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環境人類學發展概述(3)

二、創新是新中國環境建設的推動力量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經濟建設,由此,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以“鐵犁牛耕”為代表的農業生產方式開始逐漸向高級階段轉變,這是國家農業經濟結構向工業經濟結構轉型的開端。經過一段時期的曲折發展歷程,中國經濟建設的速度與規模都得到顯著的提升,尤其是自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神州大地逐步地實施了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獲得全面建設與發展,經濟增長業績舉世矚目。國家在初步具備較強綜合國力的情況下創新發展,在環境保護方面實現了歷史性大轉變。

(一)中國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每七年翻一倍。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2005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加16.8%,超過意大利的同類值,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此后,中國經濟大跨越的步子就沒有停止。2006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英國,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接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幅為13%,又一舉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為5.474萬億美元,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5.879萬億美元,兩國相差約4050億美元,中國首次在全年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作為“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首年的2011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人民幣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全國經濟持續穩步增長,繼續保持超越日本的勢頭[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北京:2012年2月22日。]。國家財富快速增長了,人均財富也隨之增多了。2010年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對不同國家收入水平有個分組標準:按人均國民總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GNI per capita)計算,1005美元以下是低收入國家;1006~3975美元是中等偏下水平;3976~12275美元是中等偏上水平;12276美元以上為富裕國家。世界銀行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按照2011年的現價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歷史性進步。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capita,Real GDP per capita)為155美元,相當于世界平均同類值的7.9%;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949美元,使相當于世界平均同類值的比例提高到17.9%;2009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744美元,使相當于世界平均同類值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到43.6%。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2011年4月公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內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4382美元,中國香港行政特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31591美元,中國臺灣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18458美元。GNI 與GDP的國內外要素收入略有差別,但可用來大致參考富裕程度。[GNI和GDP之間既有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相互間存在參考作用。區別是,GNI是一個從收入角度衡量經濟總量的指標,而GDP是一個從生產角度衡量經濟總量的指標。聯系是,兩者都是對一國所有常住單位的核算,而且存在著一定的數量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GNI=GDP+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著者注]國家總體與個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增長,保護生態環境的新政策不斷出臺,新項目不斷開工建設。

環境保護由此一方面有了較為雄厚的資金力量支持,另一方面形成了許多新理念、新舉措、新機制。1973~2011年,國務院先后七次召開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集中宣示黨和國家關于環保工作的重大理念和重大政策舉措,極大地推動了環保事業發展。“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主要包括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節能減排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環境保護是重大民生問題、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等,這些理念指導了國家的環境保護工作。人民群眾更加關注和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綠色環保的觀念深入人心,公眾環保意識顯著增強。“十一五”時期,中央財政對環保工作的支持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全口徑中央環保投資達1564億元,是“十五”時期中央環保投資的近3倍。在環境保護部直接參與安排項目中,能力建設和環境治理方面下達的中央投資約29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近7倍。全國各地建立了一些創新機制,啟動運行效果顯著。例如,重點流域省界斷面水質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為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關鍵抓手。河北省在全省七大水系201個斷面實行水質考核,并建立了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江蘇省率先實行“河長制”,使太湖水質有所改善。山東省采取“治、用、保”方式,省控重點污染河流全部恢復魚類生長。區域空氣聯防聯控機制創新建立,在環境保護中實現“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管理,圓滿完成了首屆北京綠色奧林匹克運動會、首屆上海世界博覽會和廣州亞洲運動會的空氣質量保障任務。“十一五”期間全國經濟增速和能源消費總量均超過規劃預期,國家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前半年實現。2010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雙雙超額完成減排任務。生態區域面積不斷擴大。[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緊緊圍繞主題主線新要求努力開創環保工作新局面——在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網,2011年1月13日,http://www.zhb.gov.cn.]目前,“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環境保護規劃正在實施,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是:到201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保護體系逐步完善。例如,2011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14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414萬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9萬平方公里,新增實施水土流失地區封育保護面積2.8萬平方公里。截至年底,自然保護區達到2640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35個。“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第一年就有好業績,開局良好。

(二)建立綠化國土、秀美山川的新體制

保護國家生態環境的創新建設工作千頭萬緒,其中具有非常突出地位的是植樹造林、綠化國土,因為森林是陸地上最大和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森林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覆蓋率的指標包含著“生存與毀滅”的深刻的哲理性內容。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前文已經表述,在黃河中游區域出現的史前時期的仰韶文化發展的最鼎盛階段,正是那個區域有著較為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典型表現是植被茂盛,從而使得土壤肥沃。到了先秦時期,黃河中游區域還是大片森林覆蓋之地,僅據《詩經》記載,樹木的種類就有松、柏等43類之多,野生草類更多達60種,這就為飛禽走獸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詩經·國風》描述了先秦人們勞動、思戀、求偶和婚慶等日常生活場景,其中表述了灼灼桃花、蒼蒼蒹葭、依依楊柳等的唯美姿態,表現出人們用樹木花草寄托美好與幸福的真情實感。現代科學技術更是用精確的數據表明森林對人的有益作用,例如,森林中杉、松、楊、桉等植物,它們能分泌出一種帶有芳香味的單萜烯、倍半萜烯和雙萜類氣體“殺菌素”,可殺死空氣中的白喉、傷寒、結核、痢疾、霍亂等病菌,保護人體健康。又如,森林中有一種負離子,它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使呼吸平穩、血壓下降、精神旺盛以及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森林還具有涵養水土、調節空氣、產出木材等巨大的生態功能,能在宏觀范圍內為人類生產生活作出巨大貢獻。

植樹造林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新中國設立的法規。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就有在清明時節插柳植樹的習俗,這個傳統沿襲至今。1979年2月23日,中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以每年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和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后代。1981年12月13日,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一致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綠化祖國山川大地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國家在林業領域推行了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穩定山林權屬和完善承包經營責任制,確保林地使用權50~70年不變,實行以保護環境、植樹種草為根本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建立了新的林業產業結構等,將林業的發展與民生幸福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2006年是中國“十一五”規劃綱要執行的開局之年,在全國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25周年的春季,胡錦濤同志指出:“要通過全社會長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潔凈,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和諧。”[國家林業局:《胡錦濤同志對造林綠化的指示》,國家林業局政府網,2011年12月15日,http://www.forestry.gov.cn.]話語簡短精煉,蘊含哲理深刻。保護環境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呢?人的生存依賴自然環境,社會主義建設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因而,讓人民群眾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心情愉快、感覺幸福,乃是環境建設的最終目的。這個目標的實現在物質形式上是擴大植樹造林面積,綠化祖國大地,在組織動員人力方面是依靠經濟體制改革,激勵民眾煥發出勞動干勁,鉆研科學知識,依靠科技創新,這樣才能持之以恒地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作。

國家總體改革措施的實施,林業體制產權、管理方面的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與優化,這些制度創新釋放了大量的社會生產力,產生了顯著的效益。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于2004年開始,到2008年結束。國家林業局公布的此次清查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森林面積19545.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提前兩年實現了這個目標。當年全國森林活立木總蓄積149.1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37.21億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積6168.84萬公頃,人工林蓄積19.6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與2003年完成的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相比,在兩次清查相隔的5年時間內,全國森林覆蓋率上升2.15個百分點,活立木總蓄積凈增11.28億立方米,森林蓄積凈增11.23億立方米[國家林業局:《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公報》新聞發布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北京,2009年11月17日。]。在“十一五”期間,全國新建各類自然保護區192處,使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達到了約14.72%。一些生態功能重點省區不斷強化生態安全保障,例如,西藏自治區安排超過100億元資金建設生態安全屏障工程。在這一時期,國家特別地大力推進以環境保護為重點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森林覆蓋率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大厂| 固原市| 西峡县| 宜都市| 安新县| 潮州市| 家居| 和硕县| 济阳县| 上蔡县| 永登县| 北票市| 马公市| 徐州市| 张家口市| 琼结县| 板桥市| 栾城县| 嵩明县| 商河县| 元阳县| 黄浦区| 盈江县| 饶阳县| 万州区| 阜阳市| 永城市| 赫章县| 葫芦岛市| 德阳市| 扎鲁特旗| 双峰县| 白河县| 紫金县| 云南省| 故城县| 额济纳旗| 平邑县| 田林县|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