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大醫精誠百代師——孫思邈
- 氣場的力量:全世界頂級人士的成功秘密(書立方·心享悅讀)
- 范飛編著
- 1815字
- 2016-06-12 12:35:13
中國古代的名醫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三辭御請、隱居山野,致力于醫藥學的研究。他一生著書80余部,有24項成果開創中國醫藥學史的先河,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他也是醫德思想的創立者,他的德行像水一樣,滋養萬物卻又不圖回報。他被西方學者稱為“醫學論之父”、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
求知問學成良醫
孫思邈生于北周大統三年(581),自幼喜歡讀書,能“日誦千言”,被譽為“圣童”。他雖然聰穎,但身體羸弱,經常生病。為了給他治病,家里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恰巧這一年,孫思邈的家鄉華原遭逢大旱,水井干涸,瘟疫肆虐。孫思邈也染上了疫癥,幸虧一位云游郎中路經此處,用幾劑良藥救了他的性命。
看到瘟疫瞬間奪去了千百人的性命,孫思邈從此立志從醫。幾年后,隋文帝派人請他入朝做國子監博士,他也稱病辭謝。
因為辭官,孫思邈擔心朝廷怪罪,不久后便離開家鄉,入太白山學習醫術。一轉眼,幾年的時間過去了。孫思邈自認為醫術頗有小成,便拜別了師父,回鄉行醫。哪料想,他剛剛掛牌開診,家鄉又出現了流行疾病。這種病孫思邈治不了,因為他沒遇到過。可是四鄉八鎮只有他一名醫生,總不能眼睜睜看著病人命懸一線置之不理啊。于是,他試著配了幾味藥給生病的鄉鄰們服用。結果病人不但沒見好轉,反而有很多人因為他的藥丟掉了性命。孫思邈既羞愧又悔恨,于是再次離鄉尋訪名師。
在終南山,孫思邈拜當時的名醫道宣為師。從此他潛心學習,收集民間驗方、秘方,親自采制藥物,深入研究藥理、藥性,力求實踐。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頗為精通,終成一代名醫。
智欲圓而行欲方
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召孫思邈入宮為長孫皇后看病。皇后懷胎十月不能分娩,連急帶痛以至重病臥床。皇后生病,自然先由御醫們精心診治。可是皇后吃了不少藥,病情就是不見好轉。無奈之下,太宗這才在民間探訪名醫,找到了孫思邈。
孫思邈的到來對御醫們來說是一種威脅。
如果他真能治好皇后的病,那也就證明御醫的無能。基于這種考慮,孫思邈料想這些御醫們一定會給他出些難題。果然,御醫以孫思邈出身鄉野,恐防沖撞皇后的“鳳體”為由,懇請太宗令其為皇后“懸絲診脈”。所謂“懸絲診脈”就是取一條紅線,一端隔著竹簾系在皇后右腕上,一端捏在孫思邈的手里。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懸絲診脈”讓孫思邈既無法“望”,又很難“切”。程序中少了這兩項如何治病?
如此的刁難,還沒等太宗表態,孫思邈竟然一口應承下來。他先叫來宮娥細問皇后病情,然后要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數后,他才開始“懸絲診脈”。孫思邈正襟危坐,閉目凝思。那根紅線細細長長,牽動了所有人的目光。過了一會兒,孫思邈長出了一口氣道:“脈診完了,皇后的病只需在中指上扎上一針,即刻可見成效。”果然一針扎下,皇后疼得渾身一顫,但隨后不久,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皇后產子后,病也隨之好轉。
皇后痊愈后,太宗請孫思邈執掌太醫院。
孫思邈婉言謝絕,并說:“我能為皇后治病,是一種巧合。宮中良醫如甄權、甄立言兄弟,在醫術上實在比我高明很多。”太宗見挽留不住,便賜給他金銀珠寶,又被他拒絕了。太宗為他的品德所感動,于是親率百官將他送出皇城,后又尊孫思邈為“藥王”,他隱居的五臺山也被更名為“藥王山”。孫思邈的“懸絲診脈”從此被人廣為稱頌,有很多人把這件事當成孫思邈的一種智慧,因為診脈之前的詢問和研究處方實際上已經幫助他了解到病人的病情。而他能在事后恭謙辭然,更可見他襟懷坦蕩、不圖名利。
大醫精誠百代師
離開了皇宮,孫思邈繼續他的行醫生涯。
他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印證前人的醫學理論。
唐永徽三年(652),已經七十多歲的孫思邈寫下了《備急千金要方》這樣一部中國古代并不多見的傳奇醫書。而三十年之后,已逾百歲的孫思邈,又寫下一部《千金翼方》。這兩部書被后世的人們合稱為《千金方》。所謂“千金”是說人的性命至關重要,千金不換的意思。《千金方》共六十卷,主要記錄了孫思邈一生的醫術精華。
在《千金方》的第一卷,孫思邈以《大醫精誠》為題目,闡述了作為一個醫生必須具備的幾點要求:首先,要有認真的態度;其次,應該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第三,還應該做到不避臟臭,不貪錢財。他認為熟練的專業技能為“精”,高尚的道德品質為“誠”,唯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人,才能被稱為良醫。
孫思邈尊重生命,他被人稱為“藥王”卻一生堅持不用動物入藥。他懸壺濟世,自己命長百歲。他是“大醫精誠”的典范,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