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氣
脈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實,氣兼痰飲。又曰∶沉弦細動,皆氣痛證。心痛在寸,腹痛在關,下部在尺,脈象顯然。
證夫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況人稟天地之氣,五運迭侵于外,七情交戰于中。是以圣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投物,而反傷太和。此軒岐所以論諸病皆因于氣,有病皆生于氣,遂有九氣不同之說。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暑、驚、思、勞也。其言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夫人身之正氣,與血為配。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氣血并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百骸之內,循環無端,營運不悖,此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經云∶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壤判。若內無七情之所傷,外無六淫之所感,何氣病之有哉。其不善攝生者,五志之火,無時不起;五味之偏,無時不傷。
是以釀成膠痰固積,留滯于六腑;郁火邪氣,充塞乎三焦,使氣血失其常候,臟腑不能傳導。是故外邪得以乘虛而湊襲矣。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諸般氣痛,朝輟暮作而為膠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
若夫為脅痛,為心腹痛,為周身刺痛,甚則為翻胃,為膈噎等證,即此之由也。大抵男子屬陽,得氣易散;女子屬陰,得氣易郁。是以男子之氣病常少,女人之氣病常多。故治婦人宜以順氣為主,而兼乎散血;治男子宜以養榮為主,而調氣次之,斯得氣證治法之大要也。
氣之為病,非止一端,有七情氣,有郁氣,有怒氣,有熱氣,有冷氣,有厥氣,有逆氣,有痰氣,有虛氣,有中滿氣,有腹脹氣,務要詳究,不可雷同一例治之。
治治諸氣,須用上下分消,不可驟用《局方》金石、烏、附燥熱等劑。
一、七情憂結,遂成郁氣難治。必須自能知戒,庶幾。
一、郁氣宜開郁,如蒼術、香附、川芎、青皮、竹茹、山梔子、枳殼、連翹、木香、澤瀉之類。
一、枳殼破滯氣,然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香附快滯氣。陳皮泄逆氣。紫蘇散表氣。濃樸瀉胃氣。檳榔瀉至高之氣,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氣。沉香升降真氣。腦麝散真氣。木香行中下焦氣。若此之類,氣實所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損泄者,用之能治氣之標,而不能制氣之本。
方四七湯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此七情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阻,嘔逆惡心。并宜服之。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濃樸(四兩) 紫蘇(二兩)上銼,作十劑,生姜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梅核氣,加桔梗、枳實。一方加檳榔。
分心氣飲〔批〕(按此方治諸氣平和之劑) 治男子女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忿怒傷神,或臨食憂感,或事不遂意,使抑郁之氣留滯不散,停于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兩脅痞滿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惡心嘔噦,目眩頭暈,面色痿黃,口苦舌干,飲食減少,四肢怠倦,日漸 羸。或大病之后,胸中虛痞,不思飲食。并皆治之。
青皮(五錢) 陳皮(五錢) 半夏(三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五分) 紫蘇(二兩)腹皮(五錢) 肉桂(三錢五分) 赤茯苓(三錢) 桑皮(五錢) 木通(三錢五分) 羌活(五錢) 甘草(二錢五分)上銼,分五劑,生姜三片,棗一枚,燈心十莖,水煎服。一方去芍藥、羌活,加木香、檳榔,香附、枳殼、莪術、藿香、桔梗,善治憂思郁怒,諸氣痞滿。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黃芩。食少,加砂仁、炒神曲。
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悶,加枳實、香附。三焦不和,加烏藥。氣閉,加萊菔子、枳殼。氣滯腰疼,加木瓜、枳殼。上焦熱盛,加黃芩。下焦熱盛,加黃柏。翻胃,加沉香磨服。水氣面目浮腫,加豬苓、澤瀉、車前子、木瓜、葶藶、麥門冬。氣塊,加三棱、莪術,檳榔、青皮。
利氣丸 治一切氣滯,心腹滿悶疼痛,脅肋膨脹,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眩暈,并食積、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風壅積熱,口苦煩躁,涕唾稠粘。此藥最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治氣分之圣藥也。
大黃(生用,六兩) 黑丑(頭末,六兩) 木香(一兩) 檳榔(一兩) 枳殼(麩炒,一兩) 香附(炒,四兩) 青皮(炒,一兩) 廣皮(一兩) 莪術(煨,一兩) 黃連(一兩) 黃柏(三兩)上為細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臨臥以淡姜湯送下,以大便通利為度。如不利,再加丸數服,務使通利為愈。
一塊氣〔批〕(按此方治諸氣專攻之劑) 治諸氣食積,及噎膈痞滿,胸脅刺痛, 瘕疝氣,并皆治之。
青皮(一兩) 陳皮(一兩) 三棱(一兩) 蓬術(一兩) 香附(便制,一兩) 神曲(炒,三錢) 麥芽(三錢,炒) 蘿卜子(三錢,炒) 白丑(頭末,三錢) 檳榔(三錢)郁金(三錢) 黃連(酒炒,三錢) 枳實(三錢) 皂莢(二錢五分) 百草霜(二錢五分)上為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每三十丸,視疾之上下,為食之先后,熱酒姜湯送下。
青筋
證夫青筋之證,原氣逆而血不行,俾惡血上攻于心也。多由一切怒氣相沖,或憂郁氣結不散,或惱怒復傷生冷,或房勞后受寒濕,以致精神恍惚,心忡氣喘,噎塞上壅,嘔噦惡心,頭目昏眩,胸膈痞滿,心腹絞刺,脅肋腰背頭腦疼痛,口苦舌干,面青唇黑,四肢沉困,百節酸疼。或憎寒壯熱,遍身麻痹不仁,手足厥冷顫掉,默默不已,不思飲食等癥,皆惡血攻心而致之也。自古以來,無人論此,但有患此疾者,無方可治。惟以砭針于兩手曲池青筋上刺之,出紫血不勝其數,而疾有即愈者,有不愈者而變為大患者。常慣病此者,或有一月一次,或兩三次者,屢患屢刺,莫之能愈。愚惟慮人之生命以氣血為主。故丹溪曰∶氣血和,一疾不生;虧則百病生焉。況此病先傷于氣,而后復損其血,不致于夭枉者,蓋亦鮮矣。雖然未有退血之法,又不得不刺,不刺則惡血攻心,須臾不救。
治予制一方,屢獲效驗,名白虎丸。白虎者,西方肺金之謂也;青筋者,東方肝木之屬也。以白虎而治青筋,是金能克木故耳,何病之不愈哉。此方之妙,不惟代刺青筋之苦,愈青筋之病,而亦免后日之患,其惠也,不亦大乎。此方兼治男子久患痢疾、便血,婦人崩漏、帶下,并一切打撲內損,血不能散,心腹痛欲死者,服之,其效不啻桴鼓之影響也。(按∶此青筋之病,北人多患之,南方有即痧癥也)方白虎丸(云林制) 歌曰∶白虎丸丹古鍛石,谷神子制救人災,柏中為末水飛過,手上成丸日曬來。引宜燒酒一二盞,每服須吞五十枚。保全世患青筋證,廣積陰功遍九垓。
千年古鍛石(不拘多少,刮去雜色泥土,杵為末,水飛過)上曬,勿令太燥,量可丸即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看輕重加減,燒酒送下。此藥能順氣散血,化痰消滯。治青筋初覺頭疼惡心,或腹痛,或腰痛,或遍身作痛,不思飲食,即進一服,當時血散。若過三五日,青筋已老,多服取效。又治心腹痛,及婦人崩漏帶下,或因氣惱致病,或久患赤白痢疾,或打撲內損,血不能散,服之大效。
大公丸(宋杏川傳) 治緊陰青筋,心腹疼痛。
干姜(二兩) 白礬(枯過,二兩)上為末,用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滾水下。如不止,再飲滾水三口。
治婦人因氣打青筋,后即心慌發熱,口干腹脹,惡心嘔噦等癥。宜服分心氣飲,加麥門冬、黃連、生地。
痞滿
脈胸痞脈滑,為有痰結。弦伏亦痞,澀則氣劣。
證夫“痞”與“否”同,不通“泰”也。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填滿痞塞,皆土邪之為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內脹而外亦有形也。前人皆指誤下而致之,蓋誤下則里氣虛,故傷寒之表邪乘虛入于心下;雜病則所受之邪氣,亦蓄心下,因而致痞也。亦有不因誤下而得之者,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而為痞者;有濕熱太甚,土來心下為痞者。
治古方治痞,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濃樸、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參、白術之甘苦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大概與濕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又曰∶肥人多是濕痰,宜蒼術、半夏、砂仁、茯苓、滑石以燥之;瘦人多是中焦郁熱,宜枳實、黃連以導之,葛根、升麻以發之。如飲食后因感風寒,以致飲食不消而作痞者,宜藿香、砂仁、草豆蔻、吳茱萸以溫化之,如脾氣虛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為痞者,當消導其胸中窒塞,宜陳皮、白術、神曲、麥芽、山楂以助化之,或以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木香化滯湯主之。有傷寒下早而作痞,桔梗湯、小陷胸湯主之;有傷寒下多則亡陽而痞者,四物湯加參、苓、白術、柴胡、升麻,少佐陳皮、枳殼以疏之;有大病后元氣未復,而胸滿氣短者,補中益氣湯、橘皮枳術丸主之。又有虛實之殊焉,實痞大便閉而能食者,濃樸枳實湯主之;虛痞大便利者,芍藥、陳皮治之。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宜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雖臨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所謂亡陰之意也。
方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郁氣結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當歸梢(四兩) 枳實(炒,四兩) 陳皮(六分) 干姜(六分) 木香(六分) 柴胡(七分) 草豆蔻(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紅花(少許) 甘草(炙,一錢)上銼一劑,生姜煎,食遠服。
黃連消痞丸〔批〕(按此方治氣郁實痞專消之方) 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喘促不安。
黃連(一兩) 黃芩(二兩,炒) 枳實(七錢,麩炒) 半夏(九錢,湯泡) 陳皮(五錢) 茯苓(三錢) 白術(三錢) 豬苓(五錢) 澤瀉(一錢) 姜黃(一錢) 干姜(二錢)甘草(炙,三錢)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滾湯任下。
加減益氣湯(即補中益氣加減,方見內傷) 治內傷元氣痞滿。
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乏力,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柴胡、甘草。大便閉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心下痞,劣悶,加白芍藥、黃連。心下痞,腹脹,加白芍藥、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干姜,或加中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嘔逆者,加陳皮、生姜、黃連,冬月加黃連,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實、桔梗、黃連。
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但根據本方。食已,心下痞,則服橘皮枳術丸。
枳實消痞丸 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
人參(三錢) 白術(三錢) 白茯苓(二錢) 黃連(五錢) 枳實(五錢) 半夏曲(三錢) 濃樸(姜制,四錢) 麥芽(炒,二錢) 干姜(二錢) 甘草(炙,二錢)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遠白湯下。
大消痞丸〔批〕(按此方治內傷虛痞,消補兼施之劑)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黃連(土炒,八錢) 黃芩(土炒,六錢) 枳實(麩炒,五錢) 半夏(泡,四錢) 陳皮(四錢) 濃樸(姜制,四錢) 白術(土炒,二兩) 豬苓(二錢五分) 澤瀉(三錢) 姜黃(一兩) 干姜(二錢) 人參(四錢) 神曲(炒,二錢) 砂仁(二錢) 甘草(炙,二錢)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腹中窄狹
(附)腹中窄狹,須用蒼術,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氣不升降。燥飲用蒼術,行氣用香附。如瘦人自覺胸中窄狹,乃是濕熱熏蒸臟腑,宜黃連、蒼術。
方枳術散 治心下窄狹不快。
枳實(麩炒,三錢) 白術(土炒,三錢)上銼一劑,水二鐘,煎一鐘,溫服。
蟠桃酒 治氣結聚心下不散。
用桃樹上不落干桃子三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
脹滿
脈腹脹浮大是出厄,虛小命殂須努力。浮大當發汗,虛小當利小便也。脹滿脈弦,脾制于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則可治,虛則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