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氣度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修養(1)

氣度,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修養,也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必要因素。要培養一個人的氣度,首先要提高他的素質修養。因為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體現著一個人的氣度和自身修養。修養的提高則要多讀書,戒焦躁,懂感恩,不忘形,在實踐中完善自己。在自我修養方面,曾國藩一生都嚴格要求自己,并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養成目光遠大的恢弘氣度,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他曾在給弟弟的家書中說:“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修煉寧靜致遠的心境

我現在軍中聲名極好,所過之處,百姓爆竹焚香跪迎,送酒米豬羊來犒軍者絡繹不絕,以祖宗累世之厚德,使我一人食此隆報,享此榮名,寸心兢兢,且愧且慎?,F在但愿官階不再進,虛名不再張,常葆此以無咎,即是持家守身之道,至軍事之成敗利鈍,此關乎國家之福,吾惟力盡人事,不敢存絲毫僥幸之心,諸弟稟告堂上大人,不必懸念。

——《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篇》

內心純凈,成就不朽之功

氣度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修養。要提高自身修養,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心,修煉出一顆“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心。曾國藩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經常會提到這一點。在本文引用的這封信中,曾國藩更是以身作則。面對老百姓的擁戴,面對不斷提高的官職,他始終努力保持一顆敬畏、淡泊之心,以此來盡力做好每一件事。

從古至今,“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都被當作心胸寬廣、胸懷大氣的表現。因為真正有大成就的人,不會被一時的成敗得失所左右。他們知道,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這都會成為過去的,不能被其鎖住手腳,阻礙前進的腳步。

在曾國藩看來,只有內心純凈、性格沉著的人,才能認真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明確自己要達到的目標。曾國藩說:“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钡J為自己自始至終都沒能達到這種境界,并以此為終生的遺憾。然而,作為一個對歷史深有研究的人,曾國藩自然對歷史上那些過于沉溺名利而身敗名裂的先例相當熟悉。曾國藩認為:“居官不能視事,實屬有玷此官”,因此多次懇請朝廷削減他的官職,使自己肩負的責任小一些,以圖保全晚節。曾國藩一生功名卓著,但他善于從“淡泊名利”的“淡”字上下功夫,因而被頌為“古今完人”。他認為,為人、做官不能貪心,應以“恬淡”之心處之。

在他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最近幾年,總是感到焦慮不安,不能坦坦蕩蕩地生活,這都是由于名利心太重,對世俗瑣事的貪戀所導致的呀。現在要從‘淡’字上著手,希望能消除這兩個弊病,以成就自己自由的心境、非凡的氣度。修養廣大的胸襟,就要從‘平淡’這兩個字上著手,為人處世,要有一顆平常心。對名利看得淡了,心胸自然會日益開闊?!?

曾國荃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很想一個人打下南京,以此來成就大的名聲。不過,南京作為太平天國的都城,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攻下的。時間一長,各方面對曾國荃的流言漸起,湘軍內部也出現一些不安因素。對此,曾國荃焦慮不安,甚至因此得了肝病。曾國藩知道后,就寫信勸解弟弟:“不要代天主張。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要太功利,看淡些反而能清楚地分析當前的形勢,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曾國藩還寫道:“從古至今,大戰爭的勝利、大事業的萬變,人的謀劃只占三成,七分在天意。很多時候,付出很多努力的人不一定是成名的人,成名的人也不一定就是能享福的那個人。像攻克武漢、九江、安慶那樣,付出努力的人就是成名的人,那是天意,不能強求。但那卻是不可靠的,只有在盡心盡力上下功夫,不求一時的功名、享福,才能成就更長遠的大事業?!?

同時,他還勸誡曾國荃,即使成功地攻下了南京,也不要居功自傲,“富貴功名,都是人世間的浮華”,真正值得珍惜的財富是“大氣的胸襟”。終于,在同治三年(1864)6月26日,湘軍攻下南京,成功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從此太平天國走上下坡路。這正是曾國藩和湘軍堅守多年的成果。

對于這次勝利,在上疏朝廷時,曾國荃與曾國藩的奏折內容卻大相徑庭。曾國藩的奏折中,將成功全部歸于朝廷,句句都像有感而發,情真意切,理智非常,大氣非凡。而曾國荃,本身就是一個追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人,他不明白,要想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必須先退下來,找更高的桿子再往上爬,否則只能從“竿頭”上摔下去。果然,曾國荃在自己的奏折中,極盡所能地表明自己在這次戰事中的重要性,自己功勞多么大,朝廷對有功之人應當給予賞賜。但朝廷并沒給曾國荃預想中的封賞,反而削弱了他的勢力,讓他出京做官。對此,曾國荃十分不服氣,常常發牢騷。為此,曾國藩十分擔心弟弟的這種表現,為了開導最疼愛的九弟,他特意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動過太虛?!?

這也會過去

淡泊是一種非凡大氣,其中蘊涵著平和的心境。看淡金錢名利,看淡世俗紛擾,不被生活中的無謂瑣事羈絆。簡單地說,就是你內心淡泊了,看開了,心性也就開朗了,那么對事物的認識就更透徹了,也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了。

在這個紛紛擾擾的社會,怎樣才能不被一時的名利和金錢迷了心智,而又能不隨波逐流,忘記了初衷?仍是要有淡泊的心態,在各種變化和誘惑中保持平靜的心態。下面這則故事或許能讓你對“淡泊”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

巴西是世界公認的足球王國。1954年,在所有巴西人都認為巴西足球隊一定能榮獲世界杯賽的冠軍的決賽中,巴西隊輸給了法國隊。在所有巴西球員被球迷們辱罵、嘲笑和扔汽水瓶時,人群中出現了兩條格外醒目的橫幅:“失敗了也要昂首挺胸!”“這也會過去!”。

四年后,巴西足球隊不負眾望,終于贏得了世界杯的冠軍。球員們仍然在人群中看到了兩條橫幅:“勝利了更要勇往直前!”“這也會過去!”

不管是四年前還是四年后,巴西足球隊的球員們都對“這也會過去”理解模糊,于是讓隊長去向打橫幅的那些人請教。而巧的是,隊長請教的那位老者正是這條橫幅的書寫者。他對巴西足球隊的隊長說:“那是所羅門國王刻在戒指上的座右銘,提醒所有人無論得意失意,都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因為這也會過去的?!?

得意淡然,失意依然。洗盡鉛華,在經歷過后仍能不忘初衷。淡泊明志,才能成就非凡氣質。

寧靜致遠

寧靜是一種心靈的平和恬靜,有那么一點禪意。一個人的心安靜平和了,就不會輕易被流言蜚語擾亂心智,也不會被市井繁雜的喧囂所困。心安靜平和了,才能靜下心來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看得遠,才能想得遠,才能想得深,才能看得透徹。

人,究竟為什么而活著?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也真的難以說明白。為了金錢、為了名利、為了精神自由,還是為了其他的。其實,只要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能很容易活得充實、輕松起來,眼前的紛亂也就明晰了。

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名和利,無論取得怎樣的成績,都應該心如明鏡:名和利都是外在的,對自己說“這也會過去”。無論面對名與利、得與失、榮與辱、進與退,都要能看得長遠,不去計較一時。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要被一時的成敗得失迷了心智,心與眼要始終向著遠方的目標,在達成一個目標后就看向下一個目標,平靜地看待已取得的成績。

2005年,美國時間凌晨4點左右,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名單出爐。幾分鐘后,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約翰·霍爾在熟睡中被電話鈴聲吵醒了。他不高興地接起這個打攪了他好夢的電話,電話那頭卻傳來了熱情的祝賀聲,并告訴他他獲得了諾貝物理學獎。他打趣地想,難道今天是愚人節?但看了一眼日歷,確定并不是。又過了一會兒,他又接到了兩個電話,也是祝賀他獲獎的。他不太高興了,想這個玩笑開大了吧。早晨看報紙時,他得知原來自己真的獲獎了,但他仍舊不高興。因為他知道那可能會打擾到他平靜的生活。后來在一次采訪中,當記者問他準備如何花費這筆巨額獎金時,他感到很驚訝,原來還有獎金??!

這大概正是他成功的秘訣:淡泊名利而醉心于研究,心態平和地看待已取得的成功,向著更遠的目標前進。這也充分說明了淡泊名利,放平心態,只要你認真踏實地努力了,成功才會悄悄地來到你身邊。

其實,許多成功人士的成功都不是以名利為目的的,而是以興趣、愛好、為人民服務等為初衷。所以說,成功是在你努力過后得到的,而不是在急功近利后取得的,因為那樣的成功是暫時的,不會長久。明確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向著目標努力,不管在通往成功的途中有多么迷人的風景,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可以去欣賞,但不能就此停住腳步,這樣才有不斷成功的可能,不是嗎?

在失敗和受挫時,對自己說“這也會過去的”,做到“無故加之而不怒”;在成功和名譽面前,同樣對自己說“這也會過去的”,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胸懷大志,寵辱不驚,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清風無痕。

在現代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時地停下來,看看自己是否還在最初設定的軌道上,有沒有偏離既定的目標。如果偏離了,就及時做出調整。讓自己在努力向目標前進的途中,修煉寧靜致遠的氣度。在成功的那一刻,淡然微笑。

腹有詩書氣自華

《鳴原堂論文鈔》、東坡《萬言書》,弟閱之如尚有不能解者,宜寫信來問,弟每次問幾條,余每次批幾條。兄弟論文于三千里外,亦不減對床風雨之樂。弟以不能文為此身缺憾,宜趁此家居時,苦學二三年,不可拋荒片刻也。

——《曾國藩家書之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時苦學篇》

知識,氣度的基礎,成功的階梯

學無止境是用來激勵人們奮進的。無論什么時候,保持一顆上進好學的心是十分必要的。不學習的人不會有大的成就,而不持續學習的人則無法登上人生的更高峰。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里的“氣”我們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說:一方面是氣質,培養氣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讀書。知識的積淀、學識的滋養能讓一個人由內而外散出獨特的氣質;另一方面是氣度,因為飽讀詩書,能夠看清世事的規律,所以可以“不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氣度從容大氣。

成功路上,怎能少了知識的陪伴?

曾國藩不僅常常給自己的弟弟、孩子寫信,教導其要持之以恒地學習。他自己也以身作則,始終保持著一顆學習進取的心。少年時的曾國藩,便立下了發憤苦讀、求取功名的遠大志向。曾國藩9歲便讀完了“五經”,開始學作八股文。曾國藩23歲時第一次參加科試,考中了秀才。而他的父親苦苦拼搏了二十多年,才于他考中的前一年取得這個功名。

在兩次會試落第后,曾國藩自知功力太淺,悵然而歸?;丶液螅鴩刻炜炭鄬W習,孜孜以求。終于,在道光十八年,曾國藩在會試中取得了進士,并在參加朝考中位列一等第三名。他的試卷進呈道光皇帝御覽后,道光皇帝又破格將他提拔為一等第二名。于是,他便被選入翰林院深造,成為庶吉士。通過多年的勤奮努力,刻苦攻讀,曾國藩終于取得了進身上流社會的資格。

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后,還要不要立志苦學呢?當然要了。事業要發展,做事要有進步,就不能原地踏步。曾國藩在為學上,就有一種自強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即使做了高官,還要給自己規定功課,按日施行,這種自律恰恰是曾國藩成功的基本條件。盡管這樣,曾國藩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他說:“余生平有三恥。學問各途皆略涉其涯岸,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恒星五緯亦不識認,薄學也;每做一事,治一業,輒有始無終,無恒也;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至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于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多,廢擱殊多,不專也?!彼€說:“日月如流,倏已至暮年。學業既一無所成,而德行不修,尤侮叢集,自顧竟無剪除改徒之時,憂愧曷已!”

學習,沒有止境

在你有了安定的生活后,不妨時常問問自己:“今天,我學習了嗎?”以此給自己提個醒。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如果不學習充電,不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提高自己的能力,很快就會落伍,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而這里所說的學習,不僅僅指對書本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工作中的學習,對“社會”這本書的學習。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所大學期終考試的最后一天。在開考前,一群工程學高年級的學生坐在教學樓的臺階上擠作一團,興奮地討論著他們將要參加的畢業典禮和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測驗。他們每個人都自信滿滿,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并且有征服這個世界的能力。

而讓他們如此輕松地對待這場考試的另一個原因是,教授告訴他們可以帶他們想帶的任何書或筆記。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在測驗的時候交頭接耳。這群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學生信心百倍地沖進教室。在看到試卷上只有五道評論類型的問題時,每個人的笑容都燦爛了。

然而,三個小時過去了,當教授開始收試卷時,學生們卻沒有了開始時的興奮與自信,臉上的笑容也被一種恐懼的表情所代替。沒有人發出聲音,整個教室安靜得可怕。

于是教授拿著試卷,看著眼前那一張張充滿焦急的臉,問道:“完成五道題目的有多少人?”沒有一個人舉手。

“那么完成四道題的有多少?”教授又問道。

仍然沒有人舉手。

教授不忍心地問道:“三道題?兩道題?”

這時學生們徹底坐不住了,不安地在座位上扭來扭去。

“那一道題呢?總會有人完成一道題的吧?”

但是整個教室仍然很沉默。于是教授放下試卷,向這群不安的學生說:“不要害怕,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結果。我這樣做的目的,只想要給你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讓你們更深刻地明白,雖然你們已經完成了四年的學習,也學到了相當多的知識,但關于這一科目,仍然有很多知識是你們還不知道的。你們沒有回答出來的這些問題,都是與每天的生活實踐相聯系的?!?

最后他微笑著補充道:“放心吧,孩子們,你們都會通過這門課程的。不過請記住:雖然現在你們已是大學畢業生了,但真正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是的,社會是一本書,值得用一輩子去細細品讀,去學習。而我們工作的職場是一所社會大學,每個人要想在這所大學里取得好成績,拿到獎學金,獲得榮譽,都要努力學習才行。不僅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習做人、做事。

李嘉誠:搶學問

李嘉誠一直這樣看待曾經的學習經歷:“人家是求學,我是在搶學問。”

在他看來,善于“搶學問”,就是在搶財富,搶未來。李嘉誠用他幾十年的從商歷程告訴人們:“今天的商場要以知識取勝,只有通過勤奮的學習,才能通往人生的新天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彰武县| 康马县| 腾冲县| 辽宁省| 五莲县| 马龙县| 穆棱市| 韶关市| 松潘县| 璧山县| 清苑县| 正定县| 肇源县| 确山县| 巨野县| 乐安县| 武义县| 丽水市| 出国| 沁源县| 贡山| 宕昌县| 东台市| 岢岚县| 乡城县| 亳州市| 阿荣旗| 隆回县| 苗栗县| 鄄城县| 安龙县| 大悟县| 阿城市| 磐安县| 澄迈县| 东阳市| 宁国市| 乐山市| 河北省| 海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