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引論(2)
書名: 西方美學史(第1卷):古希臘羅馬美學作者名: 范明生本章字數: 4905字更新時間: 2016-05-03 13:13:06
第二節宗教神話
美學和哲學一樣是從神話中發展產生出來的。因此可以說,美學產生以前有一個史前階段,即神話階段,它是美學,也是美學史的史前史。
遠古人類由于實踐和認識能力的局限,對各種藝術的創作、特征及其發展規律,以及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間的相互復雜關系,遠不能用理性的、科學思維的方法進行說明。人們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神話,實即采用擬人化的幻想的手段,表現他們對周圍種種現象所作的素樸的想象和猜測,其中包含一些具有理性、抽象意義的認識。神話不僅與美學中的許多概念、范疇的形成有關,而且與藝術創作、審美意識等的形成有至為密切的關系。這點,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作出了深刻的說明:
大家知道,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希臘藝術的前提是希臘神話,也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這是希臘藝術的素材。[9]
神話思維是哲學—美學的史前史,這對一切民族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展都有普遍意義,但就希臘所屬的這個古代世界的文明地區(指印度河流域以西至地中海,西亞、北非、南歐文明地區)而言,除了印度以外,畢竟只有古希臘才產生了系統的哲學—美學思想,這是由于希臘的神話,除了具有一般神話思維的共性外,尚有其特殊性:眾所周知,希臘的宗教神話,不僅與西亞和埃及有某些共同的文化背景,而且是深受西亞和埃及影響的。有學者在談到希臘宗教的產生時曾這樣指出:
作為文化構成部分的宗教,它是在民族融合過程中,以阿該亞人、多立斯人的宗教觀念為主,吸收當地居民、西亞移民乃至埃及人的宗教觀念混合而成的。[10]
古希臘的宗教神話確實受到西亞和埃及宗教神話的影響。前面講到的米諾斯文明所在地克里特島王宮所在地克諾索斯,所發現的山峰女神徽章(公元前2000年)形象和西亞蘇美爾的女山神相似;俄狄浦斯來到忒拜殺死的人面獅身的女妖斯芬克斯,與埃及人面獅身怪獸相似。邁錫尼出土的公牛和山羊的獻祭儀式,在西亞也屢見不鮮。希臘最受歡迎的神祇之一的植物神、葡萄種植和釀酒神的保護神狄奧尼索斯,源于西亞的色雷斯、呂底亞和弗里基亞,但其傳入希臘的時間較晚,雖然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克里特島的線形文字“B”板中,已出現了狄奧尼索斯,但直到公元前8世紀至前7世紀才確立了下來。農業和豐產女神得墨忒耳起源于小亞細亞,“得墨忒耳”原意為“大地之母”,早在邁錫尼文明時期已存在大地崇拜,在氏族貴族統治時期,她還只是第二位的神,在荷馬的史詩中還沒有進入奧林帕斯十二主神,隨著農業生產地位的提高,對她的崇拜才在希臘廣泛傳播。愛和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就和費里基亞女母神庫柏勒有相似之處。[11]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原先和阿波羅神一樣,并不是希臘的神,她因此有許多別名,如俄耳提亞、布拉俄洛尼亞、卡利斯忒等,這些別名實際上都是各地方上的女神的名字,在邁錫尼文明時期是動物保護神,后來在伊奧尼亞地區的愛非斯作為豐收女神才特別受到崇拜。由此也足以表明,她原先是非希臘語民族的神靈。
因此,希臘的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坦率地承認,可以為每一位希臘神找到他的外來名稱:“可以說,幾乎所有神的名字都是從埃及傳入希臘的。我的研究證明,它們完全是起源于異族人那里的,而我個人的意見是,較大的一部分是起源于埃及的。”[12]
神話是原始人的自然觀、社會觀和審美觀等的反映,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不自覺的藝術加工,它嚴格區別于后來人們的自覺的藝術創造。
希臘的神話思維,具有一般神話思維共有的普遍屬性。它是“原始”人尚未將自身同周圍自然界截然分開,而是將自身的屬性移注于自然客體,并賦予自然客體以生命、人類特有的喜怒哀樂,使自然從事種種自覺的有益的或有害的活動,且有人的形相,具有一定的社會組織體制,等等。這種人和自然的“渾然不分”,主要不是本能地感知到人和自然界的同一,以及對自然界本身的合理性達到理解的結果,而是人不善于從本質上將自然界同人區分開來的結果。正是由于這種加諸周圍自然界的那種幼稚的人格化,才會出現各種神話的那種包羅萬象的擬人化,諸如拜物教、萬物有靈論、圖騰崇拜等原始信仰,以及將自然客體同文化客體的這種“隱喻”比擬,否則都是不可思議的。
原始神話思維的這種“渾然不分”的彌漫性,也體現在主體和客體、物質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如對象和符號、事物和敘說、存在和其稱謂等)、事物和其屬性、個別和一般、靜態和動態、空間關系和時間關系等的區分的朦朧。其中空間和時間的“渾然不分”,表現在宇宙的空間結構和神幻時期種種事態的類質同象。
原始神話思維還有另一特征,即抽象概念尚處于萌芽狀態微不足道的發展階段,其時分類和邏輯分析借助于具體的物體概念進行是相當艱難的。這類概念,既可以具有符號性和象征性,而又不喪失其感性具體性。而初級的感性知覺成為原始邏輯思維的直接質料,原始神話思維只是憑借這種知覺,才可以不脫離具體事物的概括過程,通過感覺屬性的類比和不相容性付諸實現。與此相應,種種空間的和時間的關系,尚不能超脫那些充斥于空間和時間的具體可感的物體、人物和情節,從而導致空間和時間并非同一的概念。
當然不能因此而將神話思維的全部特征,更不能將種種信仰完全歸結于人和自然界的“渾然不分”或“尚未分離”,歸結于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完全渾然不分,歸結于不善于循具體進行抽象。但這些確是原始神話思維的重要特征。[13]
以上只是就認識特征上分析神話思維的一般特征,但僅具備這些一般特征,并不能促使美學思想的誕生,希臘神話除了一般特征外,還有它的具體的特殊性。
在世界各族人民的神話中,希臘神話占有突出的地位。其內容之豐富,保存之完整,對后世文學藝術影響之大,那是任何民族的神話都無法與之相比擬的。其神話人物形象藝術性非常豐富,具有極大的魅力,是有它的特殊性的,盡管希臘神話受西亞和埃及神話的影響,但希臘神話絕不等同于他民族的神話。正像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
不是隨便一種神話,就是說,不是對自然(這里指一切對象的東西,包括社會在內)的隨便一種不自覺的藝術加工。埃及神話決不能成為希臘藝術的土壤或母胎。[14]
希臘神話人物形象的藝術性,首先并主要表現為具有深刻的人文主義精神,即一般所說的“擬人化”或“神人同形同性說”。就其外觀來講,就是賦予史詩、雕塑和繪畫等文藝作品中的神和英雄人物以人的形象。這點,正像瑞典宗教史家尼爾松(1874—1967年)恰如其分地區別開見諸視覺的擬人化和見諸心理的擬人化;其中見諸心理的擬人化較為深邃,希臘民族的理性主義精神亦呈現于這種擬人化的特征中。[15]諸神栩栩如生,同生存于世間的人并無不可跨越的鴻溝,諸神和英雄無非是備受推崇的、理想化的人,與人一樣有種種美德和惡習。奧林帕斯十二主神都是希臘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擬人化的產物,無論是威風凜凜的宙斯,充滿青春活力和力量的阿佛洛狄忒,手執七弦琴的阿波羅,還是貞潔的充滿了詩情畫意的阿耳忒彌斯等無一不具備人的本性。神人的唯一區別在于神是長生不死的,盡管諸神具有世人所不可企及的力量和睿智,但卻也不是無所不能、無所不曉。
尤其是奧林帕斯神系中低層次的神,更是這樣。例如自然諸女神,盡管很少有驚人的事跡,但她們溫柔、美麗、多情,樂于助人,徜徉于山林田野、江河湖海之間,在月白風清之夜輕歌曼舞。她們成了自然美的擬人化。
循此發展下去,神話自身失去了作為原始宗教信仰的莊嚴性。例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諸神就是這樣,柏拉圖因此也就譴責傳統文藝褻瀆神明,以致危害城邦。神話也就越來越走進文藝創作的領域,越來越成為文藝創作的表現手段。例如,荷馬的《伊利亞特》中,希臘將領狄奧墨得斯甚至立功刺傷美神阿佛洛狄忒和戰神阿瑞斯,宙斯受騙陷入赫拉的愛情羅網,奧林帕斯眾神出戰分別支持希臘或特洛伊等。在《奧德修紀》中,對阿瑞斯和阿佛洛狄忒偷情,更是極盡嘲笑之能事。
此外,希臘神話的特殊性,還在于與文化創造或文藝創造的關系特別密切。智慧女神雅典娜倡導培育橄欖樹和婦女針黹,得墨忒耳倡導稼穡,狄奧尼索斯倡導葡萄栽培和釀酒技藝,赫耳墨斯倡導度量器具、數字和文字,阿波羅則傳授詩歌、音樂及其他藝術。“普羅米修斯”這個名字的原意有“思考”、“認識”、“先知”的含義,他將智慧、知識、畜牧、農耕、造船、航海、鍛造、計算、書寫、醫術等傳授給人類,為此遭到宙斯神的酷刑。
有些半神靈、半歷史人物則成了著名的藝術家、發明家或詩人。如神話傳說中的能工巧匠和發明家代達洛斯,傳說中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由于善于雕刻而成雕刻這門藝術的先驅,其他如歌手奧菲斯、阿里翁、荷馬等都是這樣。
希臘神話雖然和其整個文化一樣,與西亞和北非(如埃及)有密切聯系,但畢竟是希臘人自己的創造,將他們在社會各階段中形成的特征折射到擬人化的神身上而逐漸形成。隨著人類社會自身的變化和發展,希臘神話也隨之而不斷變化和發展:一是前奧林帕斯階段,也可稱之為地祇神話階段,反映的是原始母系社會的人文特征。二是奧林帕斯階段,即英雄神話階段,體現父系社會的人文特征,神話開始集中化、系列化,向高度的藝術化和英雄神話過渡,形成了以荷馬為代表的精美的英雄神話。三是奧林帕斯神話的后期階段,反映出原始公社制逐漸解體,階級已經開始出現,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已大大加強。其時,作為原始人的世界觀的原始神話就逐漸失去它的獨立意義,日益成為表現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社會道德思想的一種形象。
凝聚在希臘神話中的這種人本主義精神,既是由荷馬和赫西奧德等體現在《伊利亞特》、《奧德修紀》和《神譜》中,以后又成了文學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的創作的源泉。由于記載下了原始神話思維的特征,從這些著作中,可以尋覓到前哲學、前美學等思維形成的軌跡。
第三節前美學觀念
古希臘詩人們的詩篇里,既記載下原始神話思維,又記載下了遠古希臘社會中一系列流行的觀念。其中有些與美學思想的關系至為密切,例如靈魂和凈化、靈感和迷狂、模仿、厄羅斯、美,以及對以詩為代表的文藝的源泉、目的、價值、永恒性、作用、起源等的觀點。就希臘的美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而言,從體現在原始神話中美學觀念的萌芽,到體現在早期自然哲學家的直觀美學觀念,以及體現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理性主義美學觀,經歷了漫長的歷程。這個歷程是異乎尋常的艱辛,即便像柏拉圖那樣的抽象邏輯思維已達到那樣高度發展的哲學家,他的許多重要對話依然有濃厚的神話思維特征。這一方面固然和他的詩人氣質和才華有關;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尚未能徹底擺脫神話思維的束縛。直到亞里士多德才從根本上擺脫了神話思維的束縛,但即便是亞里士多德,他的第一哲學,或對美進行形而上的探討時,最終還是顯示出神學目的論的痕跡。以后又再現于晚期最重要的美學思想家普洛丁的體系中。
史前美學觀念本身就是需要進行獨立系統研究的課題,本卷是出于闡明古希臘早期美學思想的需要,僅精選若干重要美學觀念加以簡要的說明,否則正像康福德(F.M.Cornford)在探討希臘哲學史時,感到直接從泰勒斯開始是難以理喻的:“好像泰勒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仿佛他碰了一下大地,就崩出來:‘萬物是由水造成’。”[16]同樣道理,要是本卷從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事物由于數而顯得美”開始,也會顯得突兀和難以理喻。
一、靈魂
靈魂問題,在古代哲學中一直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論爭的一個焦點。在美學中也有重大影響。
恩格斯在談到哲學基本問題時,一開始就提出遠古時期的人由于愚昧,無法解釋人死后和做夢等現象,從而形成了有關靈魂的想法。拉法格(1842—1911年)在《思想起源論》中進一步指出:野蠻人由于無法解釋生活中存在的許多謎——如睡眠和做夢,就產生了“另外一個我”,實際上是一個與活著的我的面貌完全相同的“雙重人”,即靈魂。原始人對于靈魂是既崇拜又畏懼。最初是害怕靈魂來損害自己(如中國所說的鬼魂作祟),想出種種辦法想將他趕走(驅鬼)。后來想到為他營造居室,供給生活用品。以后才逐漸產生出天堂和地獄,靈魂也就可以輪回轉世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