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藝術地活著
  • 李從軍
  • 8882字
  • 2019-05-27 20:16:19

生命與藝術的關系

何以為藝術?托爾斯泰答曰:為人生。藝術之于生命從來就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生活中,我們不用去討論生命與氧氣的關系,也不用去闡述生命與水源的關系,因為這已經成為人類的生存常識。事實上,生命與藝術的關系,同樣如此。這一點,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藝術原生于生活、超越于生活、賦值于生活;生命貫注于藝術、勃發于藝術、永恒于藝術。生命與藝術,自文明誕生以來便不可分割,而且愈加緊密。

藝術是生命對客觀外在事物的審美結晶

30年前,陜西作家路遙在他那張樸素簡陋的書桌前,開始了艱苦的創作。13年的嘔心瀝血,他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時期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變,著成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小說氣勢恢宏,具有史詩般的氣度,問世之時,即引起轟動。而今,路遙早已勞疾而逝。20年過去了,這一著作仍時時被人提起,成為年輕人爭相閱讀的經典。最近又被制作成電視劇熱播,再次引起強烈的反響。

小說問世20余年,社會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什么今天仍有如此多的年輕人對之甘之若飴?

托爾斯泰說過,“如果有人告訴我,我可以寫一部長篇小說,用它來毫無問題地斷定一種我認為是正確的對一切社會問題的看法,那么,這樣的小說我還用不了兩小時的勞動。但如果告訴我,現在的孩子們二十年后還要讀我所寫的東西,他們還要為它哭,為它笑,而且熱愛生活,那么,我就要為這樣的小說獻出我整個一生和全部力量”。

路遙(左一)與朋友曹谷溪站在黃河岸邊。這是路遙生前最喜愛的照片。新華社發

路遙正是用了他的全部生命力創作《平凡的世界》的,如托爾斯泰所說,20年后以及未來的年輕人還喜歡讀這部書,還要為它哭,為它笑,而且熱愛生活。

托爾斯泰的這段話,還道出了藝術作為審美結晶區別于其他任何一類精神活動的獨特特征——不同于哲學反映世界的理性化,不同于宗教反映世界的神秘性,也不同于科學推演世界的精準度,藝術是以其獨特的審美方式反映客觀外在的,它具有形象化、生動性的特點和感染力,所以才讓人“為它哭,為它笑,而且熱愛生活”。

人類,正是通過藝術思維,把客觀存在的本質,把生命的存活狀態,把生命對客觀外在的反映,用審美的視角進行表達與記錄,轉化為精神世界中的藝術之美,從而感動自己,也感動著別人。

藝術是生命對客觀外在本質的形象反映。

古往今來,描繪自然壯麗景觀的詩歌、文章、音樂、繪畫等作品燦若星河。當我們上溯于藝術之流,那些經典在冥晦夜色中發出幽藍的光亮,引發出我們思古之幽情。屈原、李白、蘇軾、拜倫;貝多芬、格里格、柴可夫斯基、冼星海;范寬、龔賢、達·芬奇、透納……這些大師創造的意境讓我們不勝感嘆,以至于我們無法斷定,人類的想象力是否如宇宙一般的浩渺深邃。

其實,江山無言,大河不語,藝術魅力的產生,正是生命對于外在事物本質性的審美結果。

法國作家司湯達認為,“一部小說猶如一面在大街上行走的鏡子”。但這面鏡子并不是自然主義的照抄照錄,而是以審美眼光動態地呈現出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

他的代表作品《紅與黑》與其說是一部愛情小說,不如說是一部“政治小說”,直指當時的社會本質——法國王政復辟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青年人的腐蝕和摧殘……

藝術對客觀外在的反映形式是生動多樣的,看似奇特,有時甚至荒誕不經,但對事物本質的表達卻是無誤的。正如畢加索的名言——“美術是揭示真理的謊言”。人們用藝術表現對客觀外在的理解時,看法雖因人而異,角度也不盡相同,表現手法也可能各有千秋,卻也都是對客觀外在的一個個真實的審美體現。這便是藝術的奇妙所在。

《卡思維勒像》,是畢加索的名畫。它的創作過程就清楚顯示了畫家是怎樣對一個真實的人物形象用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立體繪畫語言進行塑造的。為了畫這幅畫,他讓老朋友卡思維勒先生擺好姿勢,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數十次,他不厭其煩地在畫布上細心分解形體。當畫作完成時,在線條與塊面的交錯中,卡思維勒先生形象的輪廓雖然隱約顯現,但與其真實容貌卻大相徑庭。

畢加索的研究者這樣評述這幅畫:“每分出一個面來,就導致鄰近部分又分出一個平面,這樣不斷向后移動,不斷產生直接感受,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層層漣漪……看到這樣的畫面,就會產生想象;這種畫面盡管模棱兩可,卻似乎是真的存在……”

畢加索晚年素描展 視頻精選

失竊的畢加索作品《瑪雅和玩偶》

不同的面,雖然它們已與真實不同,但還是事物的反映。

藝術是情感的外化。這種感情并不是無緣無故的,是受客觀外在的觸動而生出的細膩體驗。1906年,慕尼黑新美術家協會的宣言主張:“一個藝術家除了對外界自然有自己的印象外,更要不斷去積累內心世界的感受。”即便是抽象主義和后現代派,他們的作品雖然較多地運用線、面、點、色塊來解構世界,但這些同樣是其內心世界的表達。

19世紀以來,美術產生了諸多流派,異彩紛呈,可以說是“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些藝術流派盡管表現手法不同,反映了不同創作者的不同主觀意識和心理狀態,但它們又都是對客觀外在本質的形象反映。2015年第2期《讀者》刊載了對16種當代藝術流派的圖析,十分有趣。它不僅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些當代藝術的特點,也同時讓我們認識到以藝術的視角來反映客觀外在及其本質,多么的形象、多么的豐富!

這期刊物所選的當代藝術流派有以下16種,并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圖析:

16種當代藝術流派

轉自《讀者》2015年第2期

1.現實主義(Realism)

——解釋為泛指藝術對于自然的忠誠。

圖引法國古斯塔夫·庫爾貝的《碎石工》以佐證,同時引了庫爾貝的名句: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

2.印象派(Impressionism)

——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法國,它著重展現光影的改變而否定輪廓。

圖引法國克勞德·莫奈的《印象·日出》

3.野獸派(Fauvism)

——是20世紀崛起的畫派,最大特點是色彩大膽鮮艷,筆法直率奔放。

圖引法國亨利·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

4.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在20世紀初盛行,它最重要的風格就是有活力的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

圖引捷克阿爾豐斯·慕夏的《四季》

5.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20世紀初從德國興起,著重表達內心的情感,尤其是恐懼、焦慮等負面情感,對現實往往加以扭曲和抽象化。

圖引挪威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6.立體派(Cubism)

——20世紀初在法國興起,它的典型特征就是將事物還原成一個個立方體來表現。

圖引西班牙巴勃羅·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

7.未來主義(Futurism)

——發源于意大利,強調對科技、工業化等元素的表現,著重表達運動軌跡。

圖引意大利翁貝特·波丘尼的《城市的興起》

8.抽象主義(Abstract Art)

——與“具象藝術”相對,它拋棄了對外在物的再現,純粹運用線條,帶有鮮明的抽象特點。

圖引俄羅斯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橫向線》

9.達達主義(Dadaism)

——叛逆、虛無、破壞一切,追求偶然性和無意義性,以蒙太奇手法,拼貼圖片和文字。

圖引德國漢娜·霍克的《用達達餐刀切除德國最后的魏瑪啤酒肚文化紀元》

10.至上主義(Suprematism)

——20世紀俄羅斯抽象畫派。

圖引俄羅斯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塊》,并引評論以說明:“我們失去所鐘愛的一切??在我們面前,除了一個白底上的黑方塊以外什么都沒有。”

11.形而上主義(Metaphysics Art)

——追求繪畫的哲學意味,充滿一種描繪冷漠孤獨的神秘感和夢幻效果,表現出物體超越時空的性質。

圖引希臘喬爾喬·德·契里柯的《海克特和安德洛馬克》

12.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起源于法國,盛行于20世紀20年代,以潛意識和超越現實的夢幻為創作源泉。

圖引西班牙薩爾瓦多·達利的《記憶的永恒》

13.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

——20世紀40年代中期出現于紐約,強調創作的自發性、隨機性和無意識性。

圖引美國杰克遜·波洛克的《1948年第5號》

14.波普藝術(Pop Art)

——波普為流行(Popular)的縮寫,它試圖擁抱流行和通俗藝術,把它們搬進藝術館中。

圖引美國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

15.極少主義(Minimalism)

——主張極少使用色彩和形象,認為作品不再是感情和思想的載體,傳達的是純粹的形式和媒介。

圖引美國肯尼斯·諾蘭德的《橋》

16.概念主義(Conceptual Art)

——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審視藝術的角色、地位以及賦予藝術品意義背后所隱喻的東西。

圖引美國約瑟夫·科蘇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

以上這16幅圖畫和文字,雖不完全準確,但基本上反映了這些流派對客觀外在的認識和感受。由于藝術家個體的主觀差異,他們對客觀外在的反映方式自然各不相同,甚至是光怪陸離,因為藝術既是對客觀外在的反映,又是藝術家主觀意識、思維方式和心理狀態的宣泄。然而,必須看到,無論這些流派的表現方式是何等的奇特,或者是怪異,甚至于荒誕不經,但是,它們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理狀態上形象地反映了客觀外在某些或某種本質性特征。通過這些藝術表達,受眾不僅認識到客觀外在的某些側面和特征,也了解到藝術家的生存狀態、思維方式和心理特征——這也是人類生命狀態的某種表達和呈現。

更有趣的是,意大利的Marco Marilungo以16幅漫畫,再度解析了16種當代藝術流派。

這16幅漫畫,把主人公打蒼蠅的情節,用16種流派的藝術方法呈現出來。在這里,作者更進一步地強調了這些流派的主要特征,凸現了他們對生命意識的表達,同時,也反映了漫畫作者的主觀意識和藝術認知。

藝術反映世界,原來是這樣的豐富多彩!

藝術是生命對客觀外在情感化的細膩體驗。“藝術不是手藝,它是藝術家體驗到的感情的傳遞。”這是托爾斯泰對藝術的評價。更有人直接指出藝術就是感情。

以攝影藝術為例—— 一幅攝影作品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攝入并表現于我們鏡頭里的影像是否打動了我們自己,進而是否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在這里,“物象”轉化為“影像”, “象”呈現為“像”,多了一個人字旁。這個轉化,是作為生命本體的人與客觀外在之間發生的一種“感應”,也是一種生命體驗。

夕照象影作者 攝

談到這里,我想起一樁事。2008年,我歷經了幾個小時的顛簸,從內羅畢到達安波塞利國家自然公園。此時,夕陽西下,余暉灑在一望無垠的非洲草原上,晚霞如火一樣燃燒,光影搖曳,流淌有聲。西邊天際線上,兩只大象帶著一只小象悠然前行,風姿綽約。我宛如墜入童話般的境界,我的心在顫抖、在嘆息:哦,大自然,你是如此的神奇,神奇得令人難以置信!我喜不自禁地用300毫米的長焦鏡頭對準它們,調準焦距,輕輕地按下快門——“咔嚓”!留住這美妙絕倫的大自然生命之歌。

2009年11月,新華社發起并主辦世界媒體峰會,我將這幅“夕照象影”印在宣紙條幅上,作為禮品,送給主席團成員。我還寫了一首五言絕句律詩,并以書法藝術題寫于其上:


依依君遠去,Watching you leave

曖曖落霞紅。Ioto the tuilight

注目心祈愿,Irom afar I prat

前行水草豐。For your letter home


條幅下方還附有英文譯詩。

這幅作品,將攝影、書法與宣紙、印章和卷軸等藝術手段融為一體,其形式既是現代的,也是傳統的,既是國際視野的,也是中國特色的。“象”與“祥”諧音,中國人把象視作吉祥之物。可以說,這幅作品傳達的是中國人看待自然、看待友誼的方式和角度,又蘊含著我個人的藝術情懷,寄托著祝福。這樣的禮品,自然讓所有的主席團成員愛不釋手。

記得2010年,我到美國訪問,當在湯森路透集團參觀完畢,正欲離開時,時任湯森路透集團總裁的格羅瑟,邀我到他辦公室坐坐。走進他的辦公室,一眼就看到,我的那幅《夕照象影》掛在總裁辦公室正中央的墻上。格羅瑟告訴我,這個條幅,是他的珍愛。

羅曼·羅蘭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藝術是生命對客觀外在表象的思想升華。藝術的審美并不僅僅是為美而美,它是一種通過對客觀外在表象認識探索而進行生命的感悟和思索過程,是一種生命的啟示和昭告。絕美的藝術形象,凝聚著生命主體對客觀世界的獨特審美體驗與審美情感,任時光流逝,物是人非,仍光鮮如昨。

客觀世界充滿精彩,在藝術之光普照之下,生命綻放出奇異的色彩,甚至于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在藝術光照下所呈現的那曼妙之美,也讓人浮想聯翩。

近年來國際上多有專業機構組織各類微觀攝影大賽,其中所揭示的生命真相,大大超出人類想象。在“2013年生物數字顯微攝影大賽”上就有很多精美絕倫的微觀世界的圖片,讓人目不暇接。

有一張顯微鏡下經過染色的百合花花蕾橫切面圖片。對稱的等邊三角形結構、層次分明的內部構造,如果將其放大若干倍,說這是出自于一個設計師精心制作的美飾,恐怕沒有人會懷疑吧?

還有一種叫淡水帶藻的生物,它是一種單細胞植物,屬于綠藻的一種,是由兩個含有獨立葉綠體的半細胞相連組成的單細胞生物。不要認為,“單細胞”的世界是枯燥乏味的世界——在攝影師通過顯微鏡拍攝放大后,魔幻般地向我們展示了這個不為常人所熟識的微觀生命:兩片相連的綠色半島漂浮在蔚藍的海洋上,小島的中心還有一片清澈的淡水湖。這里就像是不為人知的世外仙境——一個巧奪天工的藝術精品。

哈勃望遠鏡抓拍的“創造之柱”

這是微觀世界,再看看宏觀世界。199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抓拍到天鷹座星云形成的壯觀絢麗的恒星云圖,將其命名為“創造之柱”。近期,為了慶祝“創造之柱”照片拍攝20周年,NASA為天鷹座星云拍攝了新的、具有更高分辨率的照片,讓世人再次領略到宇宙的神奇之美,令人嘆為觀止。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作為客觀外在的世界,宏觀的宇宙也好,微觀的細胞也罷,倘若以藝術的眼光對其進行觀照,每一個世界,都能看到它們獨特的美,這些美有著無限的內在神韻,啟示人們思考和升華……

藝術的世界,寄托著來源于現實的世界但又超越現實世界的生命感悟,寄托著生命的理想。在藝術天地里,人們常常擺脫現實的羈絆,體驗著生命的自由,釋放著真實的情感,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感悟著生命的真諦。

藝術本身具有兩種特征,它是時代的產物,因此,不免帶有產生于它的那個時代的烙印,即時代性,當然也包含局限性;同時,藝術又具有超時代的特征,這體現為形式的審美和思想的感召,正是這種超越時代的特征,賦予歷史上的藝術經典以永恒的魅力。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涌流匯海,汪洋恣肆。而藝術之流,則是深浩流轉、奔騰不息的大河,它曾滋潤著昔日的精神荒原,也造就著當代的文明茂林。

藝術構成一個時代和個體生命的文化特征和識別符號

2015年第一季度,《老照片》這本刊物已經出版98期了。隨著一期期新刊物的推出,老照片一張張翻過,從其所定格的信息里,哪怕是一種坐姿,一塊背景,抑或是一種發型,一款服飾……都能喚起塵封多年的往事,活靈活現,紛至沓來——攝影藝術展現出的是個體生命的時代記憶。

《老照片》刊物

歐仁·德拉克羅瓦油畫作品《自由引導人民》

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慶祝日,盛大游行隊伍通過天安門時,北京大學游行隊伍中展現出一條“小平您好”的醒目橫幅。王東 攝

尋找一個時代或者個體生命的文化特征或歷史痕跡,我們可以從歷史書中、從回憶錄里去尋找,但那只是一個截面;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藝術形式去做多層面的了解,藝術是最為形象生動的識別方式。藝術構成標志著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也記載作為社會個體的生命特征。

100多年前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符號——戰火紛飛,硝煙彌漫,自由女神高舉紅旗挺身向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史詩般畫作,呈現出法國大革命時期為自由奮不顧身的時代精神。

1984年10月1日,天安門金水橋南,《人民日報》記者王東用相機的1/125秒快門拍攝,成為歷史的記憶——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學生面朝天安門,一條樸素而特別的橫幅,上面寫著:“小平您好!”,那是中國人民對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這個時代的情感宣揚。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的第一目的是再現現實。古往今來,反映現實的藝術精品無不成為一個時代特征的顯著文化符號,無不張揚著個體生命在那個時代所揮灑的文化個性。

據宋俞文豹《吹劍續錄》:“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蘇東坡的生命狀態和文化符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柳永的生命狀態和文化符號。據記載,當時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可見柳詞歌唱藝術在市民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所謂的婉約派、豪放派等,都是對特定社會現實生命狀態和文化特征的藝術提煉。

藝術是現實特征的審美提煉。從建筑藝術來看,西方建筑以石材為主,風格樸拙渾厚,著名的古典建筑往往散發著神秘的宗教色彩,比如帕特農神廟、大教堂、金字塔等;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筑,用料以木材為主,風格大多典雅肅穆,體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如天壇、故宮、江南民居、園林等。

藝術當然也有共通之處,當我們面對19世紀初英國弗里德里希的《西里西亞群山景色》油畫時,仿佛感受到中國畫寫意山水的意韻;公元1世紀斯塔比亞壁畫中的采花少女,則洋溢著濃郁的東方情致。然而從繪畫藝術來說,中國國畫與西方素描、油畫的差別又確實非常明顯。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尚實”,在于突出體現在對“真實”的追求——畫人,則惟妙惟肖;畫物,則栩栩如生。畫家對人體解剖結構有很深的研究,對明暗、透視、結構的運用十分嚴謹,理性十足。

相比油畫,中國畫妙在氣韻的渲染。邁克爾·蘇立文在《中國藝術史》中,就謝赫《古畫品論》的“六法”,特別是第一條“氣韻生動”著重做了闡述:“畫家的經驗表現在氣韻之中,就是索伯所說的‘精神共鳴’。氣是宇宙中的精神,從字面上說就是氣息或云氣,它賦予萬物以生機和活力,賦予樹木、山川以生命和生長,賦予人類以能量,山川呼吸而產生云霧。藝術家必須協調自己以適應宇宙精神和靈氣,并讓靈氣貫穿自身,這樣就處于靈感迸發的狀態了。”應該說,作為一個外國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氣韻”的理解,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已是難能可貴了。但是,如果更深一層去剖析,從本質上說,“氣韻”是藝術家的特定生命狀態在作品中的呈現。這其中既包含對宇宙、自然和客觀外在的心靈感應,也反映了不同主體內在氣質和精神的自我宣揚。

中國繪畫“尚意”,注重意境的呈現,而不受嚴格物理結構和時空關系的限制。一筆淺墨,就是萬里青山;輕輕一勾,便是輕舟一片。在虛與實的空間里,中國繪畫還善用留白的技巧,創造出了與西方繪畫完全不同的美學范式。其所謂“曹衣出水,吳帶當風”,是對曹仲達和吳道子丹青氣韻的生動描述。

其實,哪怕是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文化框架內,由于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地域、風俗不同,藝術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在中國各個地方皆有其獨具特色的地方藝術:


川劇變臉,戲謔奇異,暗合巴蜀風情;

江南評彈,清雅細膩,自有三吳音韻;

西北秦腔,剛猛遒勁,盡顯關中氣勢??


凡此種種,讓中華文明的內涵更加豐富多彩。

無論是放眼歷史的跨度、還是著眼地域的廣度、或是參照文明的維度來看,藝術都稱得上是最有特點、最具辨識度的符號。在時空變換、文明更新中,藝術的內涵及形式,也隨之演變發展。

生命與藝術相生相伴、互為作用

生命與藝術有如一對孿生兄弟,始終相生相伴,互為作用。

上古時期,我們的先人在開始對生命本源的探求和勞作中催生了藝術。他們崇尚占卜,認為自己的生命跟某種自然或神秘的靈魂有關,相信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并且還可以從中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他們舉行巫術儀式,也是為祈求一種超自然的力量的護佑。美術、雕刻、舞蹈、音樂便同時在生命的探求中產生了。祖先流傳下來的屬于遠古時期的藝術瑰寶,大多是用于巫術、祭祀的禮器,并非用于實際生產的勞動工具。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龍鳳圖形,最早分別是西部炎黃部落和東部夷人部落所崇拜的圖騰。這些圖騰符號恰好被繪在祭祀的禮器上并在原始巫術、宗教活動中應用。這些都是先民們以藝術的視角,對生命能量的觀照。

宗白華先生在《歌德之人生啟示》中寫道:“人生是什么?人生的真相如何?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的目的是何?這些人生最大、最中心的問題,不只是古來一切大宗教家、哲學家所殫精竭慮以求解答的。世界上第一流的大詩人凝神冥想,探入靈魂的幽邃,或縱身大化中,于一朵花中窺見天國,一滴露水參悟生命。然后用他們生花之筆,幻現層層世界,幕幕人生,歸根也不外乎啟示這生命的真相與意義。”

1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2 《創世記》

3 《神曲》

4 《蒙娜麗莎》

因此,我們在屈原“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中,仿佛看到詩人仰天叩問、上下求索;我們在高更傳世畫作《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的終極之問中,能體味出畫家殫精竭慮的生命苦求;我們還能在《神曲》《蒙娜麗莎》《創世記》傳世經典中,深刻地感受到一種久被壓抑的人性的舒張……

我在浙江工作時,曾多次驅車從杭州經錢塘江而入桐廬。車過富春江,兩岸近處綠樹平疇,遠處重巒疊嶂,不由想起黃公望和他那幅極富傳奇色彩的《富春山居圖》。當年,他在這里隱居近三十載,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潛心觀察、揣摩。這位歷經滄桑的老者在此徘徊時,他在想些什么呢?他畫中的“丘陵起伏,峰回路轉,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的境界,不正是一種天人合一,和諧精美的生命境界嗎?在這幅傳世之作中,我們感受到生命與藝術的契合。

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合璧”后的黃公望國畫作品《富春山居圖》

今天,藝術與生命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也越來越大眾化。尤其是在科技發展、經濟繁榮、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條件下,藝術和生命的相互影響,變得更為普遍。

朱光潛認為,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今天的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到了要求“審美”和具有“藝術性”的階段。今天的消費者,會優先選擇看起來“更藝術更美”的產品,力求把自己的自然形體和日常生活世界都提升到審美的境界。

黑格爾說,自由是心靈的最高定性。它純粹的形式決定它并非是一種界限或局限,而是就在那對立的東西里發現他自己。

然而,在現實世界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諸多的矛盾,導致爭斗、焦慮、煩惱、失望等諸多的不自由的存在。而“美的藝術的領域就是絕對心靈的領域”。也就是說藝術可以或短或長地消除這些矛盾,帶來心靈的自由。此時,藝術已不再是生命的身外之物,而與生命融為一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城县| 蒙山县| 林甸县| 巴林左旗| 泰安市| 深水埗区| 宣威市| 黔南| 德令哈市| 阳山县| 临朐县| 南安市| 苏尼特左旗| 民乐县| 河池市| 乌鲁木齐县| 共和县| 浏阳市| 仙居县| 柳江县| 大厂| 永定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乌海市| 永平县| 宾川县| 东兰县| 涞水县| 察雅县| 甘洛县| 虎林市| 马尔康县| 张家界市| 新平| 永仁县| 彭州市| 板桥市| 巩留县| 华安县| 巫山县| 武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