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外圓內方,為人處世之本
- 活法:為人處世智慧書
- 杜禮青
- 3448字
- 2016-05-30 17:52:17
真的做到“世事洞明,外圓內方”,還需要知道,做人首先要做一個明白人。所謂明白人,也就是說不僅能努力改變環境,而且還能努力改變人際關系。這也就離不開你的聰明和你的智慧。要把握生活方向,知道自己的根本追求,知道自己最應該做什么,并且不會為了一點瑣事而煩惱。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前途充滿陽光。
要說到外圓內方,劉備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在贏得人心方面,劉備絕對是這方面的佼佼者。曹操率軍想要占取荊州時,就派曹仁等將領帶領三萬兵馬向新野進攻。
這時候,劉備與曹操的實力根本無從較量,劉備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十分著急,徐庶當時就是劉備的軍師,連續出謀劃策,劉備聽從了他的建議,接連兩次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在曹軍損兵折將之后,曹操斷定劉備定有高人輔佐,否則絕對不會被實力不足的劉備打得如此狼狽。
于是,曹操就派人前去打探,經打探得知這位高深莫測的用計之人就是徐庶。
曹操想到這樣的人才在劉備身邊,會壞了自己的大事,便決定把徐庶招攬到自己這邊來為己所用。為了達到目的,他對徐庶的情況進行詳細打探,得知徐庶為人忠孝,幼年喪父,現在只有老母在堂無人侍奉。在知道這一情況之后,便差人將徐母騙至許昌,還要徐母寫信招降徐庶。此舉遭到徐母的拒絕。無奈之下,曹操只好偽造徐母手筆,寫了封信送至新野交給徐庶,說要讓徐庶趕來伺候左右。孝順的徐庶見到信后,哭著向劉備辭行。
劉備自從使用徐庶為自己的軍師之后,作戰一直很有信心。因此聽到這個消息簡直就是晴天霹靂,他深知徐庶此去很可能再也無緣相見,并且這樣一位出色謀士的離去不僅是自己成就霸業的損失,更可怕的是,徐庶到了曹操的集團,就很有可能成為曹操的左膀右臂,這樣自己不就等于養虎遺患?但是,劉備也知道要拉攏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只有這樣人才才會為自己所用,自己只能做以仁感人的君子,而不能做強奪的小人,如果非要強留的話,說不定就會弄巧成拙。
于是劉備不僅沒有強留,反而流淚勸慰徐庶:“母子的親情是天下人共有的天性,你就不要對我念念不忘了。”
孫乾等人知道了劉備準備就這樣將徐庶放走,就對劉備說:“徐庶不僅是天下奇才,他在我們這里也待了一段時間,很清楚我軍虛實,今天若放他走,一定會為曹操所用,不如留住他,如果曹操情急之下殺其母,他一定會為他母親報仇,就會盡全力來輔佐您對付曹操。”
劉備忙說:“不可!使曹操殺其母而我用其子,這就是不仁;如果強留住他,不讓他去見他的母親,這就是不義。我怎么可以做這樣不仁不義之事?絕對不可以!”
第二天,劉備備酒為徐庶餞行,在離別的時刻,二人都是十分不舍,相對而泣。馬至長亭,劉備又下馬相送。想到劉備竟然這樣對自己,看到劉備的這些行動,徐庶深深為劉備的知遇之恩所打動,于是當即向劉備表示,就算是自己去了曹營,縱使曹操相逼,自己也絕不為其出謀劃策。劉備聽到這些后并沒有什么表示,只是叮囑徐庶到曹操那里以后盡心侍奉老母,做一個孝順的兒子,千萬不要以自己為念。
徐庶揮淚上馬的時候突然停下來,告訴劉備,自己有一位好友,非常有才能,他就住在襄陽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有經天緯地之才,對劉備有很大的幫助,正好可以為劉備出謀劃策,完成興復大業。
劉備聽到后高興地請徐庶為之引薦,徐庶卻說:“我的這位朋友生性淡泊名利,他不會為利而來求仕,除非您本人親自前去邀請,他才可能出山。”說完這些之后就走了。
徐庶到曹營后,他的老母就知道是曹操用計把兒子騙來,自己這樣連累兒子,心里十分懊恨,并責怪他不該對偽書不加詳察而信以為真。
為了不讓兒子受到威脅,趁徐庶不注意,自縊于梁間。
徐庶在喪母后,始終如一地守著自己的諾言,面對曹操的威逼利誘,自己也不曾為曹操出一個謀略、獻一個計策。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劉備不會只考慮自己當時的形勢是多么危險,如果當時自己強行將徐庶留住,這就會使孝順的徐庶對自己的做法感到憎恨,說不定就不會再為自己盡心盡力出謀劃策。
但是,就是因為劉備將這件事情看得開,即使徐庶不會再為自己出謀劃策,也絕對不會為敵人效力,劉備不僅對自己所用之人很友好,還會使外人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外圓內方,從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要想真正達到為人處世的頂峰,就得講究外圓內方,把方與圓的智慧充分結合起來,做到該方時就方,該圓時就圓。也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人生價值,才能塑造成功的個性,使自己在走向成功的路途上立于不敗之地。
內方是自己的決斷和原則。這是由自己的利益所決定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所以我們就會有所堅持;而外圓則是靈活多變的,也就是說根據對方的反應來適時調整,盡量與對方保持和諧的關系,避免正面與對方發生不必要的沖突。所以必須對對方有相當的了解,還需要換位思考,想想你如果是他的話會怎么來處理你們之間的事情,考慮他的利益和要求,進行合理的推理和猜測。只有做到這樣,你才會與對方的關系保持在和諧穩定的狀態,也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導致你們之間的合作關系產生裂痕乃至破裂,因而這個換位思考的方式也就成為了能否達到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利用外圓內方戰術的時候,往往很多人都不會運用其中的道理,所以就會吃很多的苦頭。想想在自己努力做過的事當中,為什么有很多都沒有做好,沒有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結果呢?其實分析一下原因的話,就會發現往往是我們沒有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才將事情辦砸的。剛猛有余,柔韌不足,就會使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變成了“外方內圓”。現實生活中,有人在學校時成績是一流的,進入社會卻變成了打工的;有人在學校時成績是二流的,進入社會卻當了老板。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于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的原則。在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恪于自己的認識,認為這件事情是對的,或者說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就自認為是絕對正確了。這就患上了自以為是的毛病。如果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不同,就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往往為此而發生很多爭執,導致事情難以完成或者不可能去很好地完成。因此,我們需要好好地苦練內功,加強學習,讓自己成為有內涵的文化人。學識和涵養就是“外圓內方”的基礎。只有自己有了知識,有了技術,有了底氣,有了這些之后才能修成“外圓內方”的智慧人生。
外圓內方的智慧只有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能夠做到圓潤變通,處變不驚的人就可以稱為一位人際關系方面的大師,這也是重視外圓內方的修養的必然結果。
人作為社會的高級群居性動物,尤其是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分工協作高度細致的情況下,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與周圍的人息息相關。而要想使自己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游刃有余,則必須對為人處世進行深入的思考,還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技巧,使自己在做事的時候能夠順利一些。我們不可能做到事事順利,只能盡力而為。所以,做事情時我們就要盡量做到外圓內方,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水平,在什么樣的場合就要有什么樣的表現。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在創業的路程之中走向成功。
達到個人目的的必要手段,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人脈關系網,要講究處世的原則技巧。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為人處世是一門非常重要也是極為高深的學問。也正是由于它的重要與深奧,從古到今,人們關于為人處世的探討從未間斷過,更有層出不窮的種種學說,各執一端,各執其言,令人眼花繚亂。其實中華傳統關于為人處世最權威的方式就是外圓內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外柔內剛。并且這種說法是有來由的,主要來源于我國古代的銅錢,在古代人們把錢幣鑄成外圓內方,象征圓中有方、外圓而內方的處世素養,懂得了這一點,你就會走上成功之路。
“外圓內方”的內方也就是內剛,說的是為人處世要有個人原則、個人主見,不能隨波逐流;要做到行前三思,思則后定,定則不疑、不悔、不改。要明白自己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一味遷就別人或讓別人牽著鼻子走。必須要有自己的決斷和底線,有著自身對事情的看法和觀點。在大原則方面不要輕易動搖和更改。外圓所說的就是在內方的前提之下,要做到因時制宜、因勢利而隨機應變;還要善于觀察,也就是說通過觀察對方的反應以及實力,根據情況的改變做適當的調整,找到對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與別人一同做事,當彼此利益達成共識的時候,一切都好處理;相反,在彼此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認識上就會產生分歧,這時候不要任由分歧擴大,這就需要很好地運用外圓的智慧,盡量減少或者說是消除彼此間的摩擦,也只有這樣,才會最終達到雙方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