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溺愛不是真正的愛(1)
- 左手疼愛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愛中管教
- 李建芳
- 5155字
- 2016-06-03 15:11:27
愛孩子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在愛孩子的過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則,要掌握好應有的“度”,要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無益的激情和沖動。不要把對孩子的愛轉變為溺愛,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溺愛孩子就是害孩子
一位著名教育學家曾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這也就說明,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愛,但愛得過度就演變成了溺愛,而溺愛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從而生發出無窮的后果。
北朝時,齊武成帝之子瑯邪王慕容儼,與皇太子是同胞兄弟。慕容儼天資聰慧,很得皇帝和皇后的喜愛,他的衣服、飲食與太子都是完全一樣的。
皇帝琿經常在太子面前夸獎他說:“這個孩子真聰明,日后必定能有一番作為。”
太子即位后,慕容儼就搬到別宮去住,但在待遇方面依然特別優厚,不是其他諸王可比的。
盡管如此,太后還嫌對慕容儼照顧得不夠好。
慕容儼長到10歲時,便驕傲放肆,不知君臣禮節,無論是穿的衣服,玩的玩具,樣樣都要與皇帝一樣。
有一次在南殿朝拜,他看見司膳官給皇帝送上新鮮的李子,回到宮里后,立刻要求拿一樣的東西來,然而這不合制度。于是他就在宮中大哭大鬧:“皇帝有的東西,我為什么沒有?”
慕容儼就是這樣不知禮節,不知滿足。
有心的士人為此而嘆息道:“總有一天會骨肉相殘。”
果然,后來瑯邪王因厭惡宰相,就假傳皇帝的詔令去殺他。怕有人來救,就下令士兵嚴守宮門。
由于他只想殺死宰相,并無造反之意,所以,皇帝聽說后親自出來安撫,他便撤了兵。但因為他鬧得太過分了,皇帝最終還是因為這件事將他悄悄地處死了。
故事中的瑯邪王慕容儼,就是因為小時候受到溺愛,才使得他驕傲放肆,不知君臣之禮,并凡事都想與皇帝一樣,最終因為假傳皇帝詔令,引出巨大禍端而被悄悄處死。
瑯邪王慕容儼的確有錯,但是難道他的父母就沒有責任嗎?如若不是他的父母對他的溺愛與縱容,怎會發展到最后無法無天的地步?所以說,溺愛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
孩子是需要來愛的,而不是來害的。但溺愛雖是一種愛,其結果卻是一種“害”。
因此,父母愛孩子要適度,不要讓自己的愛成為一種傷害。具體來說,溺愛孩子主要有如下幾點害處:
1.溺愛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大敵
天真、幼小和“一張白紙”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經常性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但是,許多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百依百順,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一味地溺愛孩子,而不去教孩子如何理解愛與培養孩子對他人的愛。
這樣逐漸使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只為自己考慮的習慣,認為他人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并理所當然地認為規矩都是為他人制訂的,與自己無關,使孩子漸漸養成一種自私、狹隘的心理。
2.溺愛會讓孩子變得冷漠無情
一位教育家說過:“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系中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孩子不肯把心靈奉獻一點給他人。”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也應關心他人,從而缺乏同情心和自控能力。
當然,父母出于對孩子的關愛,安排和規定好孩子的生活、學習,這種做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是可取的,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就不能拘泥于這種方法了,因為如果仍然這樣做容易使孩子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影響孩子獨立性格的形成。
3.溺愛會讓孩子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缺乏自信
父母的過分溺愛,會使孩子習慣于依靠父母生活,沒有自己做事的主意、想法,往往缺乏自信心,也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人、對事應有的責任心。
之前經常有這樣的報道:
某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連鞋帶都不會自己系,某大學生在離開家住校后不知道如何洗衣服……
這些大學生之所以什么都不會做,都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把一切事情都幫他們做好了。也許在這些大學生的父母看來,他們對孩子的愛實在是偉大而周到,但是在這偉大而周到的背后卻是致使孩子沒有絲毫的生活或生存的能力。這是這些父母想要的結果嗎?
4.溺愛讓孩子失去了自強的精神
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風雨,心理的抗挫能力極差,甚至出現精神疾患。
主要表現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為怪異;不能控制食欲;在活動中不守秩序,他人不按自己希望的方式做就大吵大鬧;不考慮他人;不能與他人分享成果,溝通能力差。
總之,為了孩子的未來,請不要再溺愛孩子,教給孩子生存的本領,讓孩子學會關心、尊重他人,知道回報父母和有恩于自己的人,回報社會,讓良好文明的行為習慣伴隨他們成長。
【疼愛與管教的小課堂】
下面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溺愛的具體表現:
(1)父母屈從于孩子,有求必應,百依百順,沒有原則,沒有要求。
(2)包辦孩子的一切,過度照顧,本來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應該做的也不讓孩子做。
(3)給孩子提供的物質生活過分優越,甚至超過了家庭正常的經濟能力。
(4)不給孩子接觸困難和艱苦環境的機會,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5)常當眾夸耀孩子的長處和優點,處處為孩子的缺點辯解。
不要對孩子有求必應
親子之愛,人皆有之。但是,許多父母不顧客觀實際,生活上對孩子有求必應,百依百順,處處溺愛,使孩子成了養尊處優的“小皇帝”、“小公主”。這種方式極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賴、攀比、消極、懶惰等不良心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因此,父母們應適當地硬起心腸,收藏起一部分對孩子的愛。
很多父母在有意無意之間都誤解或錯用了“愛”,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對孩子真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可這并不是愛,這只是對孩子物質享受的一種滿足。真正的愛應該是關心孩子、幫助孩子、引導孩子,給孩子一種精神上的溫暖和鼓勵,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和希望,同時改變孩子目前的行為狀況。
有一位父親,他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從來不溺愛自己的孩子。他總是對孩子循循善誘,并且注意以自身的行動影響他們。一次,年紀尚小的孩子看到爸爸出去經常坐著汽車,于是自己也特別想坐。有一次爸爸要外出開會,上車以后,發現女兒已經坐在車上,叫她下來,可無論怎么說她就是不聽,父親當時十分惱火,但是他沒有打罵孩子,只是自己下車,走著去開會。女兒望著爸爸的身影,自知錯了,乖乖地爬出汽車,從此不敢再鬧著坐汽車了。
女兒上小學之后,看到其他的孩子都穿著漂亮的衣服,還被父母車接車送時,便吵著要新衣服,要坐車上學。而他沒有給女兒買新衣服,也沒有用車送女兒上學,而是要她多想想其他孩子,并分析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條件車接車送呢?從此女兒再也不要這要那了。
故事中的父親面對孩子的要求,沒有有求必應,而是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逐漸地讓孩子放棄了自己的要求。可見,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不會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他們的原則是合理的要求答應,不合理的要求拒絕;該干的事情允許,不該干的事情杜絕。這樣,孩子就不會朝著目中無人的方向發展。
那么,生活中,父母怎樣才能做到不對孩子有求必應呢?
1.該碰的釘子要碰
孩子還未涉世,單純幼稚,假如父母處處都替他(她)安排得天衣無縫,他(她)就不會真正了解這個世界,將來很可能會碰大釘子。正如魚兒生下來就要在水中游一樣,如果好意為魚套上一個救生圈,后果會怎樣呢?
2.該繞的彎路要繞
父母提供的捷徑孩子未必買賬,即使走在捷徑上,孩子也不一定能安下心來,反而會對自己沒走的路躍躍欲試。而且,沒有過程的結局,沒有挫折的成功,就像憑空給了一個世界冠軍的稱號,又有什么意義呢?
3.該受的苦與累要受
要讓孩子受一些苦與累,讓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是來之不易的。否則,孩子就不會珍惜它,理解它,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4.該聽的意見要聽
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想法、意見排除在外,也許他們以獨特的視角、純潔的心靈提出的建議或提醒會彌補成年人的某些過失。
5.該保留的稚氣要保留
孩子就是孩子,假如一個孩子過于老成,處處跟大人們想的做的都一樣,城府頗深,父母不覺得孩子過早地失去了童趣、天真嗎?這樣是不是有些殘酷呢?
6.該講清的道理要講清
有些事情需要正面解釋的就應該明確解釋,免得讓孩子胡亂猜測,含糊不清,以致誤入歧途,甚至釀成災禍。
總而言之,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的呵護與關愛的,但愛孩子并不是過度溺愛、有求必應,并不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給什么。父母應該以孩子的未來為著眼點,為孩子考慮、思量,給予孩子必要的限制和拒絕,培養其獨立的性格和精神,讓孩子能夠擔當生活的重擔和困苦。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茁壯成長。
【疼愛與管教的小課堂】
許多父母并沒有注意到,在他們高興地逗著孩子玩、給孩子買各種食品和玩具的時候,當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哭、吵鬧、軟磨,迫使父母讓步,實現自己的愿望,在父母面前取得勝利的時候,他們實際上給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孩子是全家關注的中心,全家人都要服從孩子的意志,孩子的愿望不受限制,孩子的行為不受約束,父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說明父母已經對孩子關愛過度,已使孩子嬌慣成性。
杜絕放縱型的溺愛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都很容易演變為放縱型的溺愛。在放縱型溺愛中,父母會愿意做孩子的“延伸”,做孩子的手和腳,心甘情愿地接受孩子的指揮和領導。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卻是惟命是從的“奴仆”。這是一種顛倒錯置的愛,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愛。
在放縱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心中往往只有自己,他們不懂得尊重父母,不懂得顧及他人的感受,輕視他人,他們只想肆意而為。這樣的孩子極易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迷失方向。具體來說,放縱型的溺愛造成的后果如下:
1.令孩子成為他人和自己的“地獄”
10歲的小磊,因為經常在學校惹麻煩、闖禍,被父母送到心理咨詢室做心理咨詢。在咨詢中,心理咨詢師了解到,小磊的爸爸媽媽以前日子很苦。有了小磊后,他們發誓不讓孩子重復他們的苦難,不管孩子有什么樣要求他們都盡力滿足,結果小磊成了“一家之主”。
比如,吃飯時,要是小磊喜歡一個菜,就會把菜霸占,不讓父母吃,除非等他吃夠了或吃厭了,父母才能下筷子;看電視時,小磊要看哪個臺,父母絕對不能和他爭;出門時,小磊累了,爸爸必須把他背在背上。小磊長大些了,爸爸不想再這樣做了,媽媽就會立即對爸爸說:“你就背一下吧!”
上小學時,小磊非常喜歡指揮和領導同學,對此,小磊的父母依然無動于衷。但小磊遇到了麻煩——他的學習成績在班里總是倒數。
這并不奇怪,因為小磊習慣了他人替自己解決問題,但學習卻是個人的事。不僅如此,因為學習成績糟糕,老師和同學都不再關注他。為了重新受到大家的關注,小磊做出了一系列的惡劣事情,譬如在課堂上騷擾其他同學,給同學、老師起綽號,故意找老師麻煩……
故事中的小磊就是因為父母對他的放縱式的溺愛,才逐漸變得對父母、同學頤指氣使,稍不滿意就暴跳如雷,大哭大鬧。而當他人都不關注他時,又會做出惡劣的事情。可見,父母對孩子放縱式的溺愛不僅會傷害他人,而且也會害了孩子自己,成為他人和孩子自己的“地獄”。
2.可能成為父母的敵人
貝貝與爸爸的關系常常是水火不容。有一次,因為和爸爸吵了一架,貝貝威脅媽媽說:“你要這家伙,還是要我。要他,我就離開這個家;要我,你就和這個家伙離婚。”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主要就是因為貝貝的父母對孩子放縱式的溺愛。比如,在吃飯時,媽媽會縱容貝貝在飯桌上跳舞,就算孩子把飯菜踩翻在地,她也僅僅是笑一笑。吃魚和雞時,她會把骨頭先剔掉。
有一次,貝貝媽媽因工作調動去外地上班,這期間,貝貝讓爸爸做他喜歡吃的飯,爸爸以工作忙理由拒絕了,給他錢讓他自己去外面吃,結果惹得貝貝大發脾氣。媽媽回來后,貝貝于是發出了讓媽媽和爸爸離婚的威脅。
由故事可見,放縱型溺愛會導致孩子目中無人,即使是父母也不會放在眼里。而且還會像故事中的貝貝那樣,頻頻對父母作出威脅,并試圖破壞父母的感情。如果父母不盡快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最終就會知道,孩子也是他們的“敵人”。
3.導致孩子產生依賴、自卑、任性的心理
(1)嚴重的依賴心理。即對父母或他人的嚴重依賴,他們不能接受獨立,總是依靠他人,并且必須通過他人對自己的在乎和關注,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但是,這樣的孩子只知道提要求,讓父母或他人關注自己,但他們卻對他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2)因自卑心理傷害他人。這樣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會感覺自己什么都不是,于是會出現嚴重的自卑心理。但是,由于他們自大慣了,往往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他們會把自卑轉嫁到他人身上,并且會變本加厲地傷害他人。
(3)任性的心理。由于父母對孩子的放縱型溺愛,使孩子養成了意愿必須立即得到滿足的習慣,稍不滿足,就會肆意妄為。他們甚至不知道,意愿的滿足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通常需要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夠實現。然而,他們已經中“放縱型溺愛”的毒太深,只知道“我要,我立即要”般的任性而為。
總而言之,父母們,不要再對孩子進行放縱式的溺愛了,因為這份對孩子的愛太“昂貴”,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這代價就是:不僅會傷害到父母和他人,最終還會毀了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