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59字
  • 2015-12-29 09:34:23

一人患痢后重。自知醫。用芍藥湯。后重益急。飲食少思。腹寒肢冷。予以為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炮姜。三劑而愈。

泄瀉

脈多沉。傷于風則浮。傷于寒則沉細。傷于暑則沉微。傷于濕則沉緩。泄而腹脹。脈弦者死。又云。脈緩。時微小者生。浮大數者死。

夫泄瀉屬濕。屬氣虛。有火。有痰。有食積。有寒。有脾泄。有腎泄。凡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氣虛也。腹痛瀉水如熱湯。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驗a或不瀉?;蚨嗷蛏僬?。痰也。腹痛甚而泄瀉。瀉后痛減者食積也。肚腹痛四肢冷者。寒也。

常常泄瀉者。脾泄也。五更泄者。腎泄也。宜分別而治也。大概泄瀉因濕傷其脾者居多。以胃苓湯加減主之。

一論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脾胃不和。腹痛泄瀉作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陰陽不分者濕也。

胃苓湯 主方蒼術(米泔浸) 濃樸(姜汁炒) 陳皮 豬苓 澤瀉(各一錢) 白術(去蘆炒二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白芍(炒一錢五分) 肉桂 甘草(炙各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泄瀉稍久。加升麻、防風。有熱者。加酒炒黃連。有寒者。加炒干姜。暴泄水瀉。加滑石。食積。加山楂、神曲。有痰。加半夏、烏梅。氣虛。加人參、白術。氣惱。加木香。久泄。加干姜、肉蔻。暴痢赤白相雜腹痛里急后重。去肉桂。加檳榔、木香、黃連。水煎服。

一論泄瀉。飲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氣虛也。

益氣健脾湯人參(二錢) 白術(一錢五分去蘆土炒) 白茯苓(去皮三錢) 陳皮(二錢) 白芍(炒三錢)蒼術(一錢五分米泔浸) 干姜(炒黑八分) 訶子(煨二錢) 肉蔻(面裹煨六分) 升麻(酒洗四分) 甘草(炙八分)上銼。棗、姜煎服。腹痛。加桂。忌油膩。

一論泄瀉腹痛。瀉水如熱湯。痛一陣泄一陣者。火也。宜加味四苓散白術(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錢)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木通(二錢) 梔子(三錢) 黃芩(二錢) 白芍(三錢) 甘草(八分)上銼。燈心十莖。水煎??招姆?。

一論泄瀉或多或少?;驗a或不瀉者。痰也。宜加味二陳湯陳皮(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蒼術(一錢五分) 濃樸(姜汁炒八分)砂仁(八分) 山藥(炒一錢半) 車前子(二錢) 木通(二錢) 甘草(八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烏梅一個。燈心十莖。水煎。溫服。

一論泄瀉。腹痛甚而泄瀉。瀉后痛減者。食積也。用香砂平胃散蒼術(一錢五分) 陳皮(二錢) 濃樸(姜炒八分) 白術(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三錢)半夏(姜炒二錢) 砂仁(一錢) 香附(炒二錢) 神曲(炒三錢) 白芍(二錢) 甘草(炙八分)上銼。生姜煎服。

一論劉草窗痛瀉要方。傷食腹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止。故責之土敗木賊也。

白術(三錢炒) 白芍(一錢炒) 陳皮(炒錢半) 防風(一錢)上銼。水煎。溫服。

一論泄瀉肚腹痛疼。四肢厥冷者。寒也。宜附子理中湯白術(一錢五分) 干姜(八分) 人參(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砂仁(一錢) 濃樸(姜汁炒八分) 蒼術(一錢五分米泔浸炒) 熟附子(八分) 甘草(炙八分)上銼。生姜水煎服。

一論泄。氣弱易飽。常便稀溏者。此脾泄也。用扶脾散蓮肉(去心不去皮一兩半) 陳皮(一兩) 白茯苓(一兩) 白術(東壁土炒二兩) 麥芽(炒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砂糖二錢。白滾水送下。補脾助元氣。令人能食止渴。

一論滑瀉。日夜無度。腸胃虛寒不禁。宜服八柱散人參(二錢) 白術(一錢五分) 肉蔻(煨二錢) 干姜(炒八分) 訶子(煨二錢) 大附子(八分面裹煨去皮臍) 粟殼(蜜水炒二錢) 甘草(炙八分)上銼一劑。姜一片。烏梅一個。燈心一團。水煎。溫服。

補脾丸 癥治同前白術(去蘆十兩分四分一肉蔻二五味三故紙四吳茱萸各二兩拌炒去四味只用白術) 蓮肉(去心炒) 人參(各一兩) 甘草 白芍(炒各五錢) 木香(煨四錢) 山藥(炒) 陳皮(各七錢)干姜(三錢炒)上為細末。煮粥加炒神曲末。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姜湯下。不專治老人。弱人脾泄飧泄俱中。

一論泄瀉。脾腎虛弱。清晨五更作瀉?;蛉凰际?。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實者。此腎泄也凡飯后隨即大便者。蓋脾腎交濟。所以有水谷之分。脾氣雖強。而腎氣不足。故飲食下咽而大腑為之飧泄也。治法用二神丸主之。

二神丸破故紙(四兩炒) 肉豆蔻(二兩生用)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個。生姜四兩切碎。同棗用水煮熟。去姜。取棗肉和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招摹{}湯下。加吳茱萸泡炒一兩。五味子一兩。名四神丸。治經年久泄不止者神效。

一人善飲便滑。溺澀食減。胸滿。腿足漸腫。癥屬脾腎虛寒。以金匱腎氣丸治之。食進腫消更用八味丸。胃強脾健而愈。一人病泄。每至五更輒即利。此腎泄也。用五味子散數服而愈。因起居不慎。泄復作。年余不瘥。此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法當補其母?;鹫咄林敢病K煊冒宋锻柩a其母。瀉即止。食漸進。東垣云。脾胃之氣盛。則能食而肥。虛則不能食而瘦。全賴命門火為生化之源。滋養之根也。故用八味丸奏效。只用六味丸亦可。

一論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為脾腎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

(方見補益)送下四神丸。

一論腎虛久瀉不止。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破故紙、肉豆蔻、吳茱萸。(方見補益)大抵久瀉。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自持。遂成久瀉。若非補中益氣湯、四神丸。滋其本源。后必胸痞腹脹。小便淋澀。多致不起。

一人患泄瀉。日久不止。以致元氣下陷。飲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肌肉消削。肢體沉困。

面目兩足腫滿。上氣喘急。此元氣脾胃虛之甚也。宜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減當歸加酒炒白芍、茯苓、澤瀉、山藥、蓮肉、木香、干姜炒黑。止泄瀉之良方也。

一泄瀉因內傷勞倦。飲食化遲而瀉。及脾胃素蘊濕熱。但遇飲食勞倦即發。而肢體酸軟沉困泄瀉者。以益氣湯去當歸。加炒芍、茯苓、蒼術、豬苓、澤瀉。姜、棗煎服。

按上諸方治泄瀉。有濕瀉。有氣虛瀉。有火瀉。有痰瀉。有食積瀉。有土敗木賊瀉。有寒瀉有脾瀉。有脾胃瀉。有元氣下脫瀉。有腎瀉。有虛寒滑脫。久瀉不止者。宜根據病對方而用也。

一人食下即響。響而即瀉。不敢食一些。食之即瀉。諸藥不效。以生紅柿核。紙包水濕灰火燒熟食之。不三四個即止。

一秘方。治泄瀉。用雞子一個。將小頭破開。入胡椒七粒。紙糊頂。煨熟。好酒送下。

燒酒更好。將胡椒完吞下。

一泄瀉二三日?;蚋固弁?。生姜、豆豉、胡椒煎湯。熱服即止。

一治暴泄不止。小便不通。車前子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其根葉亦可搗汁服。

此藥利水道。而不動元氣。

一治泄瀉。用 豬肚一枚。凈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內。以水煮爛搗膏。入蒼術泔制、陳皮、濃樸姜炒、甘草炙。各等分為末。

同杵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招?。米湯下。鹽湯亦可。

一治許州黃太守患泄瀉。二三年不愈。每飲燒酒三盅則止二三日以為常。畏藥不治。召余診之。六脈弦數。先服此藥。以解酒毒。后服理氣健脾丸。加澤瀉而愈。(方見門)宣黃連(一兩) 生姜(四兩)上為一處。以慢火炒令干姜脆色。去姜取連。搗末。每服二錢。空心。臘茶清下。甚者不過二服。專治久患脾泄。

一大便溏泄。米谷不化。用黃連(酒炒) 白芍(煨) 吳茱萸(炒各等分)上為細末。用小米飯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一治泄瀉手足冷。不渴腹痛。用人參、白術、干姜、甘草。水煎。熱服。重者。加附子。

一治久瀉。大腸滑泄。五倍子炒五兩為末。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米飲下。

日三服。

六味丸 金匱腎氣丸 八味丸 十全大補湯(俱見補益) 補中益氣湯(見內傷)

補遺

三白散 治一切泄瀉如神。

白術(去蘆炒一錢半) 白芍(炒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一錢) 澤瀉(一錢) 濃樸(姜炒) 黃連(炒各一錢) 干姜(炒五分) 烏梅肉(煎用三錢丸用二錢)如兼傷食。加神曲炒、麥芽炒各一錢。

上銼。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為末。神曲為丸服。尤效。

霍亂

脈大者生。脈微弱而遲者死。脈代者?;魜y。氣少不語。舌卷囊縮者。皆不治。

夫霍亂者。揮霍變亂也。其癥心腹卒痛。嘔吐下利。發熱憎寒。頭痛眩暈。或瀉而不吐或吐而不瀉。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俱痛。則俱作。甚則轉筋頹頓。手足厥冷。死生反掌間耳。治宜藿香正氣散。加生姜為上。不惟可以溫散風邪。抑亦可以調理蓋有吐有瀉。名濕霍亂。死者少也。若上不得吐下不得瀉。名干霍亂。而死者多也。治之急須以鹽湯灌之。令其大吐。庶有可生者。切莫與谷食。雖米飲一呷。入口即死。必待過二三時。直至饑甚。方可與稀粥。慢慢調理可也。轉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其乳。近肱兩邊。此千金妙法也。

一論四時不正之氣。寒疫時氣。山嵐瘴氣。雨濕蒸氣或腹痛。中暑冒風。

中濕身重泄瀉?;虿环?。脾胃不和。飲食停滯。復感外寒。頭痛憎寒。或嘔逆惡心。胸膈痞悶。

或發熱無汗者并治。

藿香正氣散藿香(二錢) 紫蘇 陳皮 濃樸(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白術(炒去蘆) 白茯苓(去皮) 桔梗 大腹皮 白芷(各一錢) 甘草(五分)上銼一劑。生姜、棗子煎服?;魜y轉筋。加木瓜二錢。腹痛。加炒白芍二錢。寒痛。

加官桂八分。冷甚。加干姜八分。飲食不化。心下痞悶。加香附、砂仁一錢。米谷不化。加神曲二錢。中暑冒風。加香薷一錢。扁豆二錢。時發憎寒壯熱。加柴胡一錢。干葛二錢。發熱。加麥門冬二錢。淡竹葉三錢。口渴作瀉。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濕熱相搏?;魜y轉筋。煩渴悶亂。合黃連香薷散。心腹絞痛。加木香一錢。若頻欲登圊不通利者。加枳殼一錢。

一論霍亂之疾。未有不由內傷生冷。外感風寒而致也。余用藿香正氣散治之。百發百中一歲之內。常治百人。未有不效者。但有熱者。須加姜炒黃連六分。寒甚者。加干姜八分。萬無一失。又腹痛。加桂五分。痛甚。去藿香。加吳茱萸四分。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錢。如干霍亂。加枳殼一錢。白茯苓三錢。官桂五分最佳。

一治虛弱之人。上吐下瀉。霍亂。手足厥冷。腹痛。脈微者。乃陰癥也。

理中湯人參(二錢) 白術(一錢五分)干姜(炒八分)甘草(炙八分)若為寒氣濕氣所感者。加附子一錢。名附子理中湯。若霍亂。加青皮二錢。陳皮一錢。名治中湯。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以鹽湯頻服。候吐出。即進此藥。若嘔吐者。于治中湯內加丁香五分。半夏二錢。生姜二片。若泄瀉。加橘皮、茯苓名補中湯。若溏瀉不已。于補中內加附子一錢。若不喜飲食。米谷不化。加砂仁八分。附子八分。陳皮二錢。茯苓三錢。若霍亂。心腹作痛。手足厥冷。去白術加附子八分。名四順湯。若結胸。先以桔梗湯。再不愈。及諸吐利后。胸痞欲絕。

心膈高起。急緊痛手不可近。加枳實二錢。茯苓三錢。名枳實理中湯。若渴者。再于枳實理中湯。加天花粉三錢。渴欲飲水。加白術一錢五分。若霍亂轉筋。理中湯加火 石膏三錢。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白術。加桂五分。腎惡燥。故去白術。恐欲作奔豚。故加官桂。若悸多。加茯苓三錢。若腹滿。去白術。加附子八分。若飲酒過多。或啖炙爆熱食。發為鼻衄。加川芎一錢五分。若傷胃吐血。以此藥能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

一論轉筋霍亂。上吐下瀉。腹內疼痛。及干霍亂。俗名絞腸痧。真陰癥。手足厥冷。宜服理中丸人參(二錢) 干姜(炮八分) 白術(三錢) 甘草(炙八分)上為末。煉蜜為丸。每重一錢。細嚼。淡姜湯下。忌食米湯。此即理中湯改為丸。取土能塞水之義。若仍煎湯。則不效矣。一論干霍亂者。俗名絞腸痧。其癥因宿食不消。心腹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揮霍撩亂。所傷之物。不得泄出故也。死在須臾。急宜多灌鹽湯探吐之。令物出盡。卻服理中湯?;蚶碇型枰嗫?。更刺十指出血。并委中出血。

一霍亂身熱口渴。此熱暑中也。

加減薷苓湯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香薷(一錢) 干葛(二錢) 赤茯苓(三錢)上銼一劑。生姜煎服。如熱極。加石膏二錢。知母二錢。泄極。加升麻五分。滑石三錢腹痛。加炒芍藥二錢。桂三分。寒痛亦如此。

一霍亂。用生姜細切。以新汲水調益元散。燉熱服之即止。

一論霍亂。因飲冷?;蛎昂;蚴ю?。或大怒?;虺塑囍邸麆游笟狻A钊松贤孪聻a不止。頭暈眼花。手足轉筋。四肢厥冷。用藥遲緩。須臾不救。

百沸湯吳茱萸(五錢) 木瓜(五錢) 食鹽(五錢)上三味同炒焦。用沸湯煎之。隨病患意。冷熱服之。

一方。用枯白礬為末。每服一錢。百沸湯煎。點服。

一治傷食腹脹。

順逆丹白術(去蘆土炒) 白茯苓(去皮) 陳皮 川濃樸(去皮姜炒) 澤瀉(各一兩) 豬苓(八錢)蒼術(米泔浸炒兩半) 神曲(炒七錢) 麥芽(炒七錢) 砂仁(三錢) 木香(三錢) 甘草(五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米湯研化下。

一治脾虛氣陷。煩渴。用參術散人參 白術(炒用) 白茯苓(去皮) 山藥 藿香 葛根 升麻上為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春市| 成安县| 萝北县| 穆棱市| 丰城市| 南部县| 本溪| 乡宁县| 绥滨县| 岳池县| 囊谦县| 华池县| 勐海县| 百色市| 漳州市| 延庆县| 徐闻县| 江源县| 桂阳县| 砀山县| 开远市| 巴彦淖尔市| 股票| 临高县| 新民市| 南郑县| 浙江省| 离岛区| 松滋市| 三都| 玉山县| 重庆市| 洪雅县| 睢宁县| 益阳市| 保亭| 黑龙江省| 西充县| 万山特区| 肥乡县|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