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 古今醫鑒
  • 龔信
  • 4920字
  • 2015-12-30 09:34:07

證夫中滿腹脹者,其面目四肢不腫,而肚腹脹起,中空似鼓者是也。丹溪曰∶心肺,陽也,居上;肝腎,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平人也。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浸,或飲食之不節,或房勞之致虛,則脾土之陰受傷,而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骨,亦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干,隧道壅塞,氣化濁血瘀郁而為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于鼓,故名曰鼓,其病膠固難治。又名蠱者,若蠱侵蝕,有蟲之義。理宜補脾,次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遠音樂,戒暴怒,無有不安。醫者不察病起于虛,急于獲效;病者苦于脹滿,喜行利藥,以求欲速。殊不知即得一時之快,不一二日之間,脹滿復作,愈盛于前,真元已耗,去死則不遠矣。古方惟禹余糧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

然恐其溫熱之藥太多,亦須隨證順時加減用之。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滿壅塞,似難于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營運,邪氣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氣虛不補,何由以行?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勢篤,欲取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可以語此。其或受病之淺,脾胃尚壯,積滯不固者,惟可略疏導,若以峻攻之策,吾不敢也。

治凡胸腹脹初得,是氣脹,宜行氣疏導之劑,木香、檳榔、枳殼、青皮、陳皮、濃樸之類;久則成水脹,宜行濕利水之劑。

一、肥胖之人腹脹者,宜利濕為主,胃苓湯主之。

一、瘦人腹脹者,是熱,宜黃連、濃樸、白芍、香附之類。

一、色白腹脹者,必是氣虛,用人參、白術、茯苓、陳皮、濃樸之類。

一、因有故蓄血而腹脹者,用桃仁、紅花、甚者用桃仁承氣湯利之。

一、因食積而腹脹者,有熱,宜利氣丸,或保和丸,加木香、檳榔、阿魏之類;有寒者,用丁香、砂仁、木香、濃樸、香附、神曲之類。

一、因外寒郁內熱而腹脹者,用升麻、干葛、藿香、官桂之類。

一、因多怒而腹脹者,用青皮、陳皮、香附、木香、梔子、蘆薈之類。

一、心腹脹滿或痛,咳嗽痰涎喘促,大便閉,前后心背痛,分心氣飲加三棱,莪術、檳榔、香附、烏藥。

方家傳正氣散〔批〕(按此方理脾消脹平和之劑) 治心腹脹滿,或出遠方,不服水土。

蒼術 陳皮 濃樸 藿香 半夏 烏藥 枳殼 香附子 大腹皮 甘草上銼,生姜、棗子煎,溫服。

和榮順氣湯(云林制) 治脾弱血虛,心腹脹悶,兩足虛腫。

當歸(酒洗,一錢) 川芎(六分) 白芍(酒洗,一錢) 白術(土炒,一錢半) 茯苓(一錢) 蒼術(米泔制,一錢) 陳皮(去白,一錢) 枳實(炒,一錢) 烏藥(一錢) 神曲(炒,一錢) 香附(醋炒,一錢) 牛膝(酒洗,一錢) 木瓜(一錢) 獨活(酒洗,一錢)澤瀉(一錢) 薏苡仁(炒,一錢半) 木通(一錢) 甘草(三錢)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行濕補氣養血湯 治氣血虛弱,單鼓腹脹浮腫。

人參(大補元氣) 白術(補脾) 白茯苓(滲濕) 當歸(養血) 川芎(行血) 蘇梗(利氣) 白芍藥(斂脹) 陳皮(泄滿) 濃樸(寬脹) 大腹皮(寬膨) 木通(利水) 萊菔子(消食) 木香(運氣) 海金沙 甘草(調諸藥,扶胃氣)上銼散,姜、棗煎服。氣虛,倍參、術、茯苓。血虛,倍芎、歸、白芍。小便短少,加豬苓、澤瀉、滑石。服后腫脹俱退,惟面目不消,此陽明經氣虛,倍用白術、茯苓。

消脹飲子(彭大參傳)〔批〕(按此方治脹滿消補兼施之劑) 治蠱脹,單腹脹。

豬苓 澤瀉 人參 白術 茯苓 半夏 陳皮 青皮 濃樸 紫蘇 香附 砂仁木香 檳榔 大腹皮 木通 萊菔子 甘草(各等分)上銼,生姜五片,棗一枚,水煎服。

廣術潰堅湯〔批〕(按此方治熱脹之劑) 治中滿腹脹,有積聚,如石堅硬,令人坐臥不寧,二便澀滯,上氣喘促,或通身虛腫。

濃樸(善制) 黃連 黃芩 益智仁 草豆蔻 當歸 半夏 廣術升麻 紅花 吳茱萸 生甘草 柴胡 澤瀉 神曲(炒) 青皮 陳皮 口干加甘葛上銼一劑,生姜煎,食遠溫服。忌醋酒濕面。

香樸湯〔批〕(按此方治寒脹之劑) 治中寒下虛,心腹膨脹,不喜飲食,脈浮遲而弱。

濃樸(姜炒) 大附子(泡,去皮臍,七錢) 木香(三錢)上銼,姜七片,棗二枚,水煎服。

金陵酒丸(王進士傳) 治鼓腫。

真沉香(一兩) 牙皂(一兩) 廣木香(二兩半) 檳榔(一兩)上為末,用南京燒酒浸十次,曬干,用京酒為丸。每服三錢,重者四錢,五更燒酒送下。水鼓,水自小便而出;氣鼓放屁。水鼓加苦葶藶五錢,炒,酒送下,再服。

調胃散蒼術 白術 茯苓 白芍藥 桔梗 紫蘇 檳榔 陳皮 甘草小便閉加車前子。腹脹加枳殼。

金蟾散(李桐峰傳)〔批〕(按此方治氣鼓之劑) 治氣鼓如神。

大蝦蟆一個,以砂仁推入其口,使吞入腹,以滿為度,用泥罐封固,炭火 令透紅,煙盡取出,候冷去泥,研末為一服,或酒,或陳皮湯送下。候撒屁多,乃見其效。

大三棱煎丸〔批〕(按此方治實脹之劑) 治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常服順氣寬中,消積滯,除膨脹,大治 瘕積塊,消脹軟堅,累獲良驗。

三棱(生,細銼半斤,搗為末,以酒三升,于銀石器內熬成膏) 青皮(二兩) 蘿卜子(炒,二兩) 神曲(炒,二兩) 麥芽(炒,二兩) 砂(用瓷罐,研細,入水少許,調坐于溏灰火中,候水干取出為末) 干漆(炒,三兩) 杏仁(湯,去皮尖,炒黃色三兩)上為末,三棱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遠米湯下。

調中健脾丸〔批〕(按此方治虛脹之劑) 治單腹脹及脾虛腫滿,膈中閉塞及胃口作痛。

黃 (二兩,蜜炙) 人參(二兩) 白術(六兩,共土水拌炒) 茯苓(二兩) 陳皮(三兩,鹽水制) 紫蘇子(二兩半,炒) 蘿卜子(一兩半,炒) 山楂肉(三兩炒) 草豆蔻(一兩,酒炒) 澤瀉(三兩半,炒) 薏苡仁(三兩炒) 沉香(六錢,另研) 五加皮(三兩,炒) 栝蔞(一兩,用大栝蔞二個,鏤一孔,每個入川椒三錢,多年糞底一錢,敲米粒大,俱納入栝蔞內,外以綿紙糊完,再用綿筋鹽泥封固,炭火 通紅為度,取山擇去泥,其黑皮一并入藥)上共為細末,煎荷葉大腹皮湯,打黃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百丸,日進三次,白湯下。此藥不傷脾氣,大有補益,勿輕視之。

牛皮丸(方外人傳) 治腹中水響如雷,上攻即嘔吐,胸膈脹滿,或手足作腫。

黑丑(頭末,九錢) 木香(九錢) 陳皮(九錢)上為末,黃蠟化開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黃酒送下。

水腫

脈水腫之證,有陰有陽,察脈觀色,問證須詳。陰脈沉遲,其色青白,不渴而瀉,小便清澀;脈或沉數,色赤而黃,燥糞赤溺,兼渴為陽。

病夫腫者,鐘也,寒熱氣所鐘聚也,為病有十水之分。其本乃濕熱所致,《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夫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通身面目四肢皆浮而腫,名曰水腫?;蚋勾笕绻?,而面目四肢不腫者,名曰蠱脹。朝寬暮急,是血虛;暮寬朝急,是氣虛;朝暮急,血氣俱虛。

治治法∶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之;身無熱者,水氣在里,可下之。其間通利小便,順氣和脾,俱不可緩。然證雖可下,又當度其輕重,不可過用大戟、芫花、甘遂等利水猛烈之劑,一發不收,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可治之也。

一、凡腫病,見大便滑泄,與夫唇黑,缺盆平,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并不治也。又曰∶膨病水氣,人面黑者,肝絕也;兩眉凸起,肺絕也;臍中突出者,脾絕也;兩手無絞者,心絕也;下疰腳腫者,腎絕也。此五證內顯一證,不可治也。

一、患人腹上用手按之有窩者,可治。脈壯者易治,脈微者難痊。

一、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身熱脈沉數者,此屬陽水,以八正散主之。

一、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身不熱,脈沉者,此屬陰水,以胃苓湯主之。

一、水氣浮腫,因于氣者,以分心氣飲加豬苓、澤瀉、車前子、葶藶子、木瓜、麥門冬。

一、通身皮膚光腫如泡,手按成窟,舉手即滿者,是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也。法當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切不可下,忌食羊肉。腰以上腫宜發汗,腰以下腫宜行小便,此仲景之妙法。

一、病患六脈數,四肢腫滿,腹痛發熱,小便少,大便閉,治以溫中養胃,非也。皆由三焦蓄熱,大小便閉,無發泄,故流出經絡,五臟充溢,而成腫脹,宜敗毒散加麻黃、防風、枳實發散,次以利氣丸下之,或八正散。

方消腫調脾順氣湯(劉司寇傳) 治水腫,消脹滿,順氣和脾,除濕利水。

蒼術 陳皮 濃樸 草果 砂仁 豬苓 木香 檳榔(男雄女雌)大腹皮 香附 枳殼 澤瀉 桔梗 三棱 莪術 官桂 大茴香木通 人參 木瓜 桑白皮 牽牛(女用黑,男用白) 大黃 甘草上銼,生姜煎服。

加減胃苓湯(云林制)〔批〕(按此方消中利水和藥之劑) 治腫。

蒼術(米泔制,一錢半) 陳皮(去白,一錢) 濃樸(姜炒,八分) 甘草(炙,三分)豬苓(八分) 澤瀉(一錢) 白術(去蘆,一錢) 赤茯苓(去皮,一錢) 神曲(炒,八分) 山楂(去核,七分) 砂仁(炒,七分) 香附(姜汁炒,六分) 檳榔(八分) 木瓜(一錢) 大腹皮(六分)上銼一劑,生姜、燈心煎服。

蘇沉破結湯(車少參傳)紫蘇 薄荷 枳實 麥門冬 當歸 川芎 大黃 木通 甘遂白僵蠶 白豆蔻 木香 沉香(減半,以上三味另為末) 牙皂 生姜 細茶(各一錢)上作二服,水煎,五更早服,忌口。

回生丹 治浮腫腹脹退水。

青皮 陳皮 三棱 莪術 連翹(以上各三錢,用巴豆去殼一兩半,與砂鍋同炒入藥) 木香 甘遂(炒) 商陸 澤瀉 木通(炒) 干漆(炒盡煙) 蘿卜子(炒,各三錢) 赤茯苓 桑白皮(炒) 椒目(炒,各五錢) 胡椒(炒,一錢) 黑牽牛(一兩,生)上為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第一服用生蔥二十四根,擂碎同溫酒五更下;第二服用陳皮、桑白皮煎湯;第三服用射干湯下。切忌食鹽。

推車丸(毛惟中傳)〔批〕(按此方治消腫峻攻之劑) 治水腫,氣腫,單腹脹沉香(一錢) 木香(一錢) 巴豆(一錢,半生半熟) 胡椒(一錢,炒爆)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消上,用蔥白舂爛,熱酒下;次日消中,用陳皮湯下;三次消下,用牛膝湯下,去三五次,不補自止,后用拾皮散緊皮。

雞醴飲(劉同知傳) 治一切肚腹四肢發腫,不問水腫、氣腫、濕腫,皆效。

干雞糞一升,鍋內炒黃,以好酒三碗淬下,煮作一碗,細濾去渣,令病患飲之。少頃腹中氣大轉動作鳴,從大便利下,于腳膝及臍上下先作皺起,其腫漸消。復如利未盡,再服一劑,以田螺二枚,用滾酒淖熟食之,即止,續以溫粥調理愈。

秘方(吳友竹傳) 治水腫脹滿。

癩蝦蟆二三枚,裝在豬肚內,好酒煮一伏時,去蝦蟆,將豬肚與酒服盡,大便屁如雷,或水下,其腫自消,加砂仁尤妙,一方加胡椒,一歲一粒,同煮尤妙。

法蒸蓖麻膏〔批〕(按此方消腫專攻之劑) 治十腫水氣,五蠱瘴氣。

蓖麻子去殼,用麻布包壓去油,薄攤在木杓內,仰放在鍋中,水面上以鍋排蓋住,煮二十余沸,以藥無白色為度,取出。每服六錢,滾水化開,空心溫服。不過二三劑,以小便太利為效。

導水餅(秘方) 治腫脹,不服藥,自去水。

真水銀粉(二錢) 巴豆肉(研,去油,四錢) 生硫黃(一錢)上三味研成餅,令勻,先用新綿一塊鋪臍上,次以餅當臍掩之,外用帛縛,如人行三五里,自然瀉下惡水,待行三五次,除去藥,以溫白粥補之。

消河餅(秘方)〔批〕(按此方消腫外治之劑) 治水腫膨脹。

大田螺(四個) 大蒜(去皮,五個) 車前子(三錢,為末)上三味研成餅,貼臍中,以手帕縛之。貼藥后,少頃小便出。一二餅即愈。

積聚

脈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在寸口,積在胸中;在關上,積在臍旁;在尺部,積在氣沖。脈在左,積在左;脈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脈來小沉而實者,脾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

病夫積者,陰氣也,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其肝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病瘧連歲不愈;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息奔,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腎之積,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皆因陰陽不和,臟腑虛弱,風邪搏之,憂喜乘之,傷五臟,逆四時,乃留結而為積聚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和县| 苗栗市| 长治县| 全椒县| 天水市| 开化县| 贺兰县| 芜湖县| 德格县| 怀柔区| 萍乡市| 钟山县| 离岛区| 宿松县| 黄骅市| 沛县| 枣阳市| 苏州市| 临桂县| 格尔木市| 大悟县| 武鸣县| 通山县| 遂平县| 宜都市| 射洪县| 汾西县| 霍山县| 韶山市| 青河县| 涿州市| 轮台县| 错那县| 肥城市| 大连市| 双鸭山市| 高台县| 黑山县| 诸暨市| 宜春市| 安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