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之道,圣學綱目:史幼波《大學》講記
- 史幼波
- 1156字
- 2019-01-03 06:17:14
四部——皇家圖書館的歸類
以上講了國學內容的基本構成。那么,國學的主干和枝葉是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出來的?我們一般人知道的,主要就是經典文獻。這些經典文獻最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面歸納起來,就是“經史子集”四個類型,也就是通常說的“四部”。這種分類法在唐朝形成,一直延續到近代,算是傳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分類方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四庫全書》,就是按照這四個部分的結構完成的。
為什么叫作“經”呢?“經”,從絲,織布時貫穿始終的經線,與交織其間的“緯”相對,引申為恒常不變。所以經者,常也。我們說“經常”兩個字,實際“經常”是一個意思?!俺!笔鞘裁??就是不變、不動。我們學習一門學問,這個“經”就是根本的、不變的,不管時間怎么演變,社會怎么演變,“經”是學術之本。就跟地球上的經度、緯度一樣,劃定了就不能變了,人要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去,就不能偏離了它所規定的路線,不然,就會迷失方向。在儒家的經典中,“四書五經”是必讀之書,《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稱為五經,后來經過歷代的發展,又收入了一些新的經典,就有了“九經”、“十三經”的說法,總之,這些都是儒家的“經”。
“史”,就是歷史,包括《史記》、《漢書》等歷代正史,以及地理志、地方志書等。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以史立國的國家,在所有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的歷史代代相傳,一直延續到今天,是一直活著的文明。而其他的文明古國,其他的文明進程,統統都中斷了,現在它們都變成了純粹的考古。那么,中國人做學問往往也是要以史來證經。“經”上所說的人生的大道理,要通過歷史來證明它、檢驗它的正確性。所以,中國的學問往往是“經史合參”,要把經和史放到一起來學習,一起來思考。光學經不學史容易學成為“迂夫子”,成天的仁義道德、滿口的子曰詩云,就跟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一樣,成為一個沒用的酸腐文人,沒辦法在社會中立足,沒辦法建功立業。那么光學史不學經呢?這個人有可能會變得非常狡猾,因為他把社會的方方面面看得很清楚,知道歷史的經驗教訓,知道在社會上什么時候什么東西吃香,什么時候什么東西有危險。一個真正的君子,如果沒有“經”作為主心骨,來指導他的精神、指導他的社會實踐,他就會出現偏差。所以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上,要經史合參,不能偏廢。
“子”呢?就是歷史上很有成就的個人作品、個人思想,也可以說是個人專輯。有時候也指政治、哲學、科技、藝術等書籍,不過,依然是以其代表人物的作品為主。這里我們所說的“子”,主要還是指諸子百家,以及后來的一些學問大家的作品和他們個人思想的記錄,比如《荀子》、《墨子》、《韓非子》、《文中子》等等。
“集”,就是集合,指古人對一個時代、一個時期或者一種文藝類型的作品集合。比如詩歌里面的《全唐詩》、《全宋詞》等,散文集里的《全唐文》、《古文觀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