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心理學(彩圖精裝)
- 立群
- 6144字
- 2019-01-02 17:38:29
第八節 現象學和人本主義
現象學在最開始是一個哲學觀點,它強調個體真實體驗的重要性。后來,它又被人本主義心理學吸收,而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40年代作為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反應而誕生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潛能對自我成長的作用,強調意識而反對潛意識和經驗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澳大利亞學者愛德馬特·胡塞爾(1859~1983年)在1913年首先描述了他稱之為現象學的方法:這個術語來自希臘文phenomenon(意思是現象)和logos(意思是研究)。他認為研究人們如何觀察和體驗事件是重要的,強調每個個體對現狀的解釋,而不是客觀事實。他的觀點對法國哲學家馬羅帕提(1908~1961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進一步發展他自己的現象學理論,并受到他對政治過程興趣的影響。馬羅帕提關于現象學的主要著作是《知覺現象學》(1945年),在這部著作中,他認為知覺不是一個一般的過程,而是對于每個觀察者來說,都是很特殊的。

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觀點,如果人們想在生活中完全發揮自己的潛能,那么他們通過自我表達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現象學家相信,意識生活經驗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能導致人們形成模型(自我概念),或他們自己的形象。行為又會潛在地將其予以強化。因此,如果一個男人把他自己看作是一個聰明的人,那么,他將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支持這個看法。如大量地使用學術語言或強烈的表達他的觀點,而盡管智力測驗表明他的智商很一般。同樣地,如果一個女人認為她胖,并且沒有吸引力,她將形成不滿意自我形象的這個自我概念,盡管其他人努力使她相信她的外貌是不錯的。
人本主義
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特·波勒(1893~1974年)的著作開始流行,她的著作的內容是她在20世紀20年代所做的實驗,她寫道:“我觀察到的是人,而不是反射?!边@樣,在一定意義上,她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把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的先驅者。波勒確定了4種基本的趨向:為了性和愛的滿足而努力奮斗;為了達到目的,實現渴望和獲得安全感而適應和限制自我;為了自我實現和取得成就而努力奮斗;為了維護秩序和與社會融合而努力工作。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通常被描述成金字塔形。金字塔的底部是人類的生理需要,頂部則是自我實現,或達到完全心理健康和發揮全部潛能。馬斯洛強調只有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才能產生。例如,食物長期供應的體制建立之前,饑餓者必須能夠解決溫飽,生理需要得到滿足。當食物長期供應的體制建立后,一個人則開始需要被愛和得到認可(社會需要),并獲得自信(尊重需要)。在金字塔中向上運動,稱為“進步”,而向下運動就稱為“退化”。
1.生理需要。生存的需要,包括對氧氣、食物、水、溫暖或涼爽和休息場所的需要。這些需要必須在人們成功地把注意力轉移到個人安全之前得到滿足。
2.安全需要。長期生活穩定和生存的需要,包括遠離環境中的危險(或身體的或情感的)。例如,保護自己免受暴力或健康的危害。人們在把需要轉移到更高一層之前,總是力圖保持物質環境和情感環境的穩定。
3.社會需要。人們需要通過接受、友誼和關愛獲得一種歸屬感,而這種感覺只有在成功地避免了社會群體的孤立和排斥才能達到,在這一水平的愛更多的是索求而不是給予。
4.尊重需要。當饑餓、安全和歸屬需要都得到滿足以后,人們開始為個人成長而努力。社會群體的尊重和承認激勵著他們,使他們有可能發展出一種自信、成功和滿足感。如果不能成功地滿足這些需要,人們可能會產生一些有害的消極信念。例如,感到沒有價值和無助。
5.認知需要。人們的認知需要包括對知識的追求和理解。當人們處于一種和諧安定的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他們所在社會團體的接受和承認時,這些需要便可得到滿足。
6.審美需要。當人們不斷地接近自我實現時,他們的需要集中于他們所處環境的整齊和美麗上。
7.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處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的頂端。根據馬斯洛的觀點,自我實現的人已經發揮了他們的潛能,并達到一定程度的獨立。他們已經接受自己,已經建立起了堅固的值得信任的友誼,獲得了在生活中他們所扮演的角色的信心。他們也顯示了對個人成長和探求的不斷發展的愿望。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代表一種不斷增加的理解人類行為和積極參與他們自身生活的欲望。個體為了提高他們自身的技巧和發揮其潛在能力而有意識地工作,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原則,這些原理被另一位有影響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進一步發展。
“人本主義”這個術語通常是指樂觀地看待人的潛能的一個哲學觀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用這種觀點理解行為,他們吸收了哲學中的現象學觀點,反對還原主義(把行為分成部分并認為它是條件作用或生物驅動的結果)。格式塔心理學家已經研究了人們的知覺和事物的外表,認為人們從來不能感覺到環境本身,除非是為了使環境更有意義。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進一步深化了這個概念,他們認為人們對其觀察到的現象的解釋影響他們的行為,因此,為了真正地理解人類的行為,需要研究的不僅僅是人的行為,而是整個人,他們的社會網絡、情感和他們所追求的生活中的精神意義。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年)和心理治療專家卡爾·羅杰斯(1902~1987年)在這些觀點上的基礎上,發展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形成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潮的主要框架。他們的研究方法給心理學家們提供了一種理解人的行為的新視角,這種觀點的影響不斷擴大,一直影響了20世紀70~80年代。
亞伯拉罕·馬斯洛
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威斯康星大學開展研究工作,他的觀點與很少強調意識經驗作用的行為主義者和精神分析方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馬斯洛相信人們的動機來源于一系列重要的內驅力,并堅持認為,個體能夠意識到這些內驅力。他認為人們有一套核心的需要,這些需要推動和影響他們的行為,并且人們有一種完全發揮他們潛能的需要。這種看待問題的觀點被稱作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卡爾·羅杰斯
卡爾·羅杰斯還幫助創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并且常常結合自體心理學的概念。自體心理學的概念宣稱,一個人關于他(或她)自己的觀念有助于決定和影響他(或她)對經驗的感知能力。羅杰斯的觀點是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的發展,他強調人有意識的欲望和實現潛能的動力。他發展的一種新型的被稱為以人為中心的療法,是很有影響的。這種療法促進個人成長和達到自我實現。根據羅杰斯的觀點,這種療法在一個沒有是非判斷和無條件地接受他們自己的選擇的心理治療環境中,有助于人們自我成長。與傳統的心理學家把尋求治療師幫助的人稱為病人不同,羅杰斯把他們稱為來訪者。

1979年,卡爾·羅杰斯在洛杉磯世界人文科學報告會上。他畢業于芝加哥大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之一。
自我概念
羅杰斯的心理治療方法來源于他關于人格和自我概念發展的理論,以及在治療期間他的許多來訪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他與來訪者一起工作的經歷幫助他構建了他的關于人類潛能的理論,在他的理論中,個人的親身經歷是十分重要的,并因此提出人格可以看作是一個有關自我中心的觀點。與精神分析或行為主義者對待人格的觀點相比,羅杰斯把自我概念看作是意識經驗。他提出人們能夠意識到他們關于自我的觀點,并在行為方式上與這一認識相一致。他也相信個體擁有成功改變的潛能,不論這種改變是遠離心理上的沮喪還是實現他們的能力。
與較早的現象學理論相一致,羅杰斯認為人們的真實的知覺與他們的自我概念或者一致或者沖突,羅杰斯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始于兒童與他們的父母以及一時的社會群體的相互作用。一個健康的自我概念的發展來自于一個可以滿足兒童對認可和愛的需求和教育的穩定環境。這相當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前三個層次到前四個層次的水平。
羅杰斯也提出了人類的需要可以有條件地或無條件地得到滿足,有條件的愛是指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如果兒童滿足了期望,就給予他們所渴望得到的愛和認可。例如,兒童在學校中必須達到一定的等級,才能得到表揚;如果他們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那么將得不到認可。無條件的愛和認可是指一種環境,在這一環境中,促進兒童發展,而不管其是否達到預期水平。無條件地積極地關注兒童,同樣也會使一些不良行為發生,但這些行為不會使兒童變壞或令人討厭。
一致和不一致
根據羅杰斯的觀點,由現實支持的自我概念是一致的,這就意味著個人的內部知覺與外部經驗是一致的。他也提出在個人感覺不受限制的環境中,積極的關注可以促進自我價值的提高。例如,一個兒童通過在校努力學習和積極參與活動而得到認可,羅杰斯相信這種積極的體驗,能使兒童學會評價自己。
在人們自我概念發展并保持一致時,他們的自我實現的能力也會發展。這就意味著個人行為方式與其自我感的知覺是一致的。例如,一名婦女認為自己是負責任的和明智的,她的行動方式將與這些信念一致。如果她遇到或經歷的事與她的自我概念截然相反,她會拒絕或避免它。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概念與真實情況相異,這樣會引起不一致。例如,如果一個男孩在學校努力學習,但卻被他的父母不公正地批評為“懶惰”,他的兩種經歷是不一致的,他可能會發展一種與真實情況不匹配的沒有價值的自我概念。

這個小孩因為在家具上畫畫而被責備。根據羅杰斯的觀點,那些盡管頑皮卻感到自己被關愛的孩子,比那些只有在做出良好行為時才感到被關愛的孩子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自我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越大,產生混亂或問題行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自我概念與現實的差距太大,就可能引發心理疾病。相比之下,有良好適應能力的人,他們的自我概念與他們的思想、經歷和行為是一致的。
根據羅杰斯的觀點,如果人們在無條件關愛的情況下成長,他們的官能將會更加有效。如果父母只給予有條件的愛,那么兒童在成長中會相信只有表現完美,才能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可,這可能導致他們產生對工作、社會或個人追求的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從不對自己的成績真正感到滿意,反而總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
人本主義療法
那些采用人本主義方法的心理學家強調,人們有能力通過努力發揮自身的全部潛能。所以這類治療學家傾向于采用那些提高潛能的方法。這種治療關注來訪者的潛能是為了他們的成長,創造一種他們在其中被無條件接受的環境。首先治療學家會強調每個人學會承擔自己的經歷和相互作用的責任的重要性,而后,良好的治療關系被用于創造培育和滋養人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個體會健康地成長,并發展出健康的自我概念。
羅杰斯認為人們有目的地發展和提高他們自身,并且能使他們有意識地接受或拒絕社會準則。自我實現的術語表示追求獨立的動機。心理治療中運用人本主義的方法,既能幫助情感沮喪的個體,又能幫助健康的個體積極地探索他們的全部潛能。
⊙來訪者中心療法⊙
卡爾·羅杰斯相信當人們的內心發生沖突時,他們會產生積極的改變。心理治療師的作用就是提供一種培養自我發展的環境,幫助來訪者找到他們問題的解決方法。他強調來訪者是他們自身發展方面的專家,而心理治療師則是一名重視和相信他們經歷的聽眾。心理治療師通過關愛和接受他們的來訪者及他們提出的問題,而發揮自身的作用。
來訪者中心療法的三個主要特征就是真誠、無條件地積極地關注和共情。羅杰斯強調來訪者與心理治療師之間的關系必須是真誠的,或以真誠為基礎的。因此,心理治療師在治療期間必須樂于接受他們的來訪者的反應和經歷。這將有助于為他們的來訪者創造一種安全舒適的環境,使他們能夠向另一個人,而不是裁決者自由地表達自己。
羅杰斯也提出無條件積極的關注可以使人們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這種關注的需要來自于個體自身(協調)和他們所處的世界(來自父母無條件的認可和關愛)。羅杰斯說這種情況可產生心理上的完全和諧,在這種和諧的心理狀態下,人們可以自由地、獨立地和有創造力地體驗生活。羅杰斯認為即使一個人在有條件限制的環境中長大,形成了內心沖突和不協調,在治療期間通過建立一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的環境,也能夠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改變,使個體自我價值和協調的發展成為可能。
共情是指對另一個人情感經歷或感情的理解,它與同情不同,同情是一種體會到其他人可憐的能力,但沒有真正地理解他們的經歷。根據羅杰斯的觀點,通過對來訪者經歷的思考和反饋,心理治療師必須達到與他們的來訪者實現一個恰當的共情水平。此外,這也有助于形成一種讓來訪者覺得得到關心、并且受到重視和尊重的感覺。

羅杰斯相信在無條件限制的家庭關愛下成長的兒童,一般來說,與自己和其他人都是和諧的。
人本主義和精神分析
人本主義運動發起部分原因是對精神分析的一種反應,所以這兩種方法有許多重要的不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能用無意識欲望或過程來解釋。他們強調個體意識不到的無意識。然而,這種方法不承認意識經驗對個體的重要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當努力去理解人們的動機和行為時,對意識和無意識需要都要考慮。羅杰斯說,人能意識到他們的自我沖突,正是這種意識影響他們的內驅力和行為。

在2000年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上,肯尼亞的諾阿·恩蓋尼在男子1500米決賽中獲勝。作為一名田徑運動員,他發揮了他的潛能,得到了金牌。羅杰斯相信許多人只要不受他們情緒因素的困擾,和在人本主義治療的幫助下,他們都可以在各自的領域取得類似的成功,實現他們的價值。
人本主義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的另一個不同在于他們對人的基本認識。
人本主義學者相信人們有潛能提高他們自身,并能對人的本性和行為持樂觀的態度。精神分析學家則認為人一直在為了連續不斷的無意識沖突和欲望而奔波。
人本主義和行為療法
人本主義運動也是對行為主義的一種反應,行為主義曾經使特殊治療技巧得到發展。行為主義者也沒有考慮到個體的意識經驗,轉而提出人格或者性格都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而塑造形成。他們認為,要科學地學習意識經驗或者個人對這些經驗的解釋,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并沒有把它們都考慮在人類行為的研究范圍之內。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行為主義者經常在還原論上觀點不一。行為主義者提出,人們的行為可以被解釋成條件反射過程的結果或生理的驅動。因而行為可以被分解成它的基本要素來理解:這是一種還原論的方法,它不考慮個人的整體經驗。相反,人本主義者認為個體的行為是有意識的,并能選擇好的或不良的行為。人本主義者也采取一種整體的方法理解個人的動力和驅力,關注整個人或人的全部,而不是把他的行為分析為部分。
人本主義的不足
像大多數心理學理論一樣,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受到了一些批評。它主要的不足是其不可測性,它對人類本性的看法不切實際,也不能找到足夠的證據支持它的觀點。人本主義的方法經常被認為是不可測的,原因是他們描述的概念(例如,自我實現)是不容易定義或測量的。由于不能建立一套標準的測量方法,因而導致了不能有效地評估這些概念。例如,自我實現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所以沒有一個單一的標準能夠適用于所有的人。
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的個體是處于需要層次的頂端,但尋找那些達到這個水平的個體是困難的。馬斯洛和羅杰斯都把人的行為看作是好的,他們對人性的這種過于樂觀和不切實際的觀點,也經常遭到批評。
人本主義心理學也遭到了批判,因為,作為心理療法的一種方法,其有效性通過研究并沒有得以確立和承認。相反,治療師通過臨床觀察已經發現了它的作用,通過使用這種方法對來訪者行為和經驗進行觀察。
很明顯,關于效果的科學資料難以得到,這就意味著人本主義療法不能滿足科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