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頭到腳談養生全書(彩圖精裝)
- 游一行
- 2019-01-02 16:59:21
第一章 養生智慧在自身——一次對生命的全新解讀
●中醫就是通過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筑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面對已經染病的情況,中醫通過疏通經絡、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調動身體的自愈功能來對抗疾病。
第一節 養生智慧是我們長命百歲的“壽命鎖”
養生之道是一種文化現象
說起中醫養生之道,很多人感覺離自己的生活非常遠,因為我們現在接觸的多是西醫,連中藥都很少吃,中醫養生之道就更顯得陌生了。其實,中醫之道在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國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我們對此已經熟悉到了視而不見的程度,就像誰也不會注意到自己每天路過的地方,小草在悄悄地生長一樣。
之所以說中醫養生之道流淌在每個人的血液和骨髓里,就是因為我們祖祖輩輩的生活都受著中醫之道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薺菜和香椿芽對身體好,可這是為什么呢?按照中醫的觀點,陽氣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陽氣生發的季節,薺菜性平溫補,能養陽氣,又是在春季生長,符合春天的生發之機,所以春天吃薺菜對身體好。另外,按照中醫理論,凡是向上的、生發的東西都是陽性的,而香椿芽長在椿樹的枝頭,又在早春就開始生長,這表明它自身有很強的生長力,代表著蓬勃向上的一種狀態,也能激發身體中陽氣的生發。可見,我們祖輩傳承下來的一些生活習慣中都暗含著中醫養生的精妙。
《黃帝內經》中講道:“中央生濕,濕生土……其蟲倮。”“倮蟲”,就是人,即沒有毛的動物。人為倮蟲,五行屬土,而土生于中央,集合了東西南北土的特點,又把土散向東西南北,處于中間又無處不在,這就是土的本性。而人就是五行屬土的一種動物,所以人身上同樣有土的特點,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

◎現代醫學研究還證實,香椿具有養顏、滋潤肌膚,抗菌功效。
要想命長,就要全面調動人體的自愈力
在中醫看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小天地,它自成一套系統,有自己的硬件設施、故障診斷系統和自我修復系統等。自愈力就是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切菜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劃了一個小口,運行到此處的血液就會溢出。由于血液運行出現局部中斷,就有更多的血液運行于此,由此促使傷口附近細胞迅速增生,直至傷口愈合。增生的細胞會在傷口愈合處留下一個疤痕。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藥物,這就是人體自愈能力的一個最直觀的表現。
其實人體的自愈力恰好體現了中醫治病的一個指導思想:三分治、七分養。中醫不主張過分依賴藥物,因為藥物不過是依賴某一方面的偏性來調動人體的元氣,來幫助身體恢復健康。但是,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如果總是透支,總有一天會沒有了。而我們要活下去,依靠的就是體內的元氣,元氣沒有了,再好的藥也沒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張,人體有自愈的能力,我們可以充分地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敗。
當然,這并不是說人體有了自愈力,我們就可以完全放心了,生病了不找醫生、不吃藥、不打針,而且該吃冷飲吃冷飲,該熬夜熬夜,如果這樣的話,病怕是永遠都好不了。應該怎么做呢?我們應該配合人體自愈力開展工作,每天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適當地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保證體內的元氣充足,只要元氣充足了,病很快就會好的。
當然,自愈力的作用也不是絕對的,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依賴人體自愈力解決問題。自愈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借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是食物。一般情況下,通過營養素的補充,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中醫就是通過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筑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面對已經染病的情況,中醫通過疏通經絡、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調動身體的自愈功能來對抗疾病。

◎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順時補養可以激發人體的自愈功能,保證身體健康,不受疾病侵襲。
人究竟活多少歲才是享盡天年
關于人的壽命問題,自古眾說不一。古人相信人可以長生不老,為了實現長生不老的愿望,他們煉仙丹、找仙藥,嘗試了各種方法,最終都沒有成功。其實,長生不老只是人們的一種愿望,人作為一種自然界的生物,不可能逃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后來,人們逐漸認識并接受了人固有一死的觀念,但另一個問題又隨之出現了:人究竟應該活到多少歲才是正常的壽命呢?
關于這個問題,歷代都有不同論述。在我國,彭祖被視為長壽的象征。傳說彭祖生于夏代,至商末時活了800歲;到《黃帝內經》時,認為“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也就是人能夠活到100歲;大哲學家王充也說“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尚書》中卻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作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同意這一看法的還有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嵇康也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從上面的論述可以得出:中醫認為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

◎中醫認為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
現代醫學也從不同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解答的方式雖各不相同,但結論基本一致,目前一般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均壽命僅為70歲左右,與自然壽限差了30年,是什么奪走了我們本應好好活在世上的這30年時間呢?這個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人壽命常見的推算方法

長壽者85%靠后天保養
陳進超是長壽之鄉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的所長,他從事長壽科學研究已經近30年了,據他所說,雖然長壽與遺傳基因有一定的關系,在大多數長壽家族都能找到前輩長壽代表,巴馬的百歲家族很多,百歲父女、母子,百歲兄弟、姐妹不稀奇。然而,并不是因為有了長壽基因就能長壽,人類的后天修養才是至關重要的。
事實上,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基因決定長壽理論也是站不住腳的。中醫學中有這樣的說法:“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這里的“氣”是指人體的元氣,元氣充足免疫力就強,就能戰勝疾病;如果人體元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去戰勝疾病;而元氣耗盡,人就會死亡。由此可見,人的生命是由元氣來決定的,只要有元氣在,人就可以活下去。那么,元氣又是從哪來的呢?

◎要想人體免疫力強,那么就要養護好我們的元氣,元氣足才能身體強壯健康。

◎父母遺傳的先天精氣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狀況,至于能否長壽,還是要看后天的養護。
中醫認為,元氣又稱為原氣,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但是父母給的這種先天元氣只能維持7天的壽命,人要想活下去,就要吃東西,呼吸自然之氣。也就是說,元氣雖然是先天帶來的父母之精氣,卻必須由后天的水谷之氣、自然之氣來補充。父母的身體都很好,孩子將來身體也會比較好,免疫力也比較強,不容易得病。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長壽,如果他總是倚仗先天的元氣,盡情地透支,壽命也不會很長。反之,父母的身體不是很好,先天元氣沒有那么充足,這樣的人自小免疫力低、體弱多病,但如果他很注意養生,懂得養護自己的元氣,也能長壽。
總而言之,父母遺傳的先天精氣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狀況,至于能否長壽,還是要看他本人后天能不能好好養護體內的元氣,這才是決定一個人壽命長短的根本因素。
保持體內陰陽平衡才是健康長壽的根本
關于陰陽平衡這個問題,《周易》和《黃帝內經》這兩部經典都有表述。
中華文化群經之首《周易》提出了一個千古命題叫作“一陰一陽謂之道”,就是說,萬事萬物的運動都是陰陽的運動,陰陽運動是萬事萬物的原規律。生命活動概莫能外,生命運動是陰陽運動。所以,中醫學、養生學都以陰陽為核心。
《黃帝內經》認為,陰陽是萬物生殺的根本,陰陽是生命的根本。另外,《黃帝內經·素問》還提出了“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故能神與形具,而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健康長壽之道。意即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把握陰陽,順應四時調節規律。
中醫的陰陽學說還認為,人體的陰陽變化與自然四時陰陽變化協調一致,同時能保持機體與其內外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就能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中醫學主張“治未病”和“以預防為主”的觀點,旨在培養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這個道理。

◎只有保持好身體和心理的各方面平衡,才能身體健康、長壽,晚年幸福。
當然,陰陽平衡所涉及的面是廣泛的。就是說,人要達到健康長壽的狀態,身體和心理應保持好各種平衡,如心理平衡、代謝平衡、營養平衡、機體平衡、動靜平衡等。如果這些方面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可以說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和情緒是好的;如果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失衡,就會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或機體處于虛弱不健康狀態。或長期處于虛弱不健康狀態,那么,長壽、歡度晚年,只能是紙上談兵。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易耗損你的生命
從降生那一刻起,上天就給每個人都分配了一個能量庫,每過去一段時間,庫里的能量就會減少一些,等到能量耗完,生命也就結束了。然而,消耗能量的除了時間,還有我們自己錯誤的生活習慣,所以我們總是在與上天約定的時間之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現代社會未老先衰的現象已經相當普遍,這不僅影響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導致了壽命的縮短。這實際上體現的是一種能量轉化的過程。為什么這么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人體就好比一個能量庫,里面的能量支撐著生命的延續,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庫里的能量在不斷地消耗、減少,等到能量耗完,生命也就終結了。事實上,我們的任何一個舉動,例如讀書、走路等都在消耗能量。如果是按正常的速度消耗能量,每個人都可以活到100歲,但是大多數人都在透支自己的能量,比如吸煙、酗酒等,都是對能量的過度消耗,正是這樣的能量消耗,縮短了人類的壽命。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看似多姿多彩,其實總結起來只有兩個字:忙碌。事實上,這種忙碌不僅包括工作,還包括娛樂,你也許會說,娛樂不就是放松嗎,對身體應該有好處啊?確實,恰當的娛樂是一種對身體的調節,但不恰當的娛樂依然是一種能量的消耗,比如白領對著電腦工作一天,晚上回去還要玩電腦游戲;本身就是運動員,經過一天的訓練,晚上還要跑去跳舞等,都是一種能量的消耗。

◎過量吸煙、飲酒、生活不規律都會耗損和透支能量,對身體健康無益。
總之,壽命的長短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除了先天稟賦的強弱之外,還與后天給養、居住條件、社會制度、經濟狀況、醫療衛生條件、環境、氣候、體力勞動、個人衛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關。一個人要想活到天年,必須從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加強注意,減少能量損耗,增加能量補充。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現代人養生秘籍
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內容,《黃帝內經》也提出了養生方法的總原則:“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所謂“法于陰陽”,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四季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衣被等。所謂“和于術數”,就是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如心理平衡、生活規律、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不過度勞累等。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其實就是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注意休息,不要透支精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遠離亞健康。但是,這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面臨著很多挑戰。因為現代人,特別是城市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要供房供車,即使不買房買車,也要辛苦地工作以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所以經常要加班、熬夜、應酬。還有,現代人都很喜歡夜生活,很晚了也不睡覺,還在上網、K歌、蹦迪,覺得不這樣就不夠刺激,不這樣就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所以說,想要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主要還是要靠自己調節,雖然實施起來會有困難,但只要一直堅持,就會看到好的結果。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介紹一下何為“陰陽”。經常聽到人們說“陰盛陽衰”或者“陰陽調和”,但是真正了解陰陽的人卻很少。其實,陰陽是我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是事物相互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它是自然界的規律,世界萬物的綱領,事物變化的根源,事物產生、消滅的根本。陰陽是處處存在的,凡是明亮的、興奮的、強壯的、熱的、運動的、上面的、外面的事物,都是“陽”;而凡是屬于陰暗的、沮喪的、衰弱的、冷的、靜的、下面的、里面的事物則都是“陰”。
中醫學上認為:“陰”代表儲存的能源,具體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別中的雌性等;而“陽”則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過人體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無形的氣、衛、火,性別中的雄性等。“陽”的這種生命活力靠的是內在因素的推動,即“陰”的存儲。
“陰陽”的收藏也相當于人體內部的新陳代謝,是吸收和釋放的過程。陰的收藏是合成代謝,而陽卻是分解代謝,總結起來就是“陰成形”“陽化氣”。比如我們吃的食物就是屬“陰”,食物進入體內就會被消化吸收,供養生命活動的需求,這就是“陰成形”的過程,是一個同化外界物質的向內的過程。而人吃飽后會感覺精力充沛,整個人顯得很有活力、很精神,做事的時候思維也比較敏捷,這就是“陽化氣”的過程,即消耗體內有形物質而釋放能量的過程。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人的生命中,一定要注意養陰惜陰,這樣,生命才能更健康、更持久。

◎好的睡眠習慣,可以起到恢復精力,增加身體能量的作用。身體陰陽調和才能使人安然入睡。
六法則,我們永遠不會邂逅“亞健康”
曾經看到一項調查數據,說現在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而處于亞健康的人多達75%,這個數據很直觀地反映出現代人所面臨的健康困境—亞健康。
下面是亞健康狀態的特征,看看有幾條符合你:
(1)心情抑郁、情緒不穩、易怒、焦慮或緊張、恐懼。
(2)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視力下降。
(3)肥胖、便秘。
(4)經前綜合征、痛經。
(5)容易疲勞。
(6)頭暈、頭脹、頭痛。
亞健康是在生理上或心理上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是一種似病未病的中間過程。如果你經常失眠、乏力、精神委靡,可能你正處于亞健康狀態。對于亞健康的預防并沒有特效藥物,只能通過調整生活習慣等途徑慢慢改善。中醫學認為引起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有:逆天違時,動靜失宜,飲食不節,誤醫妄藥等。與此相對應,亞健康的防治也應從這幾方面入手,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這些方面的精彩闡述,可以作為現代中醫養生的指導思想。
天人合一: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而只有體內陽氣充足,人體才有能力抵御疾病的侵襲,所以,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否則,就會引發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一年四季陽氣“生”“長”“收”“藏”的養生方法,以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來抗御外邪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
協調陰陽:陰為陽之基,陽為陰之用。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精與陽氣是處在不停地相互消長而又相互制約的狀態中。陰精與陽氣如果因某種原因出現一方的偏盛或偏衰,即成為病理狀態。《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黃帝內經》還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的生死,人的生長壯老,都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的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陰精是生命的基礎,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靈樞·經脈篇》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生活中經常練習呼吸法,能夠有效起到調整陰陽的作用。
調攝精神: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黃帝內經·靈樞·本藏》說:“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攝養意志是為了增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于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
飲食有節:《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素問·藏氣法時論》中強調飲食要全面配伍,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起居有常:這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主要包括睡眠、勞傷、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因此人的生活作息也要保持一定的規律,春夏秋冬的起床時間都要有所不同,這樣才能“生氣不竭”。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這幾種勞傷都是由于做某件事情過度導致的,比如現在有些孩子一天到晚看電視,時間長了,視力就會出問題,這就屬于勞傷。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就是說,人如果不注意節欲,就會耗散人體真精,早早地就衰老了。所以,養生也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念。
運動形體:形體好比是生命活動的宅宇,它內含精、氣、神,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形體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膚、血脈筋骨、臟腑組織等均有抗邪抵外的功能。因此,養生防病須重視形體的調攝。運動形體能防止精氣郁滯,還能增強脾胃機能,有助于氣血的化生。
其實在幾千年前的中醫典籍中就已經有了對抗亞健康的全套方法,但是直到現在,人們還在遭受亞健康的困擾,而西醫對此束手無策。因此,要走出亞健康還要我們回過頭去,帶著一種虔敬的心情重新研讀中醫典籍,體會中醫養生的智慧,唯有如此,很多問題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