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2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63字
  • 2015-12-29 09:34:19

黃連 黃柏 干姜 甘草(炙) 艾 烏梅肉(熬各八分) 附子(三枚) 臘(一雞子大)上八味搗篩,以蜜和臘于鐺中熔之,其著蜜須候臘熔盡,如干益蜜丸,空腹以飲服四十丸,日二,漸加至五六十丸。

近效療痢無問冷熱,神驗黃連丸方。

黃連(一兩) 茯苓(二兩) 阿膠(一兩炙)上三味,先搗黃連茯苓為末,以少許水熔阿膠,和為丸。眾手丸之,曝干,量患輕重,空腹以飲下三四十丸,漸漸加至六十丸,不過五六服必瘥,常用之極效。

又療苦下,無問冷熱,及膿血痢。悉主之方。

生犀角(屑) 黃柏(各二兩) 黃連 苦參(各三兩)上四味搗篩為散,以糯米煮作飲,莫令生,每日空腹服一方寸匕,日再服便瘥,勿輕之。此方于度支王郎中處得曾用極效肘后有當歸云庚侍郎家方產后彌佳崔氏治痢無問冷熱赤白久新,并疳溫。(劉秘監積年患痢每服此即愈方)阿膠(二兩一兩炙入藥一兩銷作清) 黃連(一兩) 干姜(二兩)入黃無食子(二枚久痢腸滑甚者量加至三四枚)上四味搗篩為末,以醋熔膠清,頓和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五丸,日再,漸加至三十丸,老小者以意斟酌,禁如常法。(一云若冷劑以酒下熱痢以粥飲下出第三卷中)文仲治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方。

黃連(四分) 黃柏 當歸 黃芩(各一兩) 阿膠(二兩炙) 熟艾(一兩)上六味搗篩為散,以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丸如大豆,飲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服,特宜老人,若產婦痢加蒲黃一兩,蜜和為丸神驗。(出第三卷中)

十五

熱毒痢方三首

肘后若下色黃者,協毒熱下也,療之方。

梔子(十四枚去皮)上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三丸,日再服。(出第二卷中)千金療熱毒痢方。

苦參 橘皮 獨活 阿膠(炙) 藍青 黃連 鬼箭羽(一云鬼臼) 黃柏 甘草上九味等分,搗篩,以蜜烊膠和,并手丸如梧子,干以飲服十丸,日三,稍加之。卒下疰痢者大良。(出第十五卷中)文仲治熱痢久不瘥者黃連丸方。

黃連末以雞子白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至二十丸,日三。

十五

熱毒血痢方六首

廣濟療熱毒痢血,其痢行數甚數,痢出不多,腹中刺痛,此是熱痢。宜生犀角散方。

生犀角(末) 酸石榴皮(熬) 枳實(熬令黃各三兩)上三味各異搗篩為散,以飲服兩三寸匕,日再差,停熱食物。

又療熱毒痢血片,臍下絞刺痛方。

升麻 地榆 茜根 黃芩(各六分) 犀角(四分) 生地黃(八分) 梔子(七枚擘)薤白(八分) 香豉(二合)上九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日再。(并出第四卷中)千金大熱毒純血痢,療不可瘥者方。

黃連(六兩)上一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著星月下,旦空腹頓服之,臥將息,不瘥,加黃連二兩,更作服之,仍不瘥者,以疳痢法療之佳。忌如常。

又療熱毒下黑血,五內攪切痛,日夜百行,氣絕欲死方。

黃連(一升) 龍骨 白術(各二兩) 阿膠(炙) 干姜 當歸 赤石脂(各三兩) 附子(一兩炮)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為五服,余以正觀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痢,至于五日將絕,處此藥入口即定。(并出第十五卷中)古今錄驗療熱毒下血及豆汁。犀角煎方。

犀角(屑) 人參 當歸(各三兩) 黃連(四兩) 蜜(一合)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三沸,分為三服,日三。忌同。(出第十卷中)文仲治熱毒痢痢血。犀角散方。

生犀(三兩) 石榴皮(三兩燒) 黃連(三兩) 干藍(二兩) 地榆(二兩)上五味搗篩為散,以米飲服三方寸匕,日二服。(出第三卷中)

十五

赤痢方四首

病源此由腸胃虛弱,為風邪所傷,則成痢挾熱,熱乘于血,則血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故為赤痢也。(出第十七卷中)集驗療下赤痢方。

秫米(一把) 鯽魚酢(二臠細切) 薤白(一虎口細切)上三味合煮如作粥法,啖之。(古今錄驗同出第四卷中)千金療赤帶下方。

成煎豬膏(三合) 清酒(五合)上二味以緩火煎十沸,適寒溫,頓服之。取瘥止。

又論曰∶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豬雞魚油,乳酪酥,干脯,醬粉,咸食。所食諸食,皆五卷必效療赤痢方。

香淡豉(半升) 黃連(一兩)上二味,以水一升半浸豉一日,濾取汁,碎黃連薄綿裹,豉汁中煎,取強半升,空腹頓服即上,桑泉蔣尉云效。(出第二卷中)崔氏治赤痢。黃連丸方。

陳倉米(四分) 黃連(四分) 干姜(四分)上三味搗篩為末,緩火炒令色變,以納二顆雞子白中,熟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五十丸,以好無灰酒溫一盞下之,至晚間,痢赤色當變白,明旦即瘥。(出第三卷中)

十五

久赤痢方二首

病源久赤痢者,由體虛,熱乘于血,血滲腸間,故痢赤。腸胃虛,不平復,其熱不退,故經久不瘥,胃氣逆則變為嘔噦也,胃虛谷氣衰,蟲動侵食,則變為 也。(出第十七卷中)千金療下赤連年方。

地榆 鼠尾草(各一兩)上二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為二服,如不瘥,取屋塵水盡去滓,服一升,日二服,古今錄驗服屋塵汁一小杯,余同此,是徐平方,療下血二十年者。若不止,重服即愈。

(肘后同)又方鼠尾草 薔薇根 秦皮(用槲皮亦得)上三味等分,水淹煎,去滓,以銅器重釜煎成,丸如梧子,服五六丸,日三,稍增瘥止,亦可濃汁服半升。(出第十五卷中)

十五

卒下血方七首

深師治卒下血,晝夜七八行方。

黃連 黃柏(各四兩)上二味切,以淳苦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二服,亦療下痢。

又療卒下血。蒲黃散方。

蒲黃(三合) 當歸(一兩) 鹿茸(一枚燒)上三味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先食,日三。(并出第一十六卷中)集驗療卒下血不止方。

草龍膽(一握)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如不瘥更服。(出第四卷中)葛氏療卒下血方。

小豆(二升)上一味搗碎,水三升和,絞取汁飲之,姚云立止。

又方黃連(半兩) 黃柏(二兩) 梔子(二七枚)上三味切,以酒二升漬一宿,去滓,煮三沸頓服之。(并出第十六卷中)崔氏治卒下血不止方。

灶突中塵(一升) 黃連(五兩) 地榆(三兩)上三味搗篩為散,粥飲服方寸匕,日再服,重者夜一。

近效治卒下血,不問丈夫婦人立效。牛角 灰散方。

黃牛角 (一具燒赤色出火即青碧)上一味為細散,食前濃煮豉汁和二錢匕,重者日三,神驗。

十五

血痢方六首

病源血痢者,熱毒乘于血,血滲入大腸故也,血之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當無停積,毒熱氣乘之,遇腸虛者,血滲入于腸,腸虛則泄,故為血痢也,身熱者死,身寒者生,診其關上脈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也。(出第十七卷中)廣濟療血痢。黃連丸方。

黃連 白龍骨(炙) 禹余糧 伏龍肝(各八分) 代赭研 干姜(各六分)上六味搗篩,蜜和丸,飲服三十丸如梧子,漸加至四十丸,差止。

又療痢鮮血方。

茜根 黃連 地榆(各八分) 梔子(十四枚) 薤白(切) 香豉(各八分) 犀角(屑六分)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日再。(出第四卷中)必效療患熱血痢方。

粳米(一升研)上一味研碎,令米盡,取汁可一大升,于新瓷瓶中盛,取油絹密閉頭,系內著井水中,令至明飲之,敷與人無不瘥者。(出第二卷中)古今錄驗療血痢及膿血方。

黃連(三兩)上一味切,以清水三升漬一宿,旦煎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服令須臾盡。(文仲同)又療下痢鮮血方。

干地黃 犀角屑 地榆(各二兩)上三味搗篩,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溫服之。

又療下血痢,地膚散方。

地膚(五兩) 地榆根 黃芩(各二兩)上三味搗篩為散,以水服方寸匕,日三。(并出第二卷中)

十五

久血痢方三首

病源此由體虛受熱,熱折于血,血入腸,故成血痢,熱不歇,胃虛不復,故痢血久不瘥,多變嘔噦及為濕 。(出第十七卷中)崔氏療痢血數十年方。

鍛石(三大升炒令黃)上一味以水一斗攪,令澄清,一服一升,三服止。(出第三卷中)短劇療下血連歲不愈方。

黃連(半斤)上一味搗末,以雞子白和為餅子,微火炙令黃黑,復搗篩,服方寸匕,日三有效,下清血痿黃失色,醫不能療者,皆差。(肘后同)文仲治七八十老人患積痢不斷,兼不能飲食方。

人參(四分) 鹿角(去皮取白作末炒令黃)上二味搗篩為散,平旦以粥清服方寸匕,日再。(并出第三卷中)

十五

蠱注痢方三首

病源此由歲時寒暑不調,則有濕毒之氣傷人,隨經脈血氣,漸至于臟腑,大腸虛者,毒氣乘之,毒瓦斯挾熱與血相搏,則成血痢也,毒瓦斯侵食于臟腑,如病蠱注之狀,痢血雜膿瘀黑,有片如雞肝,與血雜下是也。(出第十七卷中)肘后療苦時歲蠱注毒下者方礬石(熬二兩) 干姜 附子(炮) 黃連(各二兩)上四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止更服。

又方黃連 黃柏(等分)上二味搗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四服。(并出第二卷中)古今錄驗療純痢血如鵝鴨肝,并協蠱毒方。

茜根 升麻 犀角 桔梗 黃柏 黃芩(各三兩) 地榆 荷根(各四兩)上八味切,以酒三升漬一伏時,服一升,日一服。(千金同未差更作出第六卷中)

十五

腸蠱痢方一首

病源腸蠱痢者,冷熱之氣入在腸間,先下赤后下白,連年不愈,侵傷于臟腑,下血雜白如病蠱之狀,名為腸蠱也。(出第十七卷中)肘后凡病下,應先下白后下赤,若先下赤后下白,為腸蠱方。

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宿,每服一兩杯,日二三服,姚同。(出第二卷中)

十五

膿血痢方七首

病源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于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也,其遇大腸虛,而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腸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所以夏月多苦膿血痢者,腸胃虛也。秋冬診其脾脈微澀者為內潰,多下血膿,又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脈微小者生,實急者死,脈沉細虛遲者生,數疾大而有熱者死。(出第十七卷中)肘后療熱病久下痢膿血。柏皮湯方。

黃柏(二兩) 梔子(二十枚) 黃連(四兩) 阿膠(炙二兩)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又一方加烏梅二十枚。(文仲同出第二卷中)文仲治熱痢,及下黃赤水及黃膿血,四肢煩,皮上冷者方。

黃連(八兩) 熟艾(一兩) 黃柏(四兩) 黃芩(三兩)上四味搗篩為末,以黃臘二兩安一升蜜中煮,令消,及暖和藥,白飲服六七十丸如小豆,日二夜一,即驗。

又久下痢膿血方。

赤石脂(一升) 烏梅(二十個) 干姜(四片) 粳米(一升)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令熟藥成,服七合,日三。(肘后同并出第三卷中)刪繁療下焦熱,或痢下膿血。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八兩) 烏梅(二十枚去核) 梔子(十四枚) 白術 蜀椒(汗) 麻(各三兩) 干姜(二兩) 粟米(一升)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滓,取七升下諸藥,煮取五合服之。(出第四卷中)備急葛氏云∶若挾熱者多下赤膿雜血方。

黃連 灶突中塵(各半兩)上二味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云以棗膏和分作三丸日服一丸姚氏同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療腸 溏便膿血,干姜散方。

干姜 黃連 桂心(各一分)上三味搗篩,服方寸匕,著麋中食,日三,多膿加姜,多血加桂。有驗。

又療中寒下痢膿血,附子散方。

蜀附子(一枚炮) 曲 干姜(各三分)上三味下篩為散,先食以酒服方寸匕,日二,并療婦人漏下。忌如前。(并出第三卷中)

十五

赤白痢方六首

病源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而入,客于腸間,腸虛則泄,故為痢也也,世謂文仲鹿茸散,治青黃白黑魚腦痢,日五十行方。

鹿茸(二分炙) 石榴皮(二兩) 干姜(二分) 棗核中仁(七枚) 赤地利(一兩燒作灰服后云赤 如三指)上五味搗篩為散,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若下數者,可五六服。(肘后同)短劇卒久赤白下方。

燒馬屎一丸作灰,分服,酒水隨意服,已試良。(肘后同)深師療赤白下者,黃連湯方。

黃連 黃柏 干姜 石榴皮 阿膠(炙各三兩) 甘草(一兩炙)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為三服,日再。(出第二十六卷中)延年駐車丸,主赤白冷熱痢腹痛方。

黃連(六兩) 干姜(二兩) 當歸(三兩) 阿膠(炙三兩)上四味搗篩,三年酢八合消膠令熔和,并手丸如大豆,以飲服三十丸,日再。(肘后同出第七卷中)救急療赤白痢無問新舊,入口即斷方。

香豉心(豉心謂合豉其中心者熟而且好不是去皮取心勿浪用之)上一味,以取豉爆令干香,搗為末,壯年者一大升豉心為四服,小兒量與之。(出第九卷中)必效主赤白痢方。

黃連(二兩) 阿膠(四片)上二味,以好酒二大升合黃連煎十五沸,漉出滓,然后納膠令烊,溫分三服。(出第二卷中)

十五

久赤白痢方四首

病源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乘于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之不心懊(出崔氏馬藺子散,療赤白痢,腹內 痛,并久水谷痢,色白如泔淀,悉主之,極重者不過三四日,必瘥方。

馬蘭子(一升熬) 地榆根皮(八分) 濃樸(炙八分) 熟艾(八分) 赤石脂(一升) 龍骨(十分) 茯苓(十分) 當歸(十分)上八味搗篩為散,一服方寸匕,加至四五匕,日再夜一,白飲服。(出第三卷中)文仲療赤白痢五六年者方。

燒大荊上一味取瀝服五六合,即瘥。(肘后同)又卒腹痛下赤白,數日不絕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文昌市| 车致| 济源市| 江油市| 页游| 天台县| 嘉兴市| 太湖县| 五华县| 日照市| 岳阳县| 安乡县| 枞阳县| 丰原市| 开江县| 宜兰县| 卓尼县| 大足县| 梅州市| 沾益县| 夏邑县| 濉溪县| 饶河县| 和田县| 扶沟县| 凯里市| 巢湖市| 平谷区| 辰溪县| 香港| 沁源县| 梅州市| 清徐县| 米脂县| 柳林县| 兴海县| 高淳县| 儋州市| 镇巴县| 榆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