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3章 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6)

第六章 刑法篇

宣統元年(1913)定法院編制法。預備立憲案定光緒三十六年(1910)頒布新刑律,三十九年實行。是年頒布民商律、刑民事訴訟律。四十一年(1915)實行同時編訂法律。民國成立,因而改良之,仍設修訂法律館,頒布單行法多種(如國籍法、商會法、商標法、商業注冊條例、公司注冊條例、商事公斷處章程、證券交易所章程、物品交易所章程、會計師暫行章程、森林法、狩獵法、礦業條例、著作權法等)。然根本大法未立(吾國之根本大法,萌芽于民軍起義時,各省都督府代表所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參議院成,修改之為臨時約法,其五十四條,規定憲法由國會制定。逮國會開,而贛寧之役起,于是有先選總統,后定憲法之議??偨y選出,而國會解散。袁世凱召集約法會議,修改臨時約法,名之曰中華民國約法,世稱之曰新約法。黎元洪為總統,恢復臨時約法,召集國會,憲法會議亦續開。未幾張勛脅元洪,解散國會,議員自行集會于廣州,又開憲法會議,迄亦未成。直奉戰后,徐世昌去位,黎元洪復職,撤銷解散國會之令,國會再開,至十二年〈1923〉十月一日而憲法乃成。時直系曹錕為總統,南方諸省拒之,曹錕敗后,段祺瑞為執政,召集國民代表會議。其條例第一條云:臨時政府為制定憲法及其施行附則,召集國民代表會議云云。則亦未承認國會所定之憲法也),民刑商法亦未完善(新刑律草案系清末修訂,法律館所擬,光緒三十三年〈1907〉八月成,由各部各省加以簽注,憲政編查館核訂,資政院通過,其總則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頒行。民國元年〈1912〉三月十日大總統令,從前法律及新刑律,除與國體抵觸各條外,均準暫行援用。其民法清末擬訂未成,而民刑事訴訟法則成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而未頒布。商律起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月,命載振、袁世凱、伍廷芳擬訂,是年商部成商人通例及公司律,民國皆修改頒行。三十二年〈1906〉又成破產律,則民國亦迄未頒布也。民國十年〈1921〉十一月十四日大總統令,將民刑事訴訟條例,施行于東省特別法院。明年一月六日又令,自是年七月一日起,通行全國,二十五日又公布民刑事簡易程序暫行條例,其后國務會議又議決準法制局呈。民國十四年〈1925〉修訂法律館所擬民律案、總則編、民律案續編、票據法案,及清宣統元年〈1909〉修訂法律館所擬商律商行為法案、海船法案,及民國四年〈1915〉法律編查會所擬破產法案,均準參酌采用,仍飭修訂,法律館將該項法案分別妥為厘訂,呈請頒布),而懲治盜匪法(三年〈1914〉十一月二十七日頒行,十一年〈1922〉十二月司法部以部令廢之,而河南、湖北、江蘇各軍事長官反對。十二年〈1923〉三月三日大總統又以命令復之,懲治盜匪審訊全由縣知事,京兆呈準司法部,外省呈準省長執行。高級軍官駐處,距審判廳、縣公署在百里以上,或時機緊急時,亦得審訊,呈準最高級直轄長官執行),治安警察法(三年〈1914〉三月二日頒行,所以限制結社集會公眾運動,收藏軍器等,輕者由警廳、重者由法院處理),戒嚴法(元年〈1912〉十二月十五日頒布戒嚴,由司令官發布),出版法等(三年〈1914〉十二月四日頒行,十五年〈1926〉廢,此法規定警察官得沒收出版物),頗傷峻刻,兼之警察權限太廣(違警罰法,四年〈1915〉十一月七日頒布,罰則有六。曰訓誡,曰罰金,曰拘留,曰沒收,曰停止營業,曰勒令歇業。罰金自1角至15元,拘留自1日至15日,然涉及二款者,罰金得增至30元,拘留得增至20日,京師又倍之。第二十六條,與警署以逮捕之權,而無立訊取保待傳等規定,則人人可以細故被拘已。中國警察,普通者為京師警察、地方警察、縣警察,謂省會及商埠之警察也。其官制,皆三年〈1914〉八月二十九日所公布。治安警察章程公布于六年〈1917〉九月二十六日,此外有司法警察,有水上警察,而鐵路稅務處、鹽務署、煙酒事務署等,亦皆得行警察權。警察處分為行政處分,只能訴之上級行政官,而不能訴之普通法庭也),頗損人民之自由,尚有待于改訂也。

審判之法,清季所行為四級三審制。四級者,大理院、高等審判廳、地方審判廳、初級審判廳。三審者,初審在初級廳,上訴止于高級廳;初審在地方廳,則上訴終于大理院也(惟內亂、外患、妨害國家三罪,以高等廳為初審,大理院為復審,為四級二審)。審判廳皆與檢察廳并設(大理院及總檢察廳設于京師,高等審判檢察廳設于各省,大理院得就高等廳內設分院,高等地方皆得設分廳)。蓋采德日之法也。鼎革以還,亦就其法而加以改進,未設審判廳處,皆于縣署附設審檢所。民國三年(1914)裁之,并及初級審判廳,減地方廳之權,而就縣公署設簡易庭,以承審員、縣知事司審判(其條例系民國三年〈1914〉四月五日公布,縣知事受高等審判廳長監督,承審員由縣知事呈請高等廳長任命,其上訴在鄰近地方廳及高等廳。非新式法院,律師不得出庭,見民國二年〈1913〉二月十六日司法部令)。其制迄今未革,民國六年(1917)五月嘗命全國各縣皆設縣司法公署,以理初審事件,不問事之輕重,以司法部考試合格者,與縣知事并行其事,然設者寥寥也。東省特別法院,設于民國九年(1920)十月三十一日,初以治俄人,其后凡無領事裁判權國之外人,皆歸審理焉(高等及地方審判廳各一,在哈爾濱,分庭三在滿洲里、海拉爾、橫道河子)。平政院為民國所創設,凡行政訴訟及訴愿至最高級行政長官,而仍不服者,則控訴于此(私人對政府主張權利,仍歸普通法庭)。審判處設于內外蒙古(處長為簡任職,得以道尹兼,審理員若干人,由都統選任,由司法部長呈請任命,熱、察、綏、庫倫、恰克圖、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唐奴烏梁海皆設之)。新疆則沿清末所設之司法籌備處,不服縣之判決者上訴焉(再上即至大理院)。在內地省長有監督司法行政之權,在內外蒙古,則由熱、察、綏都統,外蒙古宣撫司監督。司法官(考試章程系民國六年〈1917〉十月十八日公布),書記官(考試章程民國八年〈1919〉六月二十日公布),承發吏(民國九年〈1920〉五月十六日公布)、縣司法公署審判官(民國六年〈1917〉五月一日公布)、承審員(民國八年〈1919〉六月二十日公布)皆考試而后任用。律師公會之法,系民國六年(1917)十月十八日頒布,無領事裁判權國之律師,得代理其國人之訴訟,有暫行章程(系民國九年〈1920〉十二月十四日所公布)。

新刑律所用刑罰分主刑及從刑,主刑可以獨科,從刑則必隨主刑。主刑五,曰死,用絞刑于獄中行之;曰無期徒刑,除假釋赦免外,終身監禁;曰有期徒刑,一等自10年至15年,二等自5年至10年,三等自3年至5年,四等自1年至3年,五等自2月至1年;曰拘役,自2日至1月;曰罰金。從刑二,曰沒收(違禁之物,犯罪用之物,犯罪所得之物,以無他人之權利者為限;曰裭奪公權其類有六,一服官,二選舉,三受勛章,四入軍籍,五為學校職教員,六為律師。裭奪有一部全部之分,時間亦有遠近,必犯徒刑以上刑,始得裭奪公權)。

美國太平洋會議時,中國曾提出撤銷領事裁判權案,議決與會各國各派委員一人,組織委員會,考察在中國領事裁判權之情形及中國之法律、司法制度、司法行政,將考察所得,報告各國政府,其改良之法,以及他國輔助中國改良,及漸次撤銷領事裁判權之法,委員會認為適宜者,并得建議于各國政府(惟采用與否,各國皆得自由。所謂各國,中國亦在內)。此案議決于民國十年(1921)十二月二日,始在北京開會,至五月十日出京調查,歷漢口、九江、江寧,抵上海,更經青島至哈爾濱及吉林參觀其法院監獄看守所,九月十六日將報告書簽字,全書凡分四編。第一編述各國在華領事裁判權之沿革及其現在情形;第二編述中國之法律及司法制度、司法行政;第三編加以評論;第四編則建議也。就其第三、四編觀之,實足為我它山之石焉。按該報告書所不滿于我者,曰無根本法(總統發布法律,系根據約法,而今約法失效,則凡所發布之法律,皆無根據)。曰軍事法令及審判權力太大(案我國審理軍人者,由陸海軍高等軍法會審,設于陸海軍部審理,將以上陸海軍軍法會審就軍隊所駐之地設之,陸海軍別有刑事條例,然非軍人而犯此條例者,亦適用之。而軍人則只由軍法審判,是平民受治于軍法,而軍人不受治于法庭也。加以戒嚴之權在于軍人,其審訊也,既無律師出庭,并且禁止旁聽,又無上訴機關,并無解嚴之后,得由普通法院復審之規定。而得施棍刑,至于600,平民權利,存者亦僅矣)。曰重要法律,多未制定,而已公布之法,多援引未公布之法,使人無所適從,又施行細則,頒布太遲,或竟不頒布(委員會建議宜速修正者為刑法,速頒布者為民法、商法、銀行法、破產法、專利法、公證人法、土地收用法)。曰各省多自定章程頒行(如當時東三省自定偽造操縱軍用票者處死刑之法)。曰以行政官監督司法(謂省長等)。曰新式法院太少(當時共150),兼理訴訟之縣知事太多(合計約1800)。新式監獄之數,當時為63所,此外則法院附設看守所,以羈禁刑事未決之犯及民事被告,典獄長、看守所長由檢察長監督,職員亦由考試任用,其余皆舊式監獄矣。承審員由其選用,律師又不許出庭,判決多由口頭,而罰金自60元,拘役自30日以下,只許行政訴訟,人民權利無所保障。曰警察得行檢察權,得為行政處分,又多越權受利之事(警察得逮捕人民,又得與檢察官同時從事偵查)。曰人才太乏、經費太少,以是薪俸未足養廉,監獄官尤甚,又以此故,法院不能多設。統計須400萬人,乃有一新式第一審法院,30萬人乃有一縣知事公署,且多以地方廳攝初級廳,高等廳攝地方廳之事。平政院則全國只有一所,交通又極不便,訴訟太難。曰未決犯人之保釋太難,拘押民事被告太無限制。曰內地用刑訊及虐待囚徒之事尚多。曰國民不甚了解新法律,故新法雖頒,舊法依然通行。其所痛心疾首者,尤在軍人。謂其戒嚴,初不宣布,軍事裁判既操其手,又多侵越司法之權,即殺人多用斬刑,可見其肆無忌憚(案除懲治盜匪法外,無斬刑)。其所最稱許者,則為新式法院及監獄,謂誠足以治理歐美人而無慚色也。觀于他人之評論,而我當知所以自奮矣。

領事裁判權為法權未明時之遺制,17世紀即絕跡于歐洲,而存于地中海東南岸諸國,其根據由于積習相沿,而在遠東,則概由于條約(如中國、日本、朝鮮、暹羅)。中國之畀外人以領事裁判權,始于英(五口通商章程十三款。又咸豐八年〈1858〉天津條約,光緒二年〈1876〉芝罘條約)。而美國(道光二十四年〈1844〉條約第十六、第二十一、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第二十九各款,又天津條約及光緒六年〈1880〉條約)、法國(道光二十四年〈1844〉約第二十七、第二十八款,天津條約第三十八、第三十九款)繼之其后。各國得此權者,還有德國(天津條約第三十五款)、俄國(天津條約第七款)、瑞典(道光二十七年〈1847〉廣州條約第二十款,又光緒三十四年〈1908〉條約)、挪威、意大利(同治五年〈1866〉天津條約第十五、十六、十七款)、丹麥(北京條約十五款)、荷蘭(同治二年〈1863〉天津條約第六款)、比利時(同治六年〈1867〉北京條約第十六款)、瑞士(民國七年〈1918〉六月三日條約,此中國畀外人以領事裁判權最后者)、墨西哥(光緒二十五年〈1899〉條約)、巴西、秘魯(天津條約第十二條)、日本(同治十年〈1871〉之約,兩國皆有此權,中日戰后,乃為彼所獨有)等國,事有先后,約文亦不一律。然各約多有最優待國之條,彼此得互相援引,故其辦法略有一定也。

凡原被告均系外國人,而其國籍同者,即由其國領事審判。若均為外人而國籍異者,則由該兩國自行立約辦理,中國不過問(通常亦系向被告之領事控訴)。原被告有一人為華人,則華控洋在其國之領事,而中國官員得觀審。洋控華在中國官署,而其國領事得觀審,此皆定之于條約者也(觀審之權見于條約者,為光緒六年〈1880〉中美條約第四款,惟歷來所行,亦多由習慣,而至不盡根據于條約也)。無約國人控有約國人,當向有約國領事自不待言,其有約國人控無約國人,或兩無約國人相控,則仍歸我國審判,惟邀一外國官員陪審,此則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見下)階之厲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航空| 桂平市| 桓仁| 米林县| 铜陵市| 沙田区| 若尔盖县| 涿州市| 祁门县| 岳阳市| 瓮安县| 屏东县| 滨海县| 临颍县| 武宣县| 云南省| 陕西省| 德阳市| 牟定县| 洛南县| 礼泉县| 梁平县| 隆安县| 信丰县| 遂昌县| 阳城县| 吉木乃县| 聂荣县| 福安市| 永年县| 启东市| 博乐市| 镇平县| 承德县| 都江堰市| 新蔡县| 彩票| 磐安县| 图木舒克市| 奉新县|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