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給孩子溫暖的關懷(4)
- 左手疼愛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愛中管教
- 李建芳
- 3266字
- 2016-06-03 15:11:27
“能不能等你在教會的學校畢業后再去彼得堡讀大學呢?”父親以商量的口吻和巴甫洛夫說。
“爸爸,我不能再這樣耽誤下去了,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還有很多知識等著我去學習。”巴甫洛夫堅定地和父親說。
“你那么著急究竟想知道什么呢?”
“現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人體的構造。”
“難道你想當醫生嗎?”
“不,我不想當醫生!”巴甫洛夫連忙搖頭說。
“既然這樣,那你為什么一定要學習人體知識呢?”
“因為我想讓人類不再承受那么多的病痛,我想讓人類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巴甫洛夫的回答顯得激情飽滿。
“好吧,兒子,你有自己的想法我感到很高興,可是你真的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嗎?你真的考慮好了嗎?”父親有些疑惑地問道。
“是的,爸爸,我已經決定了,我會努力的!”
“那好吧,我支持你。不過,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祝你成功!”
當教區的主教得知巴甫洛夫要離開神學院去學習自然科學的時候,非常嚴厲地批評了巴甫洛夫的父親。但是巴甫洛夫的父親為了孩子的理想頂住了來自主教的壓力,義無反顧地支持孩子的選擇。
后來,巴甫洛夫果然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成為著名的生理學家,并獲得了190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
巴甫洛夫的父親沒有強迫孩子完成教會的學業,而是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和選擇,支持他去學生理學,這是值得很多父母學習的。因為,孩子也有思想,也有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當他們感知到來自父母的尊重時,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為孩子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父母要想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父母要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
只要留心一下就會發現,父母經常會有意無意地用一些命令式的語言與孩子說話,但是卻很少用那些霸道的話來和自己的朋友溝通。這是因為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時,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是“統治者”。因此,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孩子說話,而不是把孩子當做平等的對象來對待。而當一個人以一種命令的口吻說話時,代表的就是對對方能力的不信任,當然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因此,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首先就要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孩子進行交流。
2.尊重孩子的意愿
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對朋友和活動的選擇,父母可以向孩子提供意見,但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而且父母要告訴孩子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自己決定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應該努力克服,不能隨隨便便就放棄。
3.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我意識
父母不能因為孩子還小就認為他們什么做不好。要知道,大部分孩子在三歲時就會萌發自我意識,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而不是借助他人的幫助完成一些事情。可是很多父母卻剝奪了孩子的這種權利,使孩子的行動能力變差。父母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我意識,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4.尊重孩子的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
不能父母“常有理”,也不要簡單地否定,盡量用商量的辦法解決問題,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中平等的一員。同時,遇到事情多征求孩子的意見,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并且在發表意見時,父母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誰也不應該將意見強加給對方。
總之,父母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這不僅能體現父母對孩子的關懷和愛,而且還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和不畏困難的精神及健康的自我意識,這對于孩子一生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
【疼愛與管教的小課堂】
隨著孩子的逐步成長,孩子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思維方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選擇,這時父母千萬不可實行高壓政策,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要給予孩子尊重。
跟孩子講理,不如跟孩子講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總是希望能盡快地把人生的道理、自己的經驗都灌輸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也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是否愿意接受。要知道,大多數孩子對于道理是心知肚明的,但還是會犯錯誤。可見,父母們的講理教育法并不成功。
李女士30歲時才有了兒子小哲,對他百般寵愛。真是放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雖然李女士寵愛孩子,但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李女士就給孩子灌輸了很多道理。每當李女士給小哲講道理時,小哲總會不時地點點頭,李女士心里就會感到莫大的安慰,覺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
小哲一天天長大了,今年已經10歲的小哲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愛黏著媽媽,也不愿意和父母多講話。有時,李女士問一句,小哲才答一句,不問便什么都不說。
一天,李女士見孩子心情很好,便試著與孩子溝通:“你怎么不愿意和媽媽聊天了,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還沒等李女士說完,小哲就極其不耐煩地說:“你那叫聊天嗎?每次都對我講一大堆道理,我已經聽膩了,我不是小孩子了,那些道理我都懂。”
說完,便回到自己的房間,房門被重重地關上。李女士看著兒子的背影,很是傷心。
其實,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有小哲這樣的心理,一旦他們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便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有足夠的處理事情的能力了,不需要父母再用大道理教導自己怎么做。父母的長篇大論反而會使孩子心生厭煩,不愿意與父母溝通。
可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僅靠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事理,這時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加上父母的愛,學會用愛去感動孩子、教育孩子。
那么,具體來說,父母怎樣做才能既可以教育孩子又能夠展示對孩子的愛呢?
1.父母的身教重于言傳
有一次,陽陽出口罵了一個小朋友,恰巧被媽媽聽見了。媽媽嚴厲地訓斥了陽陽,但是陽陽很不服氣地說:“為什么只允許你們大人罵人,不讓我們小孩罵人呢?”媽媽很生氣地說:“我什么時候罵人了?”陽陽大聲地說:“你跟爸爸吵架的時候就罵人了。”這時,媽媽反而覺得很尷尬。
在孩子面前要避免滔滔不絕地說教,應身體力行地為孩子做出表率。例如,如果要教導孩子尊老愛幼,父母就一定要孝敬、尊敬家里的老人以及接觸到的所有老人,更要愛護晚輩;要教導孩子誠實,父母首先就要做一個誠實的人;要教導孩子有愛心,在社會捐款時,就要不遺余力地伸出援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它比說教來得更生動、更真實。
2.寓愛于嚴格的要求之中
中國古語有云:“愛之深,責之切。”在教育孩子時要將愛與嚴相統一。孩子畢竟是孩子,心智還不成熟,尤其是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往往因為思維敏捷、情感豐富,更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特別是一些不良環境的影響。有時父母的道理孩子并不見得心甘情愿地接受,相反還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對孩子講道理的同時,不要忘記對其提出嚴格要求。真正的嚴格必須嚴而有則,嚴而有理,讓孩子心服口服。有時父母寓愛于嚴,表面看似無情,但是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卻有很大的意義。
3.用行動展示對孩子的愛
一個男孩以優異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竟流下了淚。原來,他的家在偏遠的山區,小時候村里還沒有小學,他要走一個多小時到鄰村上學。那時他很貪玩,甚至想退學。父母都沒文化,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必須讓孩子學習知識。他上五年級時,一次意外,他的腿骨折了,父親就背著他上下學。每天一個多小時的土路,天熱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就這樣,父親背了他大半年。每次趴在父親背上,他都會問:“爸爸,累不累?”爸爸總是笑著說:“你只要能好好學習,爸爸做什么都不覺得累。”他深深感受到了父親的愛,開始發憤學習,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了父母的愛。
故事中孩子的爸爸在孩子腿骨折時,不間斷地背孩子上學,以切實的行動展示了對孩子的愛,孩子也感受到了這份沉甸甸的愛,并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了父母的愛。
可見,父母以實際行動表示對孩子的愛,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并且孩子會把這份無比的愛作為前進的動力,以成功來回報這份愛。
【疼愛與管教的小課堂】
孩子犯錯時,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大道理,而是父母的寬容、理解和愛。父母的愛會滋潤著孩子,讓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那么,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呢?有以下幾點建議:
(1)不要一味說教,用行動引導孩子;
(2)適可為止,不做嘮叨型的父母;
(3)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用愛澆灌孩子脆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