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環境人類學發展概述(2)

(三)協調統一是重要的客觀法則

自然環境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不同的氣候、地形和水源條件決定著人口規模、生產活動和社會組織,影響著人們的習俗、觀念、心理等多個方面。中國南方地區氣候溫和、降雨較多,生長著喜水喜溫的水稻,南方人也就以大米為主食。北方地區氣候偏低、干旱少雨,生長著旱地作物小麥,北方人則以面粉為主食。青藏高原氣候寒冷、植被稀疏,高寒草甸面積廣闊,適宜放牧牛羊,藏族民眾一日三餐離不開酥油、奶茶。這些生活習俗是人們順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的,是人們主動與自然和諧的行為。

長期遵從自然環境,人的肌體形成了對自然界變化的迅速的生理反應。自然界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當五顏六色照射進人的眼睛,人眼也對由不同波長所形成的不同顏色的光產生視覺反應,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機能都因此發生微妙、神奇的變化?,F代社會城鄉居民裝修房屋,用了赤、橙、黃等色的材料,人們看到后會感到溫暖,因為那些顏色類似太陽和烈火;用了綠、藍、紫等色的材料裝飾,人們一看就會感到寒冷,因為那些顏色類似碧空和寒水。因而,藝術家將赤、橙、黃等色稱為暖色,將綠、藍、紫等色稱為冷色。心理學家證明,冬天穿暖色調服裝,能在心理上產生溫暖的感覺,而夏天穿冷色衣服,易于引起涼爽之感。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大家都要追求高效益、高利潤,因而,巧妙地發掘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變化法則,特別是懂得人必須主動與環境條件保持一致的原理,就會獲得很好的投資回報。比如:開辦一家餐廳,經驗豐富的管理者會將墻壁用紅色、黃色材料裝飾,暖色使人熱烈、興奮,客人在這種氣氛中就餐,食欲會高漲起來,吃得津津有味,營業利潤自然就會增加。經營一家冷飲店,老練的管理者會將墻壁涂上綠色、藍色,客人們在炎熱的夏天一進門,就有清涼、爽快之感,他們會喜愛光顧這家店面,冷飲銷售額自然也會上升。

第二節創建人與自然關系的諸多動因

人類自原始社會至今一直在自然演變中進化成長,依靠自然資源,通過勞動創新求得生存發展,這是通貫古今的規律。歷史實踐證明,人類需要不斷地以創新姿態與自然和諧共處,不能被動地受制于環境,也不可以自然征服者自居。在改革開放中,人們積極探索,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新局面。

一、創新是一切文明的初始動力

人類的生產生活與其他動物存活的本質區別在于,人類通過社會化的勞動創造了生活所需。人類探索發明,制造工具,告別愚昧,走出野蠻,進入了文明時代。

(一)人類依靠自然生存探索與工具創造

人類在原始社會自然條件異常嚴峻的情況下,在原始的狩獵采集中探索創造,發明和使用了石器、弓箭等工具。這些發明最初充滿了偶然性,但是人類智慧與創新使得偶然性逐漸成為了系統性的生產活動。恩格斯深刻而細致地以手為例比較了工具制作的重要性,說明這是人與猿類的一種本質區別,他闡述說:“……即使最低級的野蠻人的手,也能做幾百種為任何猿手所模仿不了的動作。沒有一只猿手曾經制造過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原始社會的人類依然在整體上處于依靠大自然賜予才能生存的階段,但制造和應用工具使得人類能夠通過勞動獲得生存資料。“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盵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10頁、第515頁。]在那個人類被迫聽命于自然統治的階段內,盲目性和偶然性充斥于人類最初的生活、生產之中,不計其數的失敗讓人類飽受慘痛犧牲的苦難。然而,失敗是成功之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通過創新工具與勞動發生著絕對被統治—擺脫統治的變化,當然,這個過程非常漫長,經歷了500萬年。

1.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分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于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創造工具的目的是滿足生存的需求,欲越高程度地實現各類需求,就越要不斷地創新,形成物質文化的生產體系。在諸多生存需求中,食物的供給始終居于首要地位。舊石器時代,人們創造工具的能力極其低下,或者說僅表現為能夠制造打制石器,因而,人們只能直接地從所處環境范圍內的動植物界中獲取生活資料。原野上的集體狩獵是人類最經常性的生產活動,牛、羊等野性動物以自然荒野上的青草為生,人們首先制造石箭鏃、石斧等工具獵取它們,或者為了能及時獲得肉類食物而馴服它們。于是,動物馴養的規模慢慢地擴大,最后,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生產體系畜牧業,這就是原始形態的游牧業。原始畜牧逐漸地成為了部落的重要生產行業,并且對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就是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稱謂的劃時代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恩格斯對這種偉大的創新發展有過精辟的論述:“在亞洲,他們發現了可以馴服和在馴服后可以繁殖的動物。野生的雌水牛,需要去獵?。坏呀涶Z服的牛,每年可生一頭小牛,此外還可以擠奶。有些最先進的部落——雅利安人、閃米特人,也許還有圖蘭人——其主要的勞動部門起初就是馴養牲畜,只是到后來才是繁殖和看管牲畜。游牧部落從其余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83頁。]

現代社會,生產工具制造水平與它們蘊含的科學技術含量已經很高了,但是,在中國北方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草原、中國西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寬廣草原和西南部的西藏自治區內的廣闊草原上,帶有濃郁原始特色的草原游牧業依然活躍,人們還能從這種形態的畜牧業中總結一些經驗,以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何天明:《北方草原游牧業經濟的發展軌跡與基本經驗——人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偉大成就》,《陰山學刊》,2010年第2期。]。原因就在于,游牧業在很多方面適宜那些地方的草原環境。必須指出的是,畜牧逐水草的生產方式效益低下,因而必須予以深入的產業改革??傊谝淮紊鐣蠓止ば纬傻氖聦嵄砻鳎m宜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人類的創新與生產,而創新又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

2.新石器時代

自打制石器之后,工具創造進入了磨制石器時代,這個歷史階段也就被稱為新石器時代。屬于這個時代的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前)是中華民族史前發展的典型代表。當代考古學家通過對屬于仰韶文化的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半坡遺址(距今6800~5300年)和臨潼區姜寨遺址(距今約6700年)出土的孢粉分析后確定,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內地處于地質史上最年輕的地質時期即全新世(自11500年前至現在)的最好溫暖期。氣候的暖濕化造成了適宜的生態環境,這為原始農牧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社會人口因此有了較多增長。在考古遺存方面的表現是,僅陜西省關中地區就發現仰韶文化的遺址1162處[張宏彥:《黃河流域史前文化變化過程的環境考古學觀察》,《考古與文物》,2009年第4期,第48~52頁。]。

在古人類遺址中出土的屬于新石器時代的生活、生產工具式樣與數量都大幅度地超過舊石器時代,其中一些彩陶器皿式樣較為別致,彩繪花紋中出現了魚類、花草等藝術形象,創新與發明的因素很強。它們不但反映了古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某些認識,而且以現代人的視角來看都是較為優美的。

一般說來,當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保持良性循環時,較好的氣候降雨條件會使當地適宜性的動植物形成多樣性繁盛種群。在這種環境狀態下,人們創新所需要的外界條件較好,而成功的創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由此帶來了更充分的生活資料,人類群體及其文化也就興盛起來。

(二)合理利用環境條件與掠奪資源的錯誤

新石器時代結束了,表明人類告別了兒童時代,少了些蒙昧意識,進入了更快的成長階段。作為標志人類本性的高級精神活動的自我意識不僅獲得關于自身的知識,更是對自我之外的客觀世界有更多的再認識。例如,更多地認識自身之外的自然環境,而且只有順應自然規律,人類文明才能發展。

中國先祖對自然環境的正確認識,還有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的理解,在創造了文字之后,已經有一些記載,值得當代人學習。例如,西周時期,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認識。有一個在經典文獻中以文字記載的傳說,周文王姬昌(公元前1152~公元前1056年)臨終前曾告誡兒子周武王對大自然不要進行過度的開發,要按自然規律合理使用。他說:“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麋不卵,以成鳥獸之長。”[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彚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周文王認識到,保護環境意義重大。據史料記載,周王朝頒布的《伐崇令》規定:“毋填井,毋伐樹,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西漢)劉向撰,程翔譯注:《說苑·指武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可以看到,西周時期保護水資源、森林和動物的法令是極為嚴厲的。后來的朝代也有一些名望很高的官員同樣重視環境保護。管仲(約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曾任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齊國宰相,他明確地表示:“為人君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李山譯注:《管子》,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他還進一步指出:“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必有時;國雖充盈,金玉雖多,宮室必有度;江海雖廣,池澤雖博,魚鱉雖多,罔罟必有正,船網不可一財而成也?!保ā豆茏印ぐ擞^》)[黎翔鳳撰:《管子校注》(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61頁。]先賢圣哲的智慧閃爍著光芒,可以照耀當代人的生產生活。

新石器時代之后,大約公元前4000~公元前1000年,人類制造和使用了金屬生產工具,因而進入了金屬文化時代。先是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進入鐵器時代,能用鐵制作犁了。金屬生產工具的出現,尤其是鐵犁被發明之后,傳統農耕制度成了數千年封建社會的生產基礎??脊叛芯勘砻?,中國人工冶鐵技術大約發明于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小型的冶鐵爐已經在很多國家出現,牛耕技術也在春秋末期問世。古代先民創新技術方法,利用環境因素協助冶煉。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人們將煉鐵爐建在山坡上,冶煉采用自然通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冶鐵技術利用環境資源又得到創新。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詩在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任太守職位,他經過研究實驗后發明了“水排”,這是一種以水為動力鑄造鐵制農具的冶鐵爐的鼓風機械。史書典籍《后漢書》精辟評價它“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類似機械的制造早了1100年。由于這些創新技術出現了,使得“鐵犁牛耕”在漢代得到廣泛應用[馮剛、陸浩書:《中國古代“鐵犁牛耕”方式的演變》,《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6年第1、2期。]?!拌F犁牛耕”,這是先祖們利用環境因素去改造自然界的產物,是開創性的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標志。

農耕經濟在人類史上持續了2000多年,這種耕作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不僅如此,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和地方,農耕經濟也都是那里的經濟制度的主體,甚至一直延續到今日。1765年,英國英格蘭西北部的蘭開夏郡(Lancashire)的織工兼木匠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1710~1778年)發明了“珍妮機(Jenny Machine)”,以此創新為標示,一系列生產機器相繼被發明、制造出來,它們推動織布、動力、運輸等行業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從而揭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英國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的序幕。在這個革命的進程中,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特別是創造工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機器大工業。當代社會使用的鐵路、汽車、拖拉機等均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產物,它們奠定了現代社會經濟與文化基礎。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在同自然界的交往中有了日益增強的主動性,逐步結束了靠天吃飯的歷史,但是也產生了面對自然環境似乎無所不能的錯覺,于是開始無視生態環境循環的內在規律,試圖凌駕于自然界之上,無休止地掠奪,恣意蹂躪。人類創造的財富超過了有史以來所創造財富的若干萬倍,但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也是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資源越來越短缺,環境越來越惡化,由此造成地球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暴雨、山洪、颶風、干旱、沙漠化……不斷地向人類襲來。溫室效應和環境污染使得整個生態受到毀滅性破壞,據此衍生出千奇百怪的細菌、病癥甚至瘟疫,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在某些方面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惡劣。早在1881年恩格斯就提出警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消除了?!盵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19頁。]人類既不是環境的奴隸,也不是自然的主人,必須同大自然相克相生,和諧共處。 需用提出的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激勵了創新發展,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撐與推動了國家的環境建設項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阳西县| 资兴市| 蕲春县| 清远市| 天等县| 桃江县| 托克逊县| 焦作市| 莱州市| 通许县| 黑龙江省| 南召县| 砀山县| 巴马| 大荔县| 余干县| 青冈县| 鞍山市| 芷江| 宁国市| 尼勒克县| 阜新市| 潍坊市| 简阳市| 菏泽市| 阿勒泰市| 上虞市| 昆山市| 贵港市| 弋阳县| 澄城县| 涟源市| 隆德县| 都江堰市| 建宁县| 侯马市| 赤壁市| 沅江市| 三台县|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