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91字
- 2015-12-29 09:34:23
一論五臟氣虛。喜怒不節。致陰陽相勝。結聚涎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并治諸瘧四獸飲人參(一錢五分) 白術(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三錢) 橘紅(一錢) 半夏(姜制二錢)草果仁(三錢) 烏梅(去核二錢) 甘草(八分) 生姜(二片) 棗子(四個)上銼。以鹽少許 食頃。用皮紙包裹甚濃。以水濕之。慢火炮令香熟焙干。每服一兩。
水一碗。煎半碗。溫服。未發前。連進數服。神效。
一論人平素不足。兼以勞役內傷。挾感寒暑。以致瘧疾。寒熱交作。肢體倦怠。乏力少氣。或瘧發經年不愈。則氣血皆虛。瘧邪深入。名曰 瘧。此方主之。
加味補中益氣湯黃 (蜜炒二錢) 人參(八分) 白術(去蘆八分) 陳皮(六分) 當歸(八分) 柴胡(一錢) 升麻(三分) 白芍(八分) 黃芩(一錢) 半夏(制八分) 甘草(五分)上銼。姜、棗煎。空心服。有汗。加桂枝五分。倍黃囗。熱甚。倍柴、芩。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一治傷暑發瘧。宜服香薷散香薷(四錢) 濃樸(姜汁炒) 扁豆(各一錢) 烏梅(一錢)上水煎。臨熟。入姜汁一匙。溫服。
一論熱藥火盛。舌卷焦黑。鼻如煙色。六脈弦洪而緊。此乃陽毒內深。先以青布折疊數重。
新汲水浸之。搭于胸上。須臾更易。如此三次。熱勢稍退。即服此藥。
龍虎湯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七分) 半夏(七分) 石膏(二錢五分) 知母(一錢) 黃連(一錢五分) 黃柏(八分) 梔子(八分) 粳米(五十粒)上銼。姜、棗煎服。
一治瘴瘧。大熱煩躁。宜用地龍飲子生地龍三條研。入生姜汁、薄荷汁、生蜜各少許。新汲水調和服。如熱。加龍腦少許。
一治虛弱之人。患瘧初起感寒者。宜五積散。根據本方用姜、蔥煎服。(方見)一論體虛之人。患瘧寒多。久不愈者。不可用截藥。宜用分利順元散川烏(一兩去皮半生半熟) 附子(一兩去皮半生半熟) 南星(二兩半生半熟) 木香(五錢不見火)上銼。每服四錢。生姜十片。棗七枚。水一碗。煎七分。當發早晨。速進二三服。半生半熟。能分解陰陽也。
一論諸瘧。不問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或寒熱獨作。或連日并發。或間日一發。頭痛惡心。煩渴引飲。氣息喘急。口苦咽干。諸藥不效者。宜服此截之。
常山飲子常山(二錢) 草果(不去皮二錢) 知母(二錢) 良姜(一錢五分) 烏梅(一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上銼。一兩一劑。棗五個。未發之前。連進二服。
一論瘧疾夜發者。乃陰經有邪。宜散血中之風寒也。用此麻黃桂枝湯麻黃(一錢去節) 桂枝(二錢) 黃芩(一錢) 桃仁(去皮三十個) 甘草(炙三錢)上銼。水煎服。桃仁散血緩肝之藥。
一久瘧腹中有癖。用水磨沉香。下雄黃解毒丸。打下黑血如泥。極臭。是其驗也。(方見通治)一海外高僧。傳于周少峰。治瘧疾。不問新久虛實寒熱。諸般鬼瘧、邪瘧、溫瘧、瘴瘧一服立愈。其效如神。
番木鱉(即馬錢子去殼莢炒至黑色一兩) 黃雄(一錢) 朱砂(一錢) 甘草(一錢)上共為細末。每服四分。其瘧將發。預先吃飯一碗。將藥水酒調服。蓋被臥即愈。
一治瘧先寒后熱。熱多寒少。或單熱不寒者。
桂枝(五錢) 石膏(一兩半) 知母(一兩五錢) 黃芩(一兩)上銼。水煎服。
一治瘧疾服藥。轉加寒熱者。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也。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桂枝。水煎服。
一治久瘧不能食。胸中郁郁。欲吐而不吐。以此吐之。
雄黃 甜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五分。溫水調下。以吐為度。
一論久瘧積成 瘕。癖在胸脅之間。諸藥不愈者。宜咳瘧飲蒼術(米泔浸) 草果(去皮) 桔梗 青皮 陳皮 良姜(各五錢) 白芷 白茯苓 半夏(湯泡姜炒) 枳殼(麩炒) 桂心 蘇葉 干姜(炮各三錢) 川芎(二錢) 甘草(炙三錢)上每服一兩。水煎。入鹽少許。空心服。
一治久瘧腹中痞塊。用阿魏丸鱉甲(醋炙五錢) 三棱(醋浸炒)莪術(醋浸炒)香附子(米泔浸各一兩) 陳皮(五錢) 真阿魏(五錢)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淡姜湯送下。
一論瘧疾一日一發。或二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或經三兩月。或半年一載。或誤用止截太過。久不能愈者。此元氣脾胃大虛。以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常山、知母、檳榔、貝母。一二劑自效。已愈后。去四味。只用本方調理。多服自然正氣盛。邪氣自退矣。
一論患瘧寒熱。用止截之劑。反發熱惡寒。飲食少思。神思昏倦。脈或浮洪。或微細。此陽氣虛寒。
以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參、 、歸、術各用三錢。甘草一錢五分。加炒干姜、炮附子各一錢。一劑。寒熱止。數劑。元氣復。
一論經年久瘧。氣血俱虛。而三日五日一發者。以十全大補湯(方見補益)根據本方。蓋邪氣在陽分。淺而易治。邪氣在陰分。深而難治。宜多服為良。
一治三年久瘧不瘥。用 參、干生姜各五錢。酒調服。汗出立止。
一凡瘧后。形體骨立。發熱惡寒。食少體虛。補中益氣內。參、 、歸、術各加二錢。甘草一錢五分。炮姜二錢。一劑而寒熱止。數劑而元氣復。
一婦人瘧久不已。發后口干。倦甚。用七味白術散加麥門冬、五味。作大劑煎與恣飲。
再發稍可。乃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十余劑而愈。凡截瘧。余常以參、術各一兩。生姜四兩煨熟。煎服即愈。或以大劑補中益氣加煨姜尤效。生姜一味亦效。
一凡久瘧。多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陰火下流。
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戰栗泄瀉。手足厥冷。皆脾胃虛弱。宜補中益氣。諸癥悉愈。
若手足厥冷。加大附子。
一婦人久患瘧。瘧作則經不行。形虛脈大。頭痛懶食。大便泄瀉。小便林瀝。口干唇裂內熱腹脹。蓋由久瘧。正氣已虛。陰火獨旺。以益氣湯治之即愈。惟不時頭痛。加蔓荊子而止又兼六味丸而經行。
脈宜微小。不宜浮滑大。不宜弦急。身寒則生。身熱則死。
痢者。古之滯下是也。多由感受風寒暑濕之氣。及飲食不節。有傷脾胃。宿積郁結而成者也其癥大便窘迫。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腹中疼痛。所下或白或赤。或赤白相雜。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魚腦。膿血相雜。或如屋漏水。此為感之有輕重。積之有深淺也。其濕熱滯積于血分則赤。于氣分則白。赤白兼下。氣血俱受邪也。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治之。但分新久。更量元氣用藥。凡痢初患。元氣未虛。必須下之。下后未愈隨癥調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氣敗也。痢多屬熱。亦有虛與寒者。虛者宜補。寒者宜溫。年老及虛弱人。不宜下。不便了而不了者。血虛也。數至圊而不便者。氣虛也。丹溪曰。痢赤屬血。自小腸來。白屬氣。自大腸來。
下痢不治癥
下如魚腦。半生半死。下若屋漏水者。必亡。
下若塵腐色者。必死。下純黑者。死。
下如竹筒直出者死。下純紅者難治。
身熱脈大者。死。是亦大概言之耳。小便絕不通。為胃絕鎮國將軍丸 治痢之總司也。
錦紋好大黃一斤。切薄片。分作四分。聽用。一分用川黃連去毛一兩。切片。水浸汁。
用拌大黃。同炒干為度。一分用吳茱萸去梗一兩。用水泡成汁。拌大黃同炒干為度。一分用人乳汁。浸拌大黃。炒干為度。一分用童便浸大黃。炒干為度。
上四分共合一處。為細末。酒打米糊為丸。如梧子大。將一半三蒸三曬。將一半曬干。
各包聽用。如白痢。用吳茱萸煎湯送下三十丸。半生半熟。如赤痢。用黃連煎湯送下三十丸。半生半熟。如赤白痢。用吳茱萸黃連煎湯送下三十丸。半生半熟。
一論赤白初起。積滯不行。里急后重。頻登圊而去少。腹痛等癥。宜先用此下之。
香連化滯湯當歸尾(一錢) 白芍(一錢半) 黃連(一錢去毛) 黃芩(一錢去皮) 黃柏(一錢去皮)枳殼(去穣麩炒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 木香(一錢) 大黃(三錢虛人用半) 滑石(二錢) 甘草(二分)上銼。水煎。空心服下。
一論下痢白多。不拘新久。或用前藥。復未愈者。用此和之。
白術和中湯當歸(酒洗二錢五分) 白芍(土炒一錢) 白術(去蘆土炒) 白茯苓(去皮各二錢) 陳皮(一錢) 黃芩(炒一錢) 黃連(炒八分紅者多加) 甘草(五分) 木香(少許)上銼。水煎。食前服。
一論下痢紅多。不拘新久。或用前藥下后未愈者。用此調之。
當歸調血湯當歸(二錢五分) 川芎(一錢) 白芍(三錢)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桃仁(去皮另研一錢) 升麻(五分)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如白痢。加吳茱萸炒一錢。芩、連用酒炒 赤白痢。加白術、茯苓、陳皮、香附各一錢。
一治赤痢血痢。痛不可忍。又治血痔。其效如神。病雖垂殆。一服即愈。
逐瘀湯阿膠(炒) 枳殼(麩炒) 茯神 茯苓 白芷 川芎 生地黃 莪術 木通 五靈脂(炒盡煙)赤芍 生甘草 桃仁(去皮尖) 大黃上銼一劑。水一盅半。入蜜三匙再煎。溫服。
一治素有積熱。下痢白膿。腹痛膨脹。晝夜無度。漸至大便閉結。小便不通。此三焦有實熱也。服此即愈。或下痢純紅。或赤白相雜。皆效。
清臟解毒湯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大黃 連翹 滑石 木通 車前子 海金沙 枳實 莪術上銼。水煎。空心服。
一治脾疳泄瀉。屬氣虛。宜此加味六君子湯人參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黃 (各一錢) 懷山藥(二錢) 砂仁(研一錢) 甘草(五分)上銼一劑。棗三枚。水煎。空心服。如腹痛。加炒黑干姜、木香各五分。烏梅一個。
一論下痢赤白。膿血相雜。服痛里急后重。晝夜無度。日久不愈。不能起床。不思飲食疲倦之甚。或服寒涼峻利太過者。宜加減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去柴胡。加白芍炒、澤瀉、木香、砂仁、白豆蔻、地榆、御米殼。(醋炒三分)一論曾經服推滌藥過多。又服攻擊克伐等他藥所不效者。以致形氣極弱。去無休息。積久惡候出者。并與救之。
養臟復元湯人參(三錢) 白術(去蘆炒一錢半) 白茯苓(去皮一錢) 白豆蔻(去殼研一錢) 干姜(炒黑一錢) 粟殼(去蘆炒一錢半) 制附子(五分) 烏梅(二個) 木香(一錢) 甘草(炒五分)上銼一劑。北棗三枚。水煎。空心服。渣再煎服。謹節飲食。
一論噤口痢。其疾有冷有熱。有冷熱不調。皆須先發散表邪。如手心熱目赤。是熱。宜敗毒散加陳米煎服。如手心冷。及純下白痢者。是寒。宜用蓮肉不去心為末。用米飲調服三錢。
敗毒散(方見)(又治疫痢發熱。合境皆然者。神效。加白芍、黃連。尤效。)一治虛弱之人噤口痢。飲食不下。參苓白術散。(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石蓮肉、石菖蒲各一兩或有氣加木香五錢。共為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噤口痢。粳米湯下。休息痢。砂糖送下。
一治下痢諸藥不效者。以好醇酒半盞。姜汁半盞。倉米湯半盞。三味合一處。入陳干松菜一撮。揉爛。一并食之。胃口立開。如口不開。用鐵箸撥開牙齒。灌下立已。
一治噤口。藥食俱不受。用田螺數枚。連殼搗爛。入麝香少許。調勻。填滿臍內。引熱下降。服藥再不吐矣。
一治噤口痢食不下。老倉米炒香熟。為末。淮鹽火囗。每米粉三四匙。鹽少許。白滾水下。
一治下痢噤口點眼方。(黃賓江傳)用首胎糞炙干。每一錢加雄黃一分。胡黃連四分。片腦少許。共為細末。篩點眼兩角。
一治下痢噤口。(傅明坡傳)用首胎糞。瓷器收入。水銀養住。入麝少許點眼角。即能食一治下痢噤口。(胡養恒傳)用雞一只。去毛糞。切片。入罐內。用胡椒末五錢。入水同煎。用皮紙重重密封。待熟。用簪子刺孔。令患痢人鼻孔聞之。即立時思食。
一治下痢噤口。飲食不下。多是胃氣熱甚。
用黃連三錢。人參一錢五分。甘草五分。一方。加石蓮肉一錢。
上用水煎。終日呷之。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又方。以秤錘燒紅。用好醋淋。令病患開口吸氣吞之。即效。
一治發呃。益元散。有人參、白術煎湯送下。頻服即止。
一治年老久痢不止。肌瘦如柴。晝夜苦楚。命已垂危。用人參一兩。水煎服之。鼻有微汗而蘇。后用十全大補湯。調理而安。
一治久痢休息不止。百方不效。用黃連末、木香末十分之一。豬腸頭去油。入藥。水煮爛。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一人下痢。小腹急痛。大便欲去不去。此脾胃氣虛而下陷也。用補中益氣。送八味丸。
二劑而愈。此等癥候。因利藥致損元氣。肢體腫脹而死者。不可枚舉。
一人停食患痢。腹痛下墜。或用疏導之劑。兩足腫脹。食少體倦。煩熱作渴。脈洪數。
按之微細。予以六君子加姜、桂各二錢。吳茱萸、五味各一錢。煎熟。冷服之。即睡。覺而諸癥退。再劑全安。此假熱而治以假寒也。
一人嘔吐不食。腹痛后重。自用大黃等藥。一劑腹痛益甚。自汗。發熱昏囗。脈大。予用參、術各一兩。炙甘草、炮干姜各三錢。升麻一錢。水煎。一服而蘇。又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干姜。二劑而愈。
一人痢后兩足浮腫。胸腹脹滿。小便短少。用分利之劑。遍身腫。兼氣喘。予曰。兩足浮腫脾氣下陷也。胸腹脹滿。脾虛作痞也。小便短少。肺不能生腎也。身腫氣喘。脾不能生肺也。予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而愈。半載后。因飲食勞倦。兩足浮腫。小便短少。仍服前藥。
頓愈。
一人下血。服犀角地黃湯等藥。其血愈多。形體消瘦。發熱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氣下陷。余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一劑而愈。
一人血痢。及下血不止。以六味丸加地榆、阿膠、炒黃連、黃芩、生地黃。一劑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