不明。這是朕的錯誤,也是有關部門的過失。于是立即停止了選鄭氏女為妃嬪一事。”

此詔一出,哄動全國,百姓紛紛稱道。

這年底,太常少卿祖孝孫受太宗令教宮人音樂,因不稱旨意,受到太宗訓斥。溫彥博、王珪諫道:“像孝孫這樣的文人雅士,今卻令教宮人音樂,這個作法本來就不妥當,又嚴加斥責,臣認為更不應該了。”

太宗勃然大怒道:“朕將卿等當做心腹重臣,怎么能為臣子辯護而指責朕,為孝孫詭辯!”彥博懼,連稱有罪。但王珪高聲道:“您要臣下直言進諫,忠心耿耿,今臣等直言,豈是徇私,可陛下不認真思量,是陛下負臣,非臣負陛下。”太宗聽后啞然失色,起身入內。

次日,太宗對房玄齡說:“自古帝王納諫誠難,朕昨日怒斥王珪、溫彥博,至今很是后悔,公等千萬不要因此事而不敢直言哪!”

正因為太宗要求臣子直諫并虛心聽取,才導致各方面人物直言進諫。而正是這種開明的政治風氣,使太宗奢侈腐化的傾向才得以糾正,行政效率明顯提高,并避免了不少錯誤。它對“貞觀之治”的產生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成為后世的典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口市| 夏河县| 乐平市| 周宁县| 息烽县| 徐水县| 桐城市| 云南省| 景宁| 清流县| 南召县| 张掖市| 湖口县| 南乐县| 佛山市| 宁强县| 白河县| 昌都县| 石阡县| 桐梓县| 博白县| 鱼台县| 延寿县| 科技| 习水县| 开平市| 大厂| 八宿县| 青浦区| 墨竹工卡县| 曲阳县| 攀枝花市| 洪洞县| 咸丰县| 海兴县| 新余市| 元阳县| 定州市| 昔阳县| 呈贡县| 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