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 古今醫(yī)鑒
  • 龔信
  • 2489字
  • 2015-12-30 09:34:07

者,征也。腹中堅(jiān)硬,按之應(yīng)手曰 。瘕者,猶假也。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處曰瘕。癥因傷食,瘕是血生,痞原傷氣,癖則傷精。 癖者,本因邪氣積聚而生也。 者,在腹內(nèi)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如臂、如指、如弦之狀;癖者,僻側(cè)在兩肋之間,有時(shí)而痛曰癖。夫 之與癖,皆陰陽不和,經(jīng)絡(luò)痞隔,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搏結(jié)不散,得冷則發(fā)作疼痛,故曰 癖也。

治丹溪曰∶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大法咸以軟之,堅(jiān)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不可專用下藥,徒損其氣,病亦不去。當(dāng)消導(dǎo)使之熔化,其死血塊去,須大補(bǔ)。痞塊在皮里膜外,須用補(bǔ)藥,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加補(bǔ)氣藥,先須斷濃味。

方大七氣湯 治五積六聚,狀如 瘕,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shí),心腹疼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三棱 莪術(shù) 青皮 陳皮 桔梗 藿香 益智仁 香附 肉桂 甘草上銼,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心脾痛,加烏藥、枳殼。脾滯,合和四圣散。一方加大黃、檳榔,治大人、小兒諸般痞積,面色痿黃,四肢無力,皆緣內(nèi)有蟲積,或好食生米,或好食生壁土,或好食茶、炭、咸辣等物,只此一服除根。用水煎一服,露一宿,空心溫服,不得些少飲食,不然則藥力減而蟲積不行矣。

服后少頃,肚腹心疼,當(dāng)下如魚凍,或長蟲,或血鱉,至日午蟲積下盡,方用溫粥止之。

消積保中丸(云林制)〔批〕(按此方治積聚之總司也) 順氣化痞,理脾消滯,散痞結(jié),除積塊,進(jìn)飲食,清郁熱。

陳皮(二兩,去白) 半夏(一兩,湯泡七次,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一兩) 白術(shù)(三兩,土炒) 香附(一兩,醋浸炒) 青皮(四錢,去穣,油炒) 木香(三錢,不見火)檳榔(七錢) 莪術(shù)(八錢,醋浸炒) 三棱(八錢,醋浸炒) 萊菔子(一兩,炒) 砂仁(四錢,炒) 神曲(炒,一兩) 麥芽(炒,六錢) 白芥子(炒,一兩) 黃連(姜炒,一兩) 真阿魏(醋浸,三錢) 山梔子(姜汁炒,一兩) 干漆(炒盡煙,五錢)上為細(xì)末,姜汁、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湯送下。

千金化氣丸(太醫(yī)傳) 治男子腹中氣塊痞痛。

青皮 陳皮 枳殼 香附 砂仁 白豆蔻(各一兩) 干姜 木香(五錢) 丁皮(二錢) 藿香 半夏 草果 檳榔(一兩半) 川芎 白芷 三棱莪術(shù) 玄胡索(各一兩) 小茴香(五錢) 濃樸 大腹皮 白芍藥(各一兩) 甘草(三錢)上銼,生姜三片,水煎,半空心溫服。

千金導(dǎo)氣湯(太醫(yī)院傳) 治婦人滿腹氣塊,游走不定,漉漉有聲。

丁香 木香 砂仁 白豆蔻 香附 烏藥 枳實(shí)(倍) 當(dāng)歸 川芎白芍藥(酒炒) 白芷 白術(shù) 青皮 陳皮 干姜(煨) 桔梗 濃樸(制)肉桂 三棱(醋炒) 莪術(shù)(醋炒) 角茴 小茴 牛膝 紅花 杜仲(炒)乳香 沒藥 干漆(醋炒盡煙) 甘草上銼,半水半酒,姜、蔥煎,熱服。如飽悶不食,加神曲、麥芽、山楂;發(fā)熱,加柴胡、黃芩。

勝紅丸〔批〕(按此方治寒積之劑)治脾積氣滯,胸膈滿悶,氣促不安,嘔吐清水,丈夫酒積,婦人血積氣積,小兒食積,皆治。

陳皮 莪術(shù)(二味同醋煮) 青皮 三棱(醋煮) 干姜(炮) 良姜(各一兩) 香附(炒,去皮,一兩)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食前服。

開懷散(云林制) 治心下積塊作痞悶,或發(fā)熱者。

青皮(去穣) 陳皮 半夏(姜炒) 白茯苓(去皮) 三棱(醋炒) 莪術(shù)(醋炒)香附 檳榔 草豆蔻(倍用) 柴胡(倍用) 紅花 枳實(shí)(麩炒) 甘草上銼一劑,生姜煎服。口干,加干葛。

柴香散 治心腹有氣一塊,略痛。又理心腹疼痛,膨脹,寒熱往來。

柴胡(七分) 黃芩(七分) 赤芍藥(五分) 枳實(shí)(一錢) 濃樸(五分) 香薷(五分)黃連(五分) 地骨皮(一錢) 三棱(一錢) 莪術(shù)(一錢) 玄胡索(五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水煎服。

三棱煎丸 治飲食過傷,痞悶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又治婦人血積、血塊、干血?dú)饨?jīng)閉不通。

大黃(八兩,為末) 三棱 莪術(shù)(各一兩,二味濕紙包裹,煨,為末)上先將大黃銀石器內(nèi),好醋漬,令平慢火熬干,入二味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白湯下。

量虛實(shí)加減,不問男子、婦人、小兒,諸般積塊皆可服。

三棱化積丸(李九河方)〔批〕(按此方治熱積之劑)三棱(六兩,醋煮) 莪術(shù)(一兩,醋煮) 木香(一兩) 檳榔(六兩) 青皮(一兩)陳皮(一兩) 香附(一兩,醋炒) 枳實(shí)(一兩,麩炒) 濃樸(一兩) 砂仁(一兩) 神曲(一兩,炒) 山楂(四兩,去子) 麥芽(一兩,炒) 南星(一兩,姜湯泡) 半夏(一兩,姜制) 蘿卜子(炒) 大黃(三兩,酒蒸) 黃連(一兩,炒) 桃仁(一兩,去皮尖) 干漆(一兩,炒) 甘草(一兩)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漸漸加,用白湯送下。

神化丹(秘方)〔批〕(按此方治積聚專攻之劑) 消癖積,破血?dú)?,下鬼胎,通?jīng)脈,及諸癖積血?dú)鈮K。

砂 干漆(炒) 血竭(各三兩) 紅娘子(二十,去翅) 乳香(一錢半) 斑蝥(二十個(gè),去翅,足)上為末,棗肉為丸,如豌豆大。每一丸至二五丸,臨臥或棗湯、或姜湯、或紅花蘇木湯下。

五疸

脈五疸實(shí)熱,脈必洪數(shù),其或微澀,證屬虛弱。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必發(fā)黃也。

病夫疸者,黃病也,其證有五∶曰黃汗,曰黃膽,曰酒疸,曰谷疸,曰女勞疸。須有五者之分,而病原不過濕與熱郁蒸于脾,使面目肢體發(fā)黃,如梔子水染也。

治治法但利小便為先,溺白,黃自退矣。若食積黃者,量其虛實(shí)下之。

一、外有傷寒病,陽明內(nèi)實(shí),當(dāng)下而不得下,當(dāng)汗而不得汗,當(dāng)利而不得利,故使?jié)駸徕鲇魞?nèi)甚,皆能令人發(fā)黃病也,先哲制茵陳五苓散、茵陳湯、茯苓滲濕湯之類以治之。

一、又有時(shí)氣、傷寒、傷風(fēng)、伏暑解散未盡,亦令人發(fā)黃。如有其狀,口淡怔忡,耳鳴腳弱,微寒微熱,小便白濁,此為虛證,不可妄用涼藥,愈傷氣血。

一、疸病面黑黃色,而作渴腹脹者,難治。

方腎疸湯〔批〕(按此方治腎疸,用風(fēng)藥以勝濕也) 治腎疸,目黃,甚至渾身黃,小便赤澀。

羌活 防風(fēng) 本 獨(dú)活 柴胡(各五分) 白術(shù)(五分) 白茯苓(二分)澤瀉(三分) 豬苓(四分) 蒼術(shù)(一錢) 黃柏(二分) 人參(三分) 葛根(五分) 神曲(六分) 升麻(五分) 甘草(三分)上銼,作二劑,水煎,稍熱食前服。

茯苓滲濕湯 治濕熱發(fā)黃,汗黃尿赤。

豬苓 澤瀉 蒼術(shù) 茯苓 陳皮 枳實(shí) 黃連(炒) 黃芩 梔子 防己 茵陳 木通如不思飲食,加砂仁、神曲炒、麥芽炒各等分。

上銼,生姜煎服。

加減胃苓湯〔批〕(按此方治黃膽滲濕利水之劑) 治黃胖,飲食無味,四肢無力,行步倦怠,脈澀而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蓝旗| 于都县| 绥江县| 漳浦县| 合阳县| 孟村| 卢氏县| 伊吾县| 灵宝市| 三门峡市| 苍南县| 临邑县| 惠水县| 融水| 阿坝| 武功县| 博客| 石景山区| 平定县| 襄垣县| 米泉市| 延长县| 黄石市| 定襄县| 斗六市| 苗栗县| 广宗县| 镇康县| 乐平市| 保靖县| 杨浦区| 张家港市| 军事| 祁东县| 靖州| 湘潭县| 日土县| 安庆市| 通州区| 陵川县| 南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