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至16世紀意大利文藝創作空前繁榮,人文主義文學繼續發展,民間文學創作取得了一定成就。成功地以民間文學題材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的作家是阿利奧斯托。盧多維科·阿利奧斯托(1474—1533)的代表作是傳奇體敘事詩《瘋狂的奧爾蘭多》(1516—1532)。長詩的主要線索是敘述奧爾蘭多愛戀安杰麗嘉,為得到她找遍天涯海角,得知她已嫁人后,因絕望而發瘋的故事。詩作歌頌愛情、友誼、忠貞和勇敢犧牲精神,反對宗教偏見和禁欲主義觀念,同時對異族侵略者和割據一方的暴君也持批判鞭撻的態度,表現了人民對祖國和平統一的呼吁和期望。詩中有關男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和發瘋場面的描寫十分成功。此外,這一時期的重要詩人還有托夸多·塔索(1544—1594)。其代表作是敘事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作品借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十字軍將士在統帥帶領下,歷經艱險擊敗回教徒,奪回圣城耶路撒冷的故事,表現了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愛情戰勝禁欲主義的人文主義思想。同時,詩作又贊頌基督教信仰的力量,表現出作者的思想矛盾。
(二)德國文學
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政治分裂、經濟落后、資本主義發展十分緩慢,廣大農民、城市市民為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和神圣羅馬帝國的封建諸侯統治,發動了聲勢浩大、連綿數載的宗教改革和農民起義運動。文學方面的主要收獲是人文主義文學、宗教改革和農民起義中涌現的戰斗性的政論和民間文學創作。
德國人文主義文學成就不高,主要作品是埃拉斯慕斯(1466—1536)的諷刺文學作品《愚蠢頌》(1509)和烏利希·封·胡登(1488—1523)的《蒙昧者書簡》(第2部,1517)。前者通過“愚蠢”這個人物的自白,批判僧侶的偽善、愚昧無知和爭權奪利的封建諸侯戰爭,肯定現實生活,體現出人文主義的思想觀念;后者尖銳抨擊、嘲諷天主教會和僧侶。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1483—1546)在德國文壇也有很大影響,他用德語翻譯希伯來語、希臘語的《圣經》,為廣大農民、平民直接利用《圣經》維護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有力武器,促進了德國民族語言的統一發展。恩格斯稱贊他“不但清掃了教會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而且也清掃了德國語言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創造了現代德國散文”。[4]他創作的許多贊美詩、政論散文、寓言,在當時也流傳甚廣。其中,《我們的上帝是一座堅固的堡壘》(1525)有16世紀的《馬賽曲》之稱。農民起義領袖托馬斯·閔采爾(約1490—1525)曾與馬丁·路德一起進行宗教改革,當馬丁·路德對廣大人民參與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感到恐懼,站到人民的對立面之后,他與路德決裂,在《證據充分的辯護詞》中把路德斥為“威登堡的行尸走肉”。在1525年的《致阿爾斯特德人民書》中,閔采爾號召城市平民與農民聯合起義,文章充滿火熱激情,詞鋒犀利,是宣傳革命政論散文的典范。
民間文學創作在這一時期也出現繁榮局面,常見的體裁有小故事、笑話、民間故事書等。民間故事書的代表作品是《梯爾·歐倫施皮格爾》(1515)和《浮士德博士傳》(1587)。前者主要以一個機智農民歐倫施皮格爾的活動為線索,把許多民間故事和笑話連接在一起。主人公憑借自己的智慧戰勝封建統治者,嘲弄手工業行會師傅,批判教會,反映了農民革命意識的覺醒。后者的主人公浮士德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生于15世紀末,死于1540年,傳說他精通天文、地理,善使魔法。作品敘述他與魔鬼訂約,以魔鬼為他服務24年,滿足他的一切欲望為條件,把自己的肉體、靈魂賣給魔鬼。浮士德的言行體現出文藝復興時期不斷追求冒險的時代精神。同時代的英國劇作家馬洛、18世紀的德國作家歌德都曾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
(三)法國文學
15至16世紀,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西歐的發展,人文主義文學在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相繼出現,并得到迅速發展。這一階段,法國文學的成就較大。法國在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新興資產階級逐漸形成,并隨之產生自己的思想體系。他們廣泛宣傳人文主義思想,在加爾文派的領導下進行宗教改革活動。但由于封建勢力還十分強大,法國這時仍是西歐最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資產階級為了謀求發展,在經濟財力上給王權以資助,而王權對新興資產階級的文藝復興運動有時也給予一定的支持和保護。因此人文主義作家在創作中出現貴族、平民兩種不同傾向。
貴族傾向的作家以“七星社”為代表?!捌咝巧纭笔?6世紀中葉法國形成的人文主義詩人社團,由龍沙、杜·貝雷、若岱勒等7位詩人組成。他們多出身于社會上層,杜·貝雷執筆的《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是他們的宣言書,他們極力倡導發展法蘭西民族文化,主張統一法蘭西民族語言,用向希臘語和拉丁語假借詞匯、吸收方言術語等方法,發展法蘭西語,提高法蘭西語的規范程度,為建立與希臘、羅馬相媲美的法國詩壇而奮斗。在詩歌創作中,他們肯定現世生活,歌頌自然愛情,反對禁欲主義。其局限是歧視勞動人民的語言和民間文學創作,迎合宮廷情趣,帶有濃厚的貴族傾向。
平民傾向的代表作家是小說家拉伯雷。他既從古希臘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時也向民間文學學習,進行反封建、反教會的斗爭。他的創作代表了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弗朗索瓦·拉伯雷(約1494—1553)是歐洲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之一,早年曾進修道院接受僧侶教育,研究拉丁文和古希臘文學、哲學。以在俗修道士的身份,只身游歷了半個法國。拉伯雷生性聰敏好學,興趣廣泛,對天文、地理、數理、醫藥、考古、植物學都做過一定研究,其中尤以醫學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在行醫的同時,他還寫故事供病人消遣,以此而開始文學生涯。他的代表作《巨人傳》是法國第一部成功的通俗長篇小說。小說共5部,于1532年至1562年間陸續出版,曾被巴黎大學和法院宣布為禁書,出版商因此被燒死,陳尸示眾,作者為此到法國和意大利的小城鎮避難?!毒奕藗鳌返?部的主人公是國王格朗古杰的兒子卡岡都亞,他一出生就會說話,一頓飯要喝一萬七千多頭奶牛的奶,一件外套要用上萬尺布。稍長,他接受中古經院教育,把《詞義大全》《歷書》讀得爛熟,但卻越學越蠢,變得呆頭呆腦,見了客人只會像母牛似地哭。后來改受人文主義教育,卡岡都亞愈學愈聰明,之后他率領人馬和若望修士打敗入侵的鄰國部隊,為酬謝若望修士修建了德廉美修道院。第2部的主人公是卡岡都亞的兒子龐大固埃,他從小就受到人文主義教育,比上輩更加聰明幸福。他結識了巴汝奇,結為終生好友,率軍打敗了鄰國的進犯。第3部以大量篇幅討論巴汝奇要不要結婚的問題,諷刺宗教迷信,后來聽說神瓶上有答案,于是龐大固埃、若望修士、巴汝奇走遍世界各地,尋找寶瓶。第4、5部寫他們在途中經歷的無數奇聞趣事。最后找到神瓶,神瓶的答案是“喝”,讓他們暢飲知識、愛情,享受人生?!毒奕藗鳌吠ㄟ^三代巨人的形象及其活動,展示了16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抨擊了天主教會、封建司法教育制度的腐敗和封建統治者的專橫殘酷,諷刺嘲笑僧侶的無能和寄生性,通過對德廉美修道院的描寫,表現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格朗古杰、卡岡都亞、龐大固埃三代巨人的形象,在他們身上表現出“巨人”思想。三代巨人在外貌上的共同特征是體大無比,食量超人,力氣無窮,縱情地享受生活,對人生抱有健康樂觀的態度。在他們身上還兼有許多優良品質。格朗古杰熱愛和平,熱愛祖國和人民,國土受到進犯時,首先考慮的是人民的安危。卡岡都亞無視教會的權威,不受一切教條束縛,主張人們自由發展。龐大固埃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的好奇心理和創造冒險精神。巨人形象是資產階級理想的個性充分發展的人文主義巨人形象,巨人身上表現出的巨人思想是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此外,作品還塑造了資產階級的典型巴汝奇的形象,他機智狡詐,愛惡作劇,無所不為,作者對他持以同情的態度,把他稱作“世界上最好的好孩子”。
(四)西班牙文學
16世紀后半期到17世紀初,人文主義文學在西班牙、英國蓬勃發展,進入繁榮階段。西班牙在15世紀末國家統一,取得反擊摩爾人侵略的徹底勝利后,經濟迅速發展,16世紀初成為稱霸歐洲的強大帝國。然而好景不長,16世紀中葉后,王權日趨反動,與教會勾結,對外連年不斷進行侵略擴張戰爭,對內殘酷鎮壓進步勢力,導致國庫虧空、民不聊生,資本主義經濟一落千丈。西班牙文藝復興的產生比意大利、法國較遲,在15、16世紀之交,才出現第一批人文主義者。因受王權和教會的支持,直至16世紀中葉,文壇流行的依然是封建貴族文學。到16世紀下半葉、17世紀初,西班牙人文主義文學才進入“黃金時代”,在小說、戲劇創作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人文主義小說創作的先聲是流浪漢小說。流浪漢小說是16世紀中葉西班牙產生的一種新小說類型,它是西班牙城市發達后的產物,與中世紀市民文學有著淵源關系。它一般以下層人民生活為題材,從下層人民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諷刺社會弊病和丑惡現象。主人公多是失業的流浪漢,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動蕩年代中,他們憑個人機智謀求生存,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生活。流浪漢小說多采用自傳體形式寫成,以主人公的流浪為線索組織情節,人物性格描寫比較突出。但主人公性格往往缺乏發展變化,情節之間缺乏有機聯系。西班牙的流浪漢小說對后世歐洲小說創作特別是長篇小說創作在人物塑造、結構安排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西班牙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流浪漢小說是無名氏的《小癩子》(1553)。小說以主人公小癩子自述的形式寫成。小癩子從小喪父,母親跟人姘居被發現后,把小癩子托給瞎子離鄉出走。小癩子為心計狠毒的瞎子當領路人,吃盡苦頭,又給一個吝嗇教士當傭人餓得半死不活。后來遇到一個穿著體面的紳士,收他當仆人,沒想到這個紳士身無分文,還要分吃小癩子乞討來的面包充饑。之后小癩子還先后當過小販推銷教堂的免罪符,做過沿街傳遞文件消息的報子,歷盡磨難后,變得伶俐、世故,靠妻子與神甫私通過起富裕生活?!缎“]子》通過主人公的流浪經過,比較客觀地反映了16世紀西班牙的下層社會生活,諷刺了僧侶、貴族等階層的腐朽、空虛和墮落,成功地塑造了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機智幽默的流浪漢形象,從而開了歐洲文學史上流浪漢小說創作的先河。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是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見專節)。
戲劇創作在這一時期也極為繁榮,涌現出許多優秀作家、作品,并建立了固定的公眾劇場,民族戲劇開始形成,代表作家是維加。洛佩·德·維加(1562—1635)是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稱作“西班牙戲劇之父”。據說他一生曾創作1800多部劇本,流傳至今的有400余部。在詩體論文《當代寫作喜劇的新藝術》(1609)中,他闡述了自己的戲劇理論,主張戲劇創作應當擺脫古典詩學的陳規,滿足當代觀眾的要求,逼真地反映現實,突出民族特點,注重情節緊張曲折、巧妙多變,語言通俗流暢,悲、喜劇因素應糅合在一起。他的創作題材廣泛,主要以歌頌愛情自由,批判封建暴君,贊揚開明君主為基本主題。代表作品是《羊泉村》(1609—1613)。該劇取材于1476年羊泉村村民反抗封建領主起義暴動的史實。主要敘述殘暴荒淫的騎士團隊長費爾南在駐地羊泉村欲侮辱長老的女兒勞倫霞,勞倫霞被青年農民弗隆多梭救走。當他們舉行婚禮時,費爾南又搶走新娘,并要絞死新郎。勞倫霞逃回后,呼吁村民抗暴,人民憤而起義攻占城堡,殺死了費爾南。當國王讓法官審判誰是帶頭人時,人們異口同聲回答是“羊泉村”。國王只好赦免了全村村民。劇本尖銳地批判了封建領主和封建暴政,歌頌了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人民起義英雄,宣揚了以暴抗暴的思想。同時還成功塑造了智慧勇敢的西班牙姑娘勞倫霞和敢于反抗壓迫暴政的人民群眾的英雄群像。維加的戲劇對17—18世紀的歐洲劇壇產生過一定影響。
(五)英國文學
英國經過“圈地運動”和海外殖民掠奪,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資本主義強國之首。伴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膨脹、民族意識的高漲以及同各國文化交流的增加,16世紀后期、17世紀初,英國人文主義文學進入繁榮時期。英國文學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高峰。英國早期人文主義文學的代表是喬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