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1)

  • 新編外國文學教程
  • 亢西民 李家寶主編
  • 4941字
  • 2016-04-05 17:37:47

第一節 概述

一、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歐洲爆發的一場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這一運動的產生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在中古后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商業、手工業的興盛,歐洲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產生資本主義因素。意大利由于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在14世紀時,一些交通便利、商業繁榮的沿海城市,如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熱那亞等地,資本主義萌芽先后破土而出。隨著資產者階層勢力的壯大,這些地區先后擺脫封建勢力的控制,成為享有一定獨立自治權的城市共和國。15世紀末,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西方廣泛傳播,引起航海、印刷、軍事技術的劃時代變革,促成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使商品經濟所必需的國、內外市場空前擴大,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陸續在英、法、德、西班牙等國出現。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新興資產階級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在國內殘酷壓榨、剝削廣大手工業者和農民,在海外進行血腥的征服和掠奪;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封建勢力的束縛,它自身還未達到足以與封建政權相抗衡,并進而奪取政權的地步,因而不得不同農民、城市市民結成聯盟,同封建勢力進行斗爭。但出于其剝削階級的本質,又對農民、城市平民的起義和革命持恐懼態度,往往同封建勢力相妥協。資產階級主要采取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兩種方式進行反封建的思想斗爭。

中世紀歐洲的天主教會不僅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同時它本身也是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擁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地產,因此,“要在每個國家內從各個方面成功地進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須先摧毀它這個神圣的中心組織”[1]。宗教改革運動由威登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1483—1546)首先在德國發起,隨后影響到英、法等西歐國家。作為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的第一次大決戰,宗教改革對歐洲的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與隨后出現的托馬斯·閔采爾(約1490—1525)領導的農民起義,給封建教會勢力以沉重打擊。宗教改革后,西歐基督教分裂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新教(或稱基督教)和代表封建階級利益的舊教(或稱天主教)兩大派。

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的另一種主要形式。它與中世紀市民的反封建、反教會斗爭有著思想上的淵源關系。12—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和阿拉伯人帶來的西亞的科學和唯物主義思想,給深受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禁錮的西方世界吹進一絲新鮮空氣。同時,“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2]。古希臘文化中所反映的富有生氣的人世生活,肯定人、贊美人的力量、才能、智慧與創造精神的人本思想,使深受中世紀封建宗教思想禁錮的西方人士眼界大開,頗受啟迪。于是,古代文化重新受到人們重視,文化學術界形成一股學習、研究古代文化的熱潮。他們打著“回到希臘去”的旗號,聲稱要把久已湮滅的古代文化復興起來,資產階級學者認為這是古代文化的“再生”。實際上,文藝復興絕不簡單是古代文化的再生,而是新興資產階級以復興古代文化為旗號,利用古代文化作為反封建斗爭的武器,反對封建思想統治,沖破教會神權的束縛,以建立資產階級新文化。

文藝復興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影響深遠,恩格斯稱贊它“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3]。文藝復興時期在哲學、政治、軍事、宗教、文藝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都涌現出許多資產階級的卓越代表人物,他們能夠不受資產階級的局限,真誠地以謀求全人類的幸福利益為己任,在時代冒險創新精神的驅動下,在各自領域做出許多開拓性的貢獻。在哲學方面,意大利的布魯諾、英國的培根、法國的蒙田打破了宗教神學的樊籬,把唯物主義哲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英國的托馬斯·莫爾和意大利的康帕內拉則分別在其著作《烏托邦》和《太陽城》中直接把批判矛頭對準私有制度,首創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從而為現代思想武庫增添了新的社會學說。在自然科學方面,波蘭的哥白尼、意大利的伽利略、德國的開普勒也成就非凡,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文藝方面,出現了意大利的“藝壇三星”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以及意大利的薄伽丘、法國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萬提斯、英國的莎士比亞等一代人文主義宗師,把歐洲文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這些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巨人”們,大都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不同專業領域都建樹非凡。如達·芬奇既是畫家,同時也是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馬丁·路德不僅是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人物,同時也是現代德國散文的奠基人。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中形成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它是文藝復興期間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斗爭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貫穿這一時期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文學的中心思想,其基本內容有以下幾點:

以人權反對天主教神權。在中世紀,天主教會和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神的絕對權威,贊美上帝的至高無上,無所不能;而把人則說成是渺小卑微的生物,認為人只能順從上帝及其在塵世的代表——教會和封建統治者的旨意。實際上,他們所說的神,不過是神化了的封建統治者而已。資產階級針鋒相對,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以人為本,反對以神為本;以人的自然權利,反對神學教條束縛;他們高歌人的力量、才能和智慧,肯定人的價值、尊嚴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把人稱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們謳歌的人實際是理想化的資產階級及其代表。

提倡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中世紀天主教會大力宣揚“原罪說”、“來世說”、禁欲主義觀念,認為人生而有罪,人的自然欲望即罪惡的淵藪,人生只能禁欲苦行,摒棄一切欲求,懺悔贖罪,來世才能獲得天國的幸福。人文主義者則大聲疾呼:天國是夢幻,幸福在人間!人生的目的不在來世,而在追求享受現世的幸福生活,他們打破宗教教條的桎梏,主張個性自由、解放,“人人可以發財致富”,并把愛情作為幸福的源泉。

崇尚理性知識,反對蒙昧主義。天主教會、封建統治者推行蒙昧主義愚民哲學。他們排斥科學文化知識,壟斷文化教育,只要人們信仰盲從,不要理性思考,企圖把人們都培養成統治階級馴順的工具。人文主義者把人視作有理性的生物,肯定人的理性和智慧,強調理性的作用,宣揚“知識就是力量”。倡導人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展理性,成為資產階級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才。

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在中世紀,不斷爆發封建兼并割據戰爭,給國家的安定、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禍害。正處于發展中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打破重重封建關卡,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因此希望能有強大的中央集權和英明國王,來實現并維護國家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

人文主義在當時具有反封建、反教會的進步作用,資產階級以之為武器,批判封建統治和天主教權威,掀起一場波及各個領域的思想文化運動。但他們所推崇的人,實際上不過是資產階級自身及其資產者個人,其思想基礎是資產階級人性論。因此,他們在宣揚個性自由解放、愛情幸福時,往往把個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鼓吹愛情至上;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作弱肉強食的關系,甚至主張為達到目的,可不擇手段;批判禁欲時,難免流露出縱欲思想;同時,他們輕視人民群眾,把希望寄托于賢明君主身上,表現出階級局限性。

二、人文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主流是人文主義文學,它是歐洲近代資產階級文學的開端,代表著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同時它也是希臘文學之后歐洲文學的一次新高峰。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幾點:

第一,以人文主義為創作的主導思想。人文主義作家有意識地把文學作為武器,宣傳資產階級新的思想觀念。在他們的創作中,大力宣揚人權、人性、人的現世享受和科學文化知識,主張國家統一;反對神權、神性、禁欲主義、蒙昧主義觀念,批判封建割據。從而在反封建、反教會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創作方法。人文主義文學繼承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摒棄中世紀象征、夢幻、隱喻的手法,把對歷史真實、現實真實的描寫與理想的抒發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以現實主義為基調,輔之以浪漫主義想象、夸張等手法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不少作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還提出現實主義文藝主張,認為文藝創作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他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莎士比亞)。他們的文藝主張和一系列成功的創作實踐,進一步豐富了歐洲現實主義的傳統。

第三,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人文主義作家能夠打破中古用拉丁文創作的陳規,采用本地方言寫作,表達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作品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他們打破古希臘和古羅馬悲、喜劇的界限,把悲、喜劇因素融合在一起,讓上、下層人物同臺出現,創造出新的戲劇體裁。同時,還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采用本民族喜聞樂見的不同題材(歷史、民間傳說、故事)和體裁進行創作,促進了民族文學的發展。

三、人文主義文學發展概況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主要流行三種文學:人文主義文學、民間文學和封建文學。民間文學是對中古民間文學的繼承和發展。在德國,民間文學創作興盛一時,出現了以《梯爾·歐倫施皮格爾》和《浮士德博士傳》為代表的優秀民間文學作品。封建文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已走向窮途末路,但在一些封建勢力比較強盛的地區,依然風行一時。一些教會作家如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著作、德國僧侶托馬斯·肯皮斯的《論模仿基督》在15—16世紀都曾廣泛流傳,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起到阻礙作用。騎士文學如英國馬羅禮的《亞瑟王之死》,在這一時期的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也流傳甚廣。嶄新的人文主義文學在民間文學的滋潤下成長,在與封建文學的斗爭中發展繁榮。人文主義文學是這一時期的主流。

(一)意大利文學

意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人文主義文學產生最早的國家,代表著歐洲早期人文主義文學的成就。早在14世紀,伴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意大利就產生了第一批人文主義者和早期人文主義文學。這時佛羅倫薩等城市作為全國學術文化活動的中心,作家、藝術家大批涌現,文學創作空前繁榮,代表作家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最早打出“人文學者”的旗號,提出“人學”和“神學”相對抗,號召人們把對神的研究轉向對人的研究,而被人們稱作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彼特拉克文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是由意大利語寫成的抒情詩集《歌集》。《歌集》主要歌詠詩人對一位美麗少婦勞拉的愛情。作者筆下的勞拉與但丁《新生》中描繪的貝亞德的形象大不相同。貝亞德是一個具有單純、脫俗的精神美的神性人物,而勞拉則是有血有肉、形體迷人的現實中人。作者“同時愛她的形體和靈魂”,把對勞拉形體美、精神美與自然美的詠贊有機融為一體,表現出作者對人間愛情、現世幸福的大膽追求,對禁欲主義的反抗。詩集中還有一些政治抒情詩,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渴望和平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詩集中的多數詩篇采用十四行詩形式,優美感人,給后世歐洲抒情詩創作開創了新的道路。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第一個通曉希臘文的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1348—1353)主要敘述1348年意大利名城佛羅倫薩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整個城市十室九空,雞犬絕跡。10個貴族青年男女為逃避瘟疫,來到鄉間別墅,為了消愁解悶約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10天共講故事百篇。實際上,《十日談》是用講故事的形式巧妙輯為一體的短篇小說集。作品的基本主題是大膽揭露、批判天主教會和羅馬教廷的黑暗腐敗、僧侶的虛偽荒淫及其推行的蒙昧主義、禁欲主義觀念;抨擊封建貴族的沒落反動以及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和門第觀念;肯定商人、手工業者等平民階級和婦女的聰明勇敢與才智;宣揚個性解放、愛情自由、人人平等,以及天國是夢幻、幸福在人間的現世思想。藝術上《十日談》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注重人物性格塑造、心理分析和環境描寫,結構上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形結構手法,對后世小說創作產生很大影響。作品采用佛羅倫薩方言寫成,文筆精練,語言豐富生動,通俗流暢,富于感染力和表現力,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礎?!妒照劇烽_了歐洲近代短篇小說的先河,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绿春县| 稻城县| 镇巴县| 广南县| 中卫市| 益阳市| 漾濞| 杭州市| 始兴县| 永胜县| 邓州市| 陆川县| 根河市| 汝阳县| 渭源县| 屏山县| 兰考县| 陇南市| 宜春市| 绩溪县| 卓资县| 长子县| 志丹县| 比如县| 大庆市| 文水县| 修文县| 诏安县| 巴林左旗| 明水县| 白水县| 临邑县| 新民市| 稻城县| 原平市| 九寨沟县| 奉化市| 象州县| 集贤县| 长沙县| 乌拉特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