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子(一枚扣頭取黃去白) 胡粉末(令滿殼燒焦成劑)上二味以酒服之。(肘后同并出第三卷中)近效療赤白痢日數十行,無問老小方。
甘草(二兩炙)上一味切,以漿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十五
疳痢方六首
必效療冷疳痢方。
取莨菪子(熬令黃色)上一味搗為末,和臘月豬脂,更搗令熟為丸,綿裹如棗許大,以內下部,因痢出,即更納新者,不過三度即瘥。(出第二卷中)古今錄驗療五疳蒸下痢方。
苦參(三兩) 青葙 甘草(炙各三兩)上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灌即愈。凡蒸但服生地黃汁即瘥。
又方青黛 丁香 黃連(各等分)上三味搗篩,用泔淀和為丸,口中有瘡含之。若下部有瘡,以綿裹納下部,日服五六十丸,含之令下瘥。
又方丁香 麝香(別研) 石黛 石鹽 山榆仁 小柏皮 桂心 干姜 青礬石(燒) 頭發灰上十味搗為散,著瘡上,干者和臘月豬膏暖著,療時行病后食羊肉,及肥膩,或酒或房,而得久蒸絡變為疳,必須攻下部,不可輕之。
又療疳濕痢方。
青葙 雄黃(研) 石硫黃(研) 蕪荑 雷丸(各二兩) 苦參 野狼牙(各三兩) 藜蘆(一兩炮)上八味搗篩為散,取如杏仁大,納下部中。
又療疳濕痢神效方。
黃連(三兩) 零陵香(一兩半) 犀角(屑一分) 丁香(三十枚) 麝香(一大豆)牛黃(一大豆)上六味,以水洗黃連零陵香丁香,澄取清水去滓,更以水添滿九升,納黃連零陵丁香犀角煮兩沸,然后著牛黃麝香煎一沸,取一升,分作三服,如一日服不盡,二日服。(又深師以九升先以一升煮添盡九升取一大升分為三服并出第十卷中)
十五
久疳痢及久痢成疳方九首
廣濟療久患疳痢不瘥,兀子礬散方。
兀子礬(八分燒) 麝香(二分研) 吳白礬(六分燒) 云母(粉五分) 桂心(二分) 龍骨(六分) 無食子(七顆燒) 黃連(八分)上八味搗篩為散,空腹以生姜汁和三錢匕服,日再,煮姜湯下。
又療積年疳痢羸瘦,面色痿黃方。
石硫黃(研) 黃連(各一兩) 艾(一兩) 蜜(一升)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黃連艾,取半升,后納石硫黃末,更煮三五沸,即絞去滓,又納蜜更煮三五沸,下分為三服。(并出第四卷中)必效療積久痢成疳灌方。
樗根(一握凈洗剝白皮搗絞取汁三合取時勿令見風) 麻子脂(二合燒如車脂) 酢泔淀(一合) 椒(四分汗) 豉(二合)上五味,以水六升取椒豉和煎,絞取汁二升,和樗汁麻油泔淀等三味,分為兩分。用一分灌,隔一日更取余者復灌,其藥欲用時,溫溫即得。
又療痢初較后膿血,或變純白,或成魚腦,五十日以上或一二年不瘥,變成疳,所下如泔淀方。
十五
生羊肝(一具)
上一味,取大酢一年以上者,米麥并中年深者佳,取羊肝則去上膜,柳葉切,朝旦空腹取肝大即永瘥。后一月不得食熱面、油膩、醬、豬魚雞肉等。
又療疳痢久不瘥,羸瘦著床欲死方。
新出羊糞(一升)上一味,以水一升漬經宿,明旦絞汁頓服之,極重者不過三服。
又療疳法,丈夫婦人小兒久痢,百方療不能瘥,此方最效。
丁香 麝香 黃連(各等分)上三味搗篩為散,以杏核大取竹筒吹入下部,小兒取核子量力減之,不過三四回瘥,積年久疳痢不瘥,蔡光州云,常用奇效。(備急同并出第三卷中)又療久痢變成疳,下部窮生惡瘡,惡寒壯熱者方。
桃白皮(切一升) 槐白皮(一升) 苦參(切五合) 艾 大棗(十枚)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熊膽棗許大,攪令勻。取二升灌下部,余三分服。
近效新附療久痢及疳痢,諸方不瘥者。此方必效。
揀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當取時不宜見狗及風)上一味細切,搗如泥。取細面捻作餛飩如小棗,勿令破,熟煮,吞七枚,重者不過七八服,皆空腹服之。
又疳痢曉夜無度者方。
取樗根濃汁(一雞子殼許)上一味,以和粟米泔一雞子殼許,灌下部,再度即瘥,其驗若神,小孩兒減半用之。(醫人褚球錄上)
十五
數十年痢方一十一首
千金療下痢丸,主數十年痢下,下氣消谷,令人能食,夏月長時服之,令人不霍亂方。
黃連 黃柏 桂心 大麥 (一升半) 干姜(各三兩) 吳茱萸(四兩) 蜀椒(汗半兩)曲(一升熬炒) 烏梅(二升半)上九味搗篩,蜜和,食已飲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至二十丸,亦可至三十丸。
又療數十年下痢,消谷下氣補羸,烏梅肉丸方。
曲(好者一升炒) 附子(炮二兩) 大麥 (炒一升) 當歸(三兩) 桂心(三兩)黃連吳茱萸 烏梅肉 干姜(各四兩) 蜀椒(一兩汗)上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食已飲服十丸,日三。
又四續丸,主三十年疰痢,骨立萎黃,腸滑不療方。
云實(五合) 蠟(五兩白者) 附子(炮二兩) 女萎(三兩) 龍骨(二兩)上五味搗篩為末,以蠟煎烊以丸藥如梧子,飲服五丸,日三,不過五六服必瘥,其云實熬令即眩倒赤石脂(二兩別末) 熟艾(一升) 干姜(三兩) 蜀椒(三百枚汗) 烏梅(三百枚醋浸剝取肉)上五味,先搗篩姜椒為末,將熟艾梅肉著一斛酒,飯下蒸,令飯熟,內干姜椒末赤石脂末,合搗三千杵,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不瘥,至二十丸,加黃連一升艾一斤。
又療三十年痢不止方。
濃樸(炙) 干姜 阿膠(炙各二兩) 黃連(五兩) 石榴皮 艾葉(各三兩)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又療積久三十年常下神效方。
赤松木皮(去上蒼皮二斗)上一味為散,面粥和一升服之,日三,即止,不過服一斗永瘥,秘方,三十年痢,百日服瘥良。(并出第十五卷中)古今錄驗療三十年寒下及霍亂,諸藥所不能療,并腸滑。若是蠱疰所中方。
蓼子 艾屑(各一升) 龍膽 續斷 白術(各三兩) 蜀椒(汗) 附子(炮) 桂心苦參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一歲兒服一丸如梧子;三歲兒服二丸;五歲兒服三丸;大人服五丸,飲下,療寒熱氣 在胸中,卒氣痛繞臍神良。
廩丘公療下痢三十年方。
茯苓 干姜 黃連(等分)上三味搗篩為散,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之,一日漸增至百丸,苦痢劇者,加龍骨附子炮等分,一服十丸,漸增之。以知為度。
又當歸湯,療三十年下痢,止諸痛方。
當歸(一兩) 生姜(八兩) 大棗(二十枚)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作三服,不瘥,復作之。又云∶吾患痢三十余年,諸療無效。唯服此方得愈也,安石榴湯,療大疰痢及白滯,困篤欲死,腸已滑,醫所不能療方。
干姜(二兩生姜倍之) 黃柏(一兩細切) 石榴(一枚小者二枚) 阿膠(二兩別研漬之)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納膠令烊,頓服不瘥復作,療老小亦良,人羸者稍稍服之,不必頓盡。須臾復服,石榴須預取之。(肘后同一方無黃柏用黃連并出第二卷中)又深師療久痢方。
龍骨 赤石脂 無食子(各六分) 地榆(三分) 熟艾(三月者良三分) 橡子 黃柏(各五分)上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服四十五十丸,日二服,稍加至六十丸。
十五
休息痢方五首
病源休息痢者,胃管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于飲,則飲動而腸虛受或靜肘后療休息痢方。
黃連(切) 龍骨(如鴨子大一枚) 膠(如掌大炙) 熟艾(一把)上四味,水五升,煮三物,取二升去滓,乃納膠,膠烊分再服,濃煮干艾葉亦佳,又當煮忍冬米和作飲,飲之。
又方干地榆(一斤) 附子(一兩炮)上二味,以酒一斗漬五宿,飲一升,日三服,盡更作。
又方龍骨(四兩)上一味,搗如小豆,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為五服,又以米飲和為丸,服十丸。(文仲同并出第二卷中)文仲葛氏若久下經時不愈者,此名為休息下,療之方。
取大骨上一味,炙令黃焦,搗篩,飲服方寸匕,日三愈。(肘后備急同)胡洽曲柏丸,療數十年休息痢下,不能食,消谷下氣,療虛羸方。
麥柏(炒) 曲(炒各一升) 附子(炮) 桂心 烏梅肉(各二兩) 人參 茯苓(各四兩)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食前飲服十丸,日三,稍稍增之。(肘后備急同并出第三卷中)
十五
腹肚不調痢一首
廣濟療冷熱不調痢膿水方。
人參 干姜 枳實(炙各四分) 濃樸(炙) 龍骨 赤石脂 黃連 苦參(各六分) 黃芩(五分)上九味,搗篩蜜丸,空腹以飲服如大豆十五丸,日二漸加。(出第三卷中)
十五
泄痢不禁不斷及日數十行方三首
集驗結腸丸,療熱毒下不斷,不問久新悉療之方。
苦參 橘皮 獨活 阿膠(炙) 芍藥 干姜 黃柏 甘草(炙) 鬼臼(各四分)上九味搗篩,蜜與膠共烊以和丸,并手捻作丸如梧子,曝燥,以飲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加,此方亦療諸疰下,及卒下悉效。
又禪脾丸,療脾滑胃虛弱,泄下不禁,飲食不消,雷鳴絞痛方。
附子(炮一兩) 蜀椒(汗一兩) 桂心(二兩) 赤石脂 黃連 人參 干姜 茯苓 大麥柏陳面(炒) 石斛 當歸(各二兩) 鐘乳(三兩研)上十三味搗篩蜜和,以酒服十丸如梧子,日三,稍稍加之。(出第四卷中)文仲療五勞及飽食房室傷胃,令人大便數,至溷而不能便,日數十行,劇者下血,并婦人產后余疾,腹絞痛方。
附子(一枚炮)上一味,以豬脂如雞子黃大,煎附子裂為候,削去上黑皮,搗篩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三丸,日三,稍加,可至十丸,當長服之,永不痢。(出第三卷中)
十五
下焦虛寒及遠血近血方二首
崔氏療下焦寒損或先見血后便,此為遠血,或痢不痢,伏龍肝湯方。
伏龍肝(五合研) 甘草(一兩炙) 干地黃(五兩) 燒發灰(屑二合) 黃芩 牛膝干姜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七物,取三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烊,乃下發,分作三服。
又療下焦虛寒損,或前便轉后見血,此為近血,或痢下,或不痢好,因勞冷而發,續斷湯方。
續斷 當歸 桔梗 阿膠(炙) 桂心(炙三兩) 干姜 干地黃 芎 (各四兩) 蒲黃(一升) 甘草(二兩炙)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八物,取三升五合,去滓,下阿膠更烊膠取沸,下蒲黃,分為三服。(并出第四卷中)
十五
下痢食完出及上入下出方一首
范汪溫中湯,療寒下食完出方。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蜀椒(八十枚汗) 附子(一枚炮)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為再服。若嘔納橘皮半兩,小與老皆取服之良。(出第十五卷中)
十五
下痢腸滑方三首
范汪苦酒白丸,療赤白滯下,腸已滑,日數十行者方。
女萎 半夏(洗各二兩) 附子(炮) 藜蘆(炙去頭各一兩)上四味搗合下篩,和以十年苦酒,頓丸如梧子,若有下者,飲服三丸,日三,不知稍稍增之。(出第十五卷中)集驗療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皆完出。豬肝丸方。
豬肝(一斤煮焙干) 黃連 阿膠(炙) 烏梅肉(各二兩) 胡粉(七棋子)上五味搗下篩,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稍加,亦可散服。(葛氏文仲胡洽同肘后云亦可散服出第四卷中)千金療下痢絞痛,腸滑不可差方。
黃連(六兩) 阿膠 鼠尾草 當歸 干姜(各三兩)上五味切,以酒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若熱不絞痛,去干姜加當歸,以水煮之。(出第十五卷中)
十五
大注痢及赤白困篤腸滑方二首
深師卒大注痢,及赤白滯下。困篤欲死,腸已滑方。
干姜(二兩生者焙) 黃柏 石榴皮(各一兩) 阿膠(二兩半) 淡豉(一升) 前胡(四兩)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三合,去滓,內膠,頓服,不差,更作,無毒,宜老小羸人,稍稍服之。此湯兼療傷寒大下,及赤白困篤,亦皆主之。(出第二十六卷中)范汪療得病羸劣,服藥不愈,因作腸滑,下痢膿血,日數十行,復中絞痛,身熱如火,頭痛如破,其脈如澀方。
黃連(四兩) 苦參(二兩) 阿膠(一兩)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服二合,日三,少少益至半升,服湯盡者復合,以愈為度,曾試驗。(古今錄驗同)
十五
痢兼渴方二首
病源夫水谷之精,化為血氣津液,以養藏腑,藏腑虛受風邪,邪入于腸胃故痢,痢則津液空水,必效療痢兼渴方。
麥門冬(三兩去心) 烏梅(二大枚)上二味,以水一大升者,煮取強半,絞去滓,待冷,細細咽之,即定,仍含之。(出第二卷中)古今錄驗療熱渴痢方。
冬瓜(一枚)上一味,以黃土濃一尺,火炮,穩約以水爛去土凈洗,絞取服之。
十五
許仁則痢方七首
許仁則云,此病有數種,有水痢,有谷痢,有血痢,有膿痢,有膿血相和痢者,有腸痢,其水痢者,本由脾氣熱,消谷作水,谷氣不得消,便生此痢,谷痢者,由脾氣冷,谷氣不消相和色又水痢之候,心腹甚痛,食無妨,但食后即痢,食皆化盡,唯變作水谷無期度,多食多下,少食少下,有此伏者,宜依后黃芩等五味散服之方。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五兩) 黃 (四兩) 龍骨(六兩)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二服,稍稍加至二三匕,服差乃止。
又谷痢之候,痢無期度,食不消化,腹痛,每過冷便發,有此疾候者,宜依后附子等五味散主之方。
附子(炮) 細辛 白術(各五兩) 干姜(四兩) 神曲(一升)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血痢之候,小腹絞痛,無期度食,不住如水,但兼血而下,有此患者。宜依后方。
犀角五味散方。
生犀角(末五兩) 阿膠(炙四兩) 黃柏(四兩) 艾葉 干姜(各三兩一作干藍)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膿痢之候,腹亦刺痛,食亦不大稀,但大便兼膿,遇冷而劇,有此候者,宜依后神曲等五味散服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