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斗雞博弈:羅斯福博弈智慧的演繹(1)
- 人際博弈論:掌控絕對優勢的交際策略
- 于鯤
- 5141字
- 2016-04-18 10:16:14
當今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和殘酷,我們隨時都可能遇到“斗雞博弈”的困境。一旦和博弈對手處于對峙狀態,就需要運用進與退的博弈智慧。到底是堅持進攻呢,還是后退呢?采用何種策略進攻或后退呢?讓我們跟隨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一起去了解“斗雞博弈”并掌握其中的智慧,進而在“斗雞博弈”中成為進退自如的博弈高手。
用氣勢戰勝對方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出身哈佛的8位美國總統之一,是美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統——12年。他身殘志堅,一直受到美國人民的愛戴,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1882年1月31日,羅斯福出生在上流社會的羅斯福家族,1900年順利進入哈佛大學學習,1905年與時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結婚。可以說直到1921年的夏天,他的生活都非常順利。1921年8月,羅斯福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質炎癥,這意味著他的下半生將在輪椅中度過。
羅斯福的政敵們經常攻擊他的殘疾。雖然他不能站起來反擊,但是有他出現的地方就有一種強大的氣場反擊政敵們對自己缺陷的攻擊。第一次競選時,面對對手的這種攻擊,他讓發言人告訴選民:“州長不是雜技演員。大家選他不是因為他能翻跟頭。他沒有健康的雙腿不要緊,只要有睿智的頭腦,為造福于人民而奮斗就好。”他沒有選擇激烈憤怒的還擊,而是采用幽默而親切的話語回復對方的質疑并闡釋自己的競選理念。就是這種樂觀和堅強的氣勢,讓他當選了州長,并最終于1933年以絕對優勢打敗了對手胡佛,當選為美國總統。
羅斯福在與政敵博弈的過程中,并沒有采取針鋒相對的憤怒還擊策略,而是用智慧而幽默的話語回復對方的質疑,以樂觀和堅強的氣勢威懾對方,不但有力地回應了對手的攻擊,而且獲得了選民的尊敬和支持,成為博弈的勝利者。羅斯福和政敵之間的博弈屬于博弈論中“斗雞博弈”模型,而羅斯福獲勝的策略則是用氣勢戰勝對方。
“斗雞博弈”的故事模型是這樣的:假設斗雞場上有兩只雞決斗,這時這兩只雞各有兩種選擇:進攻或者退場。如果一只雞退場,另一只雞進攻,這時進攻者勝利,退下來就會很丟面子;如果兩只雞都退下來,雙方打成平局;如果兩只雞都選擇進攻,則兩敗俱傷。因此對每只雞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對方退場而自己不退。
依據博弈論,“斗雞博弈”有兩種“納什均衡”:一是敵退我進;二是敵進我退,而且雙方的選擇都取決于對方的選擇。最終的“納什均衡”究竟會出現在哪一種,就要看誰“嚇”住了誰,誰的“威懾戰略”更有效。也就是說,誰從氣勢上戰勝了對方,誰就能成為博弈的勝利者。
那么,什么是“威懾戰略”呢?所謂“威懾戰略”就是以崇高強大的人格和寬廣的胸懷展示出勢不可擋、勇敢無畏的氣勢,并以這種氣勢威懾住對方,使其退卻。深受哈佛博弈論影響的羅斯福在競選州長和總統時采用的就是這種策略,他以“州長沒必要像雜技演員一樣翻跟頭”回應政敵們對他殘廢身體的攻擊,以“為造福于人民而奮斗”展示自己廣大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雖然站不起來,但是他的氣勢遠遠超過了博弈對手。
在人際博弈中,隨處可以看到“斗雞博弈”。在雙方對峙的過程中,是逞匹夫之勇跟對方拼個你死我活,還是沉著冷靜用氣勢壓倒對方,答案顯而易見。尤其是當你處在正義方的時候,就算對方表面很強大,他也會“心虛”,這時候你必須在氣勢上壓過對方。懂得適當地展示自己的氣勢是人際博弈中的重要策略,這種氣勢既可以威懾住對手,也可以讓合作的伙伴折服,對自己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當然,對方也可以使用“威懾策略”,如果對方的氣勢比你還強大,這時候你就要考慮是否要與他繼續爭斗了。如果你與對方實力懸殊,暫時避讓積蓄實力才是上策。當然如果對方的氣勢是裝出來的,即假威懾,你就要運用博弈論的智慧將他識破,以自己真正的氣勢戰勝對方,取得博弈的最后勝利。
比如,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相愛,但是遭到女孩父母的反對,并且父母以斷絕關系威脅女孩。這時候如果女孩被這個威懾策略嚇住,她和男孩的愛情很可能就會失敗。但是,這個女孩深諳博弈論,她知道父母的威懾其實是假的,因為斷絕關系對他們來說更加不好。女孩知道父母不會真地實現威脅的內容,所以女孩有足夠自信的氣勢,最后女孩勇敢地和男孩結婚了。女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被男孩的孝順與懂事感動,最終接受了男孩,結局圓滿。
有的“威懾戰略”顯然并不會真正實施,如上例中父母的威脅,但是有些威懾真地會實施,比如敵人揚言的反擊。因此,我們一定要在識別對方威懾策略的真假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策略,這對博弈的勝負至關重要。
博弈啟示錄
哈佛大學的智慧告訴我們,用氣勢戰勝對方,是取得“斗雞博弈”的勝利的一個重要策略。在與對方博弈的過程中,學會運用博弈論中的“威懾戰略”,在氣勢上超過對方,有利于取得最終勝利。當然,也要懂得識破對方的假威懾。
退是策略,進是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剛剛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國內充斥著“緩和之聲”,雖然由于幾年前羅斯福推行的新政使美國已經走出了經濟危機并恢復了元氣,有實力一戰。當時,羅斯福成功連任了美國總統,但是羅斯福非常清楚,此時美國的國內局勢是不容自己參加到反法西斯的汪洋大戰中的。因此,盡管羅斯福已經意識到,法西斯野心勃勃,對美國也居心不良,是美國不死不休的敵人,但他依然采取了暫時退讓的政策。
在1939年9月德國閃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美國發表了正式中立的聲明并在國內實施中立法。這種退讓策略為美國爭取了足夠的養精蓄銳的時間。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向日本宣戰,正式參加“二戰”。其實,足夠多的證據表明,羅斯福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前已經知道珍珠港事件將要發生,但他沒有立即選擇反擊日本,而是選擇了再一次退讓。他需要一個戰爭的借口,需要一個讓美國人民從“和平美夢”中醒來的打擊,使美國遠離孤立主義,同時使自己對日宣戰的決定得到國內的絕對支持。
羅斯福與日本的博弈中,表面上看來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使美國受到了重創,實際上這是羅斯福以退為進的策略。
這種綏靖和遏制結合的政策給美國帶來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不僅避免美國因過早卷入戰爭而付出更多的人力財力的代價,而且有利于美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對美國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非常有利,可以為博弈的最后勝利奠定基礎。以退為進,退是策略,進才是目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斯福這位哈佛學子的典范為我們演繹了博弈論的智慧——以退為進的策略,暫時避讓是為了將來更長遠的發展,既是一種大局觀念,也是最為明智的選擇。退讓只是一時的,退只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做準備,而且自己的暫退也會起到麻痹博弈對手的作用,讓敵人以為占了上風而放松警惕。退的目的是為了進,為了最終取得博弈的勝利。
在日常人際“斗雞博弈”中,也可以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比如顧客在飯店吃飯,吃著吃著發現里面有一根頭發,于是非常生氣地破口大罵。這時候餐廳負責人要做的就是趕緊承認錯誤,并爭取和顧客達成和平協商,為顧客免單并做出適當賠償,即使那根頭發有可能是顧客自己的,只是他沒有意識到。因為飯店最重要的就是聲譽,飯店的飲食衛生是關系飯店聲譽的大事。無論是食物有問題,還是顧客的原因,飯店都不可深究將事情鬧大,否則后果一定會非常嚴重。這里,飯店承認錯誤做出賠償,退讓,是為了飯店的長遠發展。
以退為進是一種大智慧。在人際博弈中,正確運用以退為進的策略,能使我們的人生更加順利,讓我們受益匪淺。
承認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反而會因誠懇而得到大家的尊重。即使不是自己的過錯也不置可否,等事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自然會贏得大家更多的尊重。很多時候,不辨自明和沉默是金,都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寬廣胸襟。
同理,在商業領域的人際博弈中,掌握以退為進的策略,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利潤。
日本著名企業家松本清曾經使用以退為進的策略使自己的事業獲得成功。他曾在事業起步時期將進價200日元的膏藥僅以80日元出售,看似膏藥賣得越多他虧損越嚴重,實際上他是賺錢的,因為顧客在買膏藥的時候還會買其他藥品,而其他藥品都是盈利的。隨著松本清藥店的藥品便宜的觀念深入人心,他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這種在和顧客博弈過程中以犧牲小利益贏得顧客信任,最終贏得大利益的做法被稱為“犧牲商法”,是以退為進策略的具體化延伸。
真正的商人總是懂得抓住消費者的心理,站在事業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問題,不急于求成,以退為暫時策略,最終實現進的目的。
生活中,沖突和矛盾時時發生,當我們身處“斗雞博弈”中,以退為進的策略絕對值得大家參考。
比如,職場中,競爭對手步步緊逼,甚至敗壞你的聲譽,這時,你大可不必與之針鋒相對、互揭老底,不妨微笑著說一句:“他可能對我有誤解,不過我相信大家都清楚我的為人,會相信我,不過我會聽取他的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博弈論中,以退為進是“斗雞博弈”中有效戰勝對方的理性策略。將自己放在比博弈對手更低的位置,更有利于把握大局,做出有利于長遠發展的正確的選擇,最終取得博弈的理想結果。
博弈啟示錄
在“斗雞博弈”中,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是一種大智慧,是眼光長遠、具有大局觀念的體現。然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退只是策略,是暫時的,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戰勝競爭對手。就像羅斯福一樣,雖然一再退讓,但等到時機成熟,就要毫不猶豫地反擊。這一點是我們需要謹記的!
不做兩敗俱傷的對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羅斯福并沒有對日本宣戰,因為他知道當時美國的情況不適合立即加入到戰爭中。那時,美國剛剛從世界經濟大蕭條的陰影中走出來,全國人民都渴望和平,再加上當時孤立主義盛行,非常不利于和日本直接對抗。為了避免兩敗俱傷的局面,羅斯福選擇了暫時的隱忍策略,他發表了中立聲明并實施中立法。
博弈論中關于“斗雞博弈”的模型存在三種結果:一是敵退我進;二是敵進我退;三是兩敗俱傷。對于博弈雙方來說,最好的結果都是對方退下去,而自己不退,但是這存在兩敗俱傷的風險。實際上哪一方前進不是由雙方的主觀愿望決定的,而是由雙方互相的實力預測和估計來決定的。如果雙方都不能完全預測對方的具體實力,那么雙方只能通過各種方式的試探來具體了解,這就要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代價。硬碰硬的結果絕對是兩敗俱傷,雙輸。哈佛大學畢業的羅斯福總統正是深刻地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才會做出暫時隱忍的策略選擇。這種不做兩敗俱傷的對抗的智慧很值得我們學習,具有這種智慧是取得博弈最終勝利的前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形成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峙的局面。1962年,蘇聯在其盟國古巴部署了導彈,以便對付美國。美國發現這一情況后,舉國震驚,當時美國總統肯尼迪嚴厲地指責并警告蘇聯,但蘇聯態度強硬。在這種博弈形勢下,美國到底應該容忍蘇聯的軍事挑釁,還是發動戰爭?而另外一方——蘇聯,又應該采取何種策略呢,是繼續堅持古巴的軍事部署,還是將導彈撤回?這兩只“大公雞”將采取何種策略牽動著全世界人民的心。
很快,美國對古巴實施了軍事封鎖,并進入戒備狀態,準備開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最終蘇聯選擇撤銷在古巴的導彈部署,做了回丟面子的“撤退雞”。對于蘇聯來說,雖然丟了面子,但是保住了里子,即保存了自身的實力;對于美國來說,雖然自己略有優勢,但沒有輕易地促發戰爭,既保全了面子又保全了里子,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好的博弈結果。當然,蘇聯撤退并不是懼怕美國,而是為了保存實力,避免發生兩敗俱傷的結果。
在人際交往中,無論是和同事、上司的人際沖突,還是和戀人、親人之間的矛盾,都不要選擇硬碰硬,千萬不能做兩敗俱傷的對抗,否則一定會追悔莫及。正如那句名言所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沒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商量的。處于對抗狀態的博弈雙方在做選擇和對策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地考慮后果,理性地判斷是進還是退,不要逞一時之勇,最終害人害己。對于這一點,我們應該好好像先賢們學習。
春秋時期,鄭國讓子濯孺子進攻衛國,結果他戰敗而逃。衛國讓庾公子斯乘勝追擊。很快庾公追了上來,他看到子濯孺子并不拿弓反而端坐,于是問他為什么這樣,子濯孺子回答說:“我今天生病不舒服,不能拿弓。”庾公念在師徒情誼不忍下手,用沒有箭頭的箭向子濯孺子射了幾下就回去了。
事實上,子濯孺子裝病就是采取退讓的策略,而庾公看到他的退縮不自覺地放松了警惕,加之他們有一層師徒關系也就饒了師傅一命。子濯孺子的退讓使他保存了生命,而庾公既贏得了不殺師傅的好名聲,也為自己留下了一條后路。這對于博弈的雙方都是好結果,比起兩敗俱傷要強得多。
當今社會,無論是個體之間,還是個體與集體、集體與集體之間,都可能出現“斗雞博弈”的情況。生活中,越是環境、學歷、外表等條件接近的人之間,越容易形成斗雞博弈,因為他們爭奪的資源相似性大。但是,我們在博弈中要切記不做兩敗俱傷的對抗,相信我們通過學習哈佛大學博弈論的智慧,都能夠找到更為合理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