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平定抱怨情緒——“不公平”是生活的分(2)

一個被劈去一小片的圓,想要找回一個完整的自己,到處尋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滾動得非常慢,從而得以欣賞沿途美麗的花朵,它和蟲子們聊天,充分感受到了陽光的溫暖。它找到許多不同的碎片,但都不是原來的那一塊,于是它堅持尋找——直到有一天,它實現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圓,它若是滾動得太快了,就會錯過花開的時節,就會忽略蟲子們的情感。當它意識到這一切時,它毅然舍棄了歷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碎片。

可見,面對不完美,無須太在意,更不必抱怨,而應勇敢地面對,坦然地接受,因為,它也許恰恰能夠成就我們另一種精彩的人生。

無論是誰,只要敢于面對不完美,只要勇于接受不完美,那么,就能夠跳出這個不完美,從而遇到我們人生中更美的風景。因為,敢于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是一種豁達,也是一種成熟,更是一種智慧!當一個人懂得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時,他的抱怨情緒也就煙消云散了,他也就真正地成熟起來了。

總之,我們不能因為人生中有一些不完美就否定自己,也不能因此而抱怨連連。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和人。更要意識到的一點是,不完美未必就是人生的攔路虎,相反,它們也可能是我們的領路人,是引領我們去看人生美景的人。

自我調節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缺陷,不同的只是其大小與多少而已。有的人看起來很幸福,而有的人卻總是郁郁寡歡,原因就是后者看到的始終是自己的不完美,并無限地將其放大;而前者也知道自己不完美,但是他們知道人生沒有完美,他們懂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懂得不完美并不代表失敗。這樣的人不會因自己的不完美而心生抱怨,從而能夠欣賞到人生中雖不完美但卻非常獨特的美景。

給予他人,才會減少抱怨

當你抱怨他人給予你的過少時,當你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時,當你抱怨成功為什么與自己擦肩而過時,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他人、為世界、為成功付出了什么?當你的腦中不再時時刻刻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時,當你把眼光定在付出的太少時,你的抱怨就不復存在了,你就會發現,你不爭了,你反而得到了更多。于是,再想抱怨的時候,卻發現沒有抱怨的理由了。

事實的確如此,生活中,你見過哪個總是給予他人的人是愛抱怨的人?是的,那些抱怨不離口的人往往都是不懂得給予他人,卻一味要求他人給予自己的人。因為要求的多,所以總感覺得到的少,所以,抱怨便不停。殊不知,凡事有舍必有得,如果只懂得伸手要而不懂得出手施,那就最終無所得。反之,則會收獲很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吝嗇的財主,他想建造一座新的宅院,于是請來一些村民幫忙。

他已經買來了建房子所需的一切東西,而且房子已經建造了一段時間,但后來村民都走了。

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在建房子的時候,財主總是抱怨房子要么建得不滿意,要么建得不好。每天還要求村民加班加點地建,晚上也不能休息,就連吃飯也不讓村民們吃飽。在這樣的情況下,村民們怎么會不走呢?后來,這個宅院始終沒有建造起來。

這個故事就說明:不想給予,只知索取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有收獲。故事中的財主只知要求村民們怎樣做,抱怨他們做得不好,卻不知讓他們休息和吃飽,他如此不知給予,其宅院未能建造起來也實屬正常。

因此,在抱怨他人的時候,要自省一下,看自己是否已經給予了。如果你凡事懂得給予他人,而不是一味索取,那么你怎會心生抱怨?

生活中常常是這樣,懂得給予的人,一般是不會抱怨他人是否幫助了自己,給予了自己,而是想盡辦法無私地去幫助他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又怎會產生抱怨情緒呢?即使有抱怨情緒的產生,也會很快得到平定。但需要注意的是,你在給予和接受當中所懷的意愿是最為重要的,你的意愿應該總是為給予和接受者創造快樂。當給予是無條件和真誠的時候,回報也會成正比。所以給予這一活動必須是充滿快樂的,你的精神務必在給予時產生快樂的感覺。這樣就會避免給予了他人,卻抱怨自己不該如此熱心、仁慈的心理出現。

練習給予法則易如反掌:如果你需要快樂,就給予他人快樂;如果你需要愛,就學會付出愛;如果你需要他人的關注和欣賞,就先學會對他人關注和欣賞;如果你想物質上富有,就先幫助他人富有起來。

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個人、公司、社會和國家。如果你想幸福地擁有生命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那就先學會祝福每個人都如意吧!哪怕僅僅有給予的想法,有祝福的想法,哪怕僅僅一句簡單的祈禱,都會影響到他人。

自我調節

欲取先予,想有所獲得的最簡易方法,是先讓他人得到他們所要的。當你懂得付出時,你也在促成編排一出優雅生動、活力四射的舞蹈,它構成了永恒的生命的律動。想要得到必先付出,給予不僅是智慧的彰顯,更是人格的升華。因此不要無故地抱怨他人,捫心自問是否已經付出了,然后再評判一下自己,這樣就很容易平定自己的抱怨情緒。

懂得知足才不會抱怨

有人曾經這樣闡述知足:“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不同的生活方式,讓人們有了區別于他人的思考方式,處理問題時也就有了所謂的個人原則。

有的人重情感,有的人則重利益,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造就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知足者和貪婪者,而兩種不同的人也攜帶了兩種不同的情緒:不抱怨和抱怨。

懂得知足的人是幸運的。也許他們沒有多少財富,但他們懂得珍惜與滿足,從生活點滴中尋找幸福和快樂。他們因知足而感到滿足,進而平定了抱怨情緒,懂得了感恩,體味到更多的人生意義。

不容易知足的人,即便錢財堆積成山也不會覺得快樂。因為,他們習慣把財富當成獲取更多財富的工具。有些人還呈現出吝嗇的一面,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擔心,害怕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于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對人還是對事都斤斤計較,總是抱怨這抱怨那,從來不會為自己所擁有的而感到快樂。

人生就是如此,只有懂得知足,才會使自己不再斤斤計較得與失,心態也會變得更加平和、自然,從而平定和消除抱怨情緒,獲得美好的人生。

一個老頭兒和他的老太婆住在大海邊的一所破舊的小木棚里,老頭兒天天撒網打魚,老太婆天天紡紗結線。

有一天,老頭兒打到一條金魚,金魚竟跟人一樣開口講道:“放了我吧,老爺爺,把我放回海里去吧,我給你重重的報酬:為了贖身,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辦到。”老頭兒吃了一驚,心里有點害怕:他打魚打了三十多年,從來沒有聽說過魚會講話。于是,他把金魚放回大海,并對它話:“金魚,上帝保佑!我不要你的報償,你回到大海里去吧。”

但是,老太婆知道這件事以后卻破口大罵,硬逼著老頭兒去向金魚要一只新木盆。金魚滿足了老太婆的要求。

但是老太婆又破口大罵,讓老頭兒再去要一座木房子。金魚給了她一座木房子。

就這樣,老太婆幾次三番地向金魚提出要求。

第一次,老太婆表示“不愿意再做平凡的農婦”了,她抱怨做農婦太辛苦了,她要做“世襲的貴婦人”。金魚滿足了她的要求。老太婆當上貴婦人以后,卻把老頭兒派到馬房里干活兒。

第二次,老太婆聲稱“不想再做世襲的貴婦人”,她抱怨貴婦人太缺少個人自由了。她想“當個自由自在的女皇。”金魚又一次滿足了她的要求。當老頭兒回來時,老太婆看都沒看他一眼,就吩咐左右把他從眼前趕開。

第三次,老太婆聲稱她已經“不愿意再當自由自在的女皇”,而“要當海的女王”,并且要金魚親自侍奉她,聽她使喚。這一次,金魚不但沒有答應她的要求,還收回了以前送給她的一切。

當老頭兒從海邊回來時,他看到的仍舊是過去那所小木棚,老太婆的面前還是那只破木盆。

現實生活中,類似于這個老太婆的人,絕不占少數。他們總是欲壑難填,得到了這個還想要那個,永不知足。像這樣貪婪的人得到什么也不會得到滿足,抱怨情緒的滋生當然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故事中的老太婆沒有因為是貴婦人、是女皇而抱怨不已,那么,也許她就不會繼續當一個貧窮的農婦了。

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物質生活豐富,也很有名望、聲望、威望,但他們依然不滿足,非要做個人上人不可。為名利而戰的人,總是充滿了抱怨,他們的生活永遠都是“被滿足”的狀態,主觀意識里從來就沒有知足的概念。要知道,不知足的索取,就像做拼圖游戲時,硬要塞一塊毫不相干的東西一樣,根本無法得償所愿。人生就好似這塊被打亂順序的拼板,你所擁有的已經足夠了,多用心,總有拼成原樣的一天。

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啊,我們的確應該做個知足的人。理想和愿望能夠實現,實在是件可喜可賀的事。反之,也沒必要因此抱怨不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時常保持這樣的生活姿態,才是個大度的人,才能活得更瀟灑、更自然。

知足,是一種平和的境界,常樂,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生活在塵世,或許沒有什么事情能讓人知足常樂,在浮華世界,已經很少有人愿意體會知足者常樂的意境。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我們能做到的其實很少。誰不是人海中的過客,滄桑里的孤鴻呢?宇宙無邊無際,生命不過百年,過多的追求只會增添煩惱,只會讓自己心生抱怨。即便你有滿腹的才情,也未必能青云直上,一步登天。

自我調節

讓自己學會知足吧,不要因鞍前馬后的奔波而覺得委屈,也不要為世事的紛紛擾擾而斤斤計較,心生抱怨。人都是有貪欲的,越是想要的東西越得不到,千方百計得到了就會覺得很高興,但是得到的多了就會變成負擔了。因此,人生應該懂得知足,唯有如此才能平定滋生出來的抱怨情緒。

用感恩的心驅散抱怨的情緒

在紛雜的世界里,人難免會遭遇一些挫折、傷痛和不幸。面對這些,人不僅需要豁達的胸襟,更需要一顆感恩的心。因為感恩心能夠驅散抱怨情緒,正如英國作家薩克雷所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你厭倦生活,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

感恩,使我們在失敗時看到差距,在不幸時得到慰藉,而不至于讓我們在失敗時抱怨連天,痛苦不已。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于心。

感恩是一種情感、一種思想,感恩的心可以消融不安與浮躁,可以驅散抱怨與不平。感恩讓你以知足的心態去珍惜身邊的人和事,以淡然的心態去面對所有的挫折和不幸。

一位學習成績非常優異的女孩,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學,可是,來自偏僻山村的她,因為家境貧困卻無法入學。是家鄉的父老鄉親拿出自己從牙縫里省下的錢給她湊足了學費,她承載著全村人的希望。入學后,她發誓要努力學習,以回報家鄉父老。然而,更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入學后不久,女孩的父親因為車禍去世,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她不得不準備退學。

就在她最困難的時候,社會送給了她溫暖和關愛,老師和朝夕相處的同學們也都慷慨解囊,看到身邊人紛紛伸出友愛之手,女孩感動不已。

女孩把捐贈的一些物品放在一個小箱子里,每天都會打開看看,每次看到這些東西,她的心中都會生出一種感激和勇氣,她覺得自己什么也不怕了,什么困難都可以克服。后來她通過勤工儉學,順利地完成了學業。

作為一個有著如此不幸遭遇的女孩,她完全可以抱怨,她可以抱怨自己生在偏遠的山村,她可以抱怨老天奪走了她的父親,她可以抱怨生活對她而言艱辛而殘忍……并且她完全可以因此而消沉。然而,她沒有,相反,她卻懂得感恩。她對辛苦的父母心懷感恩,她對資助她上學的鄉親心懷感恩,她對有機會進入大學校園心懷感恩,她對與她共渡難關的老師和同學心懷感恩。她的生活,始終被感恩的心充斥著,抱怨便無從提起。也正是因為如此,她才沒有自毀前程,而是努力上進,以求回報社會。

可見,感恩的心具有無窮的能量,它可以幫助一個人在遭遇困境時不抱怨,仍然感謝不幸讓自己學會了堅強!它可以讓一個人在發現與別人有差距時,仍然感謝這差距讓自己認清了自己,找到了奮斗的方向!

所以,無論是誰,無論遭遇了多么大的不幸,切忌一味地抱怨,不如心懷感恩吧,也許日后你所慶幸的恰恰是當前的不幸。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種種失敗和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這時,一味地埋怨生活,就會變得消沉和萎靡不振;而對生活滿懷感恩,就能夠在跌倒后再爬起來,重新走向前方的光明。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坦然地面對人生中的磨難,也才能夠順利地通過生活中的一個個陷阱,直至到達成功的彼岸。

自我調節

生活給予你挫折的同時,也賜予了你堅強。生活對于熱愛它的人,從來不吝嗇。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試著用一顆感恩的心來體會,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卫辉市| 淳化县| 兴山县| 麟游县| 体育| 崇左市| 沽源县| 炎陵县| 精河县| 额济纳旗| 富源县| 新津县| 双峰县| 东乌珠穆沁旗| 罗城| 奉节县| 吴江市| 大洼县| 西乡县| 德安县| 武夷山市| 乐清市| 大同县| 山阳县| 时尚| 玉门市| 台南县| 浑源县| 阜城县| 广宗县| 瑞昌市| 泽州县| 潍坊市| 石门县| 高碑店市| 城步| 永平县| 合阳县| 天津市| 通渭县| 绩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