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沙夫(10)
- 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東歐和蘇聯學者卷(下)
- 袁貴仁 楊耕主編 衣俊卿 陳樹林分冊主編
- 4464字
- 2016-05-03 13:10:37
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概念系統[5]
馬克思關于異化的理論有哪些范疇呢?有三大范疇:異化和自我異化,物化,商品拜物教。
下面我們就分別來分析每一個范疇。首先,我們要把對每一范疇所分析的對象的主要問題闡述清楚。這種多少帶些學究氣的方式不是沒道理的,因為我們研究的是,我們今后考察當代異化問題時,可以引為根據的那種概念系統。可以把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比作一件工具,它值得我們花工夫磨礪。為了避免在分析中運用含混不清的術語而招致誤會和錯誤,我們必須十分謹慎地運用這一工具。
一、異化和自我異化
要想把這一問題的關鍵搞清楚,應當先探討下列問題。依我看,這些具體問題必須通過我們的研究加以解釋與闡明。
(1)“異化”的定義。我們首先考證這個詞的含義。當然這樣的考證在馬克思主義的行家看來是平淡無奇的;但由于當代文獻中有關概念的混亂,這種考證就變得非常重要。馬克思在其青年時代到成熟時期的所有著作中,總是把“異化”和“自我異化”這兩個概念區別開來。當然這兩個詞指的都是一些互相聯系著的社會關系,然而這兩個詞是有區別的。前者是指人與其產物的關系(生產活動這個詞就廣義而言,不僅包括物質產品,而且還包括精神生產和社會制度等);后者是指人與其他人的關系,以及與自己的關系。
應該說明的是,為什么要在這里討論人和產物的關系,為什么又把這種關系稱之為社會性的關系。
所謂“異化”指的是一種特定的關系,即建立在人及其活動產物之間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的具體內容后面再講。這里我要強調指出的是,按其結構而言,人和產物的關系是可與認識關系相比擬的一種關系,盡管其特性不一樣。這種關系總是把人和“異化”所涉及的物連在一起。這是一種雙重關系:人和人所創造的現實。異化就是相互對立的這二者的一種特定的分離。
然而根據馬克思的觀點,這種“分離”的承擔者,即這種關系特定的主體,并不僅僅是人,也可能是這種關系的第二項——實在,即人的產物。有人強調人在異化關系中的地位,那是因為人一直出現在這種關系中,在這種關系中所發生的一切無不涉及人。
異化和自我異化的區別在于發生異化的東西:是人還是人的產物。我們講的異化,就是指人的產物對于其創造者發生異化而言的;反之,我們說自我異化,則是指人對于社會,即對于別人或對其本身發生異化。異化指的是這種客觀的關系,即人的勞動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變成了與自身相異的東西。在自我異化的情況下,則出現了一種主觀的關系,即人對其“自我”發生異化;而這種異化則發生在人的感情、經歷和態度之中,就是說,發生在人的主觀反應中。即使說這些主觀反應受到社會的制約,情況也不會改變。在這兩種情況下,指的都是人和他所創造的現實之間的某種特定關系。
我們說人和現實之間的這種關系是社會性的,因為表現為異化關系中的一個不變項的“人”,按馬克思所賦予的意義而言,是社會性的個體,也就是說他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在異化關系的情況下,在社會的范圍內活動、在支配著社會的種種結構中活動。
現在我們就可以明確各個定義并進而加以闡述。
馬克思著作中的“異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許多引文表明,在馬克思各個時期的著作中(《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異化”都是指人與他的各種產物的關系,這種關系是:
第一,創造物、思想、制度等,是為了向社會提供某種需要并力求達到既定的目的。
第二,人類的各種不同的產物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發揮作用并受到各種支配社會條件的規律的制約,而這些規律的作用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產物功能的這種獨立性,對其創造者所規定的目的而言,成了社會發展的獨立的因素。
第三,因此,人的產物,在異化關系的范圍內,轉化為一種與人格格不入的力量,它和人的意志對立著,使人的計劃化為烏有,威脅人的生存并統治著人。
對“異化”的這種理解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特別是由存在主義及其文藝廣為傳播的含義毫無共同之處。誠然,被異化了的人正如卡繆在其《局外人》、薩特在其《惡心》中所表現的那樣,的確反映了當代生活中一種極重要的現象。但是把這種現象和一般的異化等同起來,從定義上給“異化”的意義加上主觀的含義,即提出異化永遠意味著“自我異化”,這是對“異化”這一現成詞的濫用。某些自詡為馬克思主義者的作者居然也作過這樣的發揮。這就在那些因閱讀具有哲學傾向的文藝小說而接觸到異化問題的讀者的思想中造成了更大的混亂。這肯定是對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的一種曲解。在馬克思看來(從他青年時代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起),“異化”首先是指一種客觀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人的產物——包括宗教、意識形態、國家、商品等——對人而言發生了異化,即擺脫了人的控制,而成了與人相對立、相敵對和格格不入的獨立力量。
這就是馬克思當年所理解的“異化”的基本意義。
(2)現在尚須解釋的是下列三個術語。這對理解馬克思異化理論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們是人們翻譯馬克思著作時遇到困難的根源之一。馬克思在德文中使用了三個意義相近的術語:Entfremdung(異化),Entausserung(外化),Verausserung(外在化)。馬克思是否把這些詞完全作為同義詞來使用,而忽略了這些術語在歷史上所具有的語義區別呢?能否像某些人那樣,干脆只談一個異化-外化理論呢?
事情并不那么簡單,至少牽涉馬克思青年時代的著作時是這樣。即使到了后來,在馬克思把這兩個術語并列并用逗號分開,從而原則上無區別地使用這兩個術語時,人們也不能肯定馬克思是把它們作為同義詞來使用,還是他想借它們含義上的區別,來擴大這些詞所表達的內容。
這些語義區別,在別的語言里,由于沒有適當的對應詞,只有通過描述才能表達出來。Entfremdung(異化)一詞比較強調異己的意思,而Verausserung(外在化)一詞同Entausserung(外化)一樣,是和17世紀法律思想的傳統相聯系的,在德文中意思是“轉讓”、“出賣”,恰好和羅馬傳統上的“異化”一詞在司法上的意義相一致。為了避免誤會,有必要回顧一下馬克思在原文中并沒有使用過的一個詞aliénation(異化),這個詞是作為Entfremdung(異化)的對應詞由法國存在主義使用的。存在主義,雖說對復興異化理論有著不容置疑的功勞,但在這個概念上引起了莫大的混亂。第一,它把異化歸結為自我異化,這樣對這一問題就提出了主觀解釋,從而違背了馬克思的傳統的意思;誠然,存在主義考慮到了馬克思的傳統的意思,但卻沒有真正理解。第二,它按普通語義學派所主張的“詞匯專用”原則,引入一堆概念模糊的詞語;這些詞語不僅僅構成概念的語義范圍,而且也在歪曲著概念的語義范圍。這樣,aliénation被翻譯成了Entfremdung,而aliénation實際上相當于Verausserung(外在化)這個詞。某些法國哲學家把Entausserung(外化)一詞譯為extranéation(這是M.依波利特造的新詞)當然不對,還有的譯為extériorisation(外在化)也是不對的,因為在黑格爾哲學的概念系統里,extériorisation有特定的意義。
我們指出語義方面的這些差別,不是為了支持當代異化理論中的這些差別,而是為了更好、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的原文。這些語義上的差別,在馬克思青年時期的著作中起過重要作用,但是后來就失去了其理論上的含義,反而使問題變得不清楚了。
(3)在確定異化概念的時候,我們曾提到異化和社會發展自然演變的關系。我認為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而長期以來沒有人提到,所以我想簡要地給予論述。
如果根據上面的定義,異化是這樣一種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實質上是由人類活動的產物在某種特定的社會制度下,依照一種控制人和支配人的獨立運動而起作用時所構成的,那么,社會發展就是自發的。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往往要使用一些把自然力和社會勢力擬人化的隱喻和術語。當我們說人類活動的產物或結果(市場上的商品、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科學等)“發生作用”、對人“敵視”、“發生影響”的時候,我們并不是就這些詞匯的直接的和通常的意義來講的。只有人才能行動,只有人才能建立具有法律和社會機構的一定的社會制度,但是,法律和社會機構卻令產物逃脫金錢的控制,使人在其活動中達不到既定的目的,使社會不能朝著人們期望的方向發展,甚至使它朝著同預期目的相反的方向發展。
人們會提出因果關系的問題:異化到底是社會發展的自發性的原因,還是結果?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類問題,通常純屬無聊之爭。事實上,合乎情理的是要抓住社會發展進程的各個方面,并把業已取得的認識明確地表述出來。然而這些認識并不是排他性的,而是互為補充的。至于認識的對象,問題并不在于各種不同的現象,而是在于抓住同一現象時所采取的各種不同的方式。
我們這里就須談及社會的進程了。各不相同的個人或整個社會都在這一進程中向著某種既定的目標接近,并為達到該目標而行動。但是他們活動的結果卻并不符合他們的意向,甚至同他們試圖獲得的結果相反。人們生產一些理應滿足其需要的東西,但是在資本主義市場上,這些東西卻作為商品而起作用,而當生產過剩的危機爆發時,這些產品不僅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還要以失業、貧困等形式把人置于它們的重壓之下。人發展科學的目的在于擴大對世界的認識,擴大控制世界的手段;但是在社會機制的既定條件下,這種知識,例如關于核能的知識,卻成了威脅人類生存的一個自然因素。此外,人們還可以援引產生各種宗教壓迫形式的意識形態、壓迫人的官僚機器——國家等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在所有這些情況下,我們都面臨著社會發展的自然演變和異化,即上面談到的那種客觀關系意義上的自然演變和異化。但是,我們的意思并不是說,這是一種時間的連續,是一種因果關系,比如異化乃是自然發展的原因,或是相反的情況。這里我們看到了一些同時揭示出這兩種現象的社會進程,因而人們可以從這兩個角度去理解這些社會進程。在社會進程中自然地發展的東西構成一種特定的異化;反之,某種特定的異化也構成一種自然的發展。在社會進程中發生異化的東西,其異化并非發端于社會發展的自發性,反之亦然。理解了這兩種現象的相互關系和相互補充性,就能夠用新的眼光看待這兩種現象,并且更好地領會這兩種現象。總而言之,在馬克思的觀點中,異化指的不僅僅是那種被剝奪了一切的、不幸的、頹廢的甚至是病態的個人。這里研究的是社會發展的方式問題。當然,要是有人對異化有不同的理解,我們當然不能禁止他,但可以肯定,他的看法與馬克思主義的異化觀是不相同的,而他也不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意義上使用這些術語的。
(4)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還使用了另一個術語,即Vergegen standlichung或objectivation(客觀化、對象化)。馬克思最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曾就客觀化和異化的關系清楚地闡述過他的觀點。由于這個問題對理解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的一個方面,即異化的歷史制約性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所以我們要在下面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