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希臘哲學(5)

四、個體與共相的關系

1.共相遍在

我們若承認有一個“美”的共相,還須問什么東西使我們承認這物或那物是美的。例如說“這朵玫瑰花‘很美’”,我們?yōu)槭裁凑f它美呢?若說是“因為這花有那種胭脂色”,何以北京城的許多中年婦人把臉染成那種顏色,不但不美,反更丑了!換句話說,“什么東西使這花美呢?”蘇格拉底簡單回答道,美有美的相,所以是美;大有大的相,所以大;小有小的相,所以小。

2.分有說

這話還不大明白,他又說,“如果美的相之外還有別物可稱為美的,那物所以為美,只因為他分有美的相的一部分。這個道理可推到一切種種”。

又說“除了分有美的相,此外別無他法可使一物成為美的。”這種學說叫做“分有說”。“分有”就是孟子所說的“具體而識”,可惜“具體”二字被日本人用來譯西文的“concrete”了,我只好改譯作“分得”。

蘇格拉底的分有說,是說個體事物部分地分有美的相,方可稱作“美的”;部分地分有絕對善的相,方可稱作“善的”;部分地分有絕對大的相,方可稱為“大的”。換過來說,因為美的相的一部分存在于事事物物里面,所以我們覺得這些事物“美”;若沒有美的相存在,這些事物就不美了。

總而言之,學說大旨是個體的事物所以能美,是因為他“分得”絕對美相的一部分,是因為絕對美相有一部分“存在”他里面。

但是,那共相總不能完全存在個體事物里面,那美人,美花,美的風景,只分到“美”的一部分,大家都想到絕對的美,但終不能得到那地步。雖然如此,那絕對的“美”并不是別有一種獨立的實在。

3.共相是有限的

柏拉圖的《理想國》里面借蘇格拉底之口宣稱:

正,不正,善,惡,和別的種種共相,每個相其實都是同一個相;但是它和事事物物、和別的共相,交通并會,到處呈現(xiàn),所以每個共相竟好像成了無數(shù)共相。

蘇格拉底雖未明確承認這些共相在現(xiàn)象界之外另有一個理念界的存在,他也不肯承認一切事物里如果沒有分得共相的一部分,還能有什么意義。

如果嚴格地要求蘇格拉底為理念論學說提供驗證程序和手段,未免執(zhí)今律古,過分苛責。但我們還是能從學說的邏輯上,把其中的疑問梳理清楚。

萬物確實從理念中獲得意義和存在的價值,但理念的數(shù)目卻不是無限的。理念的數(shù)目只集中在如下幾類:

1.數(shù)學的:算數(shù)的,尤其是幾何的,比如點、線,圓等。

2.知識論的:真,正確。

3.倫理學的:善,美,勇敢,理智。

不難看出,柏拉圖希望的理念都是正面的,積極的,而那些污穢之物,腐朽衰敗的東西是沒有理念的。

4.“理念”都是積極的

為什么會這樣?這就要考慮到柏拉圖的有神論:世界必將越來越好。

理念比現(xiàn)象世界的個別事物更優(yōu)更好。個別事物除了努力趨向它們的理念之外,沒有別的辦法使自身變得更好,這是理念論的根本設定。不完善的個別事物努力趨向絕對完善的理念,世界自然越來越優(yōu)越好。

可是,如果承認污穢之物也有理念,污穢的理念肯定比個別的污穢之物更污穢,個別之物努力趨向它們的理念,那就是變得更加污穢,絕對的污穢。這個世界豈不是越來越污穢?理念世界的美好何在?

趨向理念就等同于趨向墮落的世界,這么大的漏洞,柏拉圖怎會輕易放過。所以,他所允許存在的理念,都是積極的正面的,負面的消極的個別之物沒有它們的理念。

5.命題與詭辯

大概當時蘇格拉底不滿意于那些“智術師”的知識論。如普羅泰格拉的主觀主義,如高爾吉亞的徹底懷疑主義,都極力破壞知識。蘇格拉底想從建設的方面入手,又覺得那些宇宙論的哲學家也還是支離破碎,沒有一個滿意的根本主張。因此他自己思考出一個根本的方法,從“定理”的方面下手。定理都用“命題”表示。

命題有“名”有“實”,實是個體,名是共相,例如說“這是甜的”,“這”是個體,“甜的”是共相。共相的甜味即在“這個”之中,“這個”因有甜性的一部分,所以能甜。普羅泰格拉說,因為我覺得甜,所以說甜。

高爾吉亞更進一步,說本沒有什么可叫做甜。蘇格拉底說不然,這個所以能甜,并非因為我的感覺如此,都只為這個里面含有絕對甜性的一部分。我們嘗到這個甜的東西,回想那個甜的共相,所以有“這是甜的”的知識。

一切事物的意義都只是個體與共相交互的關系。自從蘇格拉底提出這個問題,西洋哲學的根本性質從此大定。后來二千多年的哲學史總逃不出這個“個體與共相”的問題。

以上所說蘇格拉底的學說,有許多話平常都算作他的弟子柏拉圖的學說,例如共相說,分得說,回想說,皆是。但我覺得貝內特所說很有道理,故依著他把這些學說都歸還蘇格拉底。他們兩人重要的分別在于柏拉圖把他的“理念”都看作有獨立存在的,所以分出一個物質界和一個理念界來;蘇格拉底當時并不曾立這個分別,他只要人知這個體事物和共相的關系,就夠了。

五、道德不可教

讀哲學史的人大概都知道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說,“知識即是道德”“智即是善,愚即是惡。”這種學說其實不是他一個人獨有的。前五世紀的希臘人大概都把這種話當作公認的常識。那時的“智術師”到處教人做良好公民。若“善”不是“智”,如何可教?

柏拉圖的《普羅泰格拉篇》里面寫普羅泰格拉極力主張道德是可教的。蘇格拉底和他辯論,說道德是不可教的。他既說“智即善”,何以又說善不可教呢?原來蘇格拉底雖主張“知識即道德”,卻和那些“哲人”有一個根本不同之處。那些智術師說的“善”是這個善,那個善。他們所教的善只是“善于做什么”的善。

蘇格拉底說“善”有兩種:一種是哲學的善,一種是群眾的“善”。哲學的善全靠知識;群眾的善全靠習慣。只有前一種是可教的;那后一種既不是知識,自然不可教了。他所說“道德即是知識,知識即是道德”,乃是指這種“哲學的善”說的。

這種善乃是絕對的真善,一切善都因為分得這個真善的一體,所以能稱為善。世間善事,千頭萬緒,種類甚多,都不過是這個真善的一方面。例如他說智慧、謹慎、精誠、公正、勇敢五德,雖有五名,其實只是一物。那一物就是真善。獲知這個真善,就是知識,就是道德自身,有了這種知識,決不會做惡事。

所以說,“沒有人是有意做惡事的;沒有人是有意作他自己所認為惡事的,明知什么是惡,卻偏要去做,這是和人的天性相反的”。為什么呢?因為“真知識是極高貴的東西,有能力可以約束人類。一個人只須真正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他自然永不會被外物所動搖,自然不肯去做真知識不許他做的事。”

這是蘇格拉底知行合一說。要曉得他所說的“知”是有能力可以約束人類的“真知識”。王陽明說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也是說知而不行的知識就不是真知識。蘇格拉底一生的教育事業(yè),到處教人不要以不知為知,而是要知道自己無知之后去尋求真知識。

他在法庭上替自己辯護時,宣稱:

不曾省察過的生活不值得過。不曾省察過的生活就是一切糊涂顛倒醉生夢死的生活。那種生活不是人過的,所以他一生責人責己,寧可讓眾人埋怨,寧可為真理送了生命,都不要人過那種不曾省察過的生活。

德謨克利特

一、原子論

古希臘的多元哲學,自從阿那克薩格拉和恩培多克勒之后,誕生一種原子論。原子論的始祖留基伯,是米利都人,受過巴門尼德一派人的影響。他的時代已不可考,大概和阿那克薩戈拉及恩培多克勒兩人同時,巴門尼德認為,存在只是一個整體,其間并沒有真空(無)。一切“動”與“多”都非實有。原子論只是不承認這話。留基伯說空是有的,實也是有的,那空就是真空,那實就是原子。

原子是一種不可分析不可問斷的真實。那無窮無極的空間里面有無數(shù)的原子,大小不等,形式不一。那大的原子,動作不如小原子的便利。所以原子流動上下的速率不相等。后來那些大的原子漸漸歸到中心,那些小的原子被擠到外面,就成了一種繞軸旋轉的運動。后來形狀相同的原子各各并成一塊,遂漸漸變成火、氣、土、水四大根,這就是宇宙萬物的緣起。

留基伯的著作,都不曾傳下來。他的大弟子德謨克利特把這種學說發(fā)揮得更詳細,我們如今竟難把他們師弟兩人的學說分別出來,所以只好統(tǒng)統(tǒng)解為原子論了。

二、著述

德謨克利特的著作,雖然極多,不幸也多散失了,只有許多殘篇斷句留傳下來。他的時代,我們也不能確定。大概和蘇格拉底同時,他是艾貝德拉人,和當時的大“哲人”普羅泰格拉是同鄉(xiāng)。他又是留基伯的弟子。

從前的人往往把德謨克利特的時代算得太早了,所以把他當作蘇格拉底以前的人。近人才把他排在這“人事時代”,因為他雖然主張原子論,那不過是承受師說,并不是他自己獨有的學說;他本人的重要,據(jù)他的遺著看來,只在知識論與人生觀,正與那些哲人和蘇格拉底等同一趨向。

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把德謨克利特排在希臘哲學的第三時代,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并列。這種辦法固是有理,但從時代算來,他該在第二時代。故我從貝內特的安排。共相才是真知識。德謨克利特也不承認那種主觀的知識論。

他說物體的德性可分兩種:一種如物的形狀、大小、堅柔、密度之類,名為真德;一種如顏色、聲音、氣味之類,名為似德。似德屬于感覺,故因人而不同。真德屬于心知,乃是絕對的知識,不隨感覺變易。

三、論知識

德謨克利特的同鄉(xiāng)前輩普羅泰格拉曾說,人的知識全是主觀的感覺,“你看見的東西是什么樣,它就是什么樣”。蘇格拉底不承認這話,提出一個心知與感覺的區(qū)別,以為感覺只能知道個體事物,心知才能知道事物的共相。

感覺是一種“影像”,從外物發(fā)出,觸動人的五官,更由五官達于心官,故五官所感覺到的不過是物體的影像,并非物體本身。他是一個原子論者,故說物體也是原子組成的,物的影像也是一團微細的原子,那知物的心也是一團最精微最活動的“火性原子”。

五官的感覺最詳細。視覺所見的影像分子經過空氣的障礙,看不分明。沒有空氣遮擋,就連“天上爬的螞蟻,也可看得見”。聽官的聲音也是一陣小分子,從發(fā)音物經過空氣達于耳鼓。此外如嗅覺、味覺、觸覺也都是分子,與官能接觸的作用。

他說:“我們習慣了,以為有甜有苦,有冷有熱,有一切顏色。其實只有原子與空間。感覺的知識是靠不住的。”他說,“五官所得,實在不是真知,不過是隨物體的位置組成而變易的。”真理不是這樣知道的,真理還在底下一層。

他說:“知識有兩種:一種是親生的知識,一種是野種的知識。色、聲、香、味、觸,都是野種的知識。親生的知識和這些大不相同。”如此說來,普羅泰格拉一班人所說的知識,全都屬于野種的一部。

那親知(直接的知識)又是怎樣呢?上文說過,他說物德有真德似德兩種。知得真德,就是真知。但他的原子論總去不了,所以他說物體發(fā)出一種最精微的影像,表示物體的分子的構造,這種影像不由五官直接觸動火性原子(心理官能),這種觸動是心知,是“親知”。

四、人生哲學

德謨克利特的人生哲學用苦樂兩事作起點。人生的幸福在于有樂無苦。但他說的快樂卻不是情欲的縱恣,也不是世間的富貴。他說:“幸福不在牲畜之多,也不在金多;幸福乃在人心里。”俗人所謂快樂,不能長久,往往樂極悲生,究竟不是真幸福。真幸福在于適意,在于真知識發(fā)生的愉快,在于中和之道。“人能選擇心靈的快樂,可謂得天樂;那些選擇身體的快樂,只可算得世俗快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闽侯县| 东乌珠穆沁旗| 和静县| 枣庄市| 依安县| 家居| 龙门县| 罗江县| 博罗县| 尼勒克县| 柳江县| 三明市| 鄯善县| 上栗县| 博湖县| 高安市| 华阴市| 江山市| 八宿县| 二连浩特市| 普定县| 蕲春县| 河北省| 铅山县| 雅安市| 察隅县| 霍城县| 房产| 邳州市| 遂平县| 六盘水市| 宜宾市| 通山县| 乌拉特前旗| 嵊泗县| 临汾市| 保靖县| 武定县| 邵阳县| 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