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修煉之絕妙口才(3)
- 成大事必備的九項修煉
- 王志剛
- 4423字
- 2016-03-22 15:04:47
到了吃飯的時間,楚王設宴招待。喝了幾杯酒,就見楚國士兵押了一名被捆綁著雙手的犯人走進宴會廳。楚王裝出一副驚奇的模樣問道:“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稟道。
楚王回頭看看晏嬰說:“哦,原來這盜賊是齊國人!看來,齊國人都是慣于偷東西的吧!”
晏嬰隨即站起身回答說:“我聽說過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淮北為枳,難道您不知道?桔樹生在淮南,就結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長成為枳,那葉子徒然相像,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水土的差異。老百姓生長在齊國,從來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會偷盜,這是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盜呢?”
楚王聽完緘默無語,說不出一句反駁的話,真是自討沒趣。
我們不能不為晏嬰的聰明才智叫絕,對于楚王的侮辱,給予了有力還擊,同時維護了自己及國家的尊嚴,顯現了語言的威力。
在一個使你尷尬的場合,可以適度地運用巧妙的語言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一種反唇相譏的智慧可以幫助你擺脫那些困擾的局面。
6.說話要抓住關鍵,直奔主題
說話是有技巧的,不能攻擊到對方的要害,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對于那些善于操縱說話技巧的人不是與對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問題關鍵,一語擊中要害。這一點如果發揮得恰到好處,就可以幫助你成就大事。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愿意窮其一生去學習科學、文學和其他各種知識,但他們卻完全忽視了語言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這常常使他們顯得木訥呆板。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造詣很高,在社交場合卻羞于開口,沉默不語,像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還有比這更令人沮喪的嗎?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眾場合滔滔不絕,自己卻靜靜地坐在一旁,只有洗耳恭聽的份兒。其中的區別只是,一個是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個卻是毫不在意。
談話如果抓不住重點、拐彎抹角、不著邊際,容易讓人厭倦。
假如與一個說話不著邊際、洋洋萬言卻切不中要害的人談業務,他人肯定會疲憊不堪,甚至會感到厭煩和惱火。
有一種人,你永遠也不知道他想說什么,他總是在問題的周圍繞來繞去,盡力避免問題的實質。他們的思想銜接不起來,讓人無法理清他們的思路。倘若說話總是如此不著要點,會讓人無法忍受。
在生活中,人們都不喜歡和說話拐彎抹角、滔滔不絕,并且還是沒有主題的人打交道。他們每次都會使人失去耐心,即便你多次看手表,提示時間,他們好像視而不見,似乎沒有完的時候,這樣的人討厭至極。
一個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人,不能有這種習慣。這種習慣對事業的發展有嚴重影響,是成功的敵人!凡是工作效率高、有很高管理才能的人,無不說話簡練、利落、主題明確。
而人們喜歡和這樣說話的人做朋友,他們恰恰也是事業有成,口碑極好的人。如果只是簡簡單單的通電話,他們不會有多余的問候和致謝,而是三言兩語,直奔主題,還沒有等你反應過來,他們已經說“再見”了。和這樣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種享受。他們不會煩人,更不會無端耗費別人有限的時間和精力。
這種人是思維敏捷、善于決斷,以及高效率工作的人。如果一個人很早就注意自己的不足并能加以改進,做事思想集中,說話言簡意賅,就可以培養出很高的經營管理才能。在與他的交往中,肯定能夠體現出雷厲風行的素質。
可見,談話中抓住問題的關鍵是最重要的,說多了會給人一種厭煩,有時候這種厭煩就會轉變為疑惑。
漢代有一位著名丞相名叫蕭何,有一次向漢高祖劉邦請求將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讓給老百姓耕種。
上林苑是為皇帝游玩、嬉戲、打獵、消遣的園林,劉邦一聽蕭丞相居然要縮減自己的園林,不禁勃然大怒,認為蕭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錢財,才這樣為他們說話辦事的。于是下令把蕭何逮捕入獄,同時審查治罪。當時的法官廷尉為討好皇上,只要皇上認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
就在這緊要關頭,旁邊一位姓王的侍衛官上前勸告劉邦說:“陛下還記得原來與項羽抗爭以及后來鏟除叛軍的時候嗎?那幾年,皇上在外親自帶兵討伐,只有丞相一個人駐守關中,關中的百姓非常擁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關中之地早不是陛下的了。您認為,丞相會在一個可謀大利的情況下而不謀,反而會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點小利嗎?”
簡單幾句話,句句擊中要害。劉邦深有感觸,終于認識到自己的魯莽,對不起丞相的一片誠心,自己感到非常慚愧,于是當天便下令赦免蕭何。
漢代的另一位開國元勛周勃,曾經幫助漢室鏟除呂后爪牙,迎立漢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后來當他罷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來忌恨周勃的奸偽小人便趁機向漢文帝誣告周勃圖謀造反。漢文帝竟然也相信了,急忙下令廷尉將周勃逮捕下獄,追查治罪。按漢代當時的法律,凡是圖謀造反者,不但本人要處死,而且要滅家誅族。
就在周勃大禍臨頭的時候,薄太后出來勸文帝說:“皇上,周勃謀反的最佳時機是您未即位時,當時先皇留給您的玉璽在他手上,而且他還統率著主力部隊,但是周勃一心忠于漢室,幫助漢室消滅了企圖篡權的呂氏勢力,把玉璽交給了陛下。現在罷相回到自己的小小封國里居住,怎么反而在這個時候想起謀反呢?”聽了這話,文帝的所有疑慮都沒了,并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抓住說話的重點,是每一個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須修煉的,通過短短幾句重要的話,也許就可以成就一個人的將來。
7.用曲折委婉的語言化解爭論
短短的幾句話能勝過千軍萬馬,恐怕只有在語言方面極具天賦的人才能做得到,具備這種才能的人就是成大事者,其技巧是:曲折委婉、類推同理。
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一個國家處于危難之中,士兵奮起還擊,拯救國家,這是人人都明白的事情。如果有人說,能言善辯的口才可以使對方放下屠刀,從而拯救了一個國家的話,你是否相信?
你可能不會相信,但有事實為證。
戰國時,趙國自恃兵力強于燕國,遂起伐燕之念。蘇秦當時在燕輔佐昭王,為減少合縱內部的摩擦和實力消耗,共同抵御強秦的武力威脅,前去游說趙惠王,希望通過和平外交途徑解決兩國爭端問題。
然而當蘇秦到達趙國時,趙惠王并不想談趙燕爭端問題,于是故意避開這一話題,只是禮節性地說:“蘇卿遠道而來敝國,寡人有失遠迎,失禮!失禮!”
蘇秦也知道惠王的用意,便只字不提兩國爭端之事,更不說自己的來意,而是十分客氣地同趙惠王寒暄了一番,然后又漫不經心似地與趙惠王聊起天來:“臣今天來的時候,途經易水河,見蚌打開蓋正在曬太陽,此時一只鷸上前直啄其肉。蚌急忙合殼而緊緊鉗住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蚌即死矣!’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抽不出來,明天抽不出,你要變成死鷸了!’兩者互不相舍,最后一漁翁連鷸帶蚌,一同得之。”
趙惠王聽了這個故事,覺得挺有趣,便隨口說道:“從沒聽說蘇秦你還懂野獸的語言呀!”
蘇秦笑了笑,沉吟一會兒后,又說道:“現在趙國想討伐燕國,趙、燕兩國倘若久以刀槍相見,血流飄杵,恐怕秦國會收漁翁之利啊,大王何不再好好考慮考慮呢?”
趙惠王聽到這里,方知蘇秦聊天的用意。沉吟片刻后,惠王脫口而出道:“好!從今以后,趙、燕就沒有刀槍相見的時候了。而要代表坐到一起,友好地進行外交談判。”
兩國相爭,氣氛中自然充滿了火藥味。因此,作為被征伐國的代表蘇秦這時來游說征戰國的趙惠王,可以想象是何等艱難之事!因此,當蘇秦到達趙國時,趙王就明確擺出拒絕的態度,只是一味做禮節上的寒暄與客套,哪里有什么絲毫的誠意聽蘇秦游說。蘇秦此時若是單刀直入,說明來意,直陳說詞,很可能要吃閉門羹。所以,蘇秦根據當時實際情況,以一種曲折委婉的方法不講來意,而是佯裝與趙王閑聊,給趙王說了個“鷸蚌相爭”的寓言故事,麻痹趙王,等到趙王在隨和的氣氛中,在津津有味的閑聊中解除了敵對游說心理與情緒后,才話鋒一轉,一語點破故事的真意,使趙王如夢方醒,才使趙國未對燕國用兵。
西楚霸王項羽素以“殺星”聞名,因為他所攻占的每一個城市,其百姓總被屠殺凈盡。
魏相彭越聯漢抗楚,奪楚國十七城,惱得項羽眼冒火星,親率大軍圍攻彭越占據的外黃城。彭越難支,半夜逃走,外黃城開門投降。
項羽入城后,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里凡15歲以上的男子都集結于城東,準備全部活埋。此令一出,全城呼天號地,悲痛欲絕。
這時,一個年僅13歲,長得面白唇紅,眉清目秀的小孩,竟去楚營求見項羽。項羽聽說小兒求見!倒也驚異,問他:“看你小小年紀,也敢來見我嗎?”小孩說:“大王是人民的父母,我就是大王的兒子,兒子見父母,有什么不敢呢。”
耳根軟的項羽聽了這小孩的一番夸獎,欣喜得不得了,問他還有什么事情?
小孩不慌不忙地說:“外黃百姓,久仰大王恩德,只因彭越突然攻來,無奈暫時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來救。今天大王駕臨,趕走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激。但大王軍中有一種謠言,說要把15歲以上男子都活埋了,我認為大王德同堯舜,威過湯武,不會這樣做的。況且屠殺后,對大王有害無益。所以請大王頒布明令,穩定人心。”
聽了此話,項羽雖覺入情入理,卻又礙于面子,于是威脅小孩說:“如今我殺死這些人,即使無益,也不見得有害。你要能說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說不出,連你也要活埋。”
小孩聽到威嚇,并不慌張,反而嚴肅地說:“彭越守城,步兵特多,聽說大王來攻,怕百姓做內應才緊閉城門,他見人心不向他,才夜里逃走。假如百姓們甘心助逆,同心堅守的話,大王能在多長時間內入城,恐怕最少也得十天吧!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開城迎駕,可見人民擁戴大王。如果大王不能體察民情,反要坑死壯丁,外黃以東還有十幾城,聽說了誰還敢迎降,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倒還有一線希望。試想,彭越必然向漢求援兵來攻,大王處處受敵,就算是處處打勝,也得把心力費盡。由此還不能說明有害無益嗎?”
當時的項羽本來就和大司馬曹無傷約定好了半月回去,現在已過了幾天,如果后面十幾城遇阻,就會耽誤時間壞了大事。他反復考慮利弊后,終于答應了小孩的要求,還取了幾兩銀子送給小孩。
這樣,外黃城百萬人的性命由一個小孩曲折委婉的言辭而獲得了重生。人們不能不佩服這個小孩的膽量,但我們更佩服的是他入情入理的分析,從這里你可以體會到“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兵”的道理。
從古至今,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故事,有許多人都是憑借他們卓越的口才,縝密的思維,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為一個被人們銘記于心的成大事者。
8.機敏健談,對癥下藥
一個想要成大事的人講話不能只顧自己,而應善于抓住對方語言的問題所在,對癥下藥,這樣才能靠機智取勝,才能事半功倍。
“對癥下藥”,就是在游說之前,要對游說對象做客觀了解,把握對方的個性特征和行為表現,然后針對不同對手,采用不同的游說對策。倘若不了解對手就倉促上陣,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雖有祈求之心,卻是事與愿違。倘若能知人知己,因人施言,必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春秋時的孟子,在游說齊宣王時,就成功地運用了此法。
聞名遐邇的齊宣王在戰國時尤好大喜功,愛講排場。他不但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欣賞300多人一起吹竽的熱鬧場面。于是這支樂隊里就混進一個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而且還一直混到齊宣王駕崩之后,才被齊閔王愛聽獨奏的新招嚇得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