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希臘哲學(6)

第三章 希臘哲學:極盛時代

蘇格拉底的門徒

一、泛論

雅典的公民里面,有幾個社會的棟梁,恐怕當時的少年子弟要被人教壞了,所以他們全力把一個最喜說老實話的七十歲老頭子弄死了。那弄死的老頭子就是蘇格拉底。他死了之后,他的朋友弟子受到他的感化,看了那種以身殉道的好榜樣,自然格外奮起。蘇格拉底的門徒里面,發生了好幾支學派,內中柏拉圖一支,再傳到亞里士多德,另有專論;別見下文。如今單說蘇格拉底學派中那些略小的宗派,并作一章。

這些學派和柏拉圖一派、亞里士多德一派,統屬于希臘哲學的第三時代。這個時代起于西歷前四百年,終于亞里士多德之死,是希臘哲學的極盛時代。其間的重要人物都是蘇格拉底一傳再傳的弟子。后來西方哲學思想幾乎沒有一個時代不曾受到這個時代的影響。這可是當時弄死蘇格拉底的那班“社會棟梁”萬萬想不到的!

二、麥加拉學派

這派的始祖是歐幾里得(不是幾何學家歐幾里得),乃是麥加拉人,他的學派即以地為名。歐幾里得承受師教,以為真知識在于知道事物的共相。共相永不變換,故是真知。共相雖多,同出一源,那一源就是絕對真善。惟有心知能知真善;真善永遠存在,永不變易。一切變動生死,都由于五官感覺之迷妄。能知真善,即是道德。

這一派不但受了蘇格拉底的影響,還受了埃利亞學派的影響。他們的辯論方法極像芝諾一班人。到了再傳以后,竟完全成了一種詭辯派;故這學派后來竟稱為“辯士派”。有一個迪奧多魯斯立下四條理論,證明“動”的不可能,竟是完全模仿芝諾了。這一派后來全屬破壞的,攻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最力。

前四世紀末年這一派還有一個斯提爾波(前370~前290)曾從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受學,故他的人生哲學主張無欲,主張適意獨立,都近于犬儒派的學說,后來斯提爾波的弟子芝諾(另外一個芝諾,不是智術師芝諾)遂把麥加拉和犬儒兩派并成他的斯多葛派。

三、埃利斯學派

這一派的始祖是菲奧,他生于埃利斯,故名埃利斯學派。這一派的學說,如今已不可考;據古代相傳,大概和麥加拉一派多相同之處。

四、犬儒學派

1.“犬儒”一詞的來歷

這一派的始祖是安提西尼。他從前曾受過智術師高爾吉亞的教育,認得蘇格拉底,極崇拜他的為人。他的年紀大約比柏拉圖要大得多,死時當在公元前370年左右。他是雅典人。蘇格拉底死后,他在本地開了一所學堂。那學堂的地址名叫“居諾薩格”,希臘文叫“狗”;這一派的人議論怪異,行為孤僻,大家都稱他們為犬儒,直譯為“狗派”,日本人譯為“犬儒學派”。

2.苦行僧式的生活

蘇格拉底是一個真能獨立生活的人。他的議論不肯傍人門戶,自不用說。他一生最能刻苦,冬天夏天只穿一樣的衣服,身上總沒有襯衣,腳下總不穿鞋子。到了老年,無罪受死刑,依舊不動聲色地服毒死了。這一種精神就是犬儒學派的基礎。

安提西尼最崇拜的,最得力的,即在這一種自足于內,無求于外的特立獨行的精神,所以他說:道德已夠了,若想有道德,更不須先有別的外物只要有蘇格拉底那樣的毅力,道德是實行的事,用不著許多話,也用不著許多智慧。因此,他這一派的人最輕視一切學問、藝術、算學、科學。

3.犬儒派的邏輯學

在邏輯學一方面,這一派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恰相反對。蘇格拉底提出事物的共相,作為知識的根據。安提西尼以為共相乃是人心里造出來的概念,并非實有,沒有個體事物是實在的。他說“我能看見馬,但不能看見什么馬的相。”一切界說不過是同義互訓。

說“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其實只是說“人是人”,原不曾添了什么意義,所以這一派的名學主張個體的物只可有本物的名,更不用什么共相概念。人只是人,柏拉圖只是柏拉圖。所以他們說個體事物不能有非個體的名。

這種名學極像楊朱說的“名無實,實無名,名者偽而已矣。”在西方哲學史上,這一種邏輯學叫做“唯名論”。凡是主張這種名學的,總偏向個人主義的人生哲學,楊朱如此,這些“狗派”的哲學家也是如此。

個人要能獨立存在,無求于外,一切富貴、名譽、權力皆是身外之物,固不消說,即家族也都用不著。個人的目的只要自知,只要服從自己理性的命令,獨行獨立,何必要有家族國家的束縛?所以他們說,圣人無欲無求,自足于中,與天神一般,圣人乃是“世界的公民”,更有什么家國的界限?

4.第歐根尼

這一派里最著名的怪物是第歐根尼。第歐根尼實行這種獨立孤行無求于外的個人主義,不要家庭財產,自己住在一只大木桶里。他別無什么,只有一只木碗,后來看見一個鄉下小孩子用兩只手捧水喝,他忽然大悟原來這只木碗也可丟了!后來他的名譽越來越大,古書相傳亞歷山大大王親自來見,他也不理睬他。亞歷山大看他窮的不像樣子,問他可要什么?第歐根尼回答:“不要擋著我的陽光。”——這些故事,雖不必全是信史,也可想見這一派人的苦行功夫了。

五、昔勒尼學派

這一派也是以地為名。創始的人阿瑞斯提普斯是昔勒尼人,年紀比柏拉圖略大些。他同蘇格拉底往來很密,蘇格拉底死后,他旅行各地,教授生徒,后來回到家鄉,創立這學派。

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雖然也注重道德,卻帶一種樂利主義的性質,以善所以為善,正因為善是有用的,正因為善是可使人快樂的。例如普羅泰格拉所說。樂都是好的,其問卻也有個分別;有些快樂雖能一時滿意,過后便能生出痛苦。這種快樂不是真樂。

這個觀念很是重要,因為阿瑞斯提普斯因此便不能不承認社會的裁判,不能不顧慮風俗與法律的權力。所以阿瑞斯提普斯一生謹慎,以為“謹慎”是尋樂的第一要義。有這一轉,遂使這一派的學說不致流為極端的縱欲主義。阿瑞斯提普斯的學派即用這一點為根據,以為人生的目的在于快樂,樂即是善,苦即是惡。

這一派也輕視一切算學科學,以為都沒有用處。阿瑞斯提普斯后者也曾受過普羅泰格拉的影響,故他論知識偏向感覺一面,以為感覺即是知識。感覺乃是外表的感動,人受感動有三種受法:一是樂受,一是苦受,一是不苦不樂受。

三種之中,只有樂受是好的,苦受即是惡。阿瑞斯提普斯所謂“樂”,單指現在身受的愉快,過去之樂已成陳跡,未來之樂還不可知,止有現在之樂,乃是真樂,乃是真善。他不承認快樂的種類不同,知識的樂未必比肉體的樂高一等。一切樂都是好的,其間也有個別例外,有些快樂雖能一時滿意,過后卻又產生痛苦。

阿瑞斯提普斯的弟子西奧多勒斯以為一時的快樂是靠不住的,不如求心神暢適的真樂。同時有一個何基西亞斯,以為真快樂是不可能的事,倒不如自殺還可至少免得許多人世的痛苦。同時又有一個安尼克里斯以為真快樂有時須從犧牲自己中尋去。他又說見別人快樂我也覺得快樂,這也是一種真快樂。這種議論把樂利主義作為愛人的基本,竟和近世的樂利主義沒有什么分別了。

六、結論

這幾個學派之中,麥加拉一派和犬儒派后來并成斯多葛學派。斯多葛學派后來為伊壁鳩魯學派的祖宗,蘇格拉底不但是希臘哲學極盛時代的近因,并且還是“希臘羅馬時代”兩大學派的遠祖。

第四章 希臘哲學:反思時代

亞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學

1.至善就是快樂

亞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學,開首便說什么叫做人生的“至善”。希臘人大概公認人生的“至善”是快樂。但是怎樣的生活才可算“快樂”呢?“快樂”是活動的生活,循善而行,終身行之而不已。一切外物,都只是這種“至善”的附屬品。

2.對快樂的三層界說

上文“快樂”的界說,有三個層次:

第一,是“活動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說,“善”不僅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活動。這個區別很重要。他說“正如奧林匹克的大運動會,想獲得喝彩,須是上場爭賽,方可望勝。人生也是如此,好人雖多,獲得眾人喝彩的還只是上場的人。”雖然不能就此說亞里士多德是積極入世的學者,但提倡積極樂觀勇敢進取的精神還是很明顯的。

第二,“循善而行”。

這“善”就是“理性”。萬物之中,只有人能用理性指揮自己的行為,理性指導生活,就是節制;指揮得盡善盡美,就是至樂。因此,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節制之道就是快樂之道。

第三,“終身不已”。

亞里士多德說,“一只燕子,一日晴天,算不得春景。一時偶爾理性的生活,不能長久,也不能使人快樂。”這就是講,快樂的生活、節制的生活還需要持之以恒,“有一言而能終身行之”,這就是至善,就是快樂了。

3.循善而行

亞里士多德又說“循善而行”的善字含有兩個部分。

一要知道什么是善,二要依著所知的善做去。

有些人知道“善”了,偏要為惡,有些人知道善了,只是不能約束情欲,所以終不能為善。因此,若要做到“快樂”的生活,不但要知何者是善,還要訓練一切嗜欲情感,要使服從所知之善。

4.兩種善

因此,亞里士多德說“善”有兩種:

(1)知識之善,(2)品行之善。

“品行”包括一切性情,欲望,感情。從前蘇格拉底說,知識即道德,因為只見了第一種善,不曾注意第二種善。

5.品行之善

亞里士多德的知識論屬于經驗派,所以他論人生道德都說是教育的結果,并不是天生的才性。此處所說“教育”,并不是讀書學算之類,乃是情欲的訓練。天生的情性欲望,并無善惡可說,都只是造成“品行”的原料。

訓練的功效使那些可善可惡的趨勢,變成一種固定的習慣。所以說“品行之善只是習慣所養成心神的定性。”訓練情性,習于忍耐,自重,公義,種種美德,后來凡做忍耐,自重,公義的事,便覺愉快;做茍且,懦怯,不正的行為,便覺不愉快。這就是習慣的功效。習慣做去,便成天性。若要品行好,先要習慣好。

6.中和

好行為與不好的行為,有什么標準的區別呢?亞里士多德說,這個區別在于行為是否合于中道。人的情性欲望太過了,或是太不夠,都不好。情性欲望,無過無不及,處處適中,就是好的。品行的“善”只是一種有常的性情,發為有意志的動作,依各人的差異,都得中道。這中道的規定,或由理性,或由圣賢師法。

7.什么是“中道”

這條界說有當注意的幾點。

第一、須是“有意志的行為”。譬如不會射箭的人,胡亂射箭,或偶然中的,終不算善射。人生行為,須有意志,須有選擇,方才有善惡可言。有意的適中,方算是善。

第二、須是“依各人的差異,都得中道”。可見這個“中”并無一定,是因人而異的,是因境地而異的。所以這個“中道”的規定,極不容易。這一層道理極為重要。懂得此理,便知人生哲學決不能替我們定下呆板的規矩。

第三、善即是“中道”,過與不及都是不善。“中道”只在一點,其余無數點不是過就是不及。可見為惡極易而為善很難。知得此理,人生行為便該如何謹慎!

中道與過與不及,可用下表圖示:

太過 中和 不及

鹵莽——勇敢——懦怯

奢侈——慷慨——吝嗇

諂媚——恭敬——無禮

8.意志

亞里士多德論善惡最重意志。他說,我們評判善惡,并不單指表面行為,而是評判行為背后的意志。我國古人所謂“誅心”,御賜義相同。為什么呢?“因為本人的意志才是最根本的,意志決定著人的行為。”要把善惡問題談得通透,就需要時時關注這個意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巴县| 梓潼县| 铜梁县| 敖汉旗| 三亚市| 神池县| 砚山县| 卓资县| 光山县| 栾川县| 淮北市| 永安市| 淮北市| 兴安盟| 辽宁省| 元氏县| 屏东县| 容城县| 甘孜县| 兴文县| 额尔古纳市| 哈尔滨市| 库伦旗| 西充县| 始兴县| 东乡县| 阜宁县| 曲阳县| 盐池县| 巧家县| 阿拉善右旗| 长丰县| 潞西市| 建昌县| 久治县| 建平县| 怀远县| 大渡口区| 红桥区| 青岛市|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