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892字
- 2015-12-29 09:34:23
一論咳嗽吐痰。失音聲啞。此元氣虛弱而致也。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天門冬、麥門冬、五味、杏仁、黃芩、栝蔞仁。
一論咳嗽吐痰。手足時冷。此脾肺虛寒。以補中益氣湯加炮姜、半夏。
一論聲音不出。用新槐花不拘多少。瓦上慢火炒焦。置懷中袖中。時時將一二粒。口中咀嚼咽之。使喉中常有味。久聲自出。
一治言語不出。用訶子(三個) 真蘇子(二錢) 杏仁(二十個) 百藥煎(二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調服。
一治久嗽。語音不出。
訶子(去核一兩) 杏仁(泡去皮尖一兩) 通草(二錢)上銼。每服四錢。煨姜五片。水煎。食后溫服。
一論年老人。日久咳嗽。不能臥者。多年不愈。用豬板油(四兩) 蜂蜜(四兩) 米糖(四兩)上三味。熬化成膏。時刻挑一匙。口中噙化。三五日其嗽自止。
一論久年咳嗽吐痰。
銀杏膏陳細茶(四兩略焙為細末) 白果肉(四兩一半去白膜一半去紅膜擂爛) 核桃肉(四兩擂)家蜜(半斤)上藥。入鍋內煉成膏。不拘時服。
一治久咳不瘥。并虛勞喘嗽。
紫菀(去蘆頭) 款冬花(各二兩) 百部(五錢)上為末。每服三錢。生姜三片。烏梅一個。同煎湯調下。食后臥睡時各一服。
一論久嗽。并連嗽四五十聲者。用連皮生姜自然汁一勺。加白蜜二茶匙。同放茶碗內。
煎一滾。溫服三四次即止。
一切咳嗽上氣者。一道士專賣此藥。不拘新久皆效。
干姜 桂心(紫色辛辣者去皮) 皂莢(泡去皮子肥大無孔者)上三味。并另搗。下篩了。各秤分兩和合。后更搗篩一遍。煉白蜜搜和。又搗一二千杵每服三丸。如梧桐子大。不限食之先后。嗽發即服。日進三五服。忌蔥蒜油膩面食。
一論年久近日咳嗽哮吼喘急等癥。
神吸散 國子博士顏心吾傳。
鵝管石(火 醋淬七次一錢) 余糧石(火 醋淬七次一錢) 粉草(三分) 枯白礬(五分)石膏( 五分) 款冬花(五分)上為細末。每服三分二厘。準秤。至夜食后。靜坐片時。將藥放紙上。以竹筒五寸長。
直插喉內。用力吸藥。速亦不怕。吸藥令盡為度。以細茶一口。漱而咽之。忌雞魚羊鵝一切動風發物。并生冷諸物。惟食白煮豬肉雞子。戒三七日。宜用公豬肺一副。加肉半斤。梔子一歲多少用之。同炒至熟爛。去藥。至五更。病患不要開口言。
語。令人將湯肺喂之。病患嚼吃任用。余者過時再食效。
一論久嗽痰喘。百藥不效。并年久不瘥者。或能飲酒人。久嗽尤效。
清金膏 曲阜令孔桂窗傳。
天門冬(去心八兩) 麥門冬(去心四兩) 貝母(四兩) 杏仁(去皮四兩) 半夏(姜制四兩)上五味切片。水熬去渣。取汁五碗。入白粉葛末四兩。蜜一斤。共煎汁入壇內。重湯煮一日。成膏取出。每日無時。頻頻服之。
一人時唾痰涎。內熱作渴。肢體倦怠。勞而足熱。用清氣化痰。益甚。余曰。此腎水泛而為痰。法當補腎。不信。另進滾痰丸一服。不上。飲食不入。頭暈眼閉。始信余。用六君子湯數劑。胃氣漸復。卻用六味丸。月余諸癥悉愈。
一人咳嗽氣喘。鼻塞流涕。余用參蘇飲一劑。以散寒邪。更用補中益氣。以實腠理而愈后因勞怒。仍作。自用前飲。益甚。加黃連、枳實。腹脹不食。小便短少。二陳四苓。前癥愈劇小便不通。余曰。腹脹不食。脾胃虛。小便短少。肺腎虛也。悉因攻伐所致。投以六君子加黃 、炮姜、五味二劑。諸癥頓退。再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五味。數劑全愈。
一治咳嗽秘方款冬花(三錢) 石膏(三錢) 硼砂(七厘) 甘草(三錢)上為末。吹入喉內。用細茶漱下。即好。
喘急
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沉澀而四肢寒者死。數者亦死。為其形損故也。肺受邪則喘。手太陰肺專主外感。無汗而喘屬表實。有汗而喘屬表虛。凡久喘未發。扶正氣為要。已發。攻邪為主。大概喘急甚者。不可便用苦藥。火氣盛故也。
一論外邪在表。無汗而喘者。
五虎湯麻黃(三錢) 杏仁(去皮三錢) 石膏(五錢) 甘草(一錢) 細茶(一錢) 有痰。加二陳湯。
上銼一劑。生姜、蔥。水煎熱服。加桑白皮一錢。尤良。
一論在里。邪實不便。脈實而喘者。
三一承氣湯大黃 芒硝 濃樸 枳實 甘草 加木香 檳榔上銼。生姜三片。水煎熱服。
一論痰盛而喘者。此治痰喘不能臥。人扶而坐。數日。一服而安。
千緡導痰湯南星(一錢) 半夏(七個水泡破皮分四片) 赤茯苓 枳殼(麩炒各一錢) 皂角(一寸炙去皮一錢) 甘草(一寸炙)上銼。生姜一指大。水煎服。
一論七情郁上氣而喘者。用四磨湯人參 檳榔 沉香 烏藥上四味。各用水磨汁。合一處。溫服之。
三子湯 治氣喘如神。
蘇子 白芥子 蘿卜子水煎服。立愈。
一論腹脹氣喘。坐臥不得者。宜服沉香散沉香(二錢半) 木香(二錢半) 枳殼(麩炒三錢) 蘿卜子(三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一論喘急。因內傷元氣。氣不接續而喘者。宜用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一論陰虛火動。火炎上攻而喘者。宜此清離滋坎湯。(方見勞瘵)一用六味丸加黃柏、知母。亦效。
一論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促短氣。咳嗽而喘者。
蘇子降氣湯蘇子(三錢) 陳皮 濃樸(姜汁炒各一錢) 前胡 肉桂(各二錢) 半夏(姜汁炒五錢)當歸(三錢) 甘草(一錢)上銼。姜、棗煎服。
一論凡人痰嗽氣喘。宜服三子養親湯白芥子(研八分) 蘿卜子(研八分) 南星(水泡八分) 半夏(水泡八分) 陳皮(去白六分) 枳實(炒六分) 片芩(去朽八分) 赤茯苓(去皮八分) 蘇子(研八分) 甘草(二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一人體肥善飲。仲秋痰喘。用二陳、芩、連。益甚。加桑皮、杏仁。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熱。予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丸(見補血)以補土母。補中益氣湯接補中氣。
哮吼
脈大抵浮而滑。易治。脈微而澀。難治。
夫哮吼以聲響名。喉中如水雞聲者是也。專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治之有以紫金丹導痰。小胃丹劫之而愈者。有以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兼進而愈者。必須量虛實而治之也。
千金定喘湯 治哮吼如神。
麻黃(二錢) 桑白皮(蜜制三錢) 杏仁(一錢五分) 蘇子(二錢) 白果(二十一個炒)款冬花(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炒) 半夏(甘草水泡) 甘草(各一錢)上銼。白水煎。食遠服。
諸病原來有藥方。唯愁 喘最難當。麻黃桑杏尋蘇子。白果冬花更又良。甘草黃芩同半夏。水煎百沸不須姜。病患遇此仙方藥。服后方知定喘湯。
一論人素有喘急。遇寒暄不常。發則哮吼不已。夜不能睡者。用此蘇沈九寶湯紫蘇 薄荷 麻黃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大腹皮 官桂 甘草上銼。用生姜三片。烏梅一個。水一碗。煎至八分。食后服。即效且住服。惟慎勞碌。
戒濃味。節欲。日間常服些順氣化痰丸。夜臥時服抑火潤下丸。如除根。須合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人參、紫菀、五味子、百合各二兩。浮小麥粉、熟蜜四兩。糊為丸。每服百丸。空心。柿餅湯送下。餅隨食之。
二母丸 治哮喘。
知母(去皮毛二兩) 貝母(去心二兩) 百藥煎(一兩)上為細末。將烏梅肉蒸熟搗爛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臨臥或食后。連皮姜湯送下。
一論喘氣哮吼。上喘不休。或者鹽戧水戧肺竅。俗謂之喘氣病。用此秘方。
小薊草一把。用精豬肉四兩。入水同煮令熟。食肉并湯立已。其草三月生。七八月有四棱。莖葉尖。杪有花子。
一論凡遇天氣欲作雨者。便發 喘。甚至坐臥不得。飲食不進。此乃肺竅中積有冷痰。
乘天陰寒氣從背自鼻而入。則肺脹作聲。此病有苦至終身者。亦有子母相作者。每發時即服。不過七八次。覺痰腥臭。吐出白色。是絕其根也。用此方。
紫金丹白砒(一錢生用) 枯白礬(三錢另研) 淡豆豉(出江西者一兩水浸去皮蒸研如泥旋加二味末合勻)上捻作丸。如綠豆大。但覺舉發。用冷茶送下七丸。甚者九丸。以不喘為愈。再發。勿多增丸數。慎之。小兒服一二丸。
導痰小胃丹(方見痰氣) 治哮吼經年不愈。宜久久服之。斷根。
一論哮喘氣急而不息者。宜用均氣八仙湯麻黃(二錢) 杏仁(二錢) 石膏(三錢) 桔梗(一錢) 片芩(二錢) 貝母(一錢用北細辛三分煎湯拌炒三次為末) 生甘草(一錢) 知母(二錢)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一治上氣喘急。經年咳嗽囗。久不愈。遇發即服三五次。永不再發。
奪命丹人言(一錢) 白礬(二錢) 白附子(二錢) 南星(四錢) 半夏(泡五錢)上先用人言與白礬一處。于石器內火 紅。出火。黃色為度。切不可犯鐵器。卻和半夏、南星、白附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黍米大。朱砂為衣。每服七丸。小兒三丸。井水化下。忌食熱物。
哮吼靈秘丹 海上異人傳。
膽南星(二兩) 大半夏(二兩用白礬五錢牙皂五錢同 一夜不見白星) 赤茯苓(去皮二兩)苦葶藶(二兩) 大貝母(二兩) 沉香(一兩) 青礞石(硝 五錢) 天竺黃(二錢) 珍珠(三錢豆腐煮) 羚羊角(一支銼末) 烏犀角(三錢) 白礬(一兩) 硼砂(一兩) 風化硝(五錢)花蕊石(火 五錢) 孩兒茶(五錢) 款冬花(一兩) 鉛白霜(五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姜湯送下。外制六味地黃丸。空心服。百發百中。真仙方也。
一治素患哮吼之病。發則喘急。痰涎上壅。不時舉發。令慎勞役。戒濃味。節欲。早服六味丸。加黃柏、知母、人參、紫菀、五味、百合各二兩。浮小麥粉、熟蜜四兩。打糊為丸。每服百丸。空心。柿餅湯下。餅隨食之。夜臥時服后方。各一料而愈。
千金定吼丸南星 半夏(各四兩用生姜牙皂各三兩煎湯浸星半一宿切片再加白礬二兩入湯內同星半煮至湯干去姜皂只用星半) 貝母 枳實(麩炒) 黃連(姜炒) 黃芩(酒炒) 連翹(去心) 白附子天麻 僵蠶(炒) 桔梗 栝蔞(各一兩) 錦紋大黃(酒拌九蒸九曬一兩) 青礞石(用硝如金色者五錢) 沉香(五錢)上為細末。竹瀝、姜汁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口噙化下。或丸如黍米大姜湯送下亦可。一人哮吼十數年。發則上氣喘促。咳嗽吐痰。自汗。四肢發冷。六脈沉細。此氣虛脾弱。用黃 (二錢蜜水炒) 人參(二錢) 白術(二錢去蘆) 白茯苓(二錢去皮) 半夏(二錢)杏仁(三錢) 五味子(三分) 麥門冬(二錢去心) 陳皮(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上銼。姜、棗煎服。
一人自幼患哮吼之病。每逢寒即發。發則上氣喘急。咳嗽。痰涎上壅。年久不愈。已成痼疾。百藥罔效。予制此方。一料全愈。
清上補下丸懷生地黃(炒鍋內酒拌蒸黑四兩) 南棗(酒蒸去核二兩) 懷山藥(一兩五錢) 白茯苓(去皮一兩五錢) 牡丹皮(一兩五錢) 澤瀉(一兩五錢) 遼五味子(一兩五錢) 天門冬(去心一兩五錢) 枳實(麩炒一兩五錢) 貝母(一兩五錢) 麥門冬(去心一兩五錢) 桔梗(去蘆一兩五錢) 黃連(姜炒一兩五錢) 杏仁(去皮一兩五錢) 半夏(姜炒一兩五錢) 栝蔞仁(去油一兩五錢) 枯芩(酒炒一兩五錢) 甘草(五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淡姜湯送下。
瘧疾
脈弦數滑實者順。沉細虛微為逆。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瘧癥皆因先傷于暑。后感于風。客于營衛之間。腠理不密。復遇風寒。閉而不出。舍于腸胃之外。與榮衛并行。晝行于陽。夜地于陰。并則病作。離則病止。并于陽則熱。并于陰則寒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在氣則早。在血則晏。按本經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弦而緊者宜下。浮大者宜吐。弦遲者宜溫。
此治瘧之大法。其病熱多寒少。心煩少睡者屬心。名曰溫瘧。用柴芩湯。但寒少熱。腰疼足冷者屬腎。名曰寒瘧。用桂附二陳湯。
先寒而后大熱咳嗽者屬肺。名曰癉瘧。用參蘇飲。熱長寒短。筋脈拘縮者屬肝。名曰風瘧。
用小柴胡湯。加烏藥、香附。寒熱相停。嘔吐痰沫者屬脾。名曰食瘧。用清脾飲。瘧愈之后陰陽兩虛。夢遺咳嗽。不善保養。遂成勞瘵。若能清心養體。節食避風。如此調治。無不愈矣。
一論瘧疾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大凡瘧疾初起。宜服此發散。出汗立愈。用此方。
散邪方川芎 白芷 麻黃 白芍 防風 荊芥 紫蘇 羌活 甘草上銼。生姜三片。蔥白三根。水煎露一宿。次早溫服。有痰。加陳皮。有濕。加蒼術。
夾食。加香附。
一論瘧疾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宜用正氣湯柴胡(八分) 前胡(二錢)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芷(一錢五分) 半夏(二錢) 麥門冬(二錢) 檳榔(一錢) 草果(一錢) 青皮(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六分) 甘草(八分)上銼。姜、棗煎。預先熱服。
一論瘧疾。不論先寒后熱。先熱后寒。諸瘧通用。
清脾飲青皮(去穣二錢) 濃樸(姜炒八分) 白術(一錢五分) 半夏(二錢姜炒) 柴胡(八分) 黃芩(二錢) 茯苓(三錢) 草果(一錢) 甘草(八分)上銼。生姜五片。水煎。溫服。
一論諸瘧。寒熱交作。陰陽不分。口干發渴。小便赤澀。或作。用加減柴芩湯柴胡(八分) 黃芩(三錢) 半夏(姜制二錢) 豬苓(二錢) 蒼術(一錢五分) 青皮(二錢) 濃樸(姜炒八分) 檳榔(一錢) 草果(一錢) 烏梅(二錢) 甘草(八分) 澤瀉(二錢)上銼。姜棗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