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 古今醫鑒
  • 龔信
  • 4397字
  • 2015-12-30 09:34:07

清肺散(京師傳)〔批〕(按此方治一切眼疾清涼之劑) 治肺氣上攻眼目,白睛腫脹,日夜疼痛者。

桑白皮 黃芩 菊花 枳殼 防風 荊芥 柴胡 升麻 赤芍歸尾 玄參 苦參 蒺藜 木賊 旋復花 甜葶藶 甘草上銼,水煎,食后服。

抑清明目湯(云林制) 治婦人因怒氣傷肝,眼目昏暗如云霧中。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白術 茯苓 陳皮 半夏 龍膽草 柴胡黃連 梔子 牡丹皮 白豆蔻 甘草 生姜煎服。

明目大補湯 治氣血俱損,眼目昏花,神光不足,及久患眼,服涼藥過多,氣血凝滯,雙目昏蒙,全不通路。服此以鎮陽光,壯腎水。即十全大補湯加沉香、大附子制、白豆蔻。

羊肝丸(金光明傳) 治一切眼疾,不問內外翳障,青盲等證。

黃連(一兩) 菊花 當歸 川芎 防風 荊芥 羌活 薄荷葉(各三錢)上為末,用白乳羊肝一具,以竹刀刮去筋膜,生搗再用藥搗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漿水送下,白水亦可。內障昏暗,加熟地黃一兩。翳障,加蒺藜、木香各五錢。

明目壯水丸(云林制) 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常見黑花,多有冷淚,此藥壯水,以鎮陽光明目,補腎養肝生心血。

揀人參(一兩) 當歸(酒洗,一兩) 熟地黃(酒蒸,二兩) 生地黃(酒洗,二兩)天門冬(去心,二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石棗(酒蒸,去核,二兩) 枸杞子(酒洗,一兩六錢) 五味子(一兩) 菟絲子(酒制,一兩) 白茯神(去皮、木,二兩) 干山藥(一兩) 川牛膝(去蘆,酒洗,一兩三錢) 柏子仁(去殼,一兩,炒) 澤瀉(一兩)牡丹皮(酒洗,一兩) 家菊花(去梗,三兩) 黃柏(一兩半,乳汁拌勻炒) 知母(二兩半,乳汁拌勻曬干炒) 白豆蔻(去殼,凈,三錢,能去眼中一切塵垢翳膜)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鹽湯送下。忌生冷,萊菔。

養肝丸(周古川傳)〔批〕(按此方補虛明目之劑) 治肝經不足,眼目昏花,或生眵淚,久視無力,婦人血虛目疾。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酒蒸) 防風 楮實子(炒) 車前子(酒炒) 蕤仁(去殼,湯泡去皮)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遠白湯下。

滌光散(秘方) 治目疾屢服寒涼藥不愈,兩眼蒸熱,如火之熏赤而不痛,滿目紅絲,血脈貫睛,瞀悶昏暗,羞明畏日,或上瞼赤爛,或冒風沙而內外 皆破,洗之立效。

枯白礬(五分) 銅青(三分)上為末,水和藥,瓷器盛,重湯煮三五沸,隔紙蘸洗,日三五次。

決明散(傅東山傳) 治翳障眼,三服即退。

石決明 葛花 澤瀉 木賊 大黃上銼一劑,水煎服。

治雀目如神(汪圣峰傳)黃蠟不拘多少,熔化取出,入蛤粉相和,所得成球,每用以刀切下二錢,以豬肝二兩,批開摻藥在內,麻繩扎定,水一碗,入銚內煮熟取出,乘熱熏眼,至溫餐食之,日二次,以明為度。

治眼出冷淚。

虛則補肝,四物湯加木賊、防風;實則用木賊、蒼術、白蒺藜、防風、羌活、川芎、甘草為末,米泔水調下。

咽喉

脈兩寸脈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脈微而伏者,死。

病夫喉以候氣,咽以咽物。咽則通水谷,接三脘以通胃。喉有九節,通五臟以系肺,并行兩異,氣谷攸分,諸臟熱則腫塞不通,腑寒則縮而硬,硬如有物,常欲癢痛多涎唾,皆使喉閉,風燥亦然。若夫卒然腫痛,水漿不入,語言不通,死在須臾,誠可驚駭。其會厭兩旁腫者,俗謂之雙乳蛾,易治;會厭一邊腫者,謂之單乳蛾,難治。古方通謂之喉痹,皆相火之所沖逆耳。

治治宜先大涌其痰,或以鈹針刺其腫處,此急則治其標之法也,內當從治,而以桔梗、甘草、玄參、升麻、防風、羌活、荊芥、人參、白術,茯苓之類,少加干姜、附子等藥為向導,徐徐頻服,不可頓服。切不可驟用寒涼之藥而正治之,非徒無益,而且促其死矣。

單乳蛾 雙乳蛾 喉閉 雙喉閉 子舌脹 木舌脹 纏喉風 走馬喉蓋因濕氣上行,轉于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乳蛾,一為單,二為雙。其乳蛾差小者,名喉閉,熱結于舌下,復生一小舌子,名子舌脹。熱結于舌中,舌為之腫,名木舌脹,木者,強而不柔和也。熱結于咽喉,腫繞于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纏喉風。喉閉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風。

喉閉之癥,其人胸膈素有痰涎,或因飲酒過度,或因忿怒失常,或因房事不節而發作也,何則?飲酒過度,是胃火動也;忿怒失常,是肝火動也;房事不節,是腎火動也。火動痰上而為痰熱,燔灼壅塞于喉嗌之間,所以內外腫痛,而水漿不入也。治療之法,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則用丸散以吐痰散熱,治本用湯藥以降火補虛。

方甘桔湯甘草 防風 荊芥 薄荷 黃芩(各一錢) 桔梗(三錢) 加玄參(一錢)上銼一劑,水煎,食后頻頻噙咽。

咳逆,加陳皮。咳嗽,加知母、貝母。咳發渴,加五味子。唾膿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膠。面目腫,加茯苓。嘔,加半夏、生姜。少氣,加人參、麥門冬。膚痛,加黃 。目赤,加梔子、黃連,咽痛,加鼠粘子、竹茹。聲啞,加半夏、桂枝 疫毒頭痛腫,加鼠粘子、大黃、芒硝。胸膈不利,加枳殼。

心胸痞,加枳實。不得臥,加梔子。發斑,加防風、荊芥 酒毒,加干姜、陳皮之類。

清咽利膈散〔批〕(按此方治咽痛清火之劑)連翹 黃芩 梔子 薄荷 防風 荊芥 桔梗 玄參 黃連 大黃 金銀花 牛蒡子 樸硝 甘草上銼一劑,水煎服。

綿球散(王伯泉傳)草烏(一個,重一錢,余藥各一錢,生) 胡椒 蓽茇 紅豆 細辛 牙皂上為末,用烏梅去核,拈作餅,包藥末在內,仍以藥末摻之,以綿裹縛筋頭上,先用鵝翎管,削針刺破,將綿球蘸淡醋繳喉中患處,去痰為度。如牙關不開,先用開關散搐鼻,嗅涕即開。

開關散用楊梅樹皮,向東者曬干,去粗皮為末,吹鼻中,噴嚏為驗。

金鎖匙(秘方)朱砂(三分三厘) 硼砂(一分二厘) 枯礬(一分六厘) 雄膽(一分) 焰硝(一分)片腦(一分) 麝香(少許)上為細末,竹筒吹入喉中。

春風散 治咽喉腫痛,纏喉風閉塞。

臘月初一日,取豬膽五、六個,用僵蠶、黃連俱銼,樸硝、白礬、青黛俱各五錢,裝入膽內,縛定,用青紙裹了,將地掘一方坑,長、闊一尺,上用竹竿橫吊,以膽懸定于內,候至立春日取出,置當風處吹干,去皮以藥研末,密收吹喉。

吹喉散(宋舉人傳)〔批〕(按此方止痛外治之劑)壁錢(燒存性) 枯白礬 發灰上各等分,研末吹喉。

清火補陰湯 治虛火上升,喉痛,并喉生瘡,喉閉熱毒,最能降火補虛。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二分) 熟地黃(一錢二分) 黃柏(一錢,童便炒) 知母(一錢,生用) 天花粉(一錢) 甘草(一錢) 加玄參(三錢)上銼一劑,水煎,入竹瀝,溫服。

通隘散(方外人傳) 喉痛生瘡聲啞。

白硼砂(二錢) 孩兒茶(一錢) 蒲黃(六分) 青黛(一錢) 牙硝(六分) 枯礬(六分) 片腦(二分) 黃連(五分,末) 滑石(一錢) 寒水石(一錢) 黃柏(五分,末)上共為末,以葦筒,藥少許,吹入喉中,即效。

清上丸(太醫院傳)〔批〕(按此方治陰虛咽痛之劑) 治喉中熱毒腫痛,喉閉,乳蛾等證。

雄膽(一錢) 雄黃(五分) 硼砂(一錢) 薄荷葉(五錢) 青鹽(五分) 膽礬(少許)上為細末,煉化白砂糖為丸,如雞頭子大,臥時舌壓一丸,自化入喉,神效。

清音散 治聲音不清。

訶子(三錢,半生半泡熟) 木通(二錢,半生半泡熟) 桔梗(生用) 甘草(三錢,半生半炙)上銼,水煎,用生地黃搗爛,入藥貼。

錢笛丸〔批〕(按此方治失聲之劑) 治聲失音,或不清。

當歸(一兩) 生地黃(一兩) 熟地黃(一兩) 天門冬(鹽炒,五錢) 黃柏(一兩,蜜炙) 麥門冬(五錢,鹽炒) 知母(五錢) 人參(三錢) 白茯苓(一兩,去皮)訶子(五錢) 阿膠(五錢) 烏梅(十五個) 人乳(一碗) 牛乳(一碗) 梨汁(一碗)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黃豆大。每服八十丸,訶子湯下,或蘿卜湯下亦可。

驅風解毒散 治 腮腫痛。

防風 荊芥 羌活 連翹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上銼一劑,水煎,食后頻服,外用后方敷藥。

赤豆散赤小豆為細末,醋調敷腫處,恐毒瓦斯入喉難治。

白灰散〔批〕(按此方治 腮之劑)鍛石不拘多少,炒七次,地下窨七次,醋調敷腫處,立消。

結核

病結核者,火因痰注而不散,郁結堅硬,如果中核也。或在頸脅,或在手足,或在頭額,或在臂,或在腋。如腫毒不紅不痛,不作膿,不必潰發,但令熱氣散則核自消。

治大法宜二陳湯加竹瀝,多服為妙。

方開氣消痰湯 治胸中胃脘至咽門窄狹如線疼痛,及手足俱有核如胡桃者。

陳皮(一錢) 半夏(七分,泡) 枯芩(一錢) 前胡(八分) 桔梗(一錢二分) 枳殼(一錢) 枳實(七分) 香附(一錢二,童便炒) 木香(五分) 僵蠶(一錢二分) 羌活(七分) 荊芥(七分) 檳榔(八分) 射干(七分) 威靈仙(七分) 甘草(六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治頸項下生痰核。

二陳湯加酒炒大黃、黃連、連翹、桔梗、柴胡、生姜,煎服。

治臂核作痛。

二陳湯加連翹、川芎、防風、黃芩、酒炒蒼術、皂角刺。

治耳后項各一塊。

牛膽南星 白僵蠶 大黃(酒炒) 青黛上為末,煉蜜丸,噙化。

治一身俱是塊。

二陳湯加白芥子炒、黃連姜汁炒。

治頸項結核或腫痛(李小陘傳)夏枯草不拘多少,水煎頻頻服之,即愈。

〔批〕(按此方治結核內消之劑) 一婦人遍身痰核,不紅腫,不疼痛。

陳皮 半夏 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枳實 黃連 香附桔梗 連翹 防風 羌活 柴胡 龍膽草 甘草(各等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治痰核用南星、淮烏各等分,共為細末,姜汁調如膏,敷核上,立消。

〔批〕(按此方治結核,外敷之劑) 治項后側少陽經中,瘩瘩不變肉色,不問大小及年深月久,或亦赤硬腫痛。

生山藥(去皮,一塊) 蓖麻子(三個,去殼,共研勻 帛上貼之即消)

梅核氣

梅核氣者,窒礙于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有如梅核之狀是也。始因喜怒太過,積熱蘊隆,乃成厲痰郁結,致斯疾耳。

治治宜導痰開郁,清熱順氣,如陳皮、半夏、香附、川芎、山梔、黃芩 枳殼 蘇子之類是也。如老痰凝結不開,以咸能軟堅立藥,海石、立明 之類是也。

方加味四七湯 治梅核氣證,妙不可述。

蘇梗(一錢) 半夏(一錢) 濃樸(姜制,一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青皮(七分) 枳實(一錢) 砂仁(一錢) 白豆蔻(六分) 檳榔(三分) 南星(一錢) 益智仁(三分) 神曲(一錢,炒)上銼一劑,生姜五片,水煎,食遠服。

加味二陳湯 治梅核氣。

陳皮 半夏 茯苓 枳殼 桔梗 黃芩 蘇子 白豆蔻 山梔子 甘草(各等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行氣散 治梅核氣,咽喉氣脹,上攻胸膈痛。

紫蘇 陳皮 香附 烏藥 枳殼 桔梗 濃樸 半夏 大黃(酒炒) 甘草上銼,燈心十根,水煎服。

癭瘤

病夫癭瘤,皆因氣血凝滯,結而成之。癭則喜怒所生,多著于肩項,皮寬不急,捶捶而垂是也;瘤則隨留住,初作如梅李之狀,皮嫩而光,漸如杯卵是也。癭有五種,其肉色不變者,謂之肉癭;其筋脈現露者,謂之筋癭;若赤脈交絡者,名曰血癭,若隨憂惱而消長者,名曰氣癭;若堅硬而不可移者,名曰石癭。

瘤亦有六種∶一曰骨瘤,二曰脂瘤,三曰肉瘤,四曰膿留,五曰血瘤,六曰石瘤。

癭瘤二者,雖無癢痛,最不可決破,恐膿血崩潰,滲漏無已,必致殺人。其間肉瘤不可攻療。

治脂瘤、氣瘤之類,當用海藻、昆布軟堅之藥治之。如東垣散腫潰堅湯亦可多服,庶得消散矣。

方消癭五海飲海帶 海藻 海昆布 海蛤 海螵蛸(各三兩半) 木香 三棱 莪術桔梗 細辛 香附(各二兩) 豬琰子(七個,陳壁土炒,去酒焙干)上為末,每服七分半,食遠米湯下。

南星膏 治皮膚、手足、頭面生瘡瘤,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軟,或堅而不痛。

生大南星一枚,細研稠粘,滴好醋三七滴為膏。如如生者,以干者為末,醋調作膏,先將小針刺瘤上,令氣透貼之,癢則頻貼。

一方加草烏、細辛、白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始兴县| 颍上县| 新民市| 弥勒县| 神池县| 射洪县| 伊金霍洛旗| 华宁县| 宝应县| 衡南县| 泸水县| 新晃| 杭州市| 河池市| 山阳县| 科尔| 白银市| 丹棱县| 锡林浩特市| 虞城县| 竹山县| 威海市| 桂林市| 东兰县| 兴化市| 股票| 大邑县| 称多县| 仁布县| 平顶山市| 贵德县| 井冈山市| 乌鲁木齐市| 桑植县| 隆尧县| 泉州市| 会泽县| 古交市| 宜丰县| 师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