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稅向視為雜稅之一,沿海州縣間或征收。此外則吏役埠頭需索,水師營汛私費而已。日人既據大連青島,遍設水產組合所,向中國漁民索取組合費,不納則禁其捕魚,而彼在中國沿海卻肆意濫捕,又將所得組合費作為經營漁業之資(大連水產會社水產試驗場、滿洲漁市場、東洋捕鯨會社、青島漁業會社等經費,不下數千萬元。據報載多出自組合費,費之變相漁稅。又據報載農商部嘗與日本締結漁業借款600萬元,以七省領海劃作數漁區為抵押品)。長此以往,我國沿海漁民必將失業,難免不流為海盜,甚可慮也。近年農商部始公布漁業條例,“非中華民國人民不得在中華民國領海采捕水產動植物及取得關于漁業之權利。”(第一條),然日本漁輪仍有利用我國人,巧立名目,蒙混注冊者(歐、美、日本對于領海,均有捕魚區域及禁區域之別,凡屬民船采捕之地,漁輪機船不許羼入,所以維沿海漁民之生計也。臺灣此項區域,以沿海島嶼燈塔向外量起,自10海里至60海里不等,平均計算離島嶼約35海里。民國十年〈1921〉,外海兩部匯訂領海線,以各島潮落,向外起算3英里為界。江浙漁會曾函上海總商會,擬議擴充)。
煙酒牌照稅為營業稅之一。此外屬于營業稅者,有牙稅(有領帖費,有常年稅,自十余元至數百元)、當稅、特種營業執照稅(民國三年〈1914〉,定分十三種,計其資本抽百分之二又五)。
登錄稅分契稅及注冊費兩種。契稅所包其廣凡產業移轉有契為憑者,皆稅焉。注冊費分(一)輪船、(二)鐵路、(三)商業、(四)公司、(五)礦業、(六)律師、(七)著作權七類。
清代鑒于明末礦稅之弊,各地之礦,有司多奏請封閉,惟云南有銅礦,戶工二部恃以鑄錢。此外率多私采。民國乃定礦稅條例,分為礦區稅,視其種類及礦區之大小,礦產之多少而定。
印花稅民國二年(1913)所行者,第一類發貨票、銀錢收據15種,第二類提貨單、股票、匯票等11種。三年(1914)八月續頒人事憑證帖用印花條例,為出洋及內國游歷護照、免稅單照、官吏試驗合格證書、中學以上畢業證書、婚書等。
牲畜稅及屠宰稅本系雜稅(清初凡貿易之牲畜,值百抽三,屠宰無稅,季年東南各有屠宰稅,民國因之),民國三年(1914)冬,財政部調查各省牲畜稅為騾、馬、驢、牛、羊、豕六種,西北多于東南。四年(1915)正月,財政部頒屠宰稅簡章,以豬、牛、羊三種為限。
房捐起于清末(清初大興宛平有鋪面稅,仁和、錢塘有間架房稅,江寧有市廛鈔,北京琉璃高瓦兩廠,有計檁輸稅之法,新疆烏魯木齊亦有鋪面稅,康雍間先后奉旨豁免),由各地方自辦,民國亦有仍之者。
第四章 官制篇
民國肇建,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定行,改設五部,曰外交,曰內務,曰財政,曰軍務,曰交通,后修改刪此條。設陸軍、海軍、外交、司法、財政、內務、教育、實業、交通九部,時采美制,不設總理。孫文既遜位,袁世凱就職于北京,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改為臨時約法,設總理,析實業為農林、工商二部。三年(1914),袁世凱開約法會議,修改臨時約法為中華民國約法(所謂新約法),復廢總理,設國務卿,并農林工商二部為農商部。世凱死,黎元洪為總統,復設總理、外官。民軍起義時,執一省之軍權者,曰都督;司民治者,曰民政長。廢司道府州,但存縣。袁氏改都督曰將軍,民政長曰巡按使,設道尹。護國軍起,掌軍者稱都督。黎元洪為總統,改都督將軍,皆曰督軍,巡按使曰省長。凡督軍皆專一省之兵,侵及民政,論者固有軍民分治議,不果行。其所轄跨數省,或兼轄數省者,則稱巡閱使云,此民國以來,北京政府官制之大略也。民國之官吏,以好賄聞于天下,明清制祿之薄,固有以使之也,官吏之薪金,亟待改善焉。
第五章 選舉篇
考試為中國固有之良法,然歷代任官,由于考試者,實僅科舉一途而已,猶未盡其用也。及孫文乃大昌,其義列為五權憲法之一焉。案自國民政府成立以前,各省已有舉行考試者,以縣長佐治員,教育、警察、衛生各行政人員,會計人員,司法員吏(管獄員、承審員、承發吏等)為多。使領館職員,外交部亦曾舉行考試,然非定法也。十八年(1929)一月一日,國民政府乃公布考試法,分考試為普通、高等、特別三種。普通考試在各省區舉行,高等考試在首都或考試院指定之區域舉行,每年或間年一舉。初試國文、黨義,次分科試其所學。其事由典試委員會任之,以主考官為委員長(普通考試,主考官由國民政府簡派,高等考試特派)。監察院派員監試。應試及格者,由考試院發給證書予以登記。舉行考試之前,先之以檢定考試,在各省舉行。二十年(1931)三月分布特種考試法,以試候選及任命人員及應領證書之專門職業或技術人員而定其資格。定以是年四月至六月為檢定考試之期,七月十五日舉行高等考試,其普通考試分區巡回舉行。分全國為九區,區設典試委員會,以次分赴各省。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六省為第一區,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察哈爾、綏遠六省為第二區,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為第三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四省為第四區,四川、西康、云南、貴州四省為第五區,廣東、廣西、福建三省為第六區,新疆為第七區,蒙古為第八區,西藏為第九區。第一次甘肅、寧夏、青海三省,四川、西康兩省皆合并舉行,新疆暫行委托考試,蒙古西藏則暫緩。定于是年九月十五日舉行,高等考試既畢,大水為災,交通艱阻,展期至次年一月至六月間,因國難又未果,展至七月至十二月間,至十二月乃有山西省舉行。明年河北、綏遠、河南繼之。二十三年(1934)首都及浙江乃又行之焉。軍興以來,需才孔亟,而平時典試等法,至此或難盡行。二十八年(1939)十月二十八日,乃公布非常時期特種考試暫行條例,規定特種考試由考試院視需要隨時舉行,分類分科及應考資格亦由院規定。其試法得分初試再試,而二者又各得分為若干試,亦有院定之。得不設典試委員會,由院派員辦理。與普通考試相當者,得委托任用機關行之。高等考試及普通考試,亦頗得援用其法。考試院又擬訂戰地任用人才考試辦法,先分地調查,次分類籌備,乃指定后方地點,派員巡回舉行。又制定全國人才登記規程,有應高等、普通考試資格者,或由調查,或因申請,予以登記其學歷經驗,優者或介紹工作,或舉行獎學考試,以資鼓勵。其特種公務員(郵電、路航、關鹽等)及專門職業技術人員考試之法,亦在擬訂之中(前此數嘗舉行,惟未有定法)。高等考試是年十月一日分在重慶、成都、昆明、桂林、皋蘭、城固、永康七處舉行,先是中央政治會議議決,此后高等考試分初試及再試,合格者一律入中央政治學校訓練,期滿后舉行再試,及格乃依法任用。及是依以舉行初試及格者,皆送中央政治學校訓練,訓練之期定為一年,期滿由院再試及格,則發給證書,依法任用。不及格者得再試一次,訓練期內,膳食、服裝、講義均由學校供給,并月給津貼30元焉。其普通考試,戰后廣西、云南、陜西,皆嘗舉行。二十九年(1940)十二月十六日公布縣參議員及鄉鎮民代表候選人考試暫行條例,分試驗、檢討二項,試驗科目由考試院定之,檢討除審查資格外,得舉行測驗或口試,其辦法亦由考試院訂定。
高等考試之分科,有外交官、領事官、教育、衛生、財務、行政人員,有會計統計人員,有司法官、監獄官、律師,有西醫師、藥師,其條例皆十九年(1930)公布;有警察行政人員、工業、農業、農林技術人員,其條例皆二十年(1931)公布;后又有建設人員普通考試,科目有普通行政人員、教育衛生行政人員、監獄官、書記官,其條例皆十九年(1930)公布;警察、農林行政人員,工業、農業技術人員,其條例皆二十年(1931)公布。后又有審計人員。二十八年(1939)高等考試分(一)普通行政。(二)財務行政。(三)經濟行政。(四)土地行政。(五)教育行政。(六)司法官。(七)外交官、領事官。(八)統計人員。(九)會計、審計人員九項,后又加合作行政人員一項。特種考試,有監所看守,有圖書管理員,有助產士,有牙醫,有商品檢驗技術人員,有郵務人員,有中小學教師(檢定),有引水人,其條例皆二十年(1931)公布,戰后財務、交通、電信、路政、郵務、會計、工程、地方行政、農業推廣、土地呈報、教育視察、氣象測候,皆嘗舉行考試。蓋有所求,則試之無定限,已公布之條例,或亦不能改廢也。
十九年(1930)十一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公布考試復核條例,京內外各官署,在考試院舉行考試以前,遵照中央法令所舉行之考試,均依該條例加以復核,如考試章程是否根據中央法令,或經中央核準考試方法,是否依照考試章程考試科目,是否與所任職務相當,成績是否及格是也。二十年(1931)一月乃呈請,嗣后各省請舉行考試者,一律停止。各項考試概歸考選委員會呈院核準施行焉。惟仍有由各機關自辦而呈院核準備案者,建設委員會于普通工程及事務人員,即嘗行之。
銓敘部設登記、甄核、育才三司及銓敘審查委員會,以審查公務員資格成績,任免升降轉調俸給年金獎恤(撫恤本屬內政及司法行政部)及規劃公務員補習教育及公益之事。十九年(1930)四月公布現任公務員甄別審查條例,印就表格及證明書發交中央各院部會及各省市政府,請轉發所屬各機關,限期填送。是年六月開始審查,分資格、成績兩項,資格分革命功勛、學歷、經歷、考試及格四項,成績由長官加具考語,分甲、乙、丙、丁四等。報部之期本定是年十二月,后展期五次,至二十二年(1933)乃截止,然未填送者,實尚十之六七也。審查既竣,乃行登記,舉審查合格者而籍錄之,是曰初次登記。其后升降調免及其他事項(如死亡等)一一籍錄,謂之動態登記焉。二十八年(1939)十二月八日公布非常時期公務員考績條例,分工作、操行、學識為三項,工作占50分,操行、學識乃各占25分,總計滿60分為及格留任(惟工作不及30分,操行、學識不及15分者,仍以不及格論)。不及格者降級或免職,在80分以上者晉級。二十九年(1940)十二月二十日公布各機關人事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各機關就原有經費及人員中,設置人事處司科股或指定專任人員辦理送請銓敘、進退遷調、考核獎懲,其他人事登記、訓練補習、撫恤公益等事項焉。
法不難于立而難于行。二十二年(1933)考試院秘書處致考選委員會公函,內附周邦道等條陳云:兩年來第一屆高考及格,依法任用,呈薦試署實授者,只34人,內已遭罷免者10人,現在任用者,不過24人,皆有備員之名,而無得官之實。公務員任用法雖已施行,能否推行盡致,尚不可知。且依該法施行條例,有輪班選補3名敘一之法則,如教育部分發,尚未任用者有6人,即令今后歷任長官均能守法不渝,亦須候至第十六個缺,第六人始能進敘,實非一二年所能,其他機關情形,亦多類是云云。考試及格者,任用之難可以想見。二十七年(1938)二月四日《譯報》載《字林西報》云,中國目前引用私人非常普遍,文官考試實已不存。六月二十八日《文匯報》轉載《新華日報》“保衛武漢與第三期抗戰問題意見”一文,其第五節,“解決一切問題之中心樞紐”云:一是黨派門戶成見未能全泯。二是個人親故私情時常發生作用,抗戰之時如此,平時可知。今之所謂公務員任用法者,核其實,已難盡如人意,而其行之之難,猶如是。昔人所謂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其理亦不外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