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心理學(彩圖精裝)
- 立群
- 5932字
- 2019-01-02 17:38:25
第三節 關于“先天與后天”之爭
有關“先天與后天”之爭關注的是心理學的基本問題:人的心理在多大程度上是先天或是生物遺傳的結果?多大程度上是教育或是經驗的結果?人們從考慮心理問題之時起就開始思考這一問題,在過去多年的爭論中,人們都過于偏向某一個極端。
先天和后天的問題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理解:人性中有多少成分是遺傳的(與生俱來或是固有的)?多少成分是后天習得或培養的?答案似乎無法回答,因為它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
早期的歷史
先天與后天的爭論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將心理比作是一張要憑感覺印象來填寫的白紙。這一觀點直到中世紀還有人在堅持。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年)也認為人生來沒有智力。因此,這些早期的思想家們反對人生來就擁有知識的觀點。
16世紀,英國學者里查德·馬爾卡斯特(約1513~1611年)提出了“先天”和“后天”這兩個術語來指代這一爭論的兩個極端。他既不同于他之前的學者,又不同于他之后的學者,他持一種折中的觀點。他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先天遺傳和后天經驗都很重要。雖然他的具體的觀點已經被人們遺忘,但是他提出的兩個術語一直流傳了下來。
鐘擺學說
1859年,隨著查爾斯·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的出版,在先天和后天之爭中生物因素的作用變得更大。英國科學家弗蘭西斯·高爾頓(1822~1911年)是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的進化論首先表現出興趣的學者之一。他讀了達爾文的著作之后,對將進化的原則用于人類產生了興趣。然而,與英國的經驗主義者不同的是,他關注的是“個體差異是由先天和后天中哪種因素決定的”。這種關注差異,而不是關注個體知識發展的觀點是這一爭論中的的一個重要的分支。
高爾頓推測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只有兩種來源:一種是由父母遺傳的不同的生物特征;另一種是不同的環境的力量,包括人們的經驗和學習。他進一步指出,研究者可以通過觀察特性是如何在家族之間遺傳的,去探討遺傳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命運。他在1869年出版的《遺傳與天才》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的“高級心理能力能夠遺傳”的觀點,可以用他表兄達爾文的觀點來解釋。
盡管高爾頓對于基因和遺傳機制一無所知,但他還是創建了行為遺傳學——如今成了更有影響力的一個學科,就像遺傳學、生物學和統計學一樣為人們所熟知。它也是先天和后天之爭的主戰場。
行為主義的興起
當高爾頓和其他人在發展他們有關基因和遺傳的觀點時,另一個心理學派——行為主義誕生了,英國經驗主義的觀點得到了行為主義者的支持。與高爾頓信奉遺傳決定性格相反,行為主義之父——美國心理學家約翰·B.華生(1878~1958年)強調經驗的重要性。因此,行為主義者力求從事實上解釋行為的各個方面,不管是人類的行為還是動物的行為,依據學習的法則,行為主義者提出了兩種模式: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
生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1849~1936年)偶然發現了經典條件反射。當他在研究狗的消化過程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現象:在他給狗喂食的過程中,狗在食物到達之前就開始分泌唾液。經過更仔細的觀察,巴甫洛夫發現在給狗喂食之前搖鈴鐺,即使是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狗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因為狗在鈴聲和食物之間已經形成了聯系,這種聯系是先前所沒有的。
⊙約翰·洛克⊙
在馬爾卡斯特提出人類的行為是由“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結果之后的100年,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1632~1704年)提出一種相當極端的觀點。在1690年出版的《理解人性》中,洛克創造了其后200年中繼續探討這一主題的氣氛。現在存留的出自洛克著作的一段著名的論述就是強調后天的作用大于先天:
“就讓我們假設心理如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字跡,也沒有任何思想,那么它是如何培養起來的呢?具有無窮想象力的人又是從何處而來呢?知識和推理的素材又從何而來?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就是一個——經驗。”
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運動的創始人之一,經驗主義學派認為心理是由經驗來填寫的一張白紙。依據這種觀點,天賦或生物遺傳僅僅提供了視覺、聽覺、味覺等人們了解外界的感覺器官。
心理學家E.L.桑代克(1874~1949年)提出了一種不同的學習理論,這種理論被稱為操作條件反射。他認為動物往往會重復一些獲得積極結果的行為,他稱這種法則為“效果率”。根據他的法則,受到獎勵的行為將會重復出現,而受到懲罰的行為將會逐漸消失。

一個研究者用操作條件反射技術教一只雞選擇特定的紙牌。當雞選取了研究者所需要的卡片之后,就給其食物獎勵。通過這種方法,可以逐漸訓練雞選取一套復雜的紙牌。
在一個實驗中,桑代克將一只餓貓放在一個帶有簡易門閂的籠子里,籠子的外面有一條魚。一開始,貓企圖從籠子的縫隙中拿到魚,失敗之后,它在籠子內到處轉悠,偶然的機會它撞到了插銷,并從籠中逃脫,吃到了魚。這個過程多次重復之后,貓學會了迅速地打開門閂。給貓吃食物的積極獎勵消除了貓在籠中到處轉悠的行為。
心理學家B.F.斯金納(1904~1990年)用了著名的“斯金納箱”發展了桑代克的研究。他也認為有機體的現有行為是重復原來受到獎勵的行為的結果。在斯金納的實驗中,像老鼠或鴿子這樣的動物會忙于做出特定的行為,這些行為是研究者通過獎勵鼓勵它們做出的。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動物最終可以學會表演各種復雜的動作。這種操作條件反射就是雜技團或電影中訓練動物表演技巧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這些研究學習理論的行為主義者在先天和后天之爭中都偏向于“后天”,因為他們強調經驗是行為的源泉。經典條件反射認為,動物能夠學會將任意的兩個刺激聯系起來,“先天”僅僅提供了感覺和做出這些聯系的能力。操作條件反射認為,任何一種行為都可以通過適當的獎勵和懲罰來塑造。這兩者都強調生物存在的作用僅僅是提供對獎賞的先天感覺。因此,認為先天的作用是很小的,是經驗填充了有機體的大腦,并形成了它的行為。
行為主義的衰落
行為主義理論的反對者認為動物不只是一張白紙。他們認為如果展示一些動物生來腦中就存有的東西,那么這些理論就不得不修改。特別地,如果可以證明動物形成一些聯系比其他的聯系更容易,那么就意味著除了學會聯系的能力之外,動物還有其他的天生能力。
在1960年,約翰·加西亞和他的同事在用老鼠做的一系列實驗中得到了明確地證實。加西亞給他的老鼠一只小的吸管,讓它們去品嘗之前從未嘗過的液體。當老鼠吸食的時候,燈就亮,并伴有滴答聲。每當這時,老鼠就被置于使它們暫時生病的X射線中。
如果行為主義理論是正確的,老鼠就應該在光、滴答聲和品嘗液體這三種情形與生病之間形成聯系。簡言之,它們應當學會避免這三種情形。但是事實并非如此。相反的,老鼠學會了避免嘗液體的方法,但沒有學會避免光和滴答聲。也就是說它們將生病和新奇味覺聯系了起來,卻沒有和光或聲聯系起來。
這正是加西亞期望得到的結果。自然環境中的老鼠需要在它們味覺的基礎上,學會了解哪種食物好吃,哪種食物有毒。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它們學會了遠離使它們生病的新奇食物。就像加西亞在他的實驗報告中以玩笑形式指出的那樣——老鼠并沒有責備使它們生病的光和滴答聲,而是在推斷“一定是我吃了什么不該吃的東西”。行為主義者并不認為老鼠的心理對其學習是必要的,他們相信,受到刺激后生病的老鼠,改變自己的行為不必通過有意識的思維過程。
錯誤行為
就在同一時代,B.F.斯金納先前的兩個學生——凱勒和圣母瑪利·柏蘭德亞夫婦,發表了標志著行為主義終結的至今為止都很經典的一篇論文。在他們的那篇文章《有機體的錯誤行為》中(這篇文章提及到了他們的導師的名著《有機體的行為》),柏蘭德亞夫婦給出了很多實驗例證,其中作為實驗被試的有機體并沒有表現出如行為主義者所說的行為。
其中的一個實驗例證是,他們訓練一只浣熊往金屬盒中投擲硬幣。起初,因為浣熊能很容易地撿起硬幣而受到獎勵,這種行為對于浣熊來說沒有任何問題。然后,要求它將硬幣投擲到盒子中才會受到獎勵。盡管有獎勵的潛在誘惑,但是浣熊一旦得到了硬幣就不愿意放手。所以,柏蘭德亞夫婦報告說:“浣熊喜歡將東西聚集在一起,甚至是以一種吝嗇的方式。”它似乎將硬幣誤認為是食物了。這些動物沒有表現出行為主義者所說的行為的實例,使柏蘭德亞夫婦得出如下結論:“很明顯,這些動物被一種強烈的本能行為所束縛。”

認知心理學家努力了解究竟是大腦中的哪部分結構使人們能夠認識自己周圍的環境。例如,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在著作中指出:“人們生來就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但是個人所處的環境影響其具體學習什么語言。”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反對行為主義的證據不斷地聚積。例如,行為主義者認為對有機體已發生的行為進行獎賞是必要的,它有利于生物有機體產生以后的行為,但是很多實驗結果與此是相矛盾的。
沃爾夫岡·柯勒(1887~1967年)指出黑猩猩解決問題不需要對它們的行為進行強化或是獎賞,它們可以使用“頓悟”,通過對問題的仔細感知找出解決辦法。
哈利·哈洛(1905~1981年)用猴子做了類似的實驗,也表明對一些特定的行為進行獎賞并非總是有效的。他將新生的猴子與它們的母親分開,給它們提供一個由堅硬的、不舒服的金屬絲制成的帶有吸管和奶嘴的人造“母親”。盡管被這個“母親”喂養(即是獎賞),但這些小猴子并沒有表現出依戀它的傾向,除了吸食之外,也不在它的身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只由柔軟的絨毛制成的玩偶對于那些沒有母親的猴子反而是一種獎賞,因為它們摸起來很舒適。
認知革命
20世紀50年代,隨著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的著作的誕生,先天與后天之爭出現了重要的轉折。喬姆斯基認為行為主義的學習原則不適用于語言的學習。他宣稱人類有語言器官:大腦中專門用于學習語言的獨立部分。根據喬姆斯基的觀點,兒童學習的特定的語言取決于他們的生活環境,但是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天生的。
喬姆斯基提出的第二個重要觀點是“通用語法”的概念。他認為,盡管每種語言都是互不相同的,但是它們之間有共同的性質。語言之間之所以有相似性,是因為人們都有內在的語言學習器官。這種器官只能學習有特定語法規則的語言,這就意味著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是由相同的一套潛在規則構成的。
喬姆斯基的著作標志著為人們所熟知的認知革命的開始。在這場革命中,認知心理學家將人腦比作計算機——一種從外部世界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從而產生行為的機器。認知心理學的出現又一次改變了先天與后天之爭的狀況。人們普遍認為人腦中先天就有使人們能夠了解周圍世界的語言學習機制,喬姆斯基有關語言的著作將這一問題澄清了。因此認知心理學家就努力描述人們與生俱來的其他學習機制。
社會生物學
隨著認知革命的興起,天賦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又一次被人們所推崇。1975年,愛德華·O.威爾遜——美國哈佛大學的生物學家,研究螞蟻行為的專家,出版了名為《社會生物學》的著作。威爾遜在書中指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動物的社會行為都是建立在遺傳的基礎上。盡管他認為只有大約10%的人類行為是由遺傳決定的,他的觀點還是引起了人們的猛烈抗議,在一次學術交流會上,有人甚至往他身上潑水。
雖然威爾遜的著作引起了強烈的敵對反應,但仍有一些人用生物學作為了解人類心理的一種方法。1979年,人類學家唐納德·西蒙茲出版了《人類性能力進化》一書,這本書闡述了自然選擇的演變是如何塑造人類性行為的。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期間,一門新的學科——進化心理學誕生了。其中引用了社會生物學的許多觀點,但也新增了認知科學的一些觀點(認知科學研究的是人類的心理及產生的機制)。進化心理學家不再認為天賦或個體的遺傳基因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桎梏。他們的行為模型是計算機,他們認為進化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建立信息加工系統,并能使每一個器官通過相互作用適應各自的環境。因此,他們把天賦看作是一種潛能。基因(遺傳密碼)不能決定有機體的命運,相反,它們構成有機體與環境的接合點。
心理學家斯蒂芬·平克在喬姆斯基的研究基礎上,在他的著作《語言本能》(1994年)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通過把語言器官定義為一種本能,他提醒人們注意自然選擇建立了信息加工系統,這個加工系統能使人們學習新的觀點。平克說,通過自然選擇,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信息加工系統,這就使人們的靈活性不斷增加。這并不意味著進化的途徑沒有為學習留有余地,因為平克也強調語言是不得不通過使用一個先天的、特殊的語言學習機制來獲得。

斯蒂芬·平克的很有影響的著作《語言本能》出版于1994年。在這部著作中,他解釋了嬰兒生下來不會說話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們腦中的語言結構還沒有完全發育好,另一方面是語言需要學習。沒有基因能夠編碼6000個單詞,這個數字正好是一個高中生掌握的單詞數。
回顧加西亞的實驗,用進化的觀點來解釋其研究結果,自然選擇導致了老鼠的腦有能力學習哪些食物是好吃的。同樣,人也有許多的學習機制,每一種機制都適合特殊的任務或適應性的問題。
⊙遺傳性⊙
有機體是相互不同的,這種不同源于兩個方面:基因的不同或有機體發育的環境的不同。遺傳性能被用來測量個體之間由于基因導致的差異究竟有多大。這個概念能通過兩個簡單的實驗來理解。
如果你把遺傳基因完全相同的一大把豌豆種子種植在不同的土壤里,土壤的微小差異將導致豌豆植物長成不同的高度。這個事實證明了環境怎樣影響生長。根據這個事實,你可以得出結論,一些差異可歸因于環境。植物高度的遺傳性是比較低的,因為高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歸因于非遺傳因素。
假使你把一大把基因不同的豌豆種子種植在相同的土壤中。在這種情況下,你能觀察到的任何差異都被歸因于豌豆基因的不同。如果在豌豆植物的高度上仍存在很大的差異,你可能得出豌豆植物高度的特性有很高的遺傳性,或者說在那些特定的土壤中,基因的影響更大。
遺傳性是普遍的,而不是單個的,認識到它是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把遺傳基因不同的豌豆種植在不同的土壤中,在有些情況下,豌豆的高度差異很大,而其他的情況下,豌豆的高度差異就很小。這就表明基因的差異可能表現在它們自身對環境的不同依賴程度上。
許多人仍然敵視把生物的方法用于人類的行為,這種方法有時被認為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遺傳決定論或優生學觀點的復活。特別是社會生物學家和進化心理學家明確地拒絕這些觀點,但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破壞性的政治運動一直反對用生物學來解釋社會行為。
解決爭論
先天和后天的激烈爭論如此之長的原因,部分是因為沒有某一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到目前為止已經運用了廣泛的研究去證明,現在對于爭論沒有絕對的答案。相反,現代基因研究關注兩個重要問題。
第一個是達爾文和高爾頓研究中的根本問題,關注差異的起源。行為遺傳學家努力揭示為什么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這些差異的起源是什么,它們是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基因的不同,還是環境的不同。問題很復雜,因為他們不知道任何一個個體的基因是什么,基因的不同也并不總是以相同的方式來表達。環境對基因的互作用的方式構建有機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