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修煉之絕妙口才(1)
- 成大事必備的九項修煉
- 王志剛
- 4873字
- 2016-03-22 15:04:47
什么是口才?蘇秦、張儀之流把眾諸侯玩弄于掌股之上,諸葛亮舌戰群儒,靠的是口才;一篇邏輯縝密、論據確鑿的學術論文,要經過答辯才能通過,靠的是口才;外交講壇,陷阱重重、爾虞我詐,而出色的外交家能應對自如,靠的是口才……難怪古人說: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可見,沒有良好的口才,已跟不上現代社會的步伐,因為這是一個推銷自我的時代。
1.良好的口才在于機智熱情
很多成大事者的成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歸功于他們善于辭令。第一印象最重要,而口才好、談吐優雅的人能給別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使自己受到廣泛的歡迎,使自己更快邁向成功。
我們有這樣一種感覺,在我們與熟練掌握說話藝術的人交談時,會有一種享受的感覺,他們那種娓娓道來的聲音如同音樂噴泉一樣,清澈、亮麗,帶有柔性地傳進了我們的耳朵,打動了我們的心靈,或讓人精神振奮或給人安慰。
“林肯是一位語言謙和,很善言談之人。”卡爾·舒爾茨在回憶他與林肯初次見面的情景時說,“那是在一次我回家的路上,火車剛剛離開一個小站,乘客中間突然騷動起來,人們從座位上跳起來,迫不及待地圍住剛上車的高個子,大家都像是見到了熟人一樣和他打招呼:‘嗨,亞伯,你好嗎?’他熱情地回答:‘晚上好,山!你好啊,里達!看見你真高興,卡克!’過了一會傳來了一陣笑聲,因為車廂里聲音太雜,我聽不清他說的話。我的同伴認出了他,叫了起來:‘哎喲!這就是林肯,是他,沒錯!’他擠過人群,把我介紹給亞伯拉罕·林肯,這是我第一次和他見面……”
“他對我說話的口氣又隨和又親切,好像我們是老相識似的。然后我們一起就坐。他話音很高,又很悅耳;他那樸實無華的言辭,沒有一丁點矯揉造作,也沒有任何優越感,讓我感到我們好像從小就認識、早就是好朋友。在交談中,他會經常在談話里插進新奇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切合當時的話題……”
林肯是有史以來最樂于與人交談的美國總統之一。他在任期間,白宮的大門敞開著,任何人都可以晉見總統,但是控制談話氣氛的人總是這個頭腦清醒、思維敏捷的總統。有些人帶著非分之想來求見他,還沒明白過來是怎么回事就被打發走了。
某人出于對格蘭特將軍的妒忌,說格蘭特有可能將總統架空。林肯的答復使對方啞口無言:“如果格蘭特當總統更有利于鎮壓叛亂,那就讓他當總統好了。”有位女士闖進白宮,理直氣壯地要求總統給她兒子一個上校的職位,因為她的祖父參加過雷克星頓戰役、她的叔父是布拉敦斯堡戰役中唯一沒有逃跑的人、她的父親參加過納奧林斯戰役……林肯說:“夫人,你們一家三代為國服務,對于國家的貢獻實在夠多了,我深表敬意。現在你能不能給別人一個報效國家的機會?”
林肯能夠與各種人愉快地交談——不論是作風嚴謹的科學家、老謀深算的政客、傲慢的外國元首,還是謙卑的農民。他的口語總是能讓人感到他可親可近,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總統。
林肯最大的特點就是善于利用故事來暗示或加強自己的觀點。他知道故事比單純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聽聽他怎么形容薩爾豪·蔡斯吧:“一只大綠頭蒼蠅,找到臭的地方就下蛋。”他有一句著名的話,用來比喻美國南北方的分裂:“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立不住的。”
他說:“大家夸我會講故事,我想確實如此。我從長期的經驗中了解到,普通民眾終日勞碌,舉一個容易理解而又幽默風趣的例子,比用別的任何方式更容易影響他們。”
“我相信我講故事已經講出了名,但我感興趣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其目的或效果。我喜歡用簡短的故事說明我的觀點,避免別人冗長、乏味的議論和費力的解釋。一個貼切的故事,可以減輕因拒絕或批評所造成的尖銳矛盾,既達到談話的目的,又不傷感情。我不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但我把它作為一種緩沖劑,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和煩惱。”
即使在內閣會議這樣嚴肅的場合,林肯的談話仍然穿插著故事。在許多重大的問題上,林肯的故事往往具有結束激烈爭論的奇效。
在那次他為了解放黑人,使其有合法權利。宣讀《解放宣言》后,財政部長蔡斯提出異議,頓時,內閣成員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林肯果斷地揮揮手打斷了他們:
“先生們,我想起了一個出門人的故事。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自己農場里的一個雇工,雇工對他說:‘主人,小豬都死了,還有老母豬也死了,我不想一次全告訴你。’”
就是這些帶有寓意的故事,每次都能夠使他的目的達到一個理想高度。
林肯在北方軍隊取得葛底斯堡大捷之后,他用一番激情洋溢、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的講演來鼓舞士氣。
1887年前,先輩們在這片大陸上創建了一個新的國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則。現在我們正從事一場偉大的內戰,以考驗這個國家,或者說以考驗任何一個孕育于自由、奉行上述原則的國家是否能夠長久存在下去。
我們在這場戰爭中的一個偉大戰場上集會。烈士們為使這個國家能夠生存下去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在此集會,就是為了把這個戰場的一部分奉獻給他們,作為最后安息之地。
我們這樣做,是完全應該而且非常恰當的。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對于這塊土地,我們不能夠奉獻,我們不能夠將它神圣化。曾在這里浴血奮戰的勇士們,活著的和去世的,已經把這塊土地神圣化了,這遠遠不是我們微薄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全世界將很少注意到也不會永遠記得我們今天在這里所說的話,但全世界永遠不會忘記勇士們在這里做過的事!
倒不如說,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在這里應該把自己奉獻給勇士們已向前推進、但尚未完成的事業;我們應該把自己奉獻給仍然留在面前的偉大任務,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獻身精神,來完成他們已經完全徹底地為之獻身的事業;下最大的決心,不讓他們白白犧牲;讓國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讓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
這樣精彩的講演鼓舞了人們的內心,推進了內戰的盡快結束。
每個人不管擁有多么遠大的理想,首先得掌握駕馭語言的能力,擁有讓人羨慕的好口才。
你也許不能從事令人羨慕的職業,但每天都要說話,也就必然要運用語言的獨特力量。
在你想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時,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研究修辭,留心相同意思的不同表達,使自己的用詞更豐富、談吐更優雅。還要盡力增加自己的詞匯量,隨時查閱工具書,注重平時的積累。這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自己的發展很有幫助。如果你的詞匯量少得可憐、思想貧乏、閱歷有限,是無法做到口才出眾、談吐優雅的。
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無論在什么場合,只要你能夠表達清晰、用詞簡潔,再加上抑揚頓挫、娓娓道來的語調,就能夠吸引聽眾、打動別人。它可以在不經意中助你事業成功。
一個渴望成大事的年輕人,應該掌握談話的技巧,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在各種場合,做到談吐優雅、從容不迫、應付自如,能夠讓別人對自己感興趣,這是一種很高的技巧。
2.語言精煉,事半功倍
一個人文字上的表達能力和語言上的簡潔表達,能反映出這個人本身的文化修養。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看起來很有風度和品位,而有的人初結交時覺得很有意思,再深入交往時就覺得華而不實,內心沒有什么真正的東西。
不管是文字上或語言上的修煉,都是人內在的精華,是一種精神的完美體現,是成大事者必備的修為。它難以用固定的模式加以評論,也不能從別人的身上取來。它是自身的一種“潤物細無聲”的修煉,而且是要靠自己慢慢地體會與領悟。
文字與語言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工具,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表達都達不到,還談什么成大事。
事業上成功的人,他們的信函是行文簡練、內容全面、主題明確的。別人需要兩頁紙的篇幅,他們只要十行字就可以說得一清二楚。
很多人應聘失敗,得不到自己理想中的職位,就是因為求職信寫得亂七八糟,讓人不想再看第二眼。相反,一些人得到了理想的職位是一封整潔、嚴謹的求職信幫了大忙。
有經驗的人事部經理,在一大堆應聘材料中,只會挑寫得簡潔、干凈、一目了然的信看。
雖然沒有看見求職者本人,但從他風格獨特的信件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整個思想狀況。如果連一封信都寫得拖沓冗長、充滿自我吹噓之詞,怎會讓人相信他的能力呢!
在這里先介紹一些意見,因為有的人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迷惑,他們不知道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備這種能力。
首先要看你是否具備這方面的才能:說話直截了當,善于抓住問題的實質,而不是拐彎抹角、拖泥帶水。如果缺少這方面的能力,那就可以肯定你做什么都難以成功。
模棱兩可的人總是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他們辛苦勞作、四處奔波,最后卻一無所獲。而直截了當的人知道問題核心所在,能一舉擊中問題的要害。正是這一習慣,幫助他們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寫信時,要看你是不是能夠做到惜墨如金,做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境界。
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是發電報,每個字都需要花錢,力求用最少的字表達最豐富的含義。并且做到多看幾遍,多改改,盡量刪去多余的話,做到字字珠璣、句句精煉。
通過學習簡潔的表達方式,可以改掉說話長篇大論的壞習慣。同時,這樣的練習也可以提高思維能力。如果用三言兩語就能表達出豐富的含義,你就成為了駕馭語言的高手,別人也會對你刮目相看。
這樣所做的一切就如同一位乳品工人告訴我們如何保存奶制品一樣。為了保證奶制品的質量,哪怕一小塊可能變酸的脫脂乳或其他雜質也要清除掉。
所以,要想使我們的想法能夠讓人牢記于心,就要做到表達精確,用最少的字表達最清晰的思想,做到語言平實、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其實,一個剛剛從事文學寫作的人,都應該牢牢記住這種思想,盡量在寫作中刪去每一個無益的字,使作品表達簡潔,短小精悍。
長期下去,這種嚴謹的寫作方法就會使作品充滿新奇,同時在不停地進行加工潤色的情形下,使自己的表達更有力、更清晰、更簡潔、更明了。
成大事者能用明白無誤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們會刪除那些贅語和不必要的詞句,對每一個詞都精挑細選,對每一句話都精雕細琢,他們盡量讓每一篇文章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磨蝕了思想。
林肯駁斥道格拉斯的辯論、朗費羅的《生命之歌》、莎士比亞的不朽名作等等,并沒有因時間久遠而失去魅力。
現在我們就看一看林肯駁斥種族歧視者道格拉斯的精彩辯論:
我想耶穌基督并不真正渴望任何一個凡人能和天父一樣完美,“由于你天上的父是完美的,但愿你也完美。”把這個樹立為標準,誰盡最大努力達到這個標準,誰就達到了道德完美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實現“人人生而平等”這個原則。即使不能給予每個人自由,至少不要做奴役人的事情……
讓我們的政府回到憲法制定者們最初安放的軌道上來吧!讓我們把所有關于某個人或某個種族因為劣等所必須受歧視的詭辯統統扔掉吧!讓我們扔掉這一切,在這塊土地上團結得像一個民族,直到我們再一次站起來宣布:人人生而平等!
與語言表達相同的,凡是被稱為不朽作品的文章,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精心錘煉、謀篇布局,努力尋找到一種合適的表達方式。那些名垂千古的作品中每一首詩或每一個章節都是經歷時間考磨寫出來的。
正是因為語言簡潔能給作品注入一種經典的成分,從而使有些作家只是因為某段精辟的話或幾行詩而聲名鵲起,而有的作家雖然著作等身,卻沒有什么名氣。
由此可見,作品是深受讀者喜歡,還是如過眼煙云,其決定性的力量在于作品思路清晰、表達流暢、語言簡練。
不管是憑短篇作品成為名流,還是通過長篇大論流芳千古。他們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反復的推敲,使其作品最終受到讀者的歡迎,使其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有些人常常把英國小說家吉卜林取得的成就歸結于天賦。我們不能否認,吉卜林確實具有非凡的文學才能。
但是,有多少人會像吉卜林那樣,為了把意思表達得恰如其分、簡明扼要,在一篇文稿問世之前把它重寫八到十遍呢?
在一個人想成為著名作家,卻不具備著名作家才智的情況下,若再不愿付出比他們更多的勞動,怎么會寫出好作品呢?
許多人的毛病是沉溺于堆砌語言,讓華麗的詞藻掩蓋思想,冗長的篇幅讓人昏昏欲睡。他們應該認真想想特羅姆·愛德華的建議:“還有東西要寫嗎?如果沒有,趕緊打住。”
在一個作家還沒有對一個主題進行全面的認識和深入的研究前,是不可能寫出有分量、能夠吸引讀者的文章的。
所以,你必須傾注滿腔熱情,投入全部的身心,去了解某一個主題,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只有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流露出來,才能打動讀者,才能吸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