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科學心理學的開端

由于18世紀和19世紀化學、物理等科學的發展,推動了心理科學的誕生。威廉·馮特深受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學實驗室,并提出了內省研究心理的方法。

從遠古時代的人類思想史我們了解到人類對心理學的興趣。人類一直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感興趣,他們經常自問心理是怎樣活動的,人為什么要干活。

然而,直到19世紀晚期,心理學才開始脫離思辨,成為科學。因為這時研究者著手調查心理活動的工作方式。再一次的重心轉變是在20世紀早期,因為心理學家把研究的目光放在人類的行為上。

科學的內涵

在18世紀和19世紀期間,自然科學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在生理學(人的軀體是怎樣活動的)、物理學和化學方面。隨著實驗技術的進步,提出了許多最新的科學理論,并應用到當代生活中。醫學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醫學上的飛躍使得死亡率急劇下降。

科學空前地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科學、科學家、實驗、實驗室等詞匯是許多人所向往的,也是接受教育層次較高人們之間談論的流行話題。學科的發展既推動了基礎實驗室的建設,又通過應用科學技術的成果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

這是1858年羅斯·羅特威格的相片。羅斯在科學方面的興趣在19世紀許多受過教育家庭中具有典型性。

在19世紀后期以前,心理學是從屬于哲學的,但是由于對科學的新的重視,使得人們用嶄新的眼光審視心理學,馮特是第一個用科學的原則研究心理過程的人,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內省,這種技術要求研究者去觀察和記錄他們自身的感覺、思維和感情。實驗補充了他們的結果。馮特建立了第一所心理學實驗室,創辦了第一本心理學雜志《心理研究》。由于他的努力,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也自然地成為科學心理學的奠基人。當然,他的成就是建立在其他科學先驅的基礎上的,例如古斯塔夫·費希納和赫爾曼·赫爾姆霍茨。

費希納和赫爾姆霍茨

德國科學家古斯塔夫·費希納(1801~1887年)是心理物理學的創始人,心理物理學是應用物理學的規律于心理過程的一門學科。費希納利用數學和物理的方法研究心理活動,他在不同的刺激水平與心理感覺之間尋找數量關系。例如,費希納曾經開展過這樣的研究,把不同強度的聲音呈現給志愿者,然后測量他們對每一個刺激的反應時間。在對平均反應時間進行計算和分析之后,他發現了一個普遍的規律,他稱之為聽覺閾限,也就是說,人若是要聽到一個聲音,聲音的強度必須達到一個最小值。費希納的實驗研究影響了馮特和其他的心理學家。

赫爾曼·赫爾姆霍茨(1821~1894年)是德國另一位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他對生理學、物理學、感覺和知覺都感興趣。赫爾色知覺理論,該理論最初是由托73~1829年)在1801年提出來后來被稱為楊格-赫爾姆霍茨的廣泛的認可,并且能夠解釋顏色,特別能夠解釋視網膜上的感色。

這張照片是科學家和哲學家赫爾姆霍茨于1847年拍攝的。他出生在德國的波士頓,1843年畢業于柏林醫學院。他的杰出貢獻之一就是提出能量守恒定律。

赫爾姆霍茨對神經沖動傳導的速度也有興趣。一些科學家已經提出神經沖動的傳導是瞬間的或者是快得無法測量的。赫爾姆霍茨根據對蛙的運動神經的觀察,發現神經沖動傳導的速度是19米/秒。

赫爾姆霍茨還研究感覺和知覺。他想知道感覺信息是怎樣被傳送到腦的,也就是說,外部刺激諸如光和震動是怎樣在人的心理上產生視覺和聽覺的。他得出的一個主要結論是:這些來自外部世界的感覺信息只有傳送到腦才賦予它們一定的意義。這一觀點可以說是現代著名理論“自上而下加工”的雛形,自上而下加工受人的知識和經驗的驅動。

費希納和赫爾姆霍茨都是在19世紀出現的倡導應該把科學原則應用于研究心理活動的杰出代表。

然而,這兩位科學家都是生理學家,而不是心理學家。只有馮特才使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動物和人類心理學

1862年,馮特在海德堡大學作了一系列關于動物和人類心理學的講座。它是第一門心理學的課程,馮特第一次把心理學、生理學和哲學作了嚴格的區分。馮特宣揚心理學應該是實驗科學。他認為許多心理現象,諸如感覺和知覺都是可以測量的。然而,他又認為心理學是有限的,因為它不能解釋復雜的人類機能,比如高級的心理過程和社會互動。他的講演稿在一年之后發表了。

馮特認為人類的行為源于動機和其他一些未知影響的相互作用。他說這些因素不能被測量,因為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直接產生行為。馮特解釋說人的行為不能像物理能量諸如電一樣能被測量。換句話說,馮特相信心理學介于能夠測量與不能測量之間。

這個觀點把心理學與生理學、物理學和化學作了嚴格的區分。今天,大多數心理學家可能不同意馮特的觀點,他們認為心理學與任何其他學科一樣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可以通過清晰的測量得到量化的結果。

心理生理學

⊙威廉·馮特⊙

威廉·馮特于1832年出生于德國的一個小村莊。他的家庭信仰基督教。馮特成為了一名科學家,但從未看出他在科學和基督教之間存在沖突,他相信科學和宗教是理解世界的兩種途徑,它們之間并不排斥。這或許可以解釋他在開展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對一些毋庸置疑的發現沒有進行說明的原因。1855年,馮特在海德堡大學獲得了生理學博士學位,并在那里先教授生理學,后教心理學(1862年)。他出版了許多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生理心理學原理》(1873~1874年)。1875年,他受聘于萊比錫大學。在那里,他于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學實驗室,兩年之后,他創辦了第一本研究心理學的雜志,起初叫《哲學研究》,后來改名為《心理研究》。馮特對心理現象的系統研究構成了其實驗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馮特在心理生理學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的心理生理學家。心理生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是怎樣認識外部世界和怎樣識別感覺信息的,今天已經發展成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心理生理學家研究的感覺(諸如視覺和聽覺)把感覺信息發送到腦,在腦中發生了知覺過程;但是他們想知道我們得到的多少是由感覺器官本身決定的,多少是由腦和知覺過程決定的。

內省法

馮特提出了測量感覺和知覺基本元素的系統方法。物理學運用觀察技術研究物理現象,馮特尋求運用內省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內省即“內觀”,是指被試者要檢查自己的思想。

這些實驗中的被試者稱為觀察者,他們訓練后要報告他們的思想和感情。給他們一個刺激,例如某個形狀或某種顏色,然后要求他們報告對該刺激的反應。由于是要求他們對立刻所想到和所感受到的進行客觀地報告。這是十分困難的。因此,觀察者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

內省法的缺陷

不幸的是,內省法作為一種科學方法是有缺陷的。一方面是對它的性質無法檢驗,因為無法證明觀察者所報告的是否是他們真實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的困難是,很難獲得來自不同觀察者的可信和有效的資料。因此,用今天的科學標準判斷,從內省實驗中獲得的數據是不可靠的。

另有一些心理學家批評說,觀察者可能只報告他們意識到的思想和感情。而事實上,人還有其他一些無意識的思想和感情(人們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這些內容是內省法所不能報告的。

馮特已經認識到在他的內省研究中存在不足,承認內省的過程打斷了自然的思維過程。畢竟,思考自己在思考的每一個思想是不自然的。馮特用畢生的精力修改和完善他的內省法。

萊比錫實驗室

在1875年,威廉·馮特成為萊比錫大學的教授,萊比錫大學被認為是科學實驗心理學的發源地。他決心在這里建立一所心理學實驗室,但并沒有立即成為現實。

因為萊比錫大學沒有給他足夠大的實驗室。由于這個原因,在萊比錫大學的第一年,馮特并沒有教授心理學課程。

此外,面對實驗室的問題,馮特發現與同事約翰·佐仁相比,自己處于不利的地位。佐仁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他對超自然現象很感興趣。在美國的唯靈論者海雷·斯萊德于1877年訪問萊比錫之后,佐仁相信斯萊德擁有超自然的力量。馮特通過談話和發表文章不同意佐仁的觀點,他認為科學家不具有判斷超自然的能力,因為他們對騙術不熟悉。結果,佐仁把馮特看作是心靈世界中的敵人。

在初創階段盡管存在著困難,最終馮特還是得到了一間心理學實驗室。并在1879年開始進行研究工作,他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感覺、知覺和心理生理學三個方面。

這是1822年一般實驗室的設置,它反映了在19世紀,公眾對新的科學發現的巨大支持。

許多學生想拜馮特為師,這些學生中還包括美國心理學的一些先驅者,諸如斯坦利·霍爾(1844~1924年)、詹姆斯· 麥金· 卡特爾(1860~1944年)和愛德華·布萊德弗特·鐵欽納。

馮特究竟研究什么?

盡管內省法有它的局限性,馮特還是有效地運用了內省開展心理研究。馮特在他的萊比錫實驗室里研究了光和顏色的心理生理學,探討了感覺和知覺的廣泛問題,諸如腦是怎樣把眼睛中的電活動轉變成圖像的,他也研究聽覺,包括頻率、節拍、音調和音調間隔。

馮特也研究注意力,他認為注意力在知覺中很重要。注意是對當時當地的意識,但是個體無法意識到同一時間里作用于他的所有事件和信息,因此,注意有選擇性。馮特認為心理能夠注意到同時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這就意味著同時對幾個活動進行加工是可能的,這個觀點后來被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所證實。

元素主義

馮特也發展了元素主義理論,這一理論在心理學中一直應用到今天。他認為心理學家應該分析意識的過程,并把他們分解成元素(即更小的部分和過程)。這一理論的提出深受約翰·丹爾頓的原子理論和門捷列夫(1834~1907年)元素周期表的影響。

按照馮特的觀點,意識的組成元素是連接在一起的,要研究這些連接。如果發現了連接的規律,人們就能夠理解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在現代心理學中采用了不同的術語表述這一理論的意思:馮特當時所討論的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腦中的神經網絡以及它們是怎樣通過神經通路進行傳遞的。

這幅圖畫是19世紀的萊比錫大學。這是威廉·馮特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學實驗室的地方,馮特從1875年到1917年一直在這里擔任教授。

英國化學家約翰·丹爾頓(1766~1844年)提出所有元素(物質世界構成的基本單元)都是由微小的、單個的原子構成的,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原子量,圖中丹爾頓列出了不同元素的原子量。他的研究工作影響了威廉·馮特元素主義理論的提出。

心理過程時間的測量

馮特把元素主義的概念拓展到一定的心理過程需要花費一段固定的時間才能完成。他相信當同一思想被不斷重復時,元素之間的連接就不斷地得到加強。這有助于解釋馮特在有關反應的實驗中重復發現的結果。在這些實驗中,要求被試者盡可能快地對一個刺激作出反應,并認真測量被試者的反應時間。

馮特發現在訓練之后,被試者會做得更快。但是,快到一定程度以后,他們就達到了一個固定的最快反應時間。例如,如果要求被試者,當他們看到一個綠色物體時,就盡可能快地敲擊一個按鈕,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敲擊按鈕的速度比較快了。但是,當成績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再提高,無論他們進行多少練習都不見效。

馮特是第一個開展這樣的心理研究的人,他認為可能得到一些有關腦的機能和工作方式的信息。在現代心理學中,研究者仍然進行反應時間的實驗,并且繼續探討關于腦中發生的認知過程的重要信息。

聯想的概念

在馮特的一項研究中,他揭示了我們的頭腦是在不同的經驗水平上來感知這個世界的。他用一項記憶任務來證明這個觀點。要求被試者迅速地看一眼一組隨機出現的字母,接著要求他們盡可能多地回憶這些字母。結果表明,被試者平均能夠回憶出4個字母,而通過練習,回憶量可以增加到6個。

馮特又將字母換成單詞,結果被試者回憶的單詞數與先前回憶的字母數差不多,即使每一個單詞都多于一個字母。這表明,當人們把信息(字母)組織成較大單元(單詞)時,能使人們處理更多的信息量。后來,人們把這一過程稱作“形成組塊”。

一名學校的護士在用反應時間實驗來檢測一名學生的聽力。這名學生盡可能快地對每一個刺激作出反應。

利用這樣的信息,馮特提出了聯想律。首先,有一種混合的感覺。這里他用“感覺”這個詞是指從情緒到聲音,范圍很廣。其次,馮特認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覺可能逐漸消失而形成一個單一的感覺,即使它們在一開始時是獨立的。他也相信相似的事物更可能形成聯想。

腦和神經細胞理論

馮特最重要的著作是《生理心理學原理》,在這本著作中,他描述了腦是如何活動的。按照他的觀點,腦活動的實質是化學活動,他認為腦是由液態化學物質組成的復雜器官,這些液態化學物質有時在一個區域內較活躍,有時在另一個區域更活躍。他堅信整個腦不斷地在分享同樣的化學-心理活動。

馮特(最右邊)和他的一些合作者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心理學實驗室中。

現代神經科學認為腦中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系統”在活動。這些化學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因此,馮特對神經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雖然他關于腦的觀點在所有細節上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在基本目標上,他的研究工作與現代神經科學是有關系的。

馮特也提出了一個關于神經系統結構的理論,他推測一定存在化學物質組成了神經沖動的傳導,這就是他所說的化學過程。他認為神經細胞把三種類型的化學過程發送給其他細胞。單極細胞僅能發送一種類型,雙極細胞能夠發送兩種類型,多極細胞能夠發送復雜的化學過程。單極細胞是最不普遍的,而雙極細胞和多極細胞是人類生活重要的生理活動中心。按照馮特的觀點,雙極細胞和多極細胞的連接使得人類行為具有復雜性。馮特所掌握的技術遠不如今天先進,但是,他提出的許多觀點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然而,研究已經揭示的神經細胞之間的相互關系比馮特設想的還要復雜。

現代神經細胞的理論采用生化方法理解神經系統的活動。神經細胞或者神經元接受來自感覺(視、聽、嗅和觸)的信息,控制身體的有意和無意運動,通過電脈沖傳送信息。復雜的連接實現了神經對復雜行為的控制,就像馮特所預料的一樣。

馮特的不朽著作

馮特在一生中共出版了超過53000頁的理論著作,這個數字還不包括他的最重要作品的修訂版。他不但將心理研究成果寫成了大量的心理學著作,還寫了大量關于邏輯學和倫理學的著作。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宣稱,系統地闡述反對馮特理論的論點是無效的,因為他在不斷地修改和質疑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者開辟另一個研究領域。馮特著作的范圍相當廣泛,學者們難以決斷他的許多理論的最終形式是哪一個。

這幅圖顯示了g-細胞(橙紅色)、神經元或神經細胞(大的且呈灰色)和細長的把神經元聯系在一起的突起(軸突和樹突)。當一個神經元興奮時,它從軸突的終端釋放化學物質神經遞質,這些化學物質刺激毗鄰的樹突并引起相關的神經元的興奮。一些神經元只有一個樹突,一些神經元有兩個樹突,還有一些神經元與其他的神經元有更為復雜的聯系——這就和馮特所設想的一樣。

馮特的貢獻

馮特的實驗方法學的使用最終使心理學擺脫了哲學的附庸地位,同時,他反對簡化主義(即心理學更適合用自然科學來解釋),而使心理學區別于生理學。因此,他的研究工作使心理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教科書《心理學導論》低估了馮特的重要性,許多人現在已經認識到心理學史的教科書應該辟專章介紹馮特,這樣才更為合適。

在20世紀20年代,一個新的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開始盛行。行為主義反對研究心理,提倡研究行為,直到1960年,它一直是美國心理學的主流。近年來,心理的研究又一次成為焦點,因此,馮特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新一代心理學家的重視。

構造主義

E.B.鐵欽納(1867~1927年)是馮特的學生,他在美國因研究意識心理學而出名。他是一個英國人,在萊比錫大學跟隨馮特學習心理學,在1892年,他在萊比錫大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隨后他來到康內爾大學,在那里他建立了一個成果卓著的心理學實驗室。他把跟隨馮特學習的內省方法帶到了美國。鐵欽納重點研究心理事件,特別是心理事件的內容,按照鐵欽納的觀點,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探討意識要素的性質。他想把心理分析成其組成部分,以達到能夠發現心理的結構的目的。因此,他自稱他的心理學理論為構造主義。

與鐵欽納的觀點相比,馮特認為復雜的心理現象不能通過內省的方法來研究。然而鐵欽納堅決不同意他的老師的看法,他堅持認為所有的心理現象都能在實驗室里進行科學研究。

《實驗心理學史》是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史的教科書之一,其作者E.G.波林(1886~1968年)是鐵欽納的學生。《實驗心理學史》初版于1929年,再版于1950年。這本書高度贊揚了鐵欽納,并提升了鐵欽納的聲望。但是,該書卻錯誤地宣稱鐵欽納和馮特都認為所有的心理現象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波林贊同鐵欽納的觀點,是構造主義忠誠的信奉者。

在康內爾大學,鐵欽納指導過許多博士研究生。在35年中,共有50人在他的指導下獲得了博士學位。這些博士中有1/3是女性。鐵欽納通過選擇研究課題訓練他的博士生,這樣,他的理論觀點就會在他的學生中產生影響。

1892年,E.B.鐵欽納在萊比錫大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1898年,他成為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領袖。

構造主義流行于美國心理學界數十年。行為主義心理學之父約翰·華生宣稱構造主義及其方法在主觀上是不能接受的。他認為,心理學只有研究行為而不是心理,才能取得客觀性的成果。但是,就連行為主義也應該感謝馮特的研究工作,這不僅是因為馮特創建了科學心理學,而且是因為馮特學派的思想,既可以供后人學習,又可以供后人質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闽侯县| 伊宁县| 泽州县| 民县| 宁化县| 吕梁市| 贵定县| 睢宁县| 庆城县| 广德县| 清水河县| 教育| 行唐县| 铜梁县| 杨浦区| 厦门市| 宁武县| 温宿县| 乌什县| 望城县| 湖州市| 祥云县| 大足县| 湖口县| 杨浦区| 闵行区| 林周县| 洪泽县| 赫章县| 沾化县| 察哈| 广昌县| 镇巴县| 龙陵县| 汉中市| 长乐市| 保亭| 绿春县| 平谷区| 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