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快樂之道,百味人生(1)

人生于世,百味俱全,快樂是我們此生不懈的追求。羅丹曾說,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所以說,快樂并不難,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快樂的慧眼。正如為人處世有技巧一樣,快樂也需要有方式。可以肯定地說,百味人生,快樂之道不可不知。那么梁漱溟先生的快樂之道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不妨細細品讀一下,并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發。

四時皆有味

梁先生語錄:

四時皆能激發人:春使人活潑高興,夏使人盛大,秋冬各有意思。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正因為他能“樂以忘憂”,所以他能陶醉于生活之中。人生于世,百味俱全,快樂是我們一生的渴望與追求。羅丹曾說,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可見,縱然苦難如此多,快樂也并不難,我們需要的是一雙善于發現快樂的眼睛。擁有它,我們便能如孔子一樣“樂以忘憂”。

從前有兩個病人,同住在一家大醫院的同一間病房里。病房里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見外面的世界。這兩個病人都病得比較重。其中一個病人的情況稍微好一些,他的床位靠窗,因此,他每天下午可以坐一個小時。但是另外一個人一整天都得躺在床上。

每天下午睡在窗旁的那個病人坐起來的時候,他就會告訴那個只能躺著的病人自己所看到的景色。他說窗外有個公園,公園里有個美麗的湖,湖里有可愛的鴨子和天鵝,孩子們在那兒撒面包片,放模型船,年輕的戀人在樹下攜手散步,在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的地方,人們玩鬧嬉戲,后頭一排樹頂上則是美麗的天空……整天只能躺著的病人每天都聚精會神地聽著,想象著朋友所描述的種種情形,他感覺自己也真的看到了。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只能躺著的病人開始不平衡了。他心里想:為什么只有他可以睡在窗邊,可以看到窗外?為什么我不可以呢?他越想就越渴望換床位。

一天夜里,他沒有睡著,眼睛一直盯著空白的天花板。這時候,睡在窗邊的那個病人忽然驚醒了,拼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鈴叫護士來,但是始終都沒有成功。沒過多久,他就沒有動靜了。但這個醒著的人一直靜靜地看著他,并沒有幫忙。

第二天早上,護士來的時候那人已經死了,整天只能躺著的這個病人靜靜地看著別人抬走他的尸體。

過了一段時間后,這人終于換到靠窗戶的那張床上。可是當他終于掙扎起來看窗外時,他發現,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墻,根本就沒有之前那個病人描述的那些美麗景色。

從中,我們可知,很多時候,我們要寄予生活某種希望,賦予自己快樂的元素,這樣才能真正發現生活中別樣的美。而這,也正是擁有發現美的眼睛的一種表現。不然,就如那個整天只能躺著的病人一樣,眼前所見只不過是一片空白。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人生許多事物都如白駒過隙。春夏秋冬,總在交替。正因為有這樣的更迭,所以世間之美才會多姿多彩。人生于世,只要我們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就能領略四季之美。要看到,不論是四季中,還是四季交替間,都是獨有韻味的。

可以說,春天是希望靈動之際,夏天是生命成長之時,秋天賦予萬物更迭,冬天是一個沉睡的季節。然而,不論是哪個季節,誠如梁先生所言,都能激發人。也就是說,四季各有味,都能給人以無限的啟發。之于人生,這就是一種美的啟迪,是生命更迭的昭示,是自然之奇觀。所以雪萊會感嘆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不正是借春之美發現冬之美的表現嗎?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常人嫌厭的冬天,雪萊會贊美,會喜愛。

人生于世,何止是冬天有別樣的美呢?四季都如此。但是,自古以來,人們最欣賞的莫過于春天的美了。像以散文見長的朱自清,形容春天是“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可見,春意盎然著實讓人振奮,仿佛昔日的枯木槁枝都能發出芽兒來。

夏天蔥翠的樹葉也讓人興奮,唯獨秋冬看似蕭條。比如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倘若人人對秋天都有這樣一種偏見,那就無法發現秋之美了。劉禹錫就是一個獨辟蹊徑的人,他說:“我言秋日勝春朝。”所以,秋天在他的眼中是美得非凡的。

梁先生也更為欣賞秋天之美。但是,他的視角不局限于景色之美。他說:“我覺得秋天的意思最深,讓人產生許多感想,在心里動,而意味甚含蓄,不似其余節氣或過于發露,或過于嚴刻。我覺得在秋天很易使人反省,使人動人生感慨。”

可以說,這是一種欣賞四季之美的心靈視角,達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人生于世,我們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就應該用心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四時皆有味。因此,不論是裸眼看自然之美,還是和梁先生一樣融入自然,聯系自我,尋找思考之美,心靈之美,都應當有領略人生之美的慧眼。這樣一來,我們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而這,也正如梁先生所強調的“趣味人生”是一致的。不然,終日黯然神傷,幽幽怨怨,哪里能快樂呢?

人生真樂是興盡無悲

梁先生語錄:

“樂不難,樂之后不苦難。”不但在樂之后,即在樂之中間也會感到凄涼。老是燈紅酒綠熱鬧不散,仍然是苦,能于樂之后樂之中沒有旁的味道就對了。

人生于世,苦和樂,猶如一張紙的正面與反面。要是世上有單面的紙,那么人世間也可能只有苦或者是樂。誠如偉大的哲學家馬克思所說的,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打個比方說,玫瑰雖美,卻長著刺,會扎人。

生活中,苦與樂簡直就是孿生兄弟。正因為如此,所以世人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感慨與嘆息。但是,這并不表明,我們對待生活中的苦,只能隨之任之;而對于快樂,我們只能說一聲“可遇而不可求”。

相反,我們可以發現快樂,尋找快樂,甚至創造快樂。但是,快樂不難,真正地快樂卻很難,持續快樂也很難。所謂“興盡無悲”,就是真正的快樂。梁先生在《新年的感觸》中也指出,“樂不難,樂之后不苦難”。

所以說,人生于世,我們要獲得真正的快樂,能盡興且沒有悲傷,是極難的。但是,這也是我們追求快樂時應該到達的境界。試想,若是夜夜笙歌,卻淚眼朦朧地睡去,當時的快樂又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快樂呢?相反,它不過是撩起悲傷與惆悵的罪魁禍首罷了。

那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興盡無悲,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呢?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論語》通篇沒有一個“苦”字,一上來就是“不亦樂乎”。當年,孔子一班人被困于陳蔡之間,斷糧七日,個個饑腸轆轆,面呈菜色。子路牢騷滿腹,大發脾氣,而孔子卻弦歌不絕。這樣的“樂”是苦中作樂,亦是一種真樂。臨危不懼,是英雄;不憂不懼,是君子。這一切都得自孔子坦然的心境。人生中有許多苦,甚至常常是苦多于樂,大于樂,這時候我們要懂得“苦中作樂”。在苦中尋求快樂,“樂以忘憂”。這樣的瀟灑,不正是興盡無悲的表現嗎?

抗戰期間,袁鴻壽先生在桂林七星巖請梁先生吃飯,飯后在一棵小樹下聊天,恰逢敵機在頭上盤旋“下蛋”。袁鴻壽大驚失色,準備逃離,但是梁先生卻臨危不動,聊天如常。若不是梁先生如孔子一樣有著坦然的心境,又怎能在那樣危險的時刻沉溺在與友人聊天的快樂中呢?

這是于苦中尋求真樂,且興盡無悲的方式。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更為普遍的情況是從快樂中尋找興盡無悲的真樂。這時候,我們又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與心態呢?對此,梁先生說:“‘樂’‘玩’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須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對了,然后才能干什么都對,才能有樂趣。”由此可見,梁先生告訴人們人生的真正樂趣來自于對整個人生的高度的把握,來自于對人生根本的領悟與追求。唯有如此,自始至終才能堅持自己的方向,保持自己的初心,以此為樂,樂而無悲。否則,不但不能“樂以忘憂”,反而會出現悲傷尾隨一時的快樂而來的情況。

生活中,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眾人相約聚餐,大魚大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無不盡興。可是宴席結束之后呢?心中有一種莫名的空落感與悲傷之情。也許是因為難得相聚,可能是因為生活壓抑時刻太多,輕松之時太短;抑或是因為感慨于人生百味……總而言之,因為沒有“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對”。所以,有時會覺得放松是一種罪過,快樂是一種奢侈品,會覺得生活中有太多的沉重與苦悶。殊不知,人生于世,循著自己的初心不斷前進,就無怨無悔,問心無愧,就能真正地享受人生的快樂。

要“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對”,也非“一勞永逸”的事,相反,需要日日反省。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在人生的歧途中,迷失自我。自然而然,興盡無悲的快樂才有“清源”。對此,梁先生常說:“人在世上生活,如無人生的反省,則其一生就過得太粗淺,太無味了。無反省則無領略。”

人生于世,須知,真正的快樂是興盡無悲。因此,我們無須迷戀一時的紙醉金迷或是燈紅酒綠,而應當追求畢生的真樂,細水長流,至真、至純、至樂。而真樂要建立在弄對人生的根本上,時刻反省自己,改進自己。如此一來,百味人生,也能時時笑得酣暢淋漓!

人生的意義與快樂在于創造

梁先生語錄:

人類為何能創造,其他的生物為何不能創造?那就是因為人類會用心思,而其他一切生物大都不會用心思。人生的意義就在他會用心思去創造;要是人類不用心思,便辜負了人生;不創造,便枉生了一世,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要用心思要創造。

世人常說,世間苦遠遠大于樂。其實不然,人生好比是一個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只要我們細細去品嘗,幾乎每一種味道都各有一番韻味。比如甜,品嘗到生活中的甜,再想到苦,便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再如苦,把苦難當成一筆財富,不斷地磨煉自己的意志與毅力,方可成就臨危不懼的自己……

但是,沒有誰愿意浸泡在酸、苦或是辣中。相反,人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能一帆風順,都期盼有更多的坦途,都盡力地規避曲折。因此,人類有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那就是如何讓自己一生都過得幸福、快樂。

不論是向外尋求解脫眾生之苦的方式,還是求之于內,將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歸根結底,都是在尋找幸福與快樂,或是創造能讓自己快樂的條件。關于這一點,梁先生推崇“樂不難,樂之后不苦難”之灼見。也就是說,人生于世,不論是尋求哪種快樂之道,能獲得興盡不悲的真樂才算是真正的快樂之道。

究竟如何才能獲得興盡無悲的真樂呢?從根本上來看,還是得回到人生的意義的話題上來。試想,人生若沒有意義,那便表示著生命沒有價值。一個不具備價值的生命,不論當時笑得多么肆無忌憚,終究還是會深感空虛的。興盡而歸,悲卻如影隨行。這時心中的低落感,較之當時的歡快而言,是一種“甘盡苦來”的無奈與無助。

顯而易見,這不是真正的快樂之道。若要提取百味人生中的真樂,還須抓真樂的源頭——人生的意義。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有意義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才是真正能幸福快樂的人生。不然一切都為空虛所籠罩,只有漂浮感,沒有實在感。

比如,成天打架斗毆,吃喝嫖賭的人生,以何為樂?要么是錢財,要么是身體,其快樂源自表面的刺激,但是,往里看,與禽獸何異?其一生,從外表看,沒有一項實在的成就;從里面看,若人性本善,他的人生意義就在于把自己“動物化”、“惡化”。可見,這樣的快樂,在燈紅酒綠中,如縈繞指間的煙霧,不依不饒,卻又只能隨風而逝,無蹤無跡。

所以說,人之所以為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作為萬物之靈,人的一生是有意義的,而梁先生通過與其他生命體的對比得出“人生的意義在于創造”的結論。對此,梁先生進一步指出,創造有里外之分,于外體現為“成物”,于內表現為“成己”。

比如畫家,其人生意義在“成物”上的意義,由其字畫等外在的實物作品決定。又如思想家,其人生意義在“成己”上的意義,由其思想、理論、觀念等內心的修行決定。

可以說,任何有意義的人生,都是包含“成物”和“成己”兩個方面的。要“成物”“成己”,須得用心才行。用梁先生的話說,“人生的意義就在他會用心思去創造”。如此一來,若人的一生能成就非凡的人生意義,那就不會活在渾渾噩噩與昏昏沉沉里。而會為了個人的理想和目標打拼,不斷充實自我,成就自我。而在充實與成就的過程中,其中的樂趣,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最主要的是,這樣樂趣,才是融入生命之中的快樂,是舒發的快樂。梁先生的快樂,就是這樣的快樂。

梁先生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卓有成就的一生。他把自幼呆笨的自己變成了一個深刻的學問家、思想家,學貫中西,融釋、儒兩家為一體,一生不忘人生問題與社會問題。別人說他狂狷,罵他荒謬,然而正是這樣又狂又真且荒謬的梁先生,成為了中國現代的一位大儒。他著書立說,為后人留下寶貴的哲學財富。他不斷地思考,對于人生,達到了生脫死,超然物外的境界;對于社會,他致力于鄉村建設,時時呼喚要從農村煥發出無窮的力量來。而這也正是梁先生的人生意義。他沉迷其中,以思考為樂,以行動為趣。

因此,風雨歷程中,他不喊苦;動蕩時局中,他不說難。相反,不論身處何境,他總是能泰然處之,以平靜的心態去挖掘人生的樂趣,比如思考,讀書,寫作等。由此可見,我們該學習的不僅是梁先生的人生心境,還應當學習他的取樂之道。

人生于世,如若我們想如梁先生一般,時時享受人生真樂,勢必也得如他一樣,腳踏實地地“成己”“成物”,不斷地創造,鑄就自己的人生意義,才能真正從百味人生中提取出原汁原味的快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阳市| 天门市| 昔阳县| 醴陵市| 盈江县| 红安县| 山东省| 渭南市| 商丘市| 玉溪市| 镇坪县| 如东县| 泗水县| 蚌埠市| 日照市| 临猗县| 开化县| 特克斯县| 龙州县| 获嘉县| 龙南县| 恩平市| 徐闻县| 衡山县| 公安县| 锡林浩特市| 丰城市| 微博| 瓮安县| 仙桃市| 奉化市| 秀山| 会泽县| 四子王旗| 锡林郭勒盟| 山西省| 合川市| 通榆县| 腾冲县| 九台市| 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