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5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78字
  • 2015-12-29 09:34:19

狀如許膏藥。無者雜油亦得。須待三兩日。又如前報針。更經一兩日。當膿水自出。若不出。復如前針。候膿潰盡。結便自散。俗法多用刀子頭割者。謂之割無辜。比來參詳。殊不如針之以絕根本。恐患者不悉。故復重說之。(并出第七卷中)

除骨熱方四首

范汪療骨熱。貍骨丸方。

貍骨 連翹(各五分) 土瓜 山茱萸 玄參 胡燕屎 黃芩 丹砂 馬目毒公 鳶尾(各二分) 黃連 芍藥 雄黃 青葙子 龍膽 栝蔞(各三分)上十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稍稍增之。以知為度。禁食生魚菜豬肉黃黍米生血物。(古今錄驗同)古今錄驗除熱三黃丸。療骨熱。身多瘡瘰 癰腫者方。

大黃 黃芩 黃連 當歸 茯苓 桂心 干姜 芍藥(各二分) 梔子(一十四枚掰) 柴胡(三分)上十味搗篩。蜜和丸。先食服如小豆三丸。不知。增至十丸。欲取微利。以意增之。久服益良。忌生蔥醋物豬肉冷水。

又方大黃 黃連 黃芩(各一兩) 芒硝(二兩)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一服五丸。漸加。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并出第四卷中)

盜汗方七首

病源。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此由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診其脈。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皆為盜汗脈也。(出第三卷中)崔氏療盜汗。夜睡中即汗。汗不休。必得風方。

麻黃根(細切) 小麥(各二升)上二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麥得九升。納麻黃根煮之。得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常夜服之。不過兩劑即止。

又方甘皮 姜(各一兩) 杏仁(三兩去尖皮熬) 當歸(四兩)上四味搗合。蜜和丸。服如梧子五丸。漸漸增之。

又方取死人席綠燒作灰。淋汁熱洗。從頭至足愈。

又止汗粉方。(朱規選)麻黃根 牡蠣粉 敗扇灰 栝蔞(各三兩) 白術(二兩) 米粉(三升)上六味搗諸藥下篩為散。和粉攪令調。以生絹袋盛。用粉身體。日三兩度。忌桃李雀肉。

仍灸大椎五六百炷。日灸二七五七任意。不能日別灸亦得。汗即漸止。(并出第三卷中)延年主盜汗。夜臥床席。衣被并濕方。

麻黃根 牡蠣(碎之綿裹各三兩) 黃 人參(各二兩)枸杞根白皮 龍骨(打碎各四兩) 大棗(七枚擘)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六服。如人行八九里久。中間任食。

一日令盡。禁蒜熱面等物。

又療夜臥盜汗方左顧牡蠣 黃 (各三兩) 麻黃根(五兩) 杜仲(二兩)上四味搗篩為散。一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用敗蒲扇煮取汁。下藥禁蒜面。(并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療盜汗。麻黃散方。

麻黃根(三分) 故扇(燒屑一分)上二味搗下篩。以乳服三分。仍日三。大人方寸匕。日三。不知。益之。又以干姜三分。粉三分搗合。以粉粉之。大善。(出第十卷中)

中風及諸風方一十四首

(灸法附)病源中風者。風氣中于人也。風是四時之氣。分布八方。主長養萬物。從其鄉來者。而人中少死病。不從卿來者。人中多死病。其為病也。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其人經脈行于五臟者。各隨臟腑而生病焉。心中風。但得偃臥。不得傾側。若唇赤流汗者可療療。五六日而死。肝中風。但踞坐不得低頭。若連兩目連額。色微有青。唇青面黃者可療。

急灸肝俞百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是肝已傷。不可復療。數日而死。脾中風。踞而腹滿。通身黃。吐咸汁出者可療。急灸脾俞百壯。若手足青者。不可復療。腎中風。踞而腰痛。

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可療。急灸腎俞百壯。若齒黃赤。須發直。面土色者。不可復療。肺中風。偃臥而胸滿短氣。胃悶汗出。視目下鼻上下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可療。

急灸肺俞百壯。若色黃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療。其人當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衣縫。如此數日而死。診其脈虛弱者。亦風也。緩大者亦風也。浮虛者亦風也。滑散者亦風也。(出第一卷中)深師療中風汗出干嘔。桂枝湯方。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掰)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方用生姜五兩。忌生蔥海藻菘菜。

又桂枝湯。療中風。身體煩疼。惡寒而自汗出。頭強痛急方。

桂心(五兩) 生姜(八兩) 甘草(二兩炙) 葛根(八兩)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掰)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溫覆取汁。陸伯庸用良。忌生蔥海藻菘菜。(人玉曰此仲景桂枝加葛根湯方也今云頭強痛急當作項強痛急才是)又麻黃湯。療中風。氣逆滿悶短氣方。

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石膏(四兩碎綿裹) 杏仁(五十枚去兩仁及尖皮碎)人參(三兩) 干姜(五兩) 茯苓 防風(各四兩) 桂心(三兩) 半夏(一升洗)上十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先食服一升。日三服。甚良。忌海藻生蔥羊肉餳菘菜。

又茯苓湯。療中風入腹。心下如刺。不得臥。或在脅下。轉動無常。腹滿短氣。 欲死。此病或中虛冷。或素有宿食。食飲不消。或素風氣在內。今得他邪。復于五臟。故成此病方。

茯苓(二兩) 芎 干姜 芍藥 白術 當歸 人參(各一兩) 枳實(三分炙) 甘草(炙一兩)上九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日三。若病劇者。可相去如人行五里頃一服。胸中有氣。可加人參二兩。服一劑不瘥。不過兩劑。神良。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大酢。(并出第九卷中)千金翼中風論∶圣人以為風是百病之長。深為可憂。故避風如避矢。是以御風邪以湯藥針灸昔頭風豈可再發。只由不灸。其本不除。所以學人不得專恃于針及湯藥等。 病畢瘥。既不若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雖豐藥餌。諸療之要。在火艾為良。初得風之時。當急下火。火下即定。此煮湯熟。已覺眼明。豈非大要。其灸法先灸百會。次灸風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

次灸曲池。次灸間使。各三壯。次灸三里五壯。其炷如蒼耳子大。必須大實作之。其艾又須大熟。從此以后。日別灸之。至隨年壯止。凡人稍覺心神不快。即須灸此諸穴各三壯。不得輕之。茍度朝夕。以致殞斃。誡之哉。誡之哉。

又論曰∶學人凡將欲療病。先須灸前諸穴。莫問風與不風。皆先灸之。此之一法。醫之大術好。仍不及三月三日者。又有卒死之人。及中風不得語者。皆急灸之。夫卒死者氣入五臟。

為生平風發。強忍怕痛不灸。忽然卒死。謂是何病。所以皆必灸之。是大要也。

又論曰∶夫得風之時。則依此次第療之。不可違越。若不依此。當失機要。性命必危。

又凡初得風。四肢不收。心神 憒。眼不識人。言不退場門。凡中風多由熱起。服藥當須慎酒面羊肉生菜冷食豬魚雞牛馬蒜。乃可瘥。得患即服此竹瀝湯方。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訖。覺四體有異似好。以進后方。(土弱日一云有荊瀝一升)又方麻黃(去節) 防風(各一兩半) 芎 防己 附子(炮) 人參 芍藥 黃芩 桂心甘草(炙各一兩)(一升)生葛汁(五合上十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半。乃下瀝汁。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五日更服一劑。頻與三劑。慎如上法。漸覺稍稍損。次進后方。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

又方竹瀝(二升) 防己(一兩) 麻黃(三兩去節) 防風 升麻 桂心 芎 獨活 羚羊角(各二兩屑)上九味切。以水四升。并瀝。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兩日進一劑。進三劑。若手足冷。

加生姜五兩。白術二兩。若未除。次進后方。忌生蔥等如前。

又方防風 麻黃(去節) 芍藥(各一兩半) 防己 桂心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三分炮) 甘草(炙) 白術(一兩)石膏(二兩碎上十七味。以水八升煮減半。下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再服。有氣加橘等。

又煮散方。

防風 獨活 芍藥 黃 人參 芎 白術 丹參 薯蕷 茯神 桂心 麥門冬(去心) 山艽石斛 防己兩) 橘皮(三兩) 生姜(二兩切) 干地黃(六兩) 附子(三兩炮) 遠志(三兩去心)上三十三味搗篩為散。每煮以水三升。納藥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滓。頓服之。日別一服。覺心中煩熱。以竹瀝代水煮之。(千金有黃芩檳榔蒿本杜仲犀角無出茱萸薯蕷甘草麥門冬附子)又凡患風人多熱。宜服荊瀝方。

荊瀝 竹瀝 生姜汁(各五合)上三味相和。溫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當服此荊瀝。常作此將息。

防風湯。主偏風。甄權處治安平公方。

防風 白術 芎 白芷 牛膝 狗脊 萆 (各一兩) 薏苡仁 杏仁(去尖皮兩仁者)人參 葛根 羌活(各二兩) 麻黃(四兩去節) 石膏(碎綿裹) 桂心(各二兩) 生姜(五兩切)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服一劑覺好。更服一劑。一劑一度灸之。服九劑湯九度灸之。灸風池一穴。肩 一穴。曲池一穴。支溝一穴。五樞一穴。陽陵泉一穴。巨墟下廉一穴。合七穴即瘥。仁壽宮備身患腳。奉效灸環跳陽陵泉巨墟下廉陽輔即起行二穴。即得跪起。庫狄欽偏風不得挽弓。灸肩 一穴即瘥。前方忌桃李生蔥。(千金翼本方并云針此云灸者蓋王道不取針也)又一切風虛方。常患頭痛欲破者。

杏仁(九升去尖皮兩仁者曝干)上一味搗作末。以水九升研濾如作粥法。緩火煎。令如麻浮上。匙取和羹。粥酒納一匙服之。每食即服。不限多少。服十日后大汗出。二十日后汗止。慎風冷豬魚雞蒜大酢。一劑后諸風減瘥。春夏恐酢少作服之。秋九月后煎之。此法神妙。可深秘之。(并出第十六卷中千金同)備急療若卒覺體中恍恍。皮肉習習此即欲中風方。

急取獨活桂心各五兩二味切。以酒三升漬。于火邊炙之使暖。一服五合。日三加至一升良。忌生蔥。(千金同出第二卷中)近效薏苡仁湯。療諸風方。

薏苡仁(五合) 葳蕤 生姜 茯神(各三兩) 生犀角末(二兩) 烏梅(七枚) 麥門冬(去心) 竹瀝(各三合) 白蜜(一合)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緩煮。取二升七合汁。絞去滓。納竹瀝白蜜攪調。細細飲之。不須限以服勿輕尤佳。以防風候。忌食米醋油脂陳敗難消等物。以前方療暴風手足癱廢。言語謇澀。

神情恍惚。游風散走。或出諸四肢 痹。有所不穩。似綠風候。即合服之。十日服一劑甚佳。

卒中風方七首

千金芎 湯。主卒中風。四肢不仁。善笑不息方。

芎 (六分) 杏仁(二十枚去兩仁尖皮碎) 黃芩 當歸(炙) 石膏(碎綿裹) 麻黃(去節) 桂心 秦艽(炙) 甘草(炙) 干姜(各四分)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主卒中風。四肢不仁。善笑不息方。

芎 (六分) 黃芩 當歸 桂心 秦艽 干姜 甘草(炙) 麻黃(去節) 黃連(各四分)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兩仁碎)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大汗。忌生蔥海藻菘菜豬肉。(并出第八卷中)崔氏小續命湯。療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惚惚。神情悶亂。

中。凡得四十六劑。風疾迄今不發。余曾任殿中少鹽。以此狀說向名醫。咸云此方為諸湯之最要。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芎 甘草(炙) 杏仁(去兩仁尖皮碎) 桂心(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一枚大者炮) 生姜(五兩)上一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甚良。不瘥。合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有風疹家。天陰節變輒合之。可以防喑也。

忌子倍芍藥服之)又續命湯方。(太府梁卿得效)麻黃(去節) 茯神 生姜(各三兩) 附子(炮) 防己 甘草(炙各一兩半) 芎細辛上十三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三服。服別相去八九里許。覆取汗。

可服三劑。間五日一進。慎如藥法。本方云∶間五日一進。若老弱虛羸。非間十日以上不可頻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生菜大酢。(并出第六卷中)備急療卒得中風急悶亂欲死方。

灸足大趾下橫紋。隨年壯。

又不能語者方。

灸第三或第五椎上。百五十壯。(并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小續命湯療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目不停。舌強不能語。諸中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

大附子(一枚炮) 芍藥(一兩) 生姜(五兩) 芎 (一兩) 甘草(一兩炙) 麻黃(三兩去節) 白術(一兩) 木防己(一兩) 防風(六分) 黃芩(一兩) 桂心(一兩) 人參(一兩)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大善。可作三四劑必佳。忌豬肉海藻桃李生蔥菘菜。(出第十四卷中)

四時中風方四首

古今錄驗療中風發三春。脈浮短者多兇。大而長可療。青龍湯方。

甘草(一兩炙) 麻黃(二兩去節) 桂心(七寸) 大棗(二十枚擘) 生姜 芍藥(各二兩)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初服覆取汗。后即止。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

又療中風發三夏。脈沉緊。惡寒不汗煩。三陽湯方。

當歸(一兩) 生姜(二兩) 甘草(五分炙) 麻黃(五兩去節) 杏仁(四十枚去尖皮兩仁碎) 石膏(二兩碎綿裹)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等物。

又療中風發三秋。脈浮大而洪長。扶金湯方。

葛根(三兩) 獨活(二兩) 附子(一兩炮四破) 石膏(二兩碎綿裹)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九合。晝二夜一。忌豬肉冷水等物。

又療中風發三冬。脈浮大者。溫脾湯方。

芎 (二兩) 石膏(四分碎綿裹) 甘草(四分炙) 黃芩(三兩) 杏仁(十四枚去尖皮兩仁碎) 麻黃(六分去節) 蜀椒(二分去目閉口汗) 防風(四分) 桂心(五分)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密市| 砀山县| 蒲城县| 绵阳市| 出国| 交口县| 新蔡县| 红原县| 开江县| 信宜市| 儋州市| 太康县| 公安县| 延寿县| 景东| 静乐县| 谢通门县| 东乡族自治县| 合作市| 县级市| 资源县| 邢台市| 尼木县| 诸城市| 通渭县| 鄯善县| 娱乐| 通山县| 馆陶县| 茶陵县| 蒙自县| 深州市| 沈阳市| 泰安市| 蒲江县| 运城市| 长沙县| 义马市| 宁南县| 余庆县| 赤壁市|