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0章

心痛

脈沉弦細動,皆是痛證。心痛在寸,腹痛在關,下部在尺,脈象顯然。堅實不大便者下之,痛甚者脈必伏。陽微陰弦短而澀者,皆心痛也。脈沉細而遲者,易治。浮大弦長,皆難治。

病夫心痛者,即胃脘痛也。其種有九∶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

名雖不同,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郁于中,七情九氣觸于內(nèi)之所致也。治法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得寒物,而病于初傳之時,當以溫散,或溫利之藥。若得稍久,則成郁矣。郁則成熱,又當以溫散藥內(nèi)加苦寒之藥,溫治其標,寒治其本也。由是古方多用山梔為君,熱藥為之向導,則邪易伏而病易安。若縱恣口腹,不謹調(diào)食,則病復作,必難治也,此病日久,不食亦不死。若痛方止,便吃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后,漸而少食,庶獲痊愈。其有真心痛者,因太陽觸犯心君,或污血沖心而痛極,手足青過節(jié)者,旦發(fā)而夕死,非藥所能治也。

治諸痛不可用補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故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也。

一、凡痛在心,連兩脅至兩乳下,牽引背板、匙骨下而痛者,實熱也。

一、凡痛在小腹,連臍左右上下 痛,手足厥冷者,虛寒也。

一、凡心痛以物拄按則痛止者,挾虛也,以二陳湯加炒干姜和之。

一、凡心痛因平日喜食熱物,所以致流于胃口作疼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若輕者用韭汁、桔梗能提氣,血藥中兼用之。

一、凡心膈大痛,攻走腰背,發(fā)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痰積碗許,而痛即止。

一、蟲痛者,必面上白斑唇紅,又痛后便能食,時作時止是也,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皮煎服。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或曰痛而久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或青,或黃唇緩目無精光者,蟲痛也。又曰∶腹痛肚大青筋者,取蟲丸主之。

一、心痛卒急無藥,以鹽置刀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之,吐痰而愈。此法治攪腸痧,大痛已死者,立效。

謹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夫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口食冷物,內(nèi)有郁熱,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氣滯,蟲動作痛,種種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余曰∶是寒則溫之,是熱則清之,是痰則化之,是血則散之,是氣則順之,是蟲則殺之,庶乎臨證不眩惑矣。

方清熱解郁湯(西園公方) 治心痛,即胃脘痛,一服即止。

山梔仁(炒黑,一錢半) 枳殼(面炒,一錢) 西芎(一錢) 黃連(炒,七分) 陳皮(五分) 蒼術(米泔浸,七分) 香附(一錢) 干姜(炒黑,五分) 甘草(五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熱服。服后戒飯食大半日,渣再煎服。

倉卒散(秘方)山梔仁(炒黑,五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煎服。一方加川芎一錢,尤妙。

一方單用梔子炒,為末,每服二三匙。心痛、腹痛姜湯調(diào)下。痢作肚痛,黃酒調(diào)下 四肢浮腫,米飲調(diào)下;小便淋瀝,白湯調(diào)下。

平氣散(劉孟門傳) 治心痛。

蒼術(一錢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青皮(一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一錢) 木香(一錢,臨熟時入木香再煎)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一大碗,煎至七分,通口服。

清郁散〔批〕(按此方治心胃郁火作痛調(diào)和之劑) 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胃口作痛,及惡心,嘔吐清水,或作酸水醋,心煩悶。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香油炒) 白伏苓(一錢) 蒼術(一錢,米泔浸炒) 川芎(六分) 干姜(五分,炒黑) 香附(童便炒,一錢) 神曲(炒,一錢) 黃連(姜汁炒,一錢) 梔子(姜汁炒一錢)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煎服。嘔吐甚,加藿香四分,砂仁四分。此方為丸服亦妙。

宣氣散(嚴發(fā)十傳) 治心胃刺痛,牽引胸膈疼痛,內(nèi)有實熱,脈數(shù)有力者。

梔子仁(鹽酒炒) 滑石 大黃 木香上先將梔子以生姜煎湯,余藥入湯內(nèi)濃磨溫服。在上必吐痰,在下必瀉,其痛立止。外以蘿卜子炒,絹包頻熨痛處。

利氣丸(方見諸氣門) 治心胃氣滯、食積,郁熱作痛。

加減柴胡湯(西園公制) 治實熱湊上,心腹作痛,發(fā)熱不止。

柴胡(一兩) 黃芩(七錢半) 半夏(七錢半) 枳殼(一兩) 赤芍(一兩) 山梔子(去殼,四兩,半生半炒)上銼一劑,生姜三片,煎服。

利氣保安湯(西園公制)〔批〕(按此方治心胃實熱作痛清熱之劑) 治氣痛,已服通利之藥,下后余熱作痛,或痛在小腹者。

柴胡 青皮 枳殼 香附 郁金 木通 赤芍 山梔仁(各等分,炒)四圣散(段千戶傳) 治心痛、肚腹痛,陰證絞腸痧神效。

五靈脂(炒出煙) 桃仁(面炒黃色,去皮尖) 草烏(水泡,一日一換,浸七日,去皮尖,切作片,用新瓦焙干,各用一兩) 青黛(二錢,入藥八錢,為末)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或十七丸,用艾葉七片炒出煙,陳酒一鐘,入鍋去艾,溫艾湯送下。

一用倉卒散 治氣自腰腹間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攣急厥冷。

山梔子(大者四十九個,連皮搗爛炒) 大附子(一枚,泡,去皮)上為末,每服二錢,酒煎八分溫服。

丁胡三建湯〔批〕(按此方治心胃冷氣作痛辛溫之劑) 治冷心疼,面青唇黑,手足厥冷。

丁香 良姜 官桂(各一錢五分)上銼一劑,水一碗,煎七分,用胡椒五十粒,炒黃色為末,調(diào)入湯藥內(nèi),頓服。

救急奇方 治男婦心疼,禁了牙關欲死者。

隔年老蔥白三五根,去皮、須、葉,搗成膏,將病患斡開口,用銅匙將膏送入喉中,用香油四兩灌送,但得蔥膏下喉。少時將腹中所停蟲病等物化為黃水,微利為佳,永不再發(fā)。

追蟲丸 治蟲咬心痛。

干漆(五錢,炒去煙) 雄黃(二錢五分) 巴豆霜(一錢)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二三丸,有子苦楝根皮煎湯送下。

小金丹〔批〕(按此方治心胃蟲攻作痛追逐之劑) 治蟲之作痛,時痛時止,痛則攻心,口吐清水,人中鼻唇一時青黑者是。

雄黃(一錢) 姜黃(一錢) 巴豆(去油,一錢) 三柰(一錢) 丁香(二十五個) 人言(三分)上為末,用紅棗煮熟去核為丸,如粟米六。每服四、五丸,五六歲兒用六、七丸,或八、九丸,艾葉煎湯,入醋少許,不拘時送下。

心紅散(徐薊川傳) 治心痛氣痛,及治孕婦心疼。

銀朱 雞糞(炒焦干,為末)上二味,各等分,和一處。每服一錢,熟黃酒調(diào)服,即出冷汗立止。

治一切心腹胸腰背疼痛和錐刺(秘方)花椒為細末,醋和為餅,貼痛處,上用艾搗爛鋪上,發(fā)火燒艾,痛即止。

加味枳術丸 治清痰,酒積、食積、茶積、肉積,在胃脘當心而痛,及痞滿惡心嘈雜,噯氣吞酸,嘔吐脾痰等證,其效如神。

白術(三兩) 枳實(面炒黃色) 蒼術(米泔浸三宿,焙) 豬苓(去黑皮) 川芎麥面(炒黃色) 神曲(炒微色) 半夏(湯泡透,各一兩) 澤瀉(去毛) 赤茯苓(去皮) 黃連(陳壁土炒) 白螺螄殼(炮,各七錢) 縮砂仁 草豆蔻 黃芩(陳壁土炒) 青皮(去白) 萊菔子(炒) 干生姜(各五錢) 陳皮 栝蔞子 香附子(童便炒) 濃樸(姜汁制炒) 檳榔(各三錢) 木香(二錢) 甘草(二錢)吞酸,加吳茱萸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五分;久病挾虛,加人參、白扁豆、石肉各五錢。時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兩,牡蠣五錢。

上為細末,用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研粉,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一百丸,清米飲送下。

腹痛

脈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脈大而急者,死。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者,皆死。尺脈弦則腹痛。

病凡腹痛,有寒有熱,有死血,有食積,有濕痰,有虛有實。若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寒也;時痛時止者,熱也;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死血也;痛甚欲大便,利后痛減者,食積也;痛而小便不利者,濕痰也。

經(jīng)云∶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按之痛者為實。

凡腹中痛甚,飲涼水一盞,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閉實煩渴,用涼藥下之,利氣丸之類。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痛,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痢,急服熱藥救之,附子理中湯之類,須詳脈力有無。

腹痛,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血用血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

如腹中常覺有熱,而暴痛暴止者,此為積熱,宜調(diào)胃承氣湯下之。

如腹痛全不思飲食,其人本體素弱,而復冷痛者,以人參養(yǎng)胃湯加肉桂、木香、吳茱萸,或理中湯加良姜、吳茱萸。

如飲食過傷而腹痛者,宜利氣丸下之,并食郁氣滯作痛。

凡人腹痛,至于腹中有塊起,急以手按之便不見,五更心嘈,牙關矯硬,惡心而清水出,及夢中嚙齒者,此謂之蟲痛,宜服化蟲丸加使君子。

方開郁導氣湯(西園公制)〔批〕(按此方治腹痛有熱者,并一切腹痛之總司也) 治諸般肚腹疼痛,一服立止。

蒼術(米泔浸制,一錢) 陳皮(五分) 香附(童便浸炒,一錢) 白芷(一錢) 川芎(一錢)茯苓(一錢) 干姜(炒,五分) 滑石(一錢) 山梔子(炒,一錢) 神曲(炒,一錢) 甘草(少許)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行氣香蘇飲〔批〕(按此方治腹痛有寒者) 治因氣惱,或感寒,或傷食,一切肚腹疼痛。方見傷食。

四合飲(云林制)〔批〕(按此方治痰積而氣滯,而腹痛者)陳皮 半夏 茯苓 紫蘇 濃樸 香附 枳殼 郁金 甘草(各等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消瘀飲(秘方)〔批〕(按此方治瘀血而腹痛者)當歸 芍藥 生地黃 桃仁 紅花 蘇木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甘草上銼一劑,水一鐘半,煎至八分,入大黃煎,再入芒硝,溫服。

肚腹疼痛如錐剜不可忍者,用白芍、黃連、甘草各三錢,金華酒一鐘,水一鐘,煎服。

腰痛

脈腰痛之脈,皆沉弦。沉弦而緊者,為寒;沉弦而浮者,為風;沉弦而濡細者,為濕;沉弦而澀者,為閃挫。澀者惡血,大者腎虛,滑者、浮者是痰也。

病夫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轉移闔辟者。蓋諸經(jīng)皆貫于腎而絡于腰脊,腎氣一虛,腰必痛矣。腰痛有五,所感不同∶一曰陽氣不足,少陰腎衰,是以腰痛;二曰風痹,風寒濕著腰而痛;三曰腎虛,勞役傷腎而痛;四曰墜墮險地,傷腰而痛;五曰寢臥濕地而痛。又有三因而分之,蓋太陽、少陰多中寒,少陽、厥陰多中風,陽明、太陰多中濕,此六經(jīng)腰痛者,為外因也;若失志傷腎,郁怒傷肝,憂思傷脾,若此腰痛,為內(nèi)因也;墜墮險地,傷腰而痛,為不內(nèi)不外。當以五種三因而推之。不過從其所由,汗下補瀉之法以療之,風則散之,寒則溫之,濕則燥之,熱則清之,氣則順之,血則和之,此治之法也。

治因寒而痛,見熱則減,遇寒愈增,宜五積散,每服加茱萸五分。

一、因風傷腎而痛者,或左或右,痛無常處,引兩足,五積散加防風、全蝎。

一、因濕而痛者,遇天陰,或久坐而發(fā),蓋腎屬水,久坐濕地,或為雨露所著,濕流入腎,以致腰痛,宜滲濕湯,或腎著湯。

一、因濕熱,宜操濕行氣,用蒼術,黃柏、杜仲、川芎之類,或當歸拈痛湯。

一、因挫閃勞役而痛者,五積散加黑牽牛一錢,桃仁炒九枚,陳酒煎服,神效。

一、因瘀血而痛者,日輕夜重,宜行血順氣,丹溪補陰丸加桃仁、紅花,外用三棱針于委中穴出血,以其血滯于下也。

一、瘀血在足太陽、足太陰、足少陽三經(jīng)腰痛,宜川芎肉桂湯。

一、瘀血腰痛,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酒蘇木。

一、因痰而痛者,宜南星、半夏,加快氣之藥佐之,使痰隨氣運。

一、因腎虛者,痛之不已,用安腎主之。

一、腎著為病,體重,腰冷如水,飲食如故,小便自利,腰以下冷痛如帶五千錢,治宜流濕兼溫散,腎著湯主之。

一、腰軟者,腎肝伏熱,治用黃柏、防己。

一、因氣滯而痛,或俯仰挫閃,宜烏藥順氣散加炒桃仁,酒煎服。

一、因腎氣虛弱,為濕所乘,流注腰膝,或攣拳掣痛,不可屈伸,或緩弱冷痹,行步無力,以獨活寄生湯主之。

方補腎湯(西園公制) 治一切腰痛。

破故紙(酒炒) 小茴(鹽酒炒) 玄胡索 牛膝(去蘆,酒洗) 當歸 杜仲(酒炒)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屠尚書方 治腰痛。

破故紙(五錢) 杜仲(酒炒,一兩) 巴戟(五錢,凈) 葫巴戟(五錢) 當歸(五錢) 桃仁(四十九個)上銼一劑,酒煎,入乳香、沒藥各三錢,調(diào)熱服。

壯本丹(秘方) 治腎虛腰痛,久則寒冷,此藥壯筋骨,補元陽,利大小,養(yǎng)丹田,治腰痛之妙劑。

杜仲(酒炒,一兩) 肉蓯蓉(酒洗,五錢) 巴戟(酒浸,去骨,五錢) 破故紙(鹽水炒,一兩) 茴香(一兩) 青鹽(五錢)上為末,將豬腰子分開,入藥在內(nèi),縫住,紙包煨熟。每一個一服,用黃酒送下。

加味青莪丸〔批〕(按此方治腎虛腰痛之劑) 治腎虛腰痛或風寒乘之,血氣相搏為痛。

杜仲(姜汁浸炒,十二個) 破故紙(水淘,十二兩,芝麻同炒變色,去芝麻,瓦上焙干,為末) 沉香(六兩) 胡桃(去皮膈,另研,六兩黃)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六兩)上為末,用肉蓯蓉十二兩,酒浸成膏,和劑搗千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

立安散〔批〕(按此方治閃挫腰痛之劑) 治氣滯腰痛,并閃挫腰痛,腎虛腰痛。

當歸(一兩) 官桂(一兩) 玄胡索(炒,一兩) 杜仲(姜炒,一兩) 小茴(炒,一兩) 木香(五錢) 牽牛(一錢,半生半熟)上為末,每服二匙,空心陳酒調(diào)下。一方去牽牛,以酒煎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治多县| 辉县市| 新河县| 北宁市| 当阳市| 五指山市| 墨江| 宁城县| 普陀区| 芜湖市| 隆尧县| 板桥市| 清原| 富民县| 安顺市| 仁寿县| 诸城市| 宜兴市| 平湖市| 湾仔区| 赤水市| 珠海市| 本溪市| 荣昌县| 新建县| 确山县| 涿州市| 民县| 唐海县| 阳西县| 新巴尔虎右旗| 棋牌| 鹰潭市| 土默特右旗| 瑞丽市| 星座| 孟津县| 兴安县| 简阳市| 囊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