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在100多年前創立了精神分析理論,它一直對心理學和西方文化產生持續的影響。現在,精神分析的一些早期觀點并不像過去一樣流行或者被廣泛接受,并且很少有心理學家仍然相信弗洛伊德所說的都是正確的。但是精神分析對現代心理學家思考心理與行為仍然有很大的影響。

當我們使用精神分析這個術語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談論兩件事。

第一,精神分析是有關人類行為的一個特別的理論。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由某種動機引起的,但是,動機經常隱藏在個人的潛意識里。潛意識動機的觀點是精神分析區別于其他人類行為理論的主要概念之一。

第二,精神分析是指一種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當人們情緒沮喪或遇到麻煩時,可能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療或咨詢。精神分析治療來源于一般的有關行為的精神分析理論,治療師力圖找到是什么種類的潛意識力量使得來訪者沮喪或不愉快。例如,是什么促使一個男孩子打或者傷害他的剛出生的弟弟?是什么使一個婦女不能在親近的關系中遵守承諾?

弗洛伊德論的起源

在早期的精神分析當中有幾個主要人物,但是,他們中最重要的還是開創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856年5月6日出生在現在的捷克共和國,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奧地利的維也納,但是由于他是猶太人,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他最終被迫逃離維也納遷居倫敦。他于1939年9月23日在倫敦去世。

當他還在醫學院學習的時候,由于對“歇斯底里”的興趣,他去法國向醫生吉恩·馬丁·沙可(1825~1893年)學習用催眠術治療“歇斯底里”(弗洛伊德后來拒絕使用催眠療法,但是他仍對研究“歇斯底里”感興趣)。當他回到維也納時,與一位名叫約瑟夫·布魯爾(1842~1925年)的內科醫生一起工作,布魯爾用談話的方法治療“歇斯底里”患者已經取得了成功,這種方法是與病人一起討論可能忽略的病因。

弗洛伊德常常治療一些奇怪的和莫名其妙的情緒失調病人,這些情緒失調似乎不是由某種疾病或傷害導致的,這些情況常常是癔病的表現。弗洛伊德認為這些病人在生理上是健康的,但他們遭遇的痛苦也是真實的,這種痛苦可能是由一些隱藏在背后的心理問題引起的。他詢問病人關于情緒和人格的經歷,努力找到引起他們問題的原因,用這種方法,他發展了他的精神分析的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把關于人的行為的不同觀點系統化,形成了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維也納醫生,他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在20世紀心理學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精神分析理論是一個理解人類行為的復雜系統,但是運用三個重要的原則就比較容易理解。

第一個重要原則是潛意識力量驅動著大多數人類行為。這就意味著人們一般是意識不到他們行為的原因的。即使人們認為他們知道他們行為的原因,一個精神分析的心理學家也將會說他們是錯誤的。

第二個重要原則是過去經驗形成了一個人當前行為的方式。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發生在過去的事(特別是在童年時代)能夠對一個人對現在和未來事件的反應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三個重要原則是精神分析提供了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有助于使人們變得愉快,更加舒適地生活。通過精神分析的治療,通過幫助患者驅動他們的潛意識力量和理解他們生活早期經驗的影響,從而使患者能夠應對沮喪和挫折。

弗洛伊德理論的信條

弗洛伊德和布魯爾都迷戀上挖掘病人的私生活。弗洛伊德認為這樣做不僅能夠更好地去理解究竟是什么在困擾著他的病人,而且能夠找到其他人行為背后的原因。弗洛伊德理論的一個代表性的原則是人類行為背后的動機力量是性的無意識力量。他認為所有的人包括兒童在內,都有強烈的性沖動,而且這種性沖動不僅驅動著性行為,還驅動著人類所有的行為。對個人來說,這是遭受困擾的主要來源,因為有些性行為是社會所不能接受的(當然,在兒童中和成人在特殊場合例外)。弗洛伊德認為,這種性沖動與社會生活的現實是有沖突的。沖突的結果決定了人的行為和日后的人格。

人們不難想象,在弗洛伊德生活的年代,他的理論中有關性的方面在整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震撼,因為那個年代,關于性和性能力的討論是人們所忌諱的。就是在今天,他的理論仍受到廣泛的批評,主要是由于他堅持認為兒童也有性動機(盡管他們是潛意識的)。

1882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奧地利的維也納的一所普通醫院中實習醫學。

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人類行為還有其他兩種重要的動機驅力,他分別稱之為阿尼瑪和阿尼瑪斯,代表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弗洛伊德增加死的本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當他修改他的理論時,包括了生和死之間的壓力,死的本能被侵略和自我保護的欲望所代替。

弗洛伊德理論的第二個重要原則是心理生活的動力來自于身體和心理之間的能量。弗洛伊德認為人格可分為三個鮮明的意識水平。人格的第一部分是意識,它與人的思想和情感有關,人在清醒的時候一般都能意識到。人格的第二部分是前意識,它是由記憶和思維組成的,當下意識不到,但能將其存儲起來。例如,試想一下“你吃過早飯了嗎?”這句話的答案,直到你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它是不在你的意識中,但是,能夠從前意識中回憶出來。人格的第三個部分,也是弗洛伊德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是潛意識,在潛意識中存在愿望、欲望和不能被意識到的動機。

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還認為人格是由管理動機力量的不同結構組成的,他分別把它們叫作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動力的源泉,它包括沖動、動機和欲望。本我在拉丁語中是指“它”,自我的意思是“我”,而超我的意思是“超過我”。弗洛伊德認為動機源于本我,處于潛意識之中。在本我中有沖動、動機和欲望。弗洛伊德論述說,本我根據“快樂原則”行事,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釋放隱藏在人們背后的能量,滿足沖動和欲望,從而達到快樂。自我是人格的一部分,它通過有意識地努力、計劃,使本我能夠釋放它的能量和滿足它的沖動。自我是理性的和可操作的,弗洛伊德用“現實原則”來說明欲望和沖動能夠實現,但只能以特定的方式來實現。自我使個體避免做那些只要快樂而不分場合的事。超我是一個結構,它強迫自我避免允許本我滿足沖動。它是意識和潛意識的結合,并且能被比作一個人的良心。即使自我認為某種滿足本我的方式不會給個體帶來更多的麻煩,超我也要確保個體的行為與社會對他或她的期待保持一致。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發展來自于這些潛意識的沖突和它們的結果。來自于出生的瞬間,本我快樂的欲望受到父母和社會強加于他的規則的約束。隨著從嬰兒成長為成人,他們的身體快感的轉變經歷了五個性心理發展的階段:口唇階段、肛門階段、性器階段、潛伏階段和生殖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包括滿足愉快欲望和必須遵守真實世界規則之間的沖突。當沖突順利地解決了,人格就能健康地發展;如果沖突沒有解決,個體在以后的生活中就會產生障礙。

口唇和肛門階段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在第一即口唇階段(嬰兒期),個體的性快感是通過嘴吸吮與獲取營養的行為來滿足的。這一階段的沖突產生于斷奶的過程(脫離乳房或奶瓶去吃固體食物)。這個階段的沖突如果不能解決,可能導致形成高度依賴性或者具有攻擊性的人格特點。

在第二即肛門階段(剛過嬰兒期),快感來源于排便。這一階段的沖突產生于廁所訓練和兒童學習控制他們的腸道運動的方法。這個沖突會給隨后的生活帶來過度講究(肛門克制型的)或者馬虎懶散(肛門驅除型的)的行為方式。

這是兒童要長出乳牙嗎?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幼小的兒童把東西放進自己的嘴里,以再次獲得嬰兒時期吸吮母親乳房時的滿足感。

性器階段

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劇中,男主角對他的母親充滿了隱含性動機的憤怒,弗洛伊德對他進行了精神分析。圖為《哈姆雷特》的劇照。

在第三即性器階段(兒童早期),生殖器成了獲取快感的對象,生殖器的區域成了動欲區。這是伴隨對異性的吸引而產生的。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性器快感是不成熟的,并且由于兒童通常有大部分的時間圍在他們的父母身邊。他提出,一個幼小兒童愛的自然對象是其異性的父母。他把它稱之為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是由古希臘的奈福克勒斯(生活于公元前5世紀)創作的悲劇中的人物,他無意間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然后娶了自己的母親。在性器階段,成功地解決這一沖突,將使兒童順利地認同自己的同性父母而不會產生其他問題。不能解決這一沖突,將導致其在后來的生活中產生性的問題。

潛伏和生殖階段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一般6~12歲,當兒童有意識地進行社會調節時,潛意識的沖突減弱了。這稱為潛伏階段,因為潛意識的發展沖突是潛伏的或隱藏的。最后即生殖階段,發生在青少年期,即當兒童開始對其他年齡相仿的人產生性愛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兒童與“知覺的愛”作斗爭,并且當他們注意的焦點離開父母而轉向與其他人建立朋友關系的時候,即產生了沖突。弗洛伊德認為成功地解決這一沖突對于發展健康的成人關系是很重要的。

防御機制

防御機制構成了弗洛伊德理論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自我的任務是計劃能夠讓本我實現它的欲望的方式。然而自我對于本我來說總是脆弱的,因為存在于本我內部的欲望和動機是強大的、極難控制的,并且隨時可能設法逃脫。而且,自我不得不與超我爭奪控制權,如果自我允許本我以它自己的方式行事時,超我能夠懲罰自我。防御機制的發展是自我保護其免受本我和超我傷害的一種手段。一些防御機制阻止了尋求滿足的本我沖動,另一些防御機制則被用來以相對沒有傷害的方式滿足它們。弗洛伊德相信這些防御機制隨著一個人的逐漸成熟和通過各種心理性欲階段而發展起來。

弗洛伊德描述的大免疫防御機制是壓抑:是一種用于將沖動保持在自我狀態中,避免沖動逃逸的力量,就好比給一壺沸騰的水加上一個蓋子。壓抑需要努力和能量,并且不是總能奏效的。它不易控制,例如,當一個人正在睡覺(弗洛伊德因此相信夢包含了來自潛意識的材料)時。有時它也失敗,當一個人清醒和全神貫注的時候。弗洛伊德認為這些失敗的發生就像“滑舌”,即當一個人想說一件事而意外地說成了另一件事,這樣便揭示了一個潛意識的動機。

⊙接近潛意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使用了各種技術去接近潛意識。一種是自由聯想,即通過鼓勵病人說出出現在腦中的所有想法,然后尋找與病人障礙有關的線索。

另一種治療技術是夢的解析。弗洛伊德要求詳細地描述和寫下他們的夢,相信在夢中,病人的潛意識的愿望和欲望會被揭示出來。在大多數例子中,這些愿望和欲望沒有被直接地揭示出來,但可以通過隱夢和象征化得到啟發,顯夢的內容對于揭示夢的真正意思不是必需的。例如,將牙松了或者頭發掉了解釋成害怕閹割的反映,它是俄狄浦斯情結中的一個主要動機力量。夢的重要性在于揭示潛意識的本質:混亂的和強烈的,但也是迷惑的和神秘的。

在1960年,卡爾·榮格使用詞匯聯想技術,即他說出一個詞,病人以頭腦中出現的第一個詞作出反應。由于這種方法時間短,病人沒有經過重復思考,于是,榮格認為它能誘使自我表達出潛意識的一些愿望。

其他的防御機制包括投射:觀察其他人的行為模式或特質時與自己潛意識沖動一致的趨向(例如,認為其他人被性迷住了的人,實際上是他們自己在潛意識里被性迷住了)。移置允許人們實現的本我沖動,但要改變對象(例如,一個對自己老板生氣的人,可能踢廢紙簍)。反向形成是一種防御機制,它把一種不能接受的沖動轉變成另一個極端(例如,恨變成了過度保護的愛),而升華是把一個不能接受的沖動轉變成能被社會接受的沖動。弗洛伊德對病人的治療目標是使其獲得一種關于他們自身條件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將緩解病人的癥狀。

精神分析療法

弗洛伊德根據他的行為理論對各種病人進行評估。他相信病人表現出歇斯底里,是因為他們不能恰當地解決他們成長或生活過程中某一個階段的沖突。為了治療這些病人,弗洛伊德需要看到存在于病人潛意識中的東西。當然,病人自己不知道存在于潛意識的是何種東西。因此,弗洛伊德使用了一些方法努力抽取信息。也因此由弗洛伊德發展并實踐的精神分析治療是花時間的過程:對大多數病人的分析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方法是談話。弗洛伊德認為治療師必須對病人相當了解,以理解他們曾經經歷的事件對他們會造成何種影響。因此,治療師和病人長時間地談論病人的過去和生活,回顧許多重要的但似乎是不相關的經歷和記憶。對病人來說,它們可能是瑣碎和不重要的,但事實上,病人能夠記住它們就意味著這些事件可能與重要的潛意識動機相聯系。

弗洛伊德花費了許多年發展了他的理論。例如,他關于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的觀點,早在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論提出之前就形成了。類似地,當他提出關于兒童早期階段的性力理論時,他的關于人格發展的觀點也已經基本形成。

追隨弗洛伊德的理論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許多的追隨者,他們中的一些人忠誠于他,而另一些人批評他的工作并提出他們自己的理論。在精神分析方面的領導者包括弗洛伊德的兩個同事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和卡爾·榮格,還有梅蘭妮·克萊英(1882~1960年)。杰出的人物還有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1895~1982年)和艾里克·艾里克森(1902~1994年),他們兩人在弗洛伊德去世以后,發展了精神分析學說。安娜·弗洛伊德不僅是實踐的精神分析家和她父親的繼承人,而且她對精神分析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她發展了她父親的關于“自我和防御機制”的觀點,并提出了一個系統的兒童精神分析。

艾里克·艾里克森對精神分析學說的發展也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更詳細地探討了自我的功能,并將兒童的社會相互作用作為基礎,提出了他自己的人格發展和變化的理論。在某種意義上說,不能將艾里克森嚴格地定位為一名精神分析學家,因為他的理論和觀點趨向于偏離弗洛伊德和后來的精神分析學家的理論和觀點。然而,他的工作深深地植根于傳統的精神分析,并且對后來的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

梅蘭妮·克萊英的理論

梅蘭妮·克萊英是弗洛伊德早期最有影響的追隨者之一,她后來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直到1918年,在匈牙利的巴德派司特的一個會議上,克萊英聽弗洛伊德演講時才見到他。這給她的印象很深,并決心成為一名兒童心理分析學家和兒童精神分析治療的終身的捍衛者。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克萊英系統地提出了她自己的觀點,這就是物體相關的精神分析理論。

這是英國倫敦的弗洛伊德心理咨詢室,弗洛伊德在這里分析他的病人的心理動機。病人就是放松地躺在如圖所示的沙發上接受治療。

克萊英采納了弗洛伊德潛意識驅動(本能)的觀念,但是她不同意弗洛伊德宣稱的驅力的對象是可以交換的。弗洛伊德認為尋求滿足的基本驅力并不依賴于特定的對象。例如,食物不是口唇驅力滿足的必需品,煙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弗洛伊德本人就是一個嚴重的嗜煙者)。然而,對克萊英來說,一個特定的驅力總是和一個特定的物體聯結在一起。驅力不能和它的滿足物質分離。例如,口唇驅力總是與食物相聯系。然而,因為幼小兒童的心理還不成熟,嬰兒對物體的滿足總是部分地,而不是全部。例如,當嬰兒尋求口唇滿足(通過口唇驅力)時,他們不是和母親整個人相聯系,而是僅與母親的乳房(或奶瓶)相聯系。克萊英進一步說,部分的對象在兒童的心理中,總是天然地被分開。當兒童經歷了把乳房作為滿足的對象時,乳房被知覺為好的物體。但是如果乳房不在的時候,兒童需要食物,那么嬰兒會把部分的物體知覺為不好的。

這張照片是梅蘭妮·克萊英在1957年拍攝的。她是首先把弗洛伊德的理論應用于兒童和在心理治療中使用“心理劇”的精神分析學家之一。

其他的心理學家也加入到克萊英的行列,參與發展客體關系理論,該理論將個體與人們的關系、與一部分人的關系,以及一個人或者另一個人的象征意義看作生活的中心。這些關系影響對其他人的依戀的程度,并且也影響對自己的依戀程度。

自我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1895~1982年)認可他父親的基本觀點,但是,她對自我而不是本我的作用有著特別的興趣。這種關注自我始于被稱作自我心理學的運動。這場運動是由海英茨·赫特蔓(1894~1970年)和艾司特·克瑞斯(1900~1957年)發起的。他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逃避納粹的屠殺,而從歐洲逃到美國的許多精神分析學家中的兩位。

赫特蔓和克瑞斯相信弗洛伊德關于人格的大多數重要發現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不同。像安娜·弗洛伊德一樣,他們爭辯道,自我比本我和超我更重要。他們認為自我包含一個“沖突—自由范圍”,并且自我不僅僅是本我與超我之間的仲裁者,而是使用策略控制它們,就像一個商業的經理協調和管理著各方面的事物。

根據自我心理學家的觀點,病人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弱自我,或者因為他們的自我不能應付本我和超我。精神分析學家能通過使病人的自我更有力量和使他們有信心適應環境,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精神分析治療家以他們自己為榜樣,為病人提供一個堅強的、適應良好的自我的例子,從而實現治療的目標。自我心理學家相信,精神分析學家能夠提供一個強的人格來替代病人的弱的人格。

對自我心理學的批評

許多英國的心理分析學家都批評自我心理學,例如,艾德沃德·格婁伍(1888~1972年)認為病人可能完全被精神分析學家的人格所影響。然而,一些自我心理學的原則,特別是適應的作用,影響了馬格里特·馬哈爾(1897~1985年)關于兒童發展的精神分析的理論。她的理論基礎是改變母親和兒童之間關系的性質。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法國的精神病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杰克斯·拉肯(1901~1981年)對美國的自我心理學提出了批評。拉肯認為自我心理學與精神分析沒有任何聯系。他發表觀點說自我心理學家已經忘記了精神分析是對病人進行分析而不是對病人進行教育。

拉肯擔心弗洛伊德主義會在自我心理學家手中消亡。他聲稱回歸弗洛伊德理論是必需的,批評適應和調整的觀念,因為這些觀念是由自我心理學家提出的,他認為它們不是基于弗洛伊德的觀點的。

語言的重要性

拉肯強調語言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在精神分析的治療中,病人要說出出現在頭腦中的每一件事,并且精神分析學家可以不時地打斷病人的說話。這是精神分析過程中發生的唯一的事情,并且病人能從中受益。

⊙精神分析的發展心理學⊙

馬格里特·馬哈爾(1897~1985年)是首先把精神分析和發展心理學結合起來的心理學家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期間,她在維也納開展兒童的精神分析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她移居到紐約,在紐約精神病研究所兒童服務中心擔任咨詢員。在美國,她大部分的時間用于對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幼小兒童進行研究。共生一離析個體是馬哈爾理論的重要術語。共生是指母親和幼小兒童之間的正常關系。根據馬哈爾的觀點,這種關系是一個融合或雙重的結合。兒童和母親相互融合并且繼續相互支持。然而,只有這種融合被打破,兒童才能成長為一個勝任和適應社會的個體。馬哈爾把這種融合的破裂定義為離析。兒童從母親中離析出來,才能成為獨立個體。借此兒童發展了一個第一次意識到的同一性(一種自我感)。馬哈爾使用這些詞匯,而不用其他的詞,解釋為什么一些兒童有嚴重的情緒和行為困擾。當母親和嬰兒之間不存在融合,或者當兒童不能從與母親的融合關系中分離出來時,他們可能遭遇嚴重的發展障礙,諸如自我中心主義和嬰兒期的精神病。作為一名治療師,馬哈爾通過成為一名替代的母親,或者通過為兒童樹立他們還沒有發展起來的自我作用(自信和適應)的榜樣,來幫助兒童。

根據這個簡單的觀察,拉肯努力通過把弗洛伊德的理論與其他的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論,比如將語言和人類學相結合。雖然拉肯忠誠于弗洛伊德的理論,但他也在精神分析中引入了許多新的概念,有些概念還很難掌握。例如,他提出的象征性的閹割。弗洛伊德沒有使用過這一術語,但是拉肯非常自信地認為,他與弗洛伊德的理論完全一致。象征性的閹割是指兒童不得不放棄快樂,當他們成為社會人的時候。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標準和價值,當兒童在一種文化背景中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他們不再能獲得所有愿望得到滿足時的高興。拉肯解釋說,當兒童開始遵守文化規定和規則時,他們不可避免地要失去(象征性地)他們自己的一些快樂。拉肯稱這一過程為象征性的閹割,并且他把失去的部分稱為jouissance,這是一個法語詞匯,意思是快樂。拉肯的另一個最流行的觀點是鏡像階段。

拉肯學派的解釋

由于拉肯對心理內部語言重要性的強調,拉肯學派的精神分析學家非常關注一個特別的言語聲音(起作用的東西)怎么會產生不同的意思(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滑舌)。例如,當一個病人談論“youth in Asia”(在亞洲的年輕人),一個拉肯學派分析學家可能指出“youth in Asia”聽起來像“euthanasia”。因此,病人真正在想什么?當她正在談論“youth in Asia”,她的潛意識思考的是死亡或是關于一些兒童正在從死亡線上掙脫出來。一個拉肯學派的精神分析學家總是努力指出病人的話語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意思。拉肯學派的精神分析作為一種診斷的實踐,在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南美的部分地區很流行。在美國和英國,拉肯的理論經常被用在文學、電影研究和哲學中。

苛哈特的自戀理論

在現代精神分析中的傳統的自我心理學源于海英茨·苛哈特(1913~1981年)的著作,苛哈特出生于維也納,并在那里接受教育。他于1938年從家鄉的一所大學獲得了醫學學位。在20世紀40年代早期,他在芝加哥定居,在那里他作為一名神經學家和精神病學家繼續接受訓練。后來他成為了一名有聲望的精神分析學家。在1964年,他當選為美國精神分析協會的主席和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副主席(1965~1973年在任)。苛哈特不同意自我心理學家的觀點。與拉肯一樣,他認為自我心理學太嚴格,并且不能把精神分析看作是提高病人適應環境的技術。與對象關系理論家一樣,苛哈特更加依靠人的關系去努力發展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但是不像許多他的同時代的人,他沒有使用“對象”這個術語來描述環境中的人和事。而是使用它去描述人們是怎么思考環境中的人和事的。因此,苛哈特稱之為“自我對象”,也就是說,由自我體驗到的自我內部的對象。例如,了解人們如何看待他們的父母比了解他們的父母是誰更重要。

⊙兒童精神分析的方法學⊙

梅蘭妮·克萊英是首先把弗洛伊德的理論應用于兒童的精神分析學家之一。她分析的第一個兒童是她自己,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隱私,在文章中,她隱瞞了自己的身份。在20世紀20年代,克萊英經常在人格和理論方面與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產生沖突,安娜也是一名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安娜·弗洛伊德相信兒童精神分析治療應該與教育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她接受過成為教師的職業培訓)。梅蘭妮·克萊英認為兒童的精神分析學家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兒童的天賦和發展兒童潛意識的想象力上。

在1926年,克萊英從德國來到了英國,在那里,她度過了她一生余下的時光。她花費了大部分的時間,對遭遇嚴重心理問題的兒童進行精神分析的治療。這個經歷幫助她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理論。她非常重視幼小兒童的想象世界,并且毫不猶豫地詢問他們一些“勇敢”的問題,例如,他們關于死亡和性力的認識。她相信幼小兒童經常體驗極端的氣憤和焦慮的情感。想象是可以處理這些情感的一種方式。克萊英也是首先在她治療兒童的工作中,使用“心理劇”技術的精神分析學家之一,她相信這種方法能夠揭示兒童的心理沖動。

這幅畫是由沃特·克雷英繪制的,畫中描繪了小紅帽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只狼的情境。克萊英相信,像童話故事一樣,想象可以為兒童提供一種處理焦慮或者緩解憤怒的方法。

苛哈特用自我對象描述了發展的一般階段和病理學的各種不同形式。他認為正常兒童發展的一個核心或者一個中心是:自我作為一種物質的結果,與他們的環境是密切相關的。這種核心自我包括兩個方面:夸張的(自我陶醉的)自我,它使兒童覺得他們自己是完美的和杰出的,而關于父母的一個理想形象使得兒童又認為其他人是完美的和杰出的。苛哈特認為,心理問題可能被解釋為自我內部的沖突。而弗洛伊德已經使用俄狄浦斯情結解釋心理的沖突,苛哈特則用古希臘關于年輕的水仙花的神話來解釋——水仙花神對她自己的影子愛慕不已。因為自我是一個主觀的經驗(自己的意識),苛哈特不同意傳統的精神分析學家把它看作是一個遠距離的物質映像,而分析家必須是溫暖的、敏感的和共情的(和病人打成一片)。這些革命性的新觀點不能被在20世紀70年代期間建立的正統派的精神分析所接受,然而,他的理論在美國,特別是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還是流行的。

⊙鏡像階段⊙

拉肯認為,當兒童能夠認識到他們在鏡中看到的形象是他們自己的時候,兒童就發展了他們的同一性(他們的自我或自我感)。這個階段發展在6~18個月之間的兒童身上。這不是天生的能力,成人必須給他們作解釋。因此,在拉肯的理論中,語言對同一性的發展是必需的。

許多發展心理學家都調查研究過兒童何時和怎樣獲得他們自身的意識。在一個經典的實驗中,幼小的兒童坐在一面鏡子前,這樣他們能看到他們自己。這時有人在每一個兒童的鼻子上點上一個小紅點,但不讓他們注意到,然后再讓他們坐到鏡前,兒童將看到一個不同的形象,當他們看到紅點時,將會有什么反應呢?兒童去摸鏡子還是去摸他們自己的鼻子?這類的實驗已經大大地證明了拉肯的觀點,即兒童首先在鏡子中學習認識他們自身,然后學習鏡像和他們自身之間的不同,這通常發生在大約18個月左右的兒童身上。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海豚和黑猩猩也能作出類似的反應,這說明語言不是必需的。

這個兒童在18個月大時,能夠在鏡子中認識她自己。她能夠在自己的鼻子上指出紅點,而不是在鏡中她的映像上指出。

關系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最新的發展之一是史蒂芬·米歇爾(1946~2000年)在威廉姆阿倫森懷特精神病學研究所的工作,以及在紐約和紐約大學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研究所的工作。米歇爾通過觀察發現,在現代精神分析中,存在許多不同的理論。他認為這些理論可以分到兩類中的一類中去:他們或者是支持弗洛伊德的驅力(本能)模式,或者是支持強調被試者之間的關系模式。

米歇爾的工作經常被描述成綜合的關系模型。像對象關系理論家一樣,米歇爾認為,弗洛伊德的驅力模型過多地基于個人的關注點。這就意味著不能解釋人們卷入到與其他人的關系中。米歇爾認識到精神分析學家不強調彼此之間的一致,因此,他提出這一新的模型去綜合各種精神分析的關系理論。

關系模型

在米歇爾的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關系模型。它是指一個典型的人類相互作用的模式,它包括自我、對象(一件事或另一個人)和可能的自我和對象的關系。米歇爾使用關系模型的概念,以一種新的方式解釋許多傳統的精神分析的話題。例如,他認為性力不應該被理解為僅僅發生在個體身上的某些東西,而應該在關系中理解它的意義。

這是由約翰·威廉姆·沃特浩斯在1903年畫的一幅油畫——《回聲和水仙花》。根據神話傳說,水仙花愛上了自己在水池中的影子。精神病學家苛哈特用這個古希臘的故事說明他的理論,即兒童發展中一種夸張的或者是自我陶醉的自我。

米歇爾也相信對象關系理論和自我心理學可以相互受益。在臨床工作中,他把這兩個具有遠景的領域結合起來。他把心理問題看做是差的關系和不健康的自戀的結合。米歇爾說,心理治療師應該關注病人的關系需要,并幫助他們創造與其他人更加穩定和豐富的關系。米歇爾一直為他的理論而工作,直到他在2000年12月突然去世。他的學生繼續發展他的研究工作。

今天的精神分析

如今的精神分析種類比上面論述的要多得多。例如,由哈瑞·斯艾克·蘇里文(1892~1949年)引進的人際關系精神分析,由伊瑞克·弗洛姆(1900~1980年)發展的人文主義的精神分析,由羅葉·斯克夫提出的精神分析。榮格和阿德勒的研究理論在世界的許多地方仍很流行,人們偏愛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而不是精神分析。

所有的這些心理學家在關于心理是如何工作的和如何在實踐中運用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等方面有著不同的觀點,因而彼此間表現出強烈地互不認同。然而,盡管他們可能批評弗洛伊德,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和觀點仍然在鼓舞著他們。

精神分析的理論是有爭議的,而這種爭議的主要焦點涉及到兒童期的性力的概念和發生在人格發展過程中的事件。弗洛伊德關于俄狄浦斯情結的描述已經受到了多方面的攻擊。主要是因為他沒有詳盡地講述年輕女性在發展過程中的經歷。弗洛伊德的大部分著作都是關注年輕男性的經歷,而關于年輕女性的多數論述或是不完全,或是讓人感到很模糊。

精神分析遭受的更大批評是缺乏嚴格的科學根據。雖然弗洛伊德認為他是一個觀察者,并且準確地報告了他的觀察結果,但是,在他的工作中,沒有遵循傳統的科學方法。他沒有提出假設,并獨立地進行檢驗。他的大多數來訪者是中產階級的婦女。他既沒有使用標準的儀器,也沒有使用量表對她們進行測試。他秉持自己的觀點與病人進行交談,這種方法可能有啟發作用,但不能稱得上系統和科學。因而,一些批評者認為,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論都值得懷疑。雖然出現了這么多的批評意見,但弗洛伊德的工作依然吸引著心理學家的興趣,許多心理學家仍然在實踐他所提倡的方式。

弗洛伊德的影響在研究中仍能感受到。一些研究者目前正在研究如何檢測防御機制。某些證據已經表明,這些機制的確存在,盡管它們在重要性方面可能不同于弗洛伊德最初的描述。弗洛伊德對流行文化也有持續的影響,例如,精神病學家使用筆記本和病床的觀念來源于弗洛伊德的實踐。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期的經驗與夢的意義息息相關的觀點,也已經為人們所廣泛接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安市| 密云县| 怀来县| 鄂托克前旗| 胶南市| 龙胜| 营口市| 荥经县| 化德县| 普安县| 嘉义县| 绥化市| 公安县| 麻江县| 长沙县| 安阳市| 衡阳市| 沅陵县| 林州市| 双辽市| 东台市| 溧水县| 黄浦区| 化德县| 法库县| 保亭| 定边县| 金门县| 庄河市| 东源县| 隆尧县| 察雅县| 石门县| 青田县| 仁寿县| 玛沁县| 淳安县| 彝良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三门县|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