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之道,圣學綱目:史幼波《大學》講記
- 史幼波
- 1024字
- 2019-01-03 06:17:14
糧食店、藥店、雜貨店
儒釋道三家學問,作為國學的主干,可以說都有自己的“經、史、子、集”,只不過在佛、道兩家里沒有這么明確的提法,但都有相應的分類。這個我們就不多作介紹了。上面說的“經史子集”,都是以文獻的形式出現的。但是,國學不光有文獻的形式,還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很重要的傳統藝術,就是大家經常說的“琴、棋、書、畫”。“琴、棋、書、畫”這些藝術形式也是國學的內容;還有一些民間的民風民俗,比如剪紙、春聯、南北不同的風俗等,都可以算作是國學的基本內容。
那么就國學的主干來說,國學應該是以儒學為主。為什么呢?因為儒學的主體是關于社會、人倫規范的學問,是古代圣賢為我們在世間生活、在社會上為人處事所定下來的一個很健康的行為規范。佛學和道學是對于儒學的一個補充,佛家補充了儒學在對人的精神性探索方面的缺陷和粗淺;道家倡導對人的自然性的一種回歸,也是對儒家學問一個很重要的補充。
人們過去愛說,儒釋道是三家店:糧食店、藥店、雜貨店。人們把儒家比喻成為“糧食店”,因為儒家的學問是任何人都必需的,是最最根本的東西,因為它講的是怎么做人、怎么與人相處,這是對社會人最基本的要求。把道家比喻成“藥店”,人的精神出了問題,我們在人世間太勞碌、太累,才想去親近自然,才想去回歸大自然,出了問題要去找“藥店”治病,用道法自然的精神來糾正我們精神上的偏頗。
中國的歷史兩三百年一個輪回,當社會處在太平盛世時,往往就是儒家作為社會思想的主流,而當處在政權更迭、朝代更迭這種亂世的時候,儒家那一套“仁義禮智信”人們已經不信了,這時道家人物就出現了,要用道家的手段來拯救時代。道家人物歷史上很著名的有漢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明朝的劉伯溫等,他們在社會動蕩時期來輔佐新生力量,扭轉社會混亂的局面。當社會重新回歸穩定的時候,這些道家人物就隱退了、消失了。
佛家被比喻成“雜貨店”。人生在世有了一個糧食店,能夠保證基本的生存;有了一個藥店,能夠保證我們生命的安全。但是,人如果還有余力的話,就可以來探索我們的精神世界。而且,佛教還不只是面對精神這么單一,因為佛教是整個印度文化的一個結晶,印度文化里面也有入世的,也有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如何治理國家的。總之,在佛家經典的海洋當中,你需要什么都可以從中找到,所以把它比喻成為“雜貨店”。
我們人生有了這三家店,基本上就能夠滿足我們生而為人的需要。不論是我們精神的需要,還是我們物質的需要,還是我們做人的其他需要,都能從這三家店中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