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沙夫(11)

如果說外在化指的就是人的思想在人的實際活動或這些活動的客觀結果的領域中的轉化過程的心理表象,那么,客觀化就是這同一現象的另一種表象,或者,是對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即基于一種有目的的考慮的活動的不同的感知,這些不同的感知恰恰是從一些客觀的效果出發的(它們指的是一切客體,不僅是物,而且還包括諸如文藝作品等)。在馬克思看來,客觀化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才是一個超越歷史的現象,才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異化則與此完全不同。人類活動產物的異化,首先必須有客觀化,沒有它,那些產物便不會存在,而且這一點是不以社會經濟構成的性質為轉移的。但是還必須有另外一些條件,人類活動的產物才成為同人對立并控制人的獨立力量。這些條件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也就是說,它們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產生,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消失。由此可見,同客觀化相反,異化具有一種歷史的特點,取決于一定的社會條件并隨著這些條件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對馬克思主義來說,異化并不像存在主義者和某些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的理論家所宣稱的那樣,它并不是人類本身所固有的,異化是一種受社會制約的現象。所以說,只要超越導致異化的社會條件,消滅異化就是可能的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恰當地提出問題的條件下,社會主義就是一項反對異化的斗爭綱領(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馬克思曾把資本、雇傭勞動、國家等都看作種種異化形式)、一個消滅異化的社會生活綱領。

(5)現在有一個問題提到我們面前了:是什么東西將客觀異化(異化)和主觀異化(自我異化)的關系統一起來呢?

毫無疑問是兩種不同的社會關系。如果人們用同一個詞來表明客觀異化和主觀異化,那么就不免會出現差錯,那是因為它們具有同一的因素,即這個眾所周知的“異化”。

這兩種異化涉及的事情是非常不同的。自我異化涉及的是:對自身、對別人、對社會變得陌生、異樣了的人的感情、態度和經歷;關于客觀異化,人們使用的也是“異化”一詞,但卻是取其比喻的意思,因為實際涉及的是一種違背人的愿望和目的的自發的社會發展。當然最好是這兩種社會關系各自都有其專用的以示區別的名詞,那樣,我們倒會在術語上避免許多誤解。但是,術語的使用現在已是既成事實,為了使它們準確,我們必須揭示所用詞的多義性,并且努力使它們在各種情況下都能保持一種含義。

從字面上看,客觀異化和主觀異化之間,應當有一種等同關系。其實不然,這兩種異化之間存在著的不是等同關系,而是因果關系。主觀異化,是在客觀異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并且正是在這個唯一的基礎上,自我異化才因襲地變為可理解的。展望主觀異化的客觀異化的未來發展,有必要指出,當代社會學中異化問題重大的理論弱點主要在于不了解這種關系,因而主觀異化問題的研究根本無視這種關系的存在(社會學的研究工作原則上限于主觀異化的范圍之內)。

這個問題和異化的歷史制約性問題是緊密相連的。如果異化不是人類存在的一個永久因素(一個重視經驗的研究者不可能無保留地接受這個形而上學的假設),那就應當設法了解人對于社會、對于他自己來說,他的自我異化是從何而來的。這個問題的提出同以下所說的情況是同樣有根據的,即被一個共同的詞所指的“自我異化”的這些現象并不經常自己表現出來,而是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才有集中的表現,或者,即使在同一時期中,也只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里而且只是在這些環境里,才表現得更為強烈。為什么呢?如果不提出這些問題,不去回答它們,那么在這方面的任何探討,都將是不充分的,甚至按照科學性標準衡量往往是會歸于失敗的。這樣,到此業已說明了的兩種類型的異化之間的關系就清楚地表現出來了。

個人和整個社會集團(比如青年、被壓迫的少數民族等)對現存的社會關系的異化(還應考慮到由此產生的一切后果),一般發生在這些個人和集團覺得現存的社會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時候,然而不能令人滿意的(廣義的)社會關系,一般是這些關系自然發展的結果,即客觀異化的結果。這里,客觀異化總是首要的,正是通過它,才開始了變化的進程,這個變化進程,在某個時候,必然導致各種形式的主觀異化。了解這種實際存在的關系,比尋找“異化”一詞的共同基礎更為重要。為了尋求反異化行動的可能性,這樣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6)我們可以大膽地肯定,馬克思之所以研究異化問題,其主要目的是尋求如何超越異化——消滅異化。的確,馬克思主義的目的決不僅僅是診斷社會弊病,而是為了治療和預防社會弊病。在這樣的基礎上,未來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結構的總前提才能描繪出來。

既然我們剛才談到對社會弊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這里有必要提出一個看法。這個看法雖然不是來自馬克思,卻有可能為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進一步研究作好準備。這個看法就是:在一切異化和社會弊病之間畫等號是錯誤的。社會的“善”或“惡”顯然是一種判斷的形式,而一切判斷都有其所依據的相應的體系。對什么是社會的“善”、什么是社會的“惡”的判斷不是絕對的,而是與一定的階級利益、與其他的利益相對而言的。例如,(按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來說)工人階級的異化,同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制度聯系起來看就決不是社會的弊病,而是正常的現象。就一切革命態度來說也是這樣,這種革命態度包含著對產生社會弊端的社會秩序的一種異化;這種異化按邏輯來講是對社會弊端的否定,但這種異化不能被看作是社會的弊端。我們常常設想我們接受了一種價值體系,以之作為我們的判斷的依據。很明顯,這個體系一旦發生變化,判斷也就發生了變化。不管怎么說,從定義上就把異化與社會弊端說成是一回事是錯誤的。

現在我們回到消滅異化的問題上,這個問題是同異化的歷史特點緊密聯系的:如果異化是人類生存條件的永久屬性,人們就不可能超越它。但是,異化是由特定的社會條件所孕育的,正如只有客觀化是每一種社會形式里的必然現象,所以在消除這些條件以后消滅異化是能夠實現的。如果說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異化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勞動分工的產物,那么在這個社會里,要消滅異化,就必然要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勞動分工。這后一個行動的結果,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即生產者自由聯系起來的社會。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不是馬克思在他那個時代對共產主義的看法,而是在當時具體條件下,他是怎樣領會異化和消滅異化這兩種現象的。

二、異化和物化

這里我們集中論述兩個問題:第一,馬克思著作中的物化概念;第二,盧卡奇著作中的物化概念。

馬克思除了使用Entfremdung和Vergegen standlichung,即“異化”和“客觀化”以外,還用了Verdinglichung“物化”(réification)這個別詞。這個詞無論在馬克思的理論中,還是在近年來有關異化問題的論戰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有些人已開始認為“物化”這個概念要比“異化”概念更為確切,它與“異化”概念相反,還可以活用,因此在經驗論研究中有著較大的用處。

如上所述,馬克思的物化概念的范疇是異化、客觀化、物化、商品拜物教這些概念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些概念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將在分析時解釋它們之間所存在著的一脈相承的前后關系。不管怎么說,J.依斯哈爾主張用“物化”取代“異化”是毫無根據的,他認定前者不是出自馬克思的著作,而是出自盧卡奇的著作。因此,這里就以馬克思的著作為基礎論述一下這些概念是如何表述的。

對于馬克思來說,“客觀化”是一個超歷史的必然,是一種介入一切社會結構的現象,因為不客觀化,人就不能生活和生產。人的思想必須通過外化才能對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影響,同樣,人的活動也必定客觀化。這個論點,決不是從人本學的意義出發的,而是出自對人類勞動合乎情理的分析。“客觀化”意味著人的勞動是在一種客觀形式下實現的,因此,人的勞動變成了一種客觀的、獨立于一切認識主體的、在自身之外的存在。但人們預先不知道這種客觀存在是否具備事物或精神產品(如一首詩、一個音樂作品、一部科學著作)的形式,說到底,就是不知道這種客觀存在是否具備個體之間的關系(如社會結構、國家、家庭等)的形式。如果我們把客觀化看作是一種類別,那么事物就是純整體的次要整體,于是“物化”指的就是“客觀化”這個詞所指的客體類的一部分。

顯而易見,人的生產活動也是物中的最高形式,即具備物理物體(物)的形式和特性的客體中的最高形式。然而這樣的定論未免一般化,這并不是馬克思在“物化”范疇內所指的定論。盡管他是作為經濟學家來分析生產和市場商品流通的,顯然他依然面對著“物”。可是,馬克思并沒有用“是物”(Dingsein)這個詞,而是用“物化”這個詞;原來不是一種物變成了另一種物,原來并不把它看作一種物,現在把它看作了一種物。在馬克思看來,問題在于:在商品經濟制度下,當一切(包括人、人的能力和才干等)成為商品的時候,把一切當作商品(即可買賣的東西)的傾向就出現了,并越來越占統治地位,而且因為商品是物(指該詞的直接意義),把一切都看作物,對一切都賦予物的性質的傾向也就出現了,并且越來越占統治地位,在這層意思上來講,就是物化了。這也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把這種關系也理解為物與物(人類勞動產品)之間的關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產生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物化,它掩蓋著社會進程的本質。在馬克思看來,這是可能的,因為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類活動產物的異化(顯然是客觀的)孕育并產生了(依然是馬克思的意思)私有制,盡管在以后的社會發展中,異化和私有制、勞動分工之間也還會有相互的影響。因此馬克思認為,物化是異化的結果,異化孕育著物化。

下面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導言中向我們揭示的有關物化的論述:“在貨幣是交換手段而不是價值尺度時,經濟學家們都明白:貨幣的存在是以社會關系的客觀化為前提的。經濟學家們于是也承認:人們相信物(貨幣)而不相信人。為什么相信物呢?十分明顯,只是因為這物就是人們彼此之間的物化關系,就是物化的交換價值,而交換價值無非是人們相互間生產活動的異化關系。一個抵押品可能為其持有者所利用,而貨幣只能作為‘社會抵押品’為他所利用,但貨幣所以能成為這樣的抵押品,只是因為它具有社會的(象征)屬性;而貨幣所以具有社會的屬性,只是因為各個人已經把他們自己的社會關系異化為物。”[6]

物化就是對客觀化的另一種解釋,就是人們彼此關系的非人化,這種關系變成了物與物的關系,而物則是人類勞動的產品。物化的這一層意思連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也是非常明白的。但奇怪的是還有一些人不理解這個意義,其中就包括那些所謂馬克思主義的結構主義的信徒們。這些人認為,對不包括人與人彼此關系的“客觀結構”的分析是科學地闡明馬克思主義。這種論點顯然是和馬克思的論述及馬克思反對拜物教的斗爭觀點相反的。如果為了否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那又何必花九牛二虎之力去讀《資本論》呢?

讓我們回過頭來談談盧卡奇著作中解釋物化的問題。在《歷史和階級意識》這部著作中,關于物化的問題是很有名的。必須記住,1922年出版的這本書中有關的論述,尤其是關于“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的分析,是在人們還不知道馬克思有異化問題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于1932年付印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于1939~1941年出版)的時候發表的。盧卡奇的作品是從當時能了解到的馬克思和黑格爾的著作出發而得出的天才的推論,證明了作者非凡的理論洞察力,我們不能否認盧卡奇在為理論界揭示和引進馬克思思想體系時所做出的,至今尚未被人們很好地了解的那些功績。然而,有些觀點還須按1920年以后出版的馬克思著作來作修改,盧卡奇本人于1967年在其著作再版引言中部分地作了修正,因此,最好讀一讀這本書并用引言的原文對這點進行解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万山特区| 上饶市| 徐闻县| 威海市| 白朗县| 长阳| 禄丰县| 双城市| 呼和浩特市| 新津县| 资兴市| 梁河县| 益阳市| 吉林省| 兴隆县| 元江| 壶关县| 密山市| 泰来县| 盐津县| 菏泽市| 木里| 九龙坡区| 宝山区| 合水县| 珲春市| 天津市| 宜都市| 大荔县| 将乐县| 英山县| 伽师县| 无棣县| 陆川县| 土默特右旗| 贵州省| 扎赉特旗| 邓州市| 竹山县| 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