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中國近代史講義(5)

時英議會中亦多不主用兵,且有以營銷鴉片為不義者,然卒以九票之多通過“對中國前此之侵害,要求賠償,英人在華之安全,要求保證”,時1840年4月,道光二十年二月也。英政府乃調印度、好望角兵萬五千,使喬治·懿律(統陸)、伯麥(統海)率之而東,五月至澳門。則徐已嚴備沿海,焚其舢板二。伯麥乃遣26艘趨定海,以5艘攻廈門。時鄧廷楨督閩,敗其兵,而定海以六月八日失陷。伯麥投巴里滿致中國首相書(書要求六事:一、償貨價;二、開廣州、廈門、福州、定海、上海通商;三、中英官交際禮用平行;四、償軍費;五、不以英船夾帶鴉片累及岸商;六、盡裁洋商即經手華商浮費),浙撫烏爾恭額不受,乃赴天津投之直督,琦善受之以聞。時諸大吏惡生事,多不悅則徐,相與造蜚語,謂去歲燒煙本許價買,而后負約,致激英變,又謂廈門奏報戰事不實。浸聞于上,廷意遂中變,命江督伊里布赴浙訪致寇之由,以烏爾恭額卻伯麥書,致其北上,革其職。諭沿海督撫,洋船投書許即收受馳奏。時津海道陸建瀛以英人據定海要我,請錄其船,羈其酋,命還定海然后議之。又謂宜先決禁煙事,然后以免稅代償貨價,以開澳門代五口,而令海關監督與其官吏平行,余仍令回廣東與則徐商議。當道不許。則徐已署粵督,革其職,令留粵聽勘,命怡良署總督,琦善以欽差大臣赴粵查辦,并革鄧廷楨職,代以顏伯燾。舊史或云,伯麥以甘言餌琦善,謂中堂赴粵,予等即可永遠和好。琦善為所中,故力以自任。其入都面陳,多造膝語秘,世莫得聞云。此則近莫須有矣。朝廷既許查辦,義律遂返舟山與伊里布定停戰之約,時九月也。

琦善至廣州,盡撤則徐所設守備。時喬治·懿律有疾,甲必丹·義律代之交涉。琦善許償煙價200萬,義律易之,又求割讓香港,琦善不敢許。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義律發兵陷沙角、大角兩炮臺,副將陳連升死之。連升驍將也。琦善懼,許開廣州,讓香港,義律乃還兩炮臺,并許還定海。事聞,朝廷大怒,下諭有煙價一毫不許,土地一寸不給之語,以奕山為靖逆將軍,隆文、楊芳為參贊赴粵,飭伊里布回本任,命江督裕謙赴浙。旋以英人在香港出示,指其地為英屬,并求駐港營汛撤回。怡良奏聞,革琦善職,籍其家。二月五日,英人陷橫檔、虎門各炮臺。提督關天培死之。時楊芳自甘肅先至(楊芳本任固原提督),而英印度總督命臥烏古率陸軍亦至,險要盡為敵據,芳亦束手無策。二十六日,美、法商人介行商伍怡和調停,言義律但欲得通商,無他求。芳與怡良據以入奏,欲姑撫之,圖收回險要。朝旨不許。三月二十三日,奕山及新督祁塤至,問計于則徐,則徐言宜使人誘敵退出,仍于要隘設防,乃可徐圖戰守。奕山亦然之。已又惑于人言,以四月朔夜襲英軍不克,明日英人進攻,城外炮臺皆陷,全城形勢已落敵人掌中,不得已,令廣州知府余葆純縋城出,許償軍費600萬元,盡五日交付,將軍率兵退至距會城60里之處,香港則俟將來再議,英兵乃退出虎門。奕山遂奏稱初八日進剿,大挫兇鋒,義律窮蹙乞撫,求準照舊通商,永遠不敢售賣鴉片,而將600萬改為商欠。英兵既撤,大行淫掠。初十日,將赴佛山,過三元里,人民樹平英團之幟御之,各鄉團勇集者數萬。義律被圍。奕山慮敗撫義,遣余葆純慰諭,眾乃散。十二日英兵去廣州。十六日,奕山、隆文退屯小金山。隆文旋卒,楊芳留城彈壓,尋亦以病罷去。時朝廷得奕山奏,信以為真,但飭與督撫妥議章程。而英先得琦善與義律所定草約,以為償金太少,又英人后此之安全并無保證,撤回義律代以璞鼎查,命巴爾克率海軍從之。六月至七月十日臥烏古、巴爾克陷廈門棄之。八月攻舟山,總兵王錫朋、鄭國鴻、葛云飛力戰七晝夜,十七日同日敗死。舟山遂陷。時裕謙自守鎮海,以提督余步云為宿將,命守招寶山,總兵謝朝恩守金雞嶺。二十六日英兵登陸,步云先逃,朝恩兵望見亦潰,裕謙自殺。英人遂陷鎮海。步云走寧波,英兵進迫之,又棄城走上虞。浙撫劉韻珂遣兵劃曹娥江而守,朝廷聞之,以奕經為揚威將軍,進兵浙江,命粵撫怡良以欽差駐福建,旋罷顏伯燾,以怡良代之。移豫撫牛鑒督兩江。奕經用知泗州張應云議,約寧波、鎮海漢奸為內應,以二十二年(1842)正月分三路進攻。事泄敗績。先是伊里布以遣家人張喜往來洋船革職,逮入都,遣戍。及是,劉韻珂請令赴浙效力,乃以耆英為杭州將軍,給伊里布七品頂戴隨往,旋以為乍浦副都統。三月,英撤寧波、鎮海軍。四月,陷乍浦,五月攻吳淞,提督陳化成死之,英兵遂陷寶山、上海。攻松江不克,將圖蘇州,遣船測量水道,膠于水草而止。乃撤兵入江。六月陷鎮江,焚瓜洲至儀征,鹽船估舶揚州官紳賂以銀30萬元乃免。七月,英兵進薄江寧,于是戰守俱窮,而和議起矣。

第九章 江寧和議

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兵既逼江寧,清廷戰守俱窮,乃以耆英、伊里布為全權大臣,與英使璞鼎查訂立條約十三款,是為中國與外國訂約之始。此約中國割香港與英,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許英人攜眷居住,英國派領事駐扎,英商得任意與華人貿易,毋庸拘定額設行商,進出口稅則訂明秉公議定,由部頒發曉示,并訂明英商按例納稅后,其貨物得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除照估價則例加收若干分外,所過稅關不得加重稅則。英國駐中國之總管大員與京內外大臣文書往來稱照會,屬員稱申陳,大臣批復曰札行,兩國屬員往來亦用照會,惟商賈上達官憲,仍稱稟。凡以破前此口岸任意開閉,英人在陸上無根據地,稅額繁苛,及不許英官平行之局也。又償英軍費千二百萬元,商欠三百萬元,煙價六百萬元,限四年分期交清。第一期六百萬元交清后,英兵退出長江,惟仍占舟山、鼓浪嶼兩處,俟償款全清,五口均行開放,然后撤兵。此約條款殆全出英意,清廷以福州系省會,欲以泉州代之,又不愿。鈐用御寶,欲代以欽差大臣關防,以英人不可,卒未能得約定。于是年七月二十四日,即1842年8月29日也。

當英人侵擾沿海時,閩粵江浙均不能抗,而獨未能得志于臺灣。是時臺灣總兵為達洪阿,兵備道為姚瑩。英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犯基隆,因中國炮擊卻退,觸礁而沉。中國獲“黑夷”百余及刀仗、衣甲、圖書等。九月,再犯基隆,遣兵登陸,又為中國伏兵擊退。明年犯大安港時中國募漁船防敵船。有粵人偽通英船所攜粵中漢奸,誘之入土地港,英船遂觸礁,官兵鄉勇奮擊,獲白夷十八、紅夷一、黑夷三十、粵東漢奸五。事聞,詔加達洪阿太子太保銜,賞姚瑩二品頂戴。臺灣本屬福建,以在海外特加兵備道三品銜,與總兵皆得專折奏事。基隆之捷陳明事屬隔海,恐督臣轉奏稽滯,由驛遞徑行呈奏。奉朱諭嗣后攻剿夷匪折件,由五百里奏報,如大獲勝仗,即由六百里奏報。大安之役,乃由五百里奏聞。自是驛遞相望,督臣怡良頗惎之,又慮英人報復。時俘獲監禁臺灣者百六十余人,鎮道謂解省既不可,久羈亦非計,奏明倘夷船大幫猝至,惟有先行正法,以除內患。報可。閩督怡良聞之懼,亟令泉州守函止之。鎮道不聽,除英酋顛林等九人及漢奸黃某、張某奉旨禁錮外,余悉殺之。時英人尚據鼓浪嶼,聞之大怒,遍張偽示,謂中華之辱莫甚于此(見姚瑩致劉韻珂書)。及和議成,訂明被禁英人及因英事被禁之華人,一律釋放。于是顛林等九人及散夷二十五人均送廈門省釋,而英人謂兩次俘獲均遭風難,夷脅江浙閩粵四省大吏入奏,詔怡良渡海查辦。甫至,兵民即諸行營為鎮道訴冤,全臺士民,陸續奔訴者甚眾。怡良慮激變,受其詞而迫鎮道自認冒功,奉旨革職,逮入都交刑部審訊,旋以業徑革職,免其治罪結案焉。此事措置蓋迫于勢不得不然,論者以此咎怡良,未為平允。然謂鎮道冒功則實誣。當時兵勇確曾協力戰斗,革鎮道之職,已足以全和局,乃并因此議敘之官紳概行撤銷,則亦稍過矣。達洪阿、姚瑩多殺英俘,自今日觀之,誠不免于野蠻,然今昔思想不同,不能執此以議昔人。瑩致劉韻珂書謂鎮道天朝大臣,不能與夷對質,辱國。諸文武即不以為功,豈可更使獲咎,失忠義之心,惟有鎮道引咎而已。頗有大臣之風概也。

英人用兵實緣種種積釁,鴉片之利或其所歆,然必挾兵力以求仇,則究為義所不許。故當時雖許以通商,仍可要以禁煙,而諸臣不明外情,置諸不論不議之列,煙禁遂暗中解除。咸豐五、六年間(1855、1856),各省競行抽厘以充軍餉。八年(1858),乃以洋藥為名,收百斤三十兩之稅,除官員、兵丁、太監外,人民概許買用焉。

第十章 鴉片戰爭之役評論

五口通商為中國見弱于外人之始,此乃積數千年之因,以成此一時代之果,斷非一人一事之咎,然即就事論事,當時事勢之危險,亦有可見者,今試舉其犖犖大端,亦可見道、咸以來清室之所以終不復振也。

一曰朝政之非。此役之主和論者,皆以為穆彰阿、耆英等數人,罪幾詆為宋之秦檜。秦檜之為是為非姑措勿論,即以檜為誤國,要不失為始終一貫之人。此役則忽而主和,忽而主戰,和戰既無定見,任使亦復不專,試問宋時有之乎?此可見宣宗之漫無成見,而中央亦無能主持大局之臣矣。清朝之不足為全國重心,已見于此。

二曰兵力之不振。外洋之船炮誠非我所能敵,然客主之形概不相如,眾寡之數又復懸絕。果能盡力戰守,斷無敗壞至此之理。當時所夸者林則徐廣東之守,姚瑩臺灣之捷,然亦幸而英人未曾盡力猛攻耳。否則廣東之防,未必可恃,況臺灣乎?王廷蘭致曾望顏書述當時各處調到之兵“紛擾喧呶,全無紀律……往往互斗,放手殺人,教場中死尸不知凡幾,城中逃難之百姓,或指為漢奸,或劫其財帛,內外洶洶,幾至激變”,甚至“夷兵搶奪十三洋行,官兵雜入其中,肩挑擔負,遂有無數千百成群,竟行遁去者。點兵冊中,從不聞清查一二。及至沿途討要口糧,竟有城外各處將逃兵數千重新應付,回省反以追逐洋鬼迷路為詞”。(見《中西紀事》卷六)有兵如此,恃以應敵能無寒心乎?

三曰士大夫之虛驕,不能知己知彼、勤求敵情,又不能實事求是、盡其在我,而徒放言高論、輕挑強敵。此為自宋以來士大夫之積習,道、咸之時,亦復如此。當時于外國情形,可謂暗昧至極(當時諸臣,唯林則徐能求通外情,日譯外國報紙讀之。然當英人向索煙價時,則徐復文有曰:“本大臣威震三江五湖,計取九州四海,兵精糧足,如爾小國,不守臣節,定即申奏天朝,請提神兵猛將,殺盡爾國,片甲無存。”抑何可笑!臺灣獲英俘后,上諭該逆夷中必有洞悉夷情之人,究竟該國地方周圍幾許?所屬國共有若干?其最為強大不受該國統束者共有若干人?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無往來?俄羅斯是否接壤?有無貿易相通?此次遣來各偽官是否授自國王?抑由帶兵之人派調?著達洪阿等逐層密訊,譯取明確供詞,據實具奏云云。則更堪發笑矣。按世界情形,當明末艾儒略等即已著有《職方外紀》等書,而當時中國之人漫不留意,紀昀修《四庫書目》,且疑其書為妄說。暗昧如此,安得不敗績失據耶?)而一切情勢之妄論,則彌漫一時。穆彰阿等固非賢臣,然當時攻擊之談,則大都不切情實,且多誣罔之辭(如詆耆英、伊里布、牛鑒至英艦拜謁英國主像。又疑為天主像之類,見《中西紀事》卷八)。且如余葆純不過一知府,而能弭釁端于眾怒難犯之時(三元里之眾圍義律時,葆純親出慰解,義律乃免。粵人指為通夷賣國,葆純告病去。見《中西紀事》卷六)。江壽民不過一游士,而能挺身說諭洋將,保全一郡生靈(英臨鎮江后,訛傳將因糧于揚州,淮商懼,將盡室行。壽民請身至英營诇之,乃成納賂之議。其后在第一期賠款中扣去。兵不能御敵,不能責人民以不保全也。后太平軍下鎮江,壽民亦欲賂,令過揚不入,以身質其營中。太平軍以數百人入城,果秋毫無犯。而清兵有續至者,太平軍疑壽民陷之,鞭之,貫其耳,驅登城令退官兵。壽民乘間自殺,亦可哀矣。而《中西紀事》反詆為乘危邀利之市傭,寸磔之曾不足比死者一灑)。即至鮑鵬(廣東人,識義律,為英商館買辦,粵督以查辦私梟入之訪案。鵬匿跡山東。琦善赴粵,沿途訪通英語之人,知濰縣招子庸以鵬薦,挈之至粵,于交涉事,數往來其間。見《中西紀事》卷六。案鵬非必端人,然當時通知外情者太少,用之亦不得已也)、張喜(伊里布家人。伊里布在浙時,曾使犒英師海上,坐此革職,及再起議和,喜仍往來其間。《中西紀事》卷七,記其聞英人索賠款,喜拂衣而起,則亦非小人也)以市儈仆役,而能盡力國事,皆有其難能可貴者。而論者一切加以丑詆,掣當局之肘,灰任事之心,此等議論既多,往往國是因之動搖,以道謀而敗大計。曾國藩辦天津教案時,奏言“道光庚子以后,辦理洋務,失在朝和夕戰,無一定之至計,遂使外患漸深,不可收拾”,此固由君主之昏庸,輔臣之選耎,然此等高談激論之士,亦不容分任其責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资阳市| 库车县| 普格县| 乌审旗| 荣昌县| 北京市| 阳谷县| 信阳市| 古蔺县| 海晏县| 阿合奇县| 镇平县| 特克斯县| 榆林市| 青河县| 阿克| 敖汉旗| 丰宁| 潞城市| 迁西县| 库尔勒市| 郑州市| 普兰店市| 韶山市| 资兴市| 本溪市| 武强县| 广汉市| 南涧| 甘肃省| 桐城市| 华坪县| 迁安市| 胶州市| 江油市| 葵青区| 孟津县| 文山县| 四川省| 甘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