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對話——連接自我之道
- 與心為友
- (美)巴克提·提爾塔·斯瓦米
- 10817字
- 2016-03-22 16:16:52
tenasya tadrsam rajal
lingino deha-sambhavam
sraddhatsvananubhuto ‘rtho
na manah sprastum arhati
因此,親愛的王啊,被精微心念覆蓋的生物體,由于前世之軀的影響,會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思維和意象。我的話確然無疑。若在前世之軀中未曾感知,絕無可能憑空臆想。
——《圣典博伽瓦譚》[1]4.29.65
超越表象
每個人的內心都在與自己進行著永不停息的對話,它源于生活經驗的累積,并不斷地自我重復。生活中有許多人經常給我們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而我們也欣然接受,甚至把這些標簽直接加諸在自己身上。于是,我們會在內心中持續這樣的對話,并任其左右自己所有的行為和反應方式。這種內在對話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我們外在的行為只是真實自我浮于表面的一小部分而已。例如,當我們和別人交談時,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接受的信息中只有7%來源于談話內容本身,而38%的信息則來自于對方的聲音、語調、語氣和音量,還有55%來自于與語言無關的交流方式,例如面部表情和體態姿勢等。
說者和聽者各自的內心對話均對交流的方方面面構成影響。然而,大多數人僅能覺察到外在的表象,這顯然會給雙方的交流和彼此的關系造成許多困難。最重要的是,過分認同于外部物質也使我們忽略了真實個體深層次的那一面。
因果的影響
現代社會學和心理學一致公認,人本質上是遺傳和社會化的產物,父母的基因對子女的影響非常顯著。然而,大多數的人卻不清楚,盡管這些因素會影響到個人,但究其根本,卻是前生因果業報的結果。每個人在此生都有一定的經歷,這些經歷不僅直接影響到當前的思維過程,而且還構成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決定我們思維習慣的性別、種族、語言和家庭等因素,其實是從前生的經歷和關系發展而來的,這根鏈條綿延不絕,僅分析此生的因果就可以理解業報的影響。舉個例子,現在有些學生在修法律學。然而,正是他們在中學和小學期間接受的一系列教育使他們得以踏入大學的校門,并在智慧和理解力的發展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學生從前吸收的知識也對現在知識的運用和培養起到了作用。此外,還有其他很多因素也會在未來發揮作用,比如與同齡人、老師和父母的朝夕相處會塑造一個人的心態并影響到其未來的發展。回到剛才的例子,這些因素將共同決定一個人究竟能成為什么樣的律師。
同樣,我們當前的身體、心理和精神特質也源于過去的經歷和交往。例如,與圣賢的交往會對我們的精神力量和奉獻之心產生巨大的影響。許多美好的因素會提高我們愛心服務的品質,相反,許多不好的因素也會影響我們此刻的奉愛生活。
接近真實的自我
一旦了解了這些因素,當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時,就會回憶起許多意義非凡的事件以及曾經震撼過我們生命的人。如果把這些影響疊加到一起,就會發現一個當下的我,這一點對每個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關注心靈的人始終會試圖接近真實的自我。我們期望能覺悟到自我的永恒本性,明白我們所真實擁有的永恒人格。但我們此時所認同的自我其實并不是真實的自我,那只是我們正在延續中的外在所表現過程中的一部分。我們過往的人生導致了現在的軀體,而前世今生則促使我們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做出思考和反應。
我們的境遇就如同一臺獨角戲,你假裝自己就是這臺戲中唯一的演員,你不斷地更換戲服,敘述著不同的臺詞。不久,觀眾或許已經搞不清楚你的真實身份了,而作為演員,你甚至也會看不清自己的真實身份。也許,你會很快忘記應該穿什么樣的服裝,原本的臺詞又是什么。身處塵世間,我們很容易陷入同樣的困惑。我們的軀體與環境曾經有過那么多的變化,為了在這個懷有敵意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我們曾經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裝束。那些形形色色的戲服和動作現在已經質變為我們的一部分。
開始改變
之所以要觸及這個問題,是因為除非我們能誠實而深入地探究問題的根源所在,否則那些障礙幾乎永遠無法逾越。在任何群體中,都有許多充滿各種各樣問題的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他們如今所謂的身份、過去的社會交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每個人內心中的對話。這個話題之所以能引發我的興趣,是因為我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改變自身,從而更好地享受靈性生活,獲得更多的覺悟并擁有更為健康的人際交流。然而,談及此話題的另一個原因在于,我個人的服務涉及各種各樣的方面,幾乎每天,我所收到的信件中都有一部分來自那些由于心理因素而陷于危機中的人。
如果觀察一下他人,我們會發現,由于過去接受了不良標簽,因此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也會出現在個人的靈修生活中。舉個例子,有的人很反對權威,這可能來自童年的某些經歷,例如酗酒的父母、軀體暴力和性虐待等。這些陰影會一直跟隨他們,直到有一天,他們能充分面對過去并寬恕這一切。他們需要以某種方式接受過去,好讓自己不再背負著過去沉重的陰影,不再被內心的聲音逼迫自己從事不良的行為。由于難以接受權威,因此很多人無法敞開心扉,這一點也表現在各種人際關系中。這樣的人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被這些障礙所困,并由此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討論這些問題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下一代,并給予他們充分的鼓舞。比方說,學校里的成績和自我認識之間就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研究人員曾對一群小學生做過調查,旨在了解環境在個人成長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相似背景和智商的孩子們被分為兩組。一組孩子被老師評定為優秀生,另一組則被告知,他們是正常的孩子,但在學業上存在一定的問題。當然,得到格外鼓勵的孩子們更易學有所成,他們不僅獲得了更高的評價,而且這種心態在多年之后依然保持不變,無論從事什么領域的工作,他們都表現出色。而那些覺得自己無法應對挑戰并獲取成功的人則會持續遭受人生中的挫敗。這項研究表明,我們通常會接受環境反饋給我們的信息并由此產生相應的行為。
深入思考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自我身份認同于某種固定的模式,而把這些僵化的模式拋棄,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要做到這點,我們首先應該認清這些模式的來源。也許你可以嘗試一個練習,以便更準確地審視自己的過去:
·回憶曾經在生命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三個重要人物
·回憶你曾經做過的三個最重要的選擇
·回憶意義最深遠的三個重要事件
當你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請牢記,其中有些事情或許并不十分美好。你生命中的一些突出事件以及過去的人際交往也許很消極,并且在你的意識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某些人的交往或許培養了你現在的一些壞習慣,打上了不少負面的烙印;還有的交往則激發了你的內心對話,使你聽從心意的聲音,遠離靈性生活。當你覺察到這些消極影響的時候,當務之急就是盡快擺脫出來。換一個角度來說,假如這種影響是正面而積極的,那么一切受益都會令你滿懷感恩之情。
現在,請把本書放置一邊,抽出一定的時間,針對這三個問題寫下自己的思考。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之后,請繼續本章的閱讀。
心靈之途上的障礙
當感官和心意都致力于心靈的修煉時,凈化的程序便開始了。但是,任何醫藥的作用都有賴于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的配合,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找準時間、選對方法。另一點是,自卑的人往往覺得自己無法接受愛,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他們通常覺得自己很糟糕、很麻木,于是總認為沒有人會真正地關愛他們。不幸的是,這種意念會一直持續下去,并把負面的思維方式帶入生活狀態和家庭之中,甚至傳遞給下一代。
每個人都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舉例而言,如果我們的軀體在外在或內在的方面出現了問題,那么我們的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就會受到影響。健康的體魄賦予我們更高的熱情去從事某些活動。同樣,當我們很少受到恐懼和欲念的干擾時,我們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靈性的訊息即可輕易穿透我們的內心。
讓我們想象一下,當我們走過一生,經歷無數之后,有多少令人分心的事物曾阻礙我們與最高的神之間建立內在的連接,阻礙我們全神貫注于他。我們不僅有機會聆聽經典的訓諭,并且還有機會接受并走進它。然而,當我們不能專注時,我們不僅無力做出正確的處理,相反卻容易對這些障礙視而不見,以為它們會自然消失。很多時候,在經歷了十年、十五年甚至三十年的冥想、禱告或修身養性之后,這些障礙依然會存在,只有當它們進入到我們的意識深處時,這些障礙方能不攻自破。相反,如果障礙重重,靈修就無法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更好的效果。
讓我們再一次停下腳步,做一番思考,認識你自己的內心對話。研究表明,對大多數人而言,有80%以上的內在對話是負面消極的。你可以抽一天的時間來關注一下自己內心的對話。大多數的人不斷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壓抑自己,也壓制別人,并對自己不斷地重復許許多多貶斥自我的負面信息。此外,我們還會注意到,在和特定的人交談時,我們內在的聲音和脫口而出的話總是相去甚遠。很遺憾,在大多數時候,內心的對話是負面的,而這內心的聲音最后竟變成了咒語,不斷地重復播放。最后,盡管我們表面上拒絕接受這些內心的對話,但這些聲音卻已經滲透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之中。
求救信
最近,我收到了一位學生的來信,信中恰恰談到了這些問題。對于遍布世界的靈修者而言,內心對話的確會給他們的成長造成障礙,甚至使他們陷于停滯狀態。這位靈修者試圖非常認真地對待自己的生活,但是出于某些原因,這種連接卻總是存在著某些問題。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她在信中寫道:
感謝您的仁慈。我想就我存在的一些問題向您請教。我缺乏自信心,感到很痛苦。在您的著作中,您寫道: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的家庭中,大家從來不流露感情。我的父母,尤其是父親,總是對我說些負面的話,批評我的弱點。因為我有很嚴重的憂郁癥,所以讀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它們對我幫助很大。現在我終于明白,我的父母已經竭盡全力,卻不可能做得更好,因為他們的確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她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不僅如此,還參考了心理學方面的書,做了一些初步的調查。在研究過程中,她能認識到父母親所做的努力,盡管他們并沒有主動傷害她,但由于沒能給予她適當的疼愛、關懷和交流,因此她實際上也是一位受害者。至少,她能明白父母自身存在的問題。
我寫這封信是因為這些問題還在困擾著我,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幫助自己。雖然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我更需要的是幫助。我總是擔心自己得不到一個健康的家庭。
令她恐懼的是,童年時代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模式會被帶到自己的婚姻中,而這種可能性非常之大,除非能做到正確的預防。
對于責任,我也抱有某種恐懼感,因為我總是覺得自己做不到。我見過很多糟糕的例子。我來印度的一個原因是希望給自己找一個靈性的環境。我期望自己能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接受這種文化。我看到這里的人都非常認真地履行著自己的服務和職責。這個集體拯救了我,增強了我的信心,但是我依然缺少更深厚的感知。
盡管她所做的心理研究可以幫助她釋放某種焦慮以及對父母的怨恨,但她仍然認為自己無法完全克服障礙。為了自救,她改變了自己的環境,來到了印度——一個更為簡樸天然的環境中,置身于一個集體之中,期望從中得到幫助,在這種凝聚力中得到成長。這個環境或許可以幫助她更直接地聯想到神,并拋棄自卑感。接著,她又和我分享了這幾點:
我得不到更深刻的感知。我發現自己雖然走進廟堂,和大家一起參加所有的活動,但是,僅僅像是出于某種責任而已,所有的活動都是外在的。對于朋友、父母和仁慈的主,我似乎無法建立更深厚的情感,我無法充分地感受,使得內心很痛苦。
由于父母給她的影響,她變得冷漠而缺乏感情。她覺得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失敗者。她說,這種障礙使她無法與同齡人和朋友建立深刻的情感,無法真正地向神敞開心扉。還有一點是她沒有談到的,即她對靈性導師的情感也因此而受阻。
我不知道如何用心來給予和接受愛。我確信,父母是愛我的,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向我表示過這種愛。現在,我自己在情感表達方面也有了問題。我試圖原諒自己的父母,現在從表面上看也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但是,我常常自責,有時心想,興許是因為我自己真的不夠好。我覺得這種狀態也影響到我和其他人的關系。我如何才能找回信心,找回自尊?我如何才能找到更深刻的愛與仁慈之心?
盡管知道自己的內心對話是不健康的,但她仍然無法從中完全掙脫。當她很機械地從事服務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會表現出來。雖然走進了廟宇,進行了靈修活動,但她的心靈和思想卻沒有真正地走進這個程序,就連和其他人交往時,也存在著障礙。但實際上,她還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她不僅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根源所在,而且還能反思過去。
在給她的回信中,我寫道:“是的,你的思想和情感都很真實,并不膚淺,應當得到關注。你的確需要幫助。”我認為,她能做如此誠懇的分析,其實已經處理了75%的問題。但是,最后的25%也是最難以解決的,這也是我答應給她幫助的那一部分。此外,我還和她討論了有關內心對話的一些要點。
在我最初給她的回復中,我建議她深入地思考有關原諒父母的問題,因為有一些跡象表明,她并沒有完全地原諒他們。在信的末尾,她依然在強調自己對他們的感覺不太好,這就說明,她還在接受那些強加給她的標簽,內心的對話仍在不斷地重放。為了徹底解決問題,她必須深入而細致地觀察,找到放棄那些標簽的方法。寬恕對一個人而言,尤其必要。這并不是說,我們認可了他們過往的行為,認為她的父母教子有方。寬恕并不意味著她接受那些標簽,把自己看作不可救藥的人。寬恕意味著,她已經釋懷,從過去學到了很多,并滿懷希望地期待著未來。
改變內在的連接
內心的對話積聚著巨大的力量,這是因為我們和自己一刻都不會分離。想象自己和某個人在一起,那個人一刻不停地對你說:你是一個失敗者、白癡、笨蛋、大麻煩。這個人還不斷地向你傳遞一個信息,即你的存在就是他的痛苦。假如這種話偶爾從別人嘴里聽到,我們會對他敬而遠之,然而最不幸的是,即使我們掌控不了心意中產生的思想和念頭,卻依然不得不時刻和自己的心意打交道。
內心的對話非常重要。由于我們不斷在對自己說話,因此就會變成自己所說的那個樣子。例如,在奉愛瑜伽的修習過程中,最為美妙的就是通過閱讀經典、聆聽課程、沉浸于圣名,此時內在的聲音會越來越多地與超然性連接在一起。一段時間之后,如果還保持著這種連接,這種溝通就會變得像健康飲食一樣,滋養和轉變著我們的軀體。如果內心深處缺少那種靈性的對話,就算你修習了幾十年,心意中依然還是那個陳舊的錄音帶,重復播放著同樣的聲音。內在的沉思和冥想若與外在的活動相距千里,我們便得不到完全的益處。
正因如此,物質世界里的很多成功人士會有很脆弱的自尊心。雖然他們實現了眾多的目標,但卻牢牢抓住這些舊的錄音帶不放,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播放。就拿上面這個例子打個比方。這位姑娘來到了瑜伽團體中,閱讀了經典,聆聽了講課,分析和反思了自己的問題,但是,所有這些積極的活動只能給她某種程度的幫助。除非她內心的對話發生了變化,否則很難做出重大的轉變。
一位靈修者會攜帶著昔日的很多烙印,每個人的因果會展示為艱難的過去。但是,由于神的恩典,以往那條崎嶇不平的道路最終會把我們帶入靈修生活,因為我們不愿意接受那種所謂的傳統生活。走上靈修之路的人有的是出于憂愁煩惱,有的則出于對財富的追求或源于對知識的渴望。在每一類人之中,都有為了適應社會而產生的犧牲品,他們被貼上了各式各樣的外在和內在的標簽。
現在,我們可以對要點做一個基本的概述:每個人都在對自己不斷地說話,只有當這些語言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才開始實質性的轉變。人和自我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改變這種自我相處的性質。尤其在我們缺少好的交流或者感到恐懼、悲哀、焦慮的時候,此時心意會變得更為強大。來自我們心意的影響力會滲透到四面八方。
舉個例子,遭受過虐待的人容易把責任歸咎于自身,在承受生活帶來的責難和痛苦的同時,他們求助于酒精和毒品,最后上癮。然而,借酒澆愁的結果是問題變得更為復雜。現在,這個試圖改變自我的人不得不同時面對兩件事——毒癮和創傷。雖然他們都聽說過,毒品會毀滅身體、奴役精神,但由于他們的意識或內在的對話無法實現徹底的改變,因此他們依然無法自拔。超然主義者對人的心意所蘊含的力量和危險理解得很深透,不僅如此,他們還知道因果的規律。只有當我們清除那些存在于過去和現在的問題,沖破一切禁錮我們的枷鎖,才有可能根本地解決問題。
尋根溯源
我要舉的最后一個例子依然和創傷有關。大多數的實例發生在女性身上,因為女性較男性更善于溝通。我們男人的情況其實更為不妙,因為我們囤積著這些痛苦,卻害怕與人述說。在最后的這個事例中,主人公是一個女人,超重一百磅,不斷在嘗試節食。有時,她的節食頗具成效,但是不久又故態復萌,恢復了以前的飲食習慣。有時,這種情形來自于她內心的對話;還有的時候,她也許覺得生活實在太艱難了,于是只能用食物來替代一種健康關系的缺失,以此滿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深度地探究個中原因,也許會發現,這個女人或許在童年時代遭受過創傷,比如說性虐待。成年后,她認定一旦減肥,就會吸引男人,這讓她感到自己很脆弱。這種情況會刺激她的潛意識,激發從前的記憶,而那些問題都是她從來沒有充分面對過的。于是,她便瘋狂進食,試圖用身體的形態來保護自我,避免再度受到相似的摧殘。有的人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節食,但真正的問題卻依然隱藏在深處,不被認知。他們的內心對話依然如故。出于恐懼,他們陷于某種困境,由于無法認清障礙,因此也失去了超越障礙的能力。
這些例子可以幫助我們反思人的意識中存在的各種障礙,這些障礙總是揮之不去,反反復復地困擾著我們。最終,我們會成為日趨惡化的全球性問題中的一部分,離婚率居高不下,孩子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即便是靈修團體也難以幸免于難。當我們無法充分解決自身的問題時,就有可能把問題傳遞給孩子們,甚至把自己的弱點也強加給他們。不幸的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孩子難以應對這些問題,因為他們的內心對話也在日益變強。我們或許不必成為心理學家、精神病專家或社會學家,但是,我們的確需要對心意的力量有更好的理解。心意可以成為我們最好的朋友,也可以變成我們最大的敵人。這些討論可以幫助我們逐漸明白,除非我們了解心意的行為方式,否則心意多半會成為我們的敵人。一旦我們對它的功能了然于心,就一定能把它轉變為我們最好的朋友。
問答錄
問:如何改變“成見”?
答:說到改變認識,一個人的寬容之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怨恨心會使一切陷入停滯。最近在對克羅地亞、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的訪問過程中,我時常舉辦以寬容為主題的討論會。我例舉了很多圣哲和靈性導師的例子,這些人雖然遭受過攻擊或虐待,卻永遠在鼓舞別人。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他們如何藉此洞悉事理,理解他人。
除了寬容之外,我們還需培養仁慈之心,對己對人。舉個例子,由于過往生活的負面影響,一個父親的內心對話很可能是不健康的。但是,假如他想給孩子們更多的愛,就應當深入地面對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待自己的兒女。也就是說,假如我們能更好地處理眼前的情況,就能把更多的愛和關懷給予周邊的人。我們可以藉此培養出更多的寬容和仁愛,去面對生活中的其他人以及我們自己。對于患有憂郁癥和恐懼癥的人而言,他們常常缺乏能力幫助和關愛出現在他們生活中的人,他們很難用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去應對實際的情況。如果不留意,甚至還會把自己的負面意識傳遞給孩子,以后他們的孩子也會滋生出類似的負面的內心對話。
改變認識的另一方面是對某件事情的反應。遇到問題,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健康的方式來面對,有時需要特別的措施。比方說,孩子的父親施加暴力,母親心知肚明卻沒有試圖阻止,這個時候可以和母親認真地談一談。人有時需要發現問題,這樣才能徹底根除,完全走出過去的陰影。我們現在暫且不做深入的探討,因為有必要根據具體或普遍的情況做通盤考慮。不過,大體說來,我們都需要寬容、仁愛和正確的行動。
最重要的是轉變。即使在對實際的情況進行了充分的衡量并運用了寬容等原則之后,除非我們能把負面的能量代之以正面而美好的活動,并讓我們的身心和感官都融入其中,否則這種改變很難持久。
Visaya vinivartante
Niraharasya dehinah
Rasa-varjam raso ’py asya
Param drstva nivartate
被軀體所困的靈魂也可能抑制感官的享樂,但對感官對象的嗜好會依然存在。若以更高品味的體驗來放棄感官享樂的活動,便能專注于知覺之中。
——《博伽梵歌》2.59
這樣一種積極的投入可以防止我們重新墮入以前的生活方式,因為雖然我們已經走出了從前,但罪惡的種子依然還在。盡管雜草已經拔除,但是我們還需要把根除盡,以免雜草重新長出來。因此,酗酒的人可以很多年滴酒不沾,但是,一旦感到脆弱和迷茫,就有可能重返那曾經給自己帶來過安慰、滿足和刺激感的“舒適區”。酒癮復發后,同樣的內心對話就開始重播了,一遍又一遍。
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未來的這幾年內,我們將會看到這些問題在地球上愈演愈烈。由于對地球母親的侵犯,人類在心理方面所面臨的挑戰正變得越來越顯著,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濫用正在創造越來越普遍的精神污染。隨著人們心理問題的增多,這些問題逐漸失控,侵入到環境之中,反過來又影響到更多的人。即便我們的生活暫時還沒有出現這些問題,但由于環境的性質使然,我們依然應當非常謹慎。假如我們進入一個擠滿了流感人群的環境,我們可能會為自己還沒有感染病毒而慶幸,但是我們還是要非常小心,因為空氣中彌漫的都是病毒。我們不僅僅要解決以前那個不正常的模式,而且還要尋求加強自我的方法,以免在未來的生活中重蹈覆轍。
問:朋友患心理疾病會影響我們嗎?
答:如果你的室友總是怒氣沖沖、臟亂不堪,或者徹夜不眠,讓你無法入睡,你肯定會受到影響。同樣,當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焦慮、恐懼、苦惱和快樂也會在各種程度上對對方造成影響。無論是單身生活,還是擁有婚姻家庭,你所關心的那個人的情況都會直接給你施加影響。他們的心態,無論是憤怒的還是快樂的,都會影響到你,因為你們分享著身體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共同的空間。如果你對靈修生活非常認真,但你的伴侶卻嗜酒如命,不看書也不念誦,那么你的靜心修行就會困難得多。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你們倆都喜歡學習經典,下完班后你們還能共享晚餐,相伴閱讀,那么你們的精神與靈性生活便會得到巨大的動力。
問:為什么內心常常充滿恐懼?
答:首先,我們再也不必回到前世。我們只需知道,每個人的前世都會對今生產生影響。上了大學的人不必回小學,不過他們深知,以前的教育會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現在。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記起童年生活的全部細節。然而我們的確要面對生活中的那些障礙,因為這些障礙現在已經影響到了我們。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分析一下人生中某些曾經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經歷。當我們找出了這些經歷之后,就可以嘗試解決問題了。
我們都擁有一些普遍性的原則,當我們敞開心胸的時候,就可以體會到這些普遍原則給我們帶來的益處,此時神也將隨之降臨,給予我們知識、記憶和遺忘。然而,盡管我們被賜予了知識,但仍需身體力行。在《博伽梵歌》中,主奎師那給予了阿朱那至關重要的訓諭,至于交戰與否,阿朱那依然要自己決定。有關心意的危險性和色欲在軀體中的展示,主給予了我們很多指導。他告訴我們,要時刻想著他,但是,究竟應當如何行動,我們必須自己做出決定。
我們不能認為,人僅憑信心就可以獲得成功,我們不應忽略自身的工作和努力。但是,說時容易做時難,所以我們應當謙卑地祈禱:“親愛的主啊,這個任務讓我感到力不從心。請幫助我,讓我更好地服務您。”物質主義者總是想方設法地運用自身的分析能力,試圖依靠自己的力量行動,最終,他們常常以失敗告終,因為到了某一個時刻,他們自身的那一點努力就再也發揮不了作用了。盡管我們不想僅僅依靠自己的微薄之力,但我們也不想坐享其成,等著仁慈從天而降。正因如此,古往今來的圣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細節。他們教我們如何識別圣賢的品性,這樣我們便可以托庇于他們,也同樣成為圣賢。而圣典古訓則可以提供有關自省的原則與指導。
關鍵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培養謙卑的品性。一旦對謙卑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些障礙就不那么難以逾越了,因為我們會真心實意地端正自己的品性,并想辦法更好地服務主。這樣,心中的神明就會給我們指引,為我們提供便利的條件去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有時,我們會被指引到一個能幫助我們的人身邊,我們應當把這一幫助視為神的指導。
問:人為什么要寬容?
答:人活在這個物質世界,就意味著會犯錯誤,墮入幻象,欺騙他人以及擁有不完美的情感。有時我們發現,這些錯誤、虛幻或背叛接踵而來,難以逃遁。每個人都會在某一時刻、以某種方式經歷一些毀滅性的打擊。但是,我們必須自問,對于背叛和欺詐,我們還想恐懼多久。
如果我們總是耿耿于懷,無法寬恕別人,這首先就好比我們容忍那個人一次又一次地攻擊我們。其次,這也意味著我們沒有充分走入現在,邁向未來。第三,如果我們總是這樣緊緊抓住二元性不放,就無法超越問題本身。最后一點,我們沒有培養出充分的愛,以便在我們被憤怒和怨恨的陰云籠罩的時候,依然有主活躍在我們內心。或許,我們有時甚至希望另一個人也感受一下背叛的滋味,體會一下某種痛苦。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問一問自己,在我們將痛苦放下之前,我們想讓別人經受多大的痛苦。看一看古往今來的圣人,有那么多人經歷過背叛、失望、攻擊和誤解,但是他們沒有心懷怨恨,沒有允許自己墮落到這個層面。
既然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寬恕,那么我們也應當寬恕他人。正如我們不得不面對那些背叛過我們或令我們失望的人,我們也在生活中背叛過他人或令他人失望。因此,既然我們祈求寬恕,就應當學會原諒別人,而最終,我們也必須寬恕自己。有的人曾經做過錯誤的選擇,或者經歷過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于是他們一直保留著不健康的內心對話,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很難邁進新生活。
從靈性的意義而言,這就好比我們在充當神的角色。我們趾高氣揚地認為,我們可以和神一樣偉大。我們自憐自傷,把自己的過去和傷痛置于生活的中心,有的人甚至把創傷或錯誤當成了神,在思想和內心深處頂禮膜拜。如果是這樣,我們又如何迎接神的到來呢?這些沒用的“神”替代了我們和神之間真正的連接。我們只有把它們清空之后,才有空間迎接那位真正值得崇拜的神。要銘記的是,最偉大的崇拜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而已,而是一種內在的、穿透到靈魂深處的東西。因此,有益健康的內心對話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豐富的靈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注 釋
[1].《圣典博伽瓦譚》(Srimad Bhagavatam),簡稱《博伽瓦譚》(Bhagavad Purana),古印度歷史上一部神圣而偉大的經典,被奉為韋達(吠陀)諸經的終極釋論。通過眾多有關至尊神、帝王、圣哲及眾生的故事以及宇宙創造等描述,闡釋了宇宙之法、靈性本源、人類命運以及神與眾生萬物的奉愛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