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修煉之絕妙口才(2)
- 成大事必備的九項修煉
- 王志剛
- 5036字
- 2016-03-22 15:04:47
3.言語縝密,無懈可擊
要成大事,沒有好的口才,至少是一種遺憾。相反,一個人如果有果敢的行動,再加之良好的口才,就會盡善盡美,推動事業的成功。因此,口才也能打開一條成功的通道。
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反映,從中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知識、才能、閱歷和修養。不管他治學嚴謹還是做事馬虎,不管他思維敏捷、思想積極,還是思想懶散、不求上進,都可以從語言中看出來。
從一個人說話的內容和方式中,你可以看出他讀了哪些書、掌握了哪些思想;你可以看出他的擇友之道;你可以看清他的思想軌道、生活習慣;你可以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和生活閱歷。可以說,談話中囊括了一個人的一切,不管他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掌握了多少知識,都可以從談話中得到反映。
一個人能力的大小,語言交際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談吐可助人成功,蹩腳的談吐可令人一敗涂地。說話產生的效果天差地別,說話能力差者,成功將會與他拉開距離。所以,你必須努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只有這樣成功才能伴你左右。
一個健談者會表現出各方面的素養:機智靈活、思維敏捷、判斷準確、精力集中等等。同時,健談者還必須心胸開闊、慷慨大度,如果心胸狹窄、心存偏見,這些不良品質也會在談話中暴露無遺。
在交談時,應該充滿愛心,不觸及對方的難言之隱,不隨意公開別人的缺點與不足,應該對聽者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而不是用語言傷害對方。善于辭令者應該表現出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絲絲入扣的分析能力,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空前頻繁,每時每刻都需要語言的現實社會中,掌握了說話的技巧,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鑰匙。
交談開創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的先河。如果世界離開語言,那么必將變得黯然無光,架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橋梁也就會塌陷。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了無數諸如孔子、孟子、蘇秦、張儀等一大批憑“三寸之舌”就能“一言興邦,一言衰邦”的杰出游說家。春秋時期出現的縱橫家,更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在西方國家,口才更受到重視。
一個人的才干要被人認識,要被人了解,如果不借助口才,那結果是很難想象的。因為工作需交談,政治要辯論,學術需爭鳴,外交得斡旋,經濟上需談判,而這些無一不需要口才。
1980年美國總統競選中,里根在底特律的演說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他說:“一天夜里,我做了一個夢,夢中卡特走過來問我為什么搶他的工作。我對他說,我不想搶你的工作,我只是想做總統。”
這里描述的“工作”意思是指做總統,而里根偷換了概念,把卡特的總統身份轉換成了“工作”,讓人們對卡特的總統身份產生一種錯覺,強烈的幽默效果在變換中產生一種強烈的作用。
卡耐基先生舉過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美國費城有一位青年為謀取職業,成天徘徊在費城的大街上,幻想著有哪位富人能發現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做出怎樣引人注目的舉動,都毫無結果。
有一天,他突然記起歐·亨利的一句話:“在‘存在’這個無味的面團中加入一些‘談話’的葡萄干吧。”于是,他突然闖進著名富翁賈鮑爾·吉勃斯先生的辦公室,請求吉勃斯先生能擠出哪怕僅僅一分鐘的時間來見見他,并允許他講一兩句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吉勃斯先生破例接見了他。
起初,吉勃斯只想與他講一兩句,然后將他打發走了事,沒想到兩人越談越投機,一直談了一個多小時。結果,吉勃斯先生很快替這個窮困潦倒的青年人找到了一份工作。
很顯然,如果這名青年繼續在大街上徘徊,而不去找吉勃斯先生談談自己的想法,他還是找不到工作。他正是通過自己良好的口才打開了一條人生通道。
俗語說“舌燦金花”,可見三寸之舌的功用,有時強于百萬雄師。但為什么同樣的話在不同人講來就不一樣呢?這就需要一個人語言的準確度和表達能力等有效地結合。口才并非常人所謂的“耍嘴皮子”,它實際上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
一個善于表達的人,必須是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人,只有這樣,說出來的話才能既生動準確,又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質。
此外,還須運用標準的語言,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豐富的詞匯、淵博的知識,具有自信心,對人誠懇等。只有這樣,說出的話才有分量,才能起到強于百萬之師的威力。
4.博聞強學,鍛造能言善辯的本事
能言善辯、巧辯事理是成大事者的一項基本功夫,這種基本功夫被成大事者運用為說服人的一種智慧和技巧。
過去生活在皇帝身邊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提心吊膽。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因為不知道哪句話就會得罪圣上,一旦“龍顏大怒”,那么就得有人腦袋搬家。
紀昀是乾隆時期的大學士,博學多才、能言善辯,他多次憑借自己的機敏和善辯,化險為夷。因此,他的故事常被人們津津樂道。
有一次,紀昀在皇宮翰林院率眾編著《四庫全書》。當時,正值盛夏,體胖的紀昀難忍酷熱,便脫衣光背,把辮子盤在頭頂,伏案閱稿。這時正巧乾隆皇帝從外面走了進來,等到紀昀發現時,穿衣服已經來不及了,怎么辦?有了!他一貓腰,鉆入案下,并將桌布拉好,準備皇帝一走,再出來繼續工作。誰知這一切都被乾隆看到了,他不動聲色來到紀昀案旁,坐了下來,并示意四周驚慌失措的眾人安靜下來。
肥胖的紀昀此時在通風不良的案下熱得實在受不了,又傾聽屋內確無異常動靜,以為乾隆皇帝走了,便撩起桌布露出腦袋問:“老頭子走了嗎?”別的不說,單是“老頭子”這三個字就把乾隆皇帝惹惱了。“紀昀,不得無禮,什么‘老頭子’,別的罪可恕,你憑什么叫朕‘老頭子’?如果講不出道理,立即賜死!”
紀昀也嚇出了一身冷汗,但他馬上鎮定下來,從容答道:“‘老頭子’這三個字是大家公認的,非臣臆造。容臣詳說:皇帝稱萬歲,豈不為‘老’?皇帝乃國家首領,豈不為‘頭’?皇帝乃真龍天子,豈不為‘子’?‘老頭子’三字乃簡稱也。”
乾隆聽了哈哈大笑,說道:“好個能言善辯的紀昀,雖蘇秦、張儀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來吧。”
能言善辯的紀昀憑如簧之舌救了自己一條性命。
紀昀的確是一位極聰明的人,把“老頭子”三字拆開分析,分析得頭頭是道,皇上明明知道是在狡辯,但不得不佩服他的能言善辯,從而赦免了他。
還有一次是在船上,皇帝有意考驗紀昀,賜死讓他投江。紀昀馬上謝主隆恩,跑向船的另一頭去了。眾人正在擔心,卻見紀昀過了一會從船的另一頭活生生地跑了回來,皇上問他為什么沒投江,紀昀回答說:“我正要投江,屈原攔住了我,他說:‘我投江是遇上了昏君,而你紀昀正處在太平盛世,皇上為當代明君,你怎么能投江呢?’所以我就回來了。”皇上聽了紀昀的話,哈哈大笑說:“好一個能言善辯的紀昀,朕免你一死。”
從這兩個故事中不難發現,紀昀的能言善辯又一次救了自己。而我們亦明白了,能言善辯、會說話,可以使我們擺脫險惡的環境,變不利為有利。
聰明的阿凡提就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他的故事同樣在人們中間流傳廣泛。
有一次,阿凡提害了眼病,看不清東西。國王偏叫他來看這個、看那個,還取笑他說:“你不論看什么,都把一件東西看成兩件,是嗎?你本來窮得只有一頭毛驢,現在可以有兩頭了,闊起來了,哈哈!”
“真是這樣,陛下!”阿凡提說,“比如我現在看你就有四條腿,和我的毛驢一模一樣呢。”阿凡提的話把國王氣得干瞪眼卻無話可說。
還有一次,國王和大臣帶著阿凡提外出打獵。炎熱的天氣使國王和大臣的衣衫都濕透了,于是把脫下的衣衫都搭在阿凡提肩上。
阿凡提本來就非常熱了,再加上國王和大臣的衣衫,更是汗流如雨。國王見阿凡提熱得滿頭大汗,便故意戲弄他:“阿凡提,你真不簡單,能馱一頭驢馱的東西。”
阿凡提聽了很生氣,但卻平靜地說:“不,我肩上馱的是兩頭驢的東西。”
阿凡提兩次對國王的回答,用的都是巧借話題法。從中可以看出阿凡提的智慧,從國王的話題引申發揮,達到了諷刺國王的效果。
如果你寫了一本很有價值的書或發明了一套實用的機械裝置,但你說話時卻吞吞吐吐、詞不達意,甚至不能讓人聽清你在說什么,這就會讓你失去太多的機會。
一個十分奇怪卻很常見的現象:有些人在特定的行業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在會議上卻不能勇敢地站起來,把自己的成果介紹給大家。他們駕馭不了局面,也沒有能力主持一個會議,沒有勇氣,沒有什么清晰的思路,不能用充滿感情的話語打動每一位聽眾。
所以,汲取知識,掌握豐富的語言,擁有良好的口才,都會對一個人的成功給予影響,它要求我們用最快速度把精煉的語言引進自己的空間。
5.運用反唇相譏的語言智慧
一個人難免會碰到語言激烈交鋒的時刻,這時候如何靠嘴巴打敗對手呢?現在假如你受到別人語言的污辱,又該怎么辦呢?
對于成大事者而言,則會運用自己的智慧,反唇相譏,贏得人格上的尊嚴。
人們在社交場合中,往往會遇到令人發窘的問題和尷尬的處境,那怎樣才能做到遇事不驚不亂,從狼狽難堪的境地中運用語言巧妙解脫出來呢?
運用幽默的語言,而幽默的最好方法是急中生智,把自己思維的潛在能量充分發揮出來。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冷靜、樂觀、豁達,使自己的精神處于一種自由、活躍的狀態,說出機智而又幽默的語言,解除尷尬的境地。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同周總理談話時,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國派克鋼筆,就帶著幾分譏諷的口氣說:“請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何還要用我們美國的鋼筆呢?”
這話里有話,周總理自然明白,但他仍不失風度而又風趣地說:“提起這支鋼筆,頗有來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嘛,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這支貴國的筆。”挑釁的記者無話可說。
周總理針對美國記者企圖譏諷、譏笑中國貧窮落后的意圖,巧借話題,說了這番風趣幽默而又有分量的話語。周總理用“戰利品”、“做個紀念”等詞語暗示了中國的強大。
著名丹麥童話家安徒生生活儉樸,經常戴著破舊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腦袋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嗎?”
安徒生同樣巧妙地回敬道:“你帽子下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么?能算是腦袋嗎?”
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的機智幽默被安徒生用于反擊對方。反擊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對方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難怪人們總把激烈的語言交鋒稱為唇槍舌劍呢!有時候兩片嘴唇一條舌頭,比真槍實彈的威力還要大。
海涅是猶太人,經常因此而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義者”的攻擊。一次晚會上,一個自稱是“素有教養”的旅行家,對海涅講述了他環球旅行中發現的一個小島。
他說:“你猜猜看,在這個小島上,有什么現象最使我感到驚奇?”,“在這個小島上,竟沒有猶太人和驢子!”
白了這個旅行家一眼,海涅不動聲色地反擊道:“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只要我和你一塊兒到小島上去一趟,就可以彌補這個缺憾了!”
旅行家的本意是想侮辱猶太人,海涅卻機智巧妙地將對方比作驢子,從而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下面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出使楚國時利用反唇相譏,不辱使命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晏嬰高超的交際能力,同時也可看一看晏嬰靠語言成大事的技巧。
春秋時,南方的楚國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楚王自認為是“嶺南虎”,想咬誰就咬誰,齊國雖也是個大國,但楚國也不把齊國放在眼里。為了疏通國與國之間的渠道,改善關系,齊王派晏嬰出使南域。
等到晏嬰到達楚國的時候,楚王已傳令說任何人都可以盡量羞辱晏嬰。狹隘的楚王想借晏嬰出氣。
晏嬰遠遠地走來了,前來迎接的禮賓官員見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開城門旁邊的側門,看他進不進。
晏嬰儀表堂堂地站在正門前,一聲不響。
嬉皮笑臉的士兵過來了,晃悠著腦袋指了指小門兒說:“先生,您請進吧!”
晏嬰冷蔑地笑了笑,用手指了一下側門兒,打了個比喻反擊道:“這純系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走狗洞!”
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想侮辱晏嬰的禮賓官員反被侮,卻又不能發作,只好命令士兵敞開正門。
楚王接見了晏嬰,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顧地問晏嬰:“難道齊國沒有人了么?”
晏嬰聽了這話暗想: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嘲笑,更主要的是對國家尊嚴的侮辱。于是,晏嬰高聲贊頌起自己的國家:
“我的故國齊都,名喚臨淄,說大,確實不大,只有幾百閭人家,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把袖子甩開,那么大的太陽都能被我們蓋住,如果每個人揮一把汗水,無異于下一場大雨!國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說沒人呢?”
聽了這話,楚王也想自夸一下,卻發現無辭令,真是尷尬萬分,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嬰的話茬,冷嘲道:“齊國既然人多勢眾,為什么選你來出使我國呢?”
晏嬰也“順流而下”,接著楚王的話音諷刺道:“是的,誠如您所說,齊國派出使者,是經過謹慎選擇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國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國家。我晏嬰水平低下,不用說,就出使到貴國來了。”
楚王還想反唇相譏,可又覺得自己真的是言困詞窮了,只好吞下了這顆自己造的“苦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